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多歲的劉某不是法官也不是律師,卻也是一位靠打官司吃飯的人。2008年,劉某自稱有技術,曾到一家鑄造企業擔任工程師,主動向企業提出不簽勞動合同并把工資基數定為5000元。企業很快發現劉某根本沒有他所說的“技術水準”,于是讓他走人,劉某便要求企業支付雙倍工資和加班費10多萬元。經過仲裁、訴訟,劉某雖未獲得他所提出的全額補償,但仍拿到了幾萬元。不久前,劉某又故伎重演,在另一家不知情的企業又當了一把“勞動者維權先鋒”,同樣“獲利”數萬元。
“過度維權”讓企業叫苦不迭
2008年1月1日《勞動合同法》實施后,大多數企業對劉某這樣的“職業訴訟者”顯得無可奈何,一旦事情鬧大,輕則毀了企業名聲,重則破產倒閉,唯有賠錢了事。在上海,自去年5月1日開始實行勞動爭議仲裁免收費,這樣的做法本意是為企業員工節省維權成本,然而,免費仲裁帶來的不僅是大量員工涌向勞動仲裁機構,更是出現了員工濫提訴訟請求、濫要價的“過度維權”現象,給不少在經濟危機中苦苦掙扎的用人單位雪上加霜。
企業亟待提高勞動法規認識水平
人力資源(HR)部門是企業招聘、制訂并執行薪酬方案、處理勞資關系的職能部門,大型企業一般都會設置HR部門并有專門的法律人士負責勞資糾紛事宜,但是,許多中小型企業并無實力聘請勞動法律專家。由于企業主管理上的疏漏,在面對與員工對簿公堂時往往提不出任何書面證據反駁,又因勞資雙方的訴求差距太大,基本上難以通過調解處理,一定程度上加劇了時間、精力和金錢的消耗,影響企業的正常運作。
法律專家提示說,單位如果不建立健全的工資、考勤制度,一旦涉入勞動爭議的訴訟中將非常被動。當用人單位和員工對于勞動報酬和工作時間各執一詞時,根據舉證規則,用人單位應負舉證責任。如果單位提供不出經過員工簽字確認的考勤記錄和工資發放清單,要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由此導致的敗訴案例足以提醒企業對熟悉勞動法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認識。
專業軟件助力企業人資管理上臺階
其實,建立健全工資、考勤制度僅僅是企業防范用人法律風險的一個小部分,勞動合同、**保險等,同樣需要企業在用人過程中小心謹慎。對于那些沒有聘用勞動法律專家的企業,中國領先的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北京外企服務集團(FESCO)建議可以使用專業的勞動法律勞動法律與用工風險控制平臺產品E-lawyer。
據悉,該產品由專業軟件(勞動法律助手)與在線專家、律師咨詢平臺(華廈勞動在線)兩部分構成,是為企業管理者、人力資源從業者規范用工管理流程、勞動法律風險、析出并解決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勞動法務部分,從而提升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專業系統平臺。法律專家指出,人力資源管理與勞動法律法規密不可分,企業只有全面掌握法律武器,才能合理規避法律風險,而E-lawyer很好地為企業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