引導語:職業是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社會角色的體現,因此,社會轉型對人們的就業觀念乃至職業生涯造成了巨大影響。下文就是有關職業社會背景的知識信息,歡迎大家閱讀學習。
一、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形勢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以互聯網為載體的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我國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不同性質用人單位的比例結構和組織形式均發生了劇烈變化,各種組織的變遷和發展呈現出信息化、全球化、虛擬化、小型化趨勢。而且在21世紀越發明顯。除此之外,許多經濟因素如人口老齡化、雙職工家庭模式等都將對員工的職業生涯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二、轉型社會的職業特點
關于“社會轉型”的含義,在我國社會學學者的論述中,主要有三方面的理解:一是指體制轉型,即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二是指社會結構變動,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社會轉型的主體是社會結構,它是指一種整體的和全面的結構狀態過渡,而不僅僅是某些單項發展指標的實現。社會轉型的具體內容是結構轉換、機制轉軌、利益調整和觀念轉變。在社會轉型時期,人們的行為方式、生活方式、價值體系都會發生明顯的變化。三是指社會形態變遷,即“指中國社會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從封閉性社會向開放性社會的社會變遷和發展”。
中國社會的轉型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必然要求人們思想觀念跟隨變化。職業是人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社會角色的體現,因此,社會轉型對人們的就業觀念乃至職業生涯造成了巨大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大學生不再依靠政府統包統配,而是選擇到人才市場選擇就業單位。再如:付勞動獲酬的大就業觀正在取代傳統的單位上班就業觀,自由職業正在成為現代都市就業的重要方式。與傳統的職業觀念相比,轉型后個人的職業生涯有了以下特點:
1.職業生涯成功的標準發生了變化
傳統的職業生涯成功標準是沿著金字塔式的組織結構向上升,這種職業生涯目標不僅受員工自身努力的影響,還受企業組織結構的影響。而轉型社會中職業生涯的目標是心理成就感越來越凸顯。與傳統職業生涯目標相比,心理成就感更大程度上是指自我主管感覺,而不僅僅指企業對員工的認可(如晉升、加薪等)。
2.強調個人的需要
從傳統角度看,職業生涯可以被認為是員工與一個組織保持的一種長期的雇傭關系,在這個組織中,員工按照實現設計好的連續職務序列階梯向上發展。例如,在企業里,個人可以走管理序列,如擔任專員、主管、經理、總經理;也可以走專業技術序列,如擔任助理工程師、工程師、高級工程師等。轉型后,由于商業環境的變化和知識技術的革新,企業越來越無力保證為員工提供持續穩定的工作和職業發展機會,員工也越來越意識到自己隨時可能面對就業危機,在這種情況下,職業生涯越來越強調個人的驅動性,強調個人的需要比組織的需要更重要,這樣員工就不會為了對組織忠誠而放棄自己的目標。這種目標就是獲得一種心理成就感,在很大程度上有員工自己掌握和控制,他們往往對地位不很看重,但希望工作富有靈活性,并渴望從工作中取得樂趣。
3.跨專業和跨組織的職業流動
在轉型社會的職業門類中,一個人可以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嘗試從事多個工作崗位和涉足多個工作領域,員工們可能會不斷地尋找新的工作機會和新的職業機會,不斷地嘗試,直至找到最適合自己的職業發展領域。兼職、跳槽等司空見慣。另外,這種流動可能產生許多新的可能性,例如,一個學習中國古典繪畫的人,可以在蛋糕包裝設計上面發展自己,將兩者結合。許多新的職業就是這樣誕生的。
4.強調學習的重要性
與傳統職業生涯不同,轉型時期,個人的發展和終身學習是新式職業生涯發展的中心,這使自我學習能力變得越來越重要。在傳統的職業生涯中,員工“知道怎樣做”(即具備提供產品和服務的適當技能)至關重要,而轉型時期的企業對員工的知識和技能要求更高了,員工不僅要“知道怎樣做”,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知道為什么”并“知道為誰做”。要達到這一點單靠正式的課堂培訓是不夠的,這需要人際互助和在職體驗,需要員工的自我學習和自我感悟。
社會文化背景對職業生涯選擇的影響
似乎絕大多數有關職業選擇的研究都認為,在職業計劃和職業決策公式中,人是一個積極的因素變量。我們的職業生涯管理模型也強調,對職業進行計劃、管理和評價時,人們是能夠或者應該有所行動的。迄今為止,大多數看重心理作用的理論和研究都把人的目標、意圖、認識、信息搜索、戰略發展等因素看作是影響職業決策的關鍵。
不過,也有人用其他方法,尤其是用社會學來研究職業選擇和職業決策問題。社會學對職業有一個基本性觀點,即“有些因素個人無法控制,而這些個人無法控制的因素對人一生的影響卻極大。教育和職業選擇方面,也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毫無疑問,環境會在職業決策中起到重要的作用——無論是過去的環境還是現在的環境。個人過去的環境包括家庭出身、所屬社會階層、收入以及居住地區,而現在的環境則包括個人所處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氛圍。
首先,讓我們看看(孩子的)社會背景會以何種方式影響孩子對工作的主導看法。美國文化雖然不像其他文化那樣強調階級意識,不同社會經濟階層成員的生活方式之間,還是會有很大的不同。社會階層這一因素除對人們的職業選擇余地有影響外,還會影響人們的態度、習慣和期望。
一些研究表明,人們在價值觀和態度上的差別,尤其是職業取向和教育導向的差別,會造成社會階層上的差別。相應地,父母從事什么職業也就決定了孩子在童年時會遇到、敬仰什么樣的人。醫生的孩子在長大過程中置身的角色模式與消防員的孩子不同一一這不是說哪種角色更好,而只是說這兩種角色并不相同而已。孩子們見過的成年人越多,經由這些成年人刺激引起的職業向往也就越廣泛。
此外,社會階層也會影響人們的工作期求。如果父親或母親經歷過一段不穩定的生活(如罷工或長時間的失業,由于組織減小規;虼笫挆l帶來的經濟下滑),這段生活就會促使孩子把安全視為工作中最重要的事情。大學教授或科學家可能會促使孩子一生重視學習和研究。社會工作者或醫生可能會影響孩子看重服務工作。組織家的孩子則可能看重競爭。這并不是說孩子會自動接受父母的工作價值觀,而是說他們有機會認同父母所做的工作,并使父母的工作價值觀在孩子心中扎根。
父母的職業會影響孩子在某些領域的興趣和技藝發展,白領或藍領父母的影響尤其大。一個汽車修理工的子女最初認識的很可能就是前后左右的“東西”和操作機械。醫生的女兒如果跟著母親(或父親)去診所或醫院,自然就培養起在緊急情況下與人共事的興趣和能力。由于父親與孩子之間存在緊密的關系,孩子在選擇非傳統職業的時候,就會受到這種父子(或父女)關系的強烈影響。上述這種現象可能是因為父親和子女間存在深厚的感情紐帶。此外,對孩子的培養也起了作用。
另外,父母的職業還會影響家庭收入。富有的家庭可以給孩子提供形成特殊業余愛好的條件,或許還能開發出潛在的興趣和技能。財力支持還可以使孩子輕松地進入大學或職業學校。一項對職業“遺傳”的研究發現,父親的職業成就最終會影響到兒子的職業志向。在這項研究中,職業成就高的父親為了鼓勵兒子上大學,把自己的價值觀“傳遞”給兒子。該研究還發現,大學生的后代從其父母身上獲得的支持高于非大學生的后代從父母處所能獲得的支持。
父母的職業和收入還會影響家庭周圍鄰居的類型。居住地對孩子的影響在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居住地決定了我們在每天的生活里會遇到誰,和誰打交道。“由于居民的背景和價值觀各不相同,有的鄰居重視體育成就,有的看重學術成果,有的則重視職業成就。孩子們之間互相比較的壓力也會鼓勵或阻礙孩子對學業和志向的追求。
人們所處的特定社會階層或鄰居會影響其職業選擇,但除此之外,他們所居住的地理位置也會影響到職業選擇。城市中長大的孩子對守林人的生活幾乎一無所知,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居民也許從來沒有認真想過滑雪勝地的管理員工作。地理方面的問題不是不能克服的(到新澤西大學讀書的邁阿密人也可能喜歡上滑雪并且滑得很不錯),但它的確對人們的職業觀有所限制。
影響職業選擇的因素除家庭、社會階層、地理外,通常還有更大范圍的社會環境。經濟條件和消費者偏好使某些行業和職業比其他行業和職業更有前途。消費者購買力的持續增長以及消費者對休閑生活方式的偏好,引發了服務行業的增長;技術變化創造出幾年前還聞所未聞的職業;政治事件也會影響職業計劃。以歷史例子為證,1957年,前蘇聯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這使得美國學校重新重視科學課程。那個時候,只要想從事科學和航天技術工作的人,就好像全都有一份愛國心。埃德加•施恩的分析突出了一點,即社會文化對塑造職業涵義、衡量不同職業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意外事件對職業選擇的作用也萬萬不可忽視。比如,如果你沒有參加那次政治集會,就不會遇見你的未婚夫,他也就不會把你介紹給他的堂兄弟,后者就不會讓你參加某次社會計劃會議,而恰恰是這次會議,最后激起了你對公共管理的興趣。這種任何時候都有可能發生的“隨機的”意外事件,很容易影響我們的生命歷程。
總的說來,一個人的社會背景會刺激或壓抑他的某種技藝、價值觀和能力,F在已經發現,人們所處的社會階層會影響人們的信念,這包括個人對自我能力的認知、對形勢的控制、工作的重要性(從身份角度考慮)。社會背景影響著人的貧富,結果,這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所遇到的人,而這些人對他的青年時期是起著重要作用的。此外,文化環境還能強化某些價值觀,使人們認同某種職業志向,從經濟、政治及技術等更廣闊的環境考慮職業選擇問題。簡而言之,環境會影響人們對自己的看法、對未來的看法以及從事各類工作的看法。
過去和現在的環境會對職業計劃產生影響,認識到這一點是很重要的,因為這能使你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動機和志向。即便如此,人們還是有機會把握自己的職業。社會學習理論斷言,個人獨特的經歷使他形成獨特的職業選擇。更具體地說,人們的職業選擇是他所處的環境(家庭、學校、工作、社會、文化環境)和他從該環境中學來的經驗相互作用的結果。除了同事,其他人持有的價值觀和影響也會影響個人的自我評估和職業選擇過程,這一點同樣不可低估。所謂社會學習,就是要“用各方面的歷史知識來充實自己,對生態和環境作出相應的反應,培養自己應付各種問題的能力和態度”。這樣,盡管環境對人有各種影響,個人也可以對環境作出相應的反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這個廣為人知的格言其實包含了很多真理。不過,如果要專心致志,達成理想的結果,我們仍有必要繼續收集信息,制定有效的目標和戰略。為了保持適應性和靈活性,我們還需對自己作出評估。換句話說,職業規劃管理過程仍然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