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B公司是國內一家很知名企業,有超過300人的研發團隊。2012年,三個年輕人張某、劉某、王某從不同的學校畢業后,幾乎同時進入公司的北京研發中心。3人都是計算機相關專業畢業。張某被分配到測試組、劉某被分配到開發組、王某被分配到需求組。一年之后三人都被提升為組長,工資由剛進公司時的底薪4500元,漲到基本薪水5500元。整體而言,薪水與行業水平相比偏低,3個人都有了加薪的意愿。人力資源經理趙某代表公司分別與他們進行了溝通,在此之前趙已對三人的情況做出分析并制定了方案。
不予加薪、“被”辭職
談判伊始,張某直截了當地提出了加薪:“現在我的工作辛苦、項目壓力大,薪水卻只是同業平均水平的一半。我要求漲工資。至少每月1萬。否則,勞動合同下月到期,我就不準備再續簽了。以我的實力,肯定能找到合適的工作。不過,我還是希望……”
“請等一下。”趙某直接拿起電話打給研發總監何力,“何總嗎?張某合同下月到期,他不準備續簽了。是否有工作需要交接?何時可以給他辦理離職手續?”得到技術總監本周即可安排離職的答復后,趙轉向張某:“非常感謝您的意見。我會請人力資源專員協助您請盡快做好工作交接。”……
張某日常表現能力平平并非不可替代,此次提拔公司是考慮到其在工作中表現比較穩定,已經有“破格提拔”的味道。趙某與研發總監進行過深入溝通,如果他不能認清自己的能力和在公司所處的位置可以直接勸退。所以張某在提及不續簽勞動合同的想法時馬上得到了答復。
人力資源剖析——薪酬中的負激勵
員工要求加薪有時是處于對自己水平過高估計,或者是不能準確判斷自己的勞動力市場價值,此時多半公司已經支付此員工市場水平的薪酬,但是仍然不能滿足員工。此時同意加薪請求其他同時會紛給效法,爭取本不應該得的利益。加薪不但沒有讓大家更努力地工作,反而起到了“負激勵”的效果。
此時只留認可公司價值觀的人,否則能力再大不為公司所用仍然不能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人力資源薪酬管理激勵也應該更傾向于與公司價值觀相同的員工。畢竟,上下同欲者勝。
加薪成功、稍后辭退
劉某與完全沒做好準備的張某不同,在拿到1家公司的OFFER和2個公司明確意向后才約hr面談提出自己的加薪要求——月薪漲到9000元。
李某表示公司認可其能力,但無法滿足劉某提出的要求,希望他再多考慮一下。一來,公司還有很多其它補助,需要綜合評價薪資收入。二來,作為重點培養對像,公司是很重視劉某的。
劉某隨即提出:“我目前的能力與收入相比偏低,至于各種補助并不是穩定收入的一部分,F在有一家公司希望我加盟,薪水11000元/月,福利也比較齊全。但是,我對公司還是很有感情的,希望留下。請注意,我現在負責公司兩個最重要的項目。所以……”
考慮再三,公司完全滿足了劉某的加薪請求。與此同時,人力資源部還很快招聘了兩個組長分擔他的“沉重工作”。在合同到期時,劉某沒有接到續約的通知,黯然離開了公司。
公司能認可員工的能力,但是不能接受要挾。因此趙某雖然同意了劉某的加薪要求,但馬上就開始找人接替他的工作。畢竟,有第一次就會有第二次。加薪應該是公司對員工能力提升的一種肯定,而非被要挾后的無奈決定。歷史上的例子也很多,韓信在劉邦被圍時要求封自己為王,當時的遂所愿,但是在漢朝統一天下之后則被誅、夷三族。
人力資源剖析——薪酬中的零激勵
有時員工加薪后,認為是自己水平提高后的理所應當,此時員工激勵就失去了效果,成為零激勵。分析之后,我們不難發現,人力資源部的策略應該是——及時甚至盡早肯定員工的成長,并讓其明確成長與公司的培養密不可分。讓員工明白加薪是公司對自己的認可和肯定。
結合考核、客觀評價
第三位同事王某看到一些和自己同時進公司的同事,在跳槽去其它公司后薪水大漲,心里也很不平衡,也曾想過向公司提要求加薪,可由于自己性格內向,總是感覺不好意思,而且王某相信領導會注意到自己做的貢獻。于是找到趙某溝通。
趙某了解王某的想法之后,拿出一份績效評價表,當面指出王需要改進的三個地方,并表示“公司確實看到了你的成長,但是仍然離我們的要求比較遠。年輕人也許更應該看中公司提供的鍛煉機會。假以時日,你的成長被公司所認可,加薪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在領導和人力資源經理的鼓勵下,王某決定留下繼續努力……半年之后,他在項目中證明了自己的實力,薪水隨即被提升2級。
人力資源剖析——薪酬中的正激勵
激勵到位需要滿足兩個條件:正確的時間和正確的幅度。前者重點在于在較長時間內對員工全面考查而非表現突出馬上加薪,后者重點則在于全面綜合此員工的崗位價值、勞動市場競爭力和對公司的忠誠度等因素。
現在社會的通病之一就是“急躁”,反映在職場上就是員工要求快速加薪。對其中有潛力者,人力資源部尤其應該說明其中利害關系,讓員工用長遠眼光看問題。告訴他們:“雙贏的結局是大家都盼望的,否則多半是員工輸。因為企業始終處于強勢的位置。”
薪酬判斷是人力資源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留住公司想留的人、有效員工激勵需要技巧,同樣順勢請“雞肋”員工離開更需要方法。本次我們就3個典型案例,進行剖析和點評,希望這些真實的故事能給大家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