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才?人才是如何形成的?如何識別和用好人才?這或許是管理上永恒探求的話題。在實際工作中,我們更多地是運用西方現代管理理論及技術、方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隨著管理工作的不斷深入,會越來越發現,完全靠西方這些現代管理理論及技術、方法,是解決不了中國本土企業所面臨的人才問題。
最近,讀惟一流傳至今的中國古代人才學理論著作《志》,感觸頗深,書中的“陰陽五行說”觀點或許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思考這些問題。
漢魏時期,中國思想界信奉元氣論和陰陽五行說,認為元氣的運動形成了陰陽二氣,陰陽二氣的交感變化產生了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在這些“氣”的作用下產生了天地萬物包括人類。因此,人的性質,最終取決于對元氣和陰陽五行之氣的稟受。比如,金木水火土(五行之氣)直接決定人的筋、骨、血、氣、肌(五種生理素質);五種生理素質分別對應五種道德品質:義、仁、智、禮、信(道德素質、心理素質)。
首先,從人才素質理論看,《人物志》作者劉劭認為,人才的“實質”,歸根到底是由陰陽五行之氣生成的生理素質,這些生理素質的完善情況,決定了人才品質的差異,也形成了不同人才檔次的名號,如圣人、仁人等。人才的生理素質與人才名號之間有一個中介,這便是“九征”,即神、精、筋、骨、氣、色、儀、容、言等九種外形,即九種身體表征。
其次,從劉劭的鑒識理論看,是通過“形”去識別人的“實”,并直接決定了名的產生。這個“形”有兩層含義,一是人的形體,即體態、相貌、氣色等;二是指“行”——行為。在劉劭的鑒識理論《八觀》中有七觀是考查人行為的,包括言談、舉止及社會活動等。通過對外在形跡的綜合考察去獲得人才的真實性質,以達到正確定名的目的。
第三,劉劭還運用了辨名析理方法,以此說明不同人才與不同官職之間的關系。比如,性情寬宏的人適宜管理郡國,而性格急切的人適宜管理一個縣,只能說明這兩類人分別適合從事不同類型的工作,而不是大小之別。又比如,“英雄”這一個名號看作是“英”與“雄”兩個名號的結合,并且最終由聰、明、膽、力四種要素組成!奥敗焙汀懊鳌睂儆凇坝ⅰ辈牡拿郑ㄍ庋又畠龋澳憽焙汀傲Α睂儆凇靶邸辈牡拿。要成為“英”材,則除了需要“聰”、“明”本分外,需要再加上“雄”分中的“膽”:“雄”材亦然,除本分外,要加上“英”材中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