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文化與價值標準的認同是人才與企業合作的基礎。如何將招聘來的“通用型”人才轉變成企業需求的、“含金量”高的職業員工呢?文化融合培訓就是企業職業員工的“煉金爐”。 將新員工打上企業文化的“烙印”。
當跨國醫藥企業文化與價值觀通過培訓融入員工的思想后,那么,在工作中,不用交換名片,也不用談及產品,不少公司的醫藥代表就能很容易被辨認出來。在面臨困難時,如果一位醫藥代表表現得非常樂觀,總能從積極的方面去考慮,性格正向性高,那么他很可能是楊森人;如果一位醫藥代表舉止文雅,經常談及新產品和新領域,或時常引經據典,引用一些中國歷史典故,他很可能供職于諾華公司……當一個企業的核心理念、行為風格和企業文化真正滲透到員工的思想和行為中,企業中每一位員工的言談話語、舉止神態就有著該公司的“烙印”,而完成“烙記”的最根本途徑為培訓。
在企業遇到困難時,共同的信仰將產生巨大的力量,它將使企業獲益無窮。葛蘭素史克培訓專員翁娣萍回憶說,當年史克遭遇“PPA事件”時,銷售一線員工與公司管理層幾乎是在同一時間通過媒體得到消息的。在來不及請示公司的情況下,所有銷售一線銷售人員不約而同地對客戶做出了同樣的承諾:公司絕不會讓客戶的利益受損失。在回到公司后,所有員工在職工食堂中高唱“團結就是力量”,準備共同面對公司危機。正是企業的凝聚力令后來上市的新康泰克很快就收復了部分損失的市場。企業平時的培訓已將一些理念深深地根植于員工思想,因此在面臨突發事件時,共同的信念決定其行動,最終得以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