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一種全新的經濟形態,正日益顯示出勃勃生機,這就是知識經濟形態。知識經濟自20世紀90年代初崛起于美國,它創造了美國經濟長達10年的持續發展和繁榮,它從美國向周邊輻射,對我國已經產生了重大影響,這一影響突出表現在企業人才方面。此外,我國已經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加入WTO意味著中國融入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潮流,進入WTO以后,我國企業不僅面臨相互間的競爭,而且也會面臨來自國外企業越來越激烈的競爭,而這種競爭的關鍵也是企業的人才問題。因此,加強對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形勢下企業人才狀況研究,對企業人才問題重新認識與定位,對于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新形勢下企業人才問題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企業人才匱乏,高素質綜合性人才更是這樣,存在人才老化和所學專業不對口問題;二是人才流失嚴重,存在工作不安心、出國留學不回和跳槽等問題;三是現有人員工作積極性難以調動,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職工潛力難以發揮;四是企業人才的國際化程度較低,現有人員不十分了解國外企業的相關情況,與國外市場接軌困難。以上幾種問題的存在有企業長時間認識不高的原因,也有體制和機制等方面的原因,更有我國企業文化環境方面的問題。因此,適應知識經濟要求,使中國企業和國外接軌,企業人才策略必須考慮企業外部文化和內部機制的建立,解決好培養人、留住人、使用人這幾個環節的問題。
一、強調以人為本,重視新型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文化是企業組織形成的全體成員的價值觀念、道德標準、經營理念、行為規范的總稱,其作用是將企業內部各種力量統一起來,匯集到一個方向,促進企業的健康發展。企業文化是維系企業凝聚力、向心力的紐帶,是企業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的源泉,是支持企業長期發展的“軟環境”,也是企業人才發展的社會環境主要方面。
適應新的經濟形態,我國企業必須重視新時期企業文化建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強調以人為本的思想。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企業文化過多注重組織性、規范性和制度化,強調企業的利益和組織的統一,這與當時完善的組織機構、嚴格規范的程序、完整的規章制度、程式化的管理相適應。這一時期的企業文化在一定時間里對企業發展起了較大促進作用,但由于其更側重于“制度文化”,強調共性忽視個性,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其壓抑人才作用發揮的缺陷也暴露了出來。知識經濟時代企業以知識技術密集為主,而知識和技術的創造和運用主要由人來完成,這取決于企業家和企業職工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發揮。因此,重視新型企業文化建設,就要創造一種人本文化,以人為本,強調個人理性與發展,提倡冒險和創新,鼓勵職工更新觀念,解放思想。新型企業文化還要善于將企業的各項剛性規章制度轉化為隨企業發展不斷創新的柔性價值觀、經營觀來激發職工的積極性、創造性,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共同學習、創造知識、開發技術信息、不斷創新的良好氛圍,使企業形成一個具有高度自由的“自由人”集合體與網絡化的知識信息共同體,形成不斷創新發展的經濟有機體,從而把個人利益和企業利益、個人發展與企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構置的新型企業文化勢必會為企業人才發展建設一個良好的發展環境。
二、針對國內外經濟面臨轉折,重視企業人才培養
知識經濟的拓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深入,勢必會對世界經濟和我國經濟產生重大影響,企業應面對這一機遇與挑戰,充分估計新時期經濟轉變的方向,有針對性地加強企業人員的培養。
在21世紀,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全面發展將從根本上改變世界經濟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信息技術和信息產業將大踏步地從發達國家走向世界,生物技術、納米技術及有關產業都將得到進一步發展,世界產業結構將發生一次重大變化,產品將更加個性化,更加符合環保和社會可持續性發展的要求。適應世界經濟市場的轉變,我國企業將需要培養更多高文化、高素質的人才群體,需要大量的掌握計算機操作與理論的人才。
我國于2001年底加入WTO,我國經濟將與世界經濟接軌,我國要從工業大國發展成為工業強國,其發展必將跨過.以下兩個方面的轉變:一是產品由增加數量向提高質量轉變;二是經濟發展由滿足國內市場轉向開拓占領國際市場。這兩個轉變的實現必須有雄厚的人才基礎,需要一個轉變觀念、解放思想的高文化、高素質的人才群體,否則,缺少高素質的人才,轉變便會是一句空話。
針對新時期經濟面臨轉折,企業需要重視高文化、高素質人才培養,另一方面,企業也應重視提高員工的知識素質和技能素質,重視對職工的培訓。在走向知識經濟的時期,不僅新技術、新設備需要勞動者不斷學習、提高其知識和素質水平,而且技術革新與改進也需要勞動者不斷提高知識水平和素質。只有科教興企才能把企業效率的提高建立在全員的知識更新和素質提高之上。知識型企業的出現和發展是知識經濟社會中的一個顯著特征,企業對員工的培訓和員工的學習比以往任何時期都顯得更為重要,企業在這方面的投入應當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高。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變革的快速步伐意味著企業職工必須經常不斷地學習。美國當代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和知識管理學家達爾·尼夫就曾強調,知識經濟時代的企業應該“把對工人的培訓看作是基本的競爭優勢——看作是產品高質量和高產量的保證”。在知識經濟的社會里,任何一個工作者都需要有良好的科學文化素質。對企業來講,哪個企業擁有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哪個企業將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知識和信息的擁有量將成為企業命運的關鍵。因此,企業除了培養高素質人才外,還應當積極開展對職工的培訓工作,使職工不斷地適應外界環境的變化,始終擁有最新的知識,這樣才能為企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使企業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三、正視新世紀人才爭奪,調動現有員工積極因素
在新的世紀里,綜合國力的競爭在很大程度上是科技力量的競爭,而科技力量的競爭,說到底就是人才的競爭。誰擁有強大的高水平的人才,誰就有制勝的主動權。企業技術創新是這樣(見附圖),企業的發展和開拓市場也是這樣。在新世紀里主要爭奪的對象將是人才。
事實也是這樣,為了延攬人才,發達國家一方面加強國內的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到世界各地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去“搶人”。據有關資料反映,日本計劃在本世紀初使外籍研究人員達到三分之一,美國新經濟的興起是注重人才開發也是美國大肆掠奪全球人才的結果。近來,美國在移民方面大大放寬了對高技術人才的限制,從1998年開始,美國每年向11.5萬具有數學和電腦技術才能的外國人發放居住證,2000年5月,克林頓總統將這一數字增加到20萬人。而與日本和美國相反的是俄羅斯和中國,據俄羅斯內務部統計,每年俄羅斯大約有6000名科學家移居外國,近十年內人才流失給俄羅斯造成的巨大經濟損失如果用美元來計算,數額將高達500億。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到國外留學的數以十萬計,學成歸國的約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