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鐵軍文化”是“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沒有阿里巴巴,沒有馬云,也就談不上有“鐵軍文化”。我們一起來學習與了解“鐵軍”文化是如何成為大眾創業時代的“原力”?
作為一個力圖客觀展現“阿里鐵軍”全貌的寫作者,我們在數十次正式采訪中,大多會有意問到這樣的問題:你覺得“鐵軍文化”在新的時代有什么局限性?或者說,你覺得“鐵軍文化”在新時期,亦即一個“大眾創業”的時代,還有那么強的正面價值么?
這么問,在技術上是有必要的,任何一種文化都是某個時代的產物,都有它的局限,都有它不為人知或者不被強調的“另一面”。假如你要還原“阿里鐵軍”豐滿真實的形象,就必須了解它的“另一面”。
但這樣的問題對于中國供應商團隊的成員,包括那些已經離開“中供”但仍舊熱愛和強烈認同“鐵軍文化”的“老中供”,似乎還是會帶來些微不適。然而,幾乎所有的被采訪者,都顯然盡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認真、誠懇地回答這個問題。他們仔細回憶,提供細節,謹慎但堅定地正面回答。答案的立場并不完全相同,嚴肅認真的態度是完全一樣的,最重要的是,無論從什么樣的立場出發,他們的回答都沒有讓人感覺到,他們的話里有溢美、文過飾非、諱疾忌醫,或是抱怨吐槽。
很可能,在“中供”早期,他們就是這樣一種態度,面對他們的客戶的。
所以我們的問題已經有了答案。“鐵軍文化”當然有它的局限。它原本就不是完全被規劃出來的“人造品”,它是有著鮮明時代特點的,是生長出來的,二十世紀初葉中國社會的一切主要體征,從商業文化、產業分布、國際環境,到個人際遇,都在今天我們看到的“鐵軍文化”中糅合了相應的基因。時代在變化,“鐵軍文化”中的一些形式,在今天的商業環境中,是不是要原樣照搬,是不是還會起到曾經有過的積極作用,真不一定。
但是,“鐵軍文化”中最核心的那些內容,那些本質性的東西,無論時代如何變遷,或者說,至少在中國,在眼前這個“大眾創業”的時代,是仍然重要、稀缺的。在網絡、創新成為商業話題主流的今日,它能起到的作用,就像是太空時代里的“原力”。
“阿里鐵軍”的文化,本身就是創業的文化。這句話是“鐵軍文化”建設與闡釋者中最重要的人之一“俞頭”俞朝翎說的。他說,“比如說(鐵軍文化中)要講誠信,要講敬業,要講團隊的合作,要去講擁抱變化。”
對于“鐵軍文化”,其實也有不同的定義和視角。“鐵軍文化”是“阿里巴巴企業文化”的一部分,沒有阿里巴巴,沒有馬云,也就談不上有“鐵軍文化”。不過,“鐵軍文化”又是“阿里巴巴企業文化”中非常醒目和特別的一塊,是有自己強烈個性的一塊。用“阿里鐵軍”人自己的感覺,他們是保留了早期阿里巴巴文化最完整最“原始”的團隊,或者說,是“阿里味兒”最濃的一塊。
相較于一般廣為人知的阿里巴巴文化體系或價值觀體系,“鐵軍文化”有什么不同呢?
最特出的,是超強執行力和有情有義。這兩點,對今天的創業團隊都極為難得。
在采訪中聽說了很多“超強執行力”的故事,包括在“阿里鐵軍”PK熱度最高的時候,很多人在完成了一個看起來根本無法想像的目標后,立即定下了一個更高不可及的目標,而且,居然完成了。聽起來就像“大躍進”,相信有很多這樣訂立了很高目標的人,最終并不一定成功完成,但是,與“大躍進”不同的是,所有人都全力投入了。在這個過程中,個人的能力,團隊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超強執行力”是需要錘煉的,并且要有很多制約和引導。在這方面,阿里巴巴的高壓線制度起到了極為重要的作用。馬云曾經講過一個故事,在創業初期,曾經因為有兩個員工給回扣,盡管他們的業績占到整個團隊的50%,馬云自己下手,“咔咔把兩個人裁掉”了。
類似的故事,在“中供”數不勝數。有已經做到區域經理的,和上司個人交情很好,管理業績非常出色,就因為一個內部考試作弊,直接走人了。類似事情在外人看來,一定覺得小題大做,但對老“中供”人,已經習以為常。年輕人或外部人,會覺得“水至清則無魚”,不符合“互聯網精神”,但毫無疑問,在中國,任何一個創業公司能做到這樣“冷酷”,對它的客戶來講,是可敬的伙伴,對它的對手來講,是可怕的對手。
為什么這里強調了一句“在中國”?因為公司管理面對的是人性,人性的弱點在全世界都差不多,但是在中國,相比其他一些比較現代成熟的社會,一般人普遍更缺乏使命感,缺乏契約精神,缺乏分享能力,缺乏互相鼓勵支持的習慣。
在采訪中,可以很容易發現,阿里巴巴特別是“中供”的早期成員,學歷水準都不高,就算有一些大學畢業的,也很少是名校畢業。但就是這些人,在組織起來之后,卻形成了驚人的戰斗力,成就了當今中國最大的商業奇跡。
你可以說,這是因為阿里巴巴坐在了時代的風口上,但是,當時坐在風口的可不止一家,很多起點、人員條件,都比阿里巴巴要好,但成功的是阿里巴巴。在這個出發點,就應該更容易理解,很多保證阿里巴巴執行力的辦法,包括“打雞血”式的團建,至少在當時,是有價值的。雷雁群在采訪中就說,一個團隊,要有戰斗力,總要形成這樣的凝聚力,才能打仗。
另一個是“有情有義”。這是很不容易的地方。如果沒有這種“有情有義”,那么前面很多“高壓線”的東西,成員就不一定能完全接納。這種“情義”形成的歸屬感、安全感和信任感,也不是簡單靠利益捆綁能替代的。創業公司很多利益都是模糊、變動的,如果沒有一些情感上的維系,很難在較長時間內形成諒解。這當然不是說在創業公司的治理中,“情義”可以代替利益。
“超強執行力”和“有情有義”,是“鐵軍文化”的基因。它們的父本,是阿里巴巴價值觀導向,使命感導引,客戶至上準則,102年公司愿景。它們的母本,是直銷的工作場景,是中國中小企業的鮮明特點。
作為“中供”曾經的成員,滴滴CEO程維對“鐵軍文化”的觀感是,在對“人”的琢磨上,阿里巴巴已經做到了極致,沒有其他公司可以相比。
他的意思或許可以理解為,是“鐵軍文化”最大的長處,在激發人的潛能,最大程度發揮“人”的作用。它里面很多閃亮的點,都是體現于有“人”存在的場景中,而人性問題永遠不是可以用機器可以預測可以解決的。今天互聯網創業公司,可能更看重人之外的一些因素,但是在逆風時刻,在考驗人性的關口,這種精神的重要性就顯示出來了。
眼下的“阿里鐵軍”,無疑也在一個轉型變化的節點。擁抱變化是阿里巴巴很重要的文化,在“中供”傳統的文化面目中卻不是最為鮮明的。“阿里鐵軍”更習慣的表達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很猛很持久,很傻很天真”。這樣一個團隊,正在以一種簡單,戇直甚至笨拙的姿勢,堅決地進行轉型。在一個旁觀者看來,這種姿態里面,含著一種可怖的力量,顯示這只隊伍始終保持了一種“創業中”的心態。
也許“鐵軍文化”中其他的形式都可以拷貝,但有一些很難。比如當采訪中問到那些類似“中供有什么毛病”的問題,對“鐵軍”充滿自豪和認同的“鐵軍人”,能夠坦然而誠懇地去思考和討論這個問題。能做到這一點的團隊,不可能懼怕變化。
一個傳奇團隊的史詩。“阿里鐵軍”因何而來,為何而戰,它注定被鐫刻的輝煌與卓越,奮斗與堅持,不變的價值基因。
一個大時代的投影。“阿里鐵軍”因何成功,為何變化,它注定被牢記的貢獻與耕耘,眼界與胸襟,生長與涅槃的殘酷與艱辛。
一幕真實的歌劇。英雄與草根,聚光燈下的榮光與失落的遺憾,堅守與離別,情義與鐵血,生態圈中的每個角色,多色調多聲部的和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