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文化教育培養文化意識
[論文摘要】在現行的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應試教育帶來了相當大的負面影響:注重語言本身而忽視文化教育,將語言和文化人為地割裂開來,導致課堂教學的單調乏味,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挫,大大降低了英語教學的效果。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育培養文化意識,利用文化導向式教學模式,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主動學習、自我完善的意識,從而為跨文化交際打下堅實的基礎,推動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文化教育;文化意識;跨文化交際
一、大學英語教學現狀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國家教育部統一制定了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以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大學英語》為代表的幾套統編教材在全國各類高等院校推廣使用,87年開始實施全國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這些都對大學英語教學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中國迅速地走向世界,社會上對大學畢業生的英語運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以語言系統,形式為本的語法結構大綱以及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的應試教育所帶來的負面影響日益突出:一方面,傳統的外語教育觀深深地束縛著大學英語教師的手腳,教學中孤立地、單一地、為照顧語言本身的系統性來分別介紹語言現象,注重語言本身而忽視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學生把學習語法和詞匯當作外語學習的全部,大部分時間和精力花在查詞典、記單詞、分析句子結構上,較少注意整體篇章,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實際應用語言時錯誤不斷…。
(一)讀寫教學
當今社會信息和文化交流異常活躍,閱讀仍然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渠道。當前大學英語教學仍以傳授語言知識為主,即把閱讀看成是讀者通過視覺感官接受文字符號信息,運用詞匯、語法知識,經過大腦解碼以實現對文章字面意義理解的過程。在實際教學中,相當一部分的教師將一篇篇思想內容連貫、生動有趣的課文肢解成支離破碎的語言材料;與此同時,學生把閱讀看成是對印刷符號的解碼,將詞匯、語法結構作為理解的唯一前提。這種教學模式助長了學生對語言形式的過于依賴,扼殺了創造性的思維能力,使得學生始終都處于一種被動接受的狀態,不可能主動地、有意識地通過歸納總結、聯想等手段,自覺實現科學的閱讀過程。
傳統的英語教學表現在寫作上,則是讓學生去記一些寫作套路,背一些范文,因而過多地控制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及其在寫作內容與語言形式上的發揮;過于強調寫作基本知識和用外語遣詞造句的能力,使得學生在學習了近十年的英語之后仍然無法以外語思維方式創造性地、合乎邏輯地表達自己的思想,“中式英語”問題比比皆是。
(二)聽說教學
“聾啞英語”一直是社會各界對大學英語教學具有代表性的評價之一。在進入到二十一世紀后,聽說的重要性日益受到語言學界與外語教師的重視。但當前的聽說教學往往忽視與語言材料有關的社會文化知識介紹,材料內容脫離一定的社會情境,有些文字并非來自日常生活中真實、自然的語言。對于語言輸出在“說”方面的操練仍然停留在過去重視語言結構、忽視語言意義的水平。與寫作教學中類似的辭不達意、前后缺少關聯等違反真實交際原則的問題在口語教學中表現得更為嚴重,學生因“怕說”而“不說”,大大挫傷了學習的積極性,“啞巴英語”的問題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二、語言、文化與外語教學
關于英語教學是否應該導入文化教育的問題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就已引起我國語言教學界的關注,其重點在于外語教學以及文化與語言的關系。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上世紀中期發展起來的跨學科研究新領域在外語教學中的滲透促使人們達成共識,即學習外語必須結合文化,只注重語言的形式而不注重語言的內涵是學不好外語的。在這樣的新形勢下,我們有必要對語言、文化與外語教學進行再認識。
語言與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語言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同時又受到文化的影響。英語教學是語言教學,當然離不開文化教育。海姆斯認為,僅僅學習某種語言是不夠的,還必須學習怎樣使用那種語言,即必須掌握使用那種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因此成功的外語教學不僅要培養純語言能力,即造出一些意義正確、合乎語法規則的句子的能力,還必須使學生具備語言的社會運用規則方面的知識并能夠運用它們,也就是具有言語的得體性的意識,或稱社會文化能力。外語教學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實現跨文化交際,就是為了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進行交流。僅能夠運用語法上正確的外語,并不能足以與外國人打好交道。聽、說、讀、寫四會能力是跨文化交際的重要基礎,但是它遠不是問題全部。在與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的對象交際時,“如何說”、“不說什么”有時候比“說什么”更加重要。
全面提高外語教學的效率和質量,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是跨世紀的中國高等教育的一項緊迫任務。為了適應這一新形勢,我們需要認識到外語教學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環,把語言看作是與文化、社會密不可分的一個整體,并在教學大綱、課程設計、教材編寫、課堂教學、語言測試以及外語的第二課堂等方面全面反映出來。
三、跨文化教育的內容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幫助我們對文化差異變得更加敏感,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礎上接受異族文化,同時以全新的眼光認識本族文化,以實現多元文化的共存。通過跨文化教育,可以培養學生對不同的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從而對語言的內涵有深入的把握。
關于語言教學中所涉及的文化內容,胡文仲和高一虹在《外語教學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五個方面,并勾勒出一個文化教學的框架。筆者認為,跨文化教育的內容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有關世界觀、價值觀方面的。在世界觀方面,僅從人與大自然的關系來看,東西方文化就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認為,人應該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對象。與此對應,東方文化認為,人與自然是一種協調關系,人類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適應自然。價值觀作為一個抽象的概念很難把握,但是可以通過語言的或非語言的行為模式表現出來。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人們往往是通過了解隱藏在文化深層里的價值觀,來加深對跨文化交際的理解。
(二)言語行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語言在語音、詞匯、語法等方面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痕跡或文化因素,具體分為無等值詞、有背景意義的詞、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詞、成語典故、名言警句、客套用語等。言語代碼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可以幫助語言學習者調解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語言沖突和對立。實踐證明,通過諺語、格言等口頭傳遞價值理念的方法是學習了解某一文化的最佳途徑之一。
(三)非語言交際方面的。非語言行為與語言行為一樣,因文化的不同而被賦予不同的意義。在社會活動中,非語言交際在許多不同場合可以發揮語言所無法發揮的作用,能夠幫助確定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非語言交際以往多被看作是體態語的代名詞,其實它的范圍遠遠超過了單純的體態語。從目光接觸、面部表情、觸覺習慣、嗅覺態度、外表舉止到空問概念、時間使用都屬于非語言交際的范疇。非語言行為在交際中顯示出的獨特功能是不言而喻的。
鑒于我國英語教學是一種國際通用語言教學而非一般的二語教學或外語教學,人們不僅需要以英語為媒介同以英語為母語的人進行交流,還要同以英語為非母語的人交流,在交流中不僅要接觸母語英語文化(English-basedcultures即以英語為母語的各種文化),還要接觸應用英語文化(English-usi~cultures即以英語為第二母語或外語的各種文化),這樣的英語應用環境決定了我們的跨文化教育必須注重交際能力的培養而非簡單的文化知識的積累,同時也不能僅局限于少數幾個以英語為母語的民族文化。
前些年,外語界普遍存在一種片面的看法,即認為漢語是學習外語的干擾。事實上,母語既有干擾又有幫助作用,母語文化對外來文化既是一種抵制力,也可以是一種推動力。漢語語言文化和英語語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兩種語言文化的對比有相得益彰的認知效果。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本族文化,才可發揮已有知識的作用,找出英語語言文化及其他目標語社團文化與本族文化的差異,從多重角度判斷和理解這些文化差異,從而培養文化意識,以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從這個角度而言,跨文化教育對于弘揚本族文化、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具有重要意義。
四、跨文化教育的方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7年新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明確指出,“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時應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培養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為了貫徹這一精神,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重新修訂了《大學英語全新版》、《新視野大學英語》、《新編大學英語》等多套系列教材,在語言輸入、課文選材、練習設計方面無一例外地體現了課程文化的特點。娟昕編大學英語》(第二版)在前言部分就明確指出“在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同時,還要培養他們表達、傳播本國文化的能力”!洞髮W英語全新版·綜合教程》中所選課文體裁多樣,不僅有敘述性和描述性文章,也有論述文和說明文。隨著語言水平的提高,課文選題由表層文化過渡到中層文化(制度文化)和深層文化(觀念文化),例如,第三冊中的CivilRight~Heroes;Security;在第四冊中更是直接涉及TheMulticulturalSociety的主題。
作為大學英語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在進行上述教材的教學活動中,英語教師應該成為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釋者。在各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力求以新穎多變的形式吸引學生,及時地通過文化上的對比,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學習者有意識地把握那些滲透在語言中的文化現象,主動地、自覺地進入目標語的思維和認知模式中,使課堂教學盡可能地接近真實情境,成為真實而有意義的語言實踐活動。
具體方法如下:
(一)在聽說方面,盡量選用現實生活中語言形式正確、語言運用得體的材料,加強語言使用的真實性,注重生活用語。除在大量消化和吸收語言輸入之外,開展師生之間真實而有意義的對話或討論,如組織學生觀看英文經典電影、新聞時事報道;鼓勵學生與nativespeaker面對面交談,讓外籍教師把自己在中國親身體會到的跨文化交際中的障礙告訴學生,幫助學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異,了解文化特性,學會在不同的交際場合和語用層次上認知、理解、容忍這種文化差異,有意識地參照得體恰當的文化背景來準確有效地運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在閱讀方面,在給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識介紹的前提下,引導學生采用各種閱讀策略,對閱讀材料進行自下而上的解碼,再結合已掌握的語言知識、其他專業知識和邏輯推理能力進行自上而下的推測和糾正,從而達到對閱讀材料快速而準確的理解。在課堂教學中針對課文話題,結合真實世界,建立真實語境,充分發揮聯想,挖掘語言的深層含義,開展真實交際,使學生自覺地參與到學習活動和語言實踐之中,充分利用課前、課中、課后提問,將語言知識內化成自身文化素質,并逐步轉化為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在寫作教學方面,針對中國學生的作文缺乏中心、連貫性和組織性,以及“繞彎子”文體的特點,教師不應單純從技巧上訓練學生,而應重視漢語所代表的東方文化和英語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語言層次、思維方式和敘事結構等層面上的差異以及同一詞語的不同文化內涵、同類語篇的不同結構,對語言的各種變體從文化的角度進行分析闡述,保證學生的語言輸出既符合語言規范和言語行為準則,又符合文化規范。課外的寫作練習應與單元主題及課堂活動密切相關,通過擴展活動幫助學生深化思考、學以致用,鍛煉書面表達能力。
五、結束語
中國的大學生是在中國文化環境中學習英語的。這個環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環境,也指個體的心理環境,即受中國文化制約的行為、認知模式等等。這兩種環境的綜合作用,決定了中國大學生學習英語必有的特點。從本質上說,教中國人學英語,是讓兩種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業已形成的中國語言文化環境中對英語語言文化進行移人、吸收和消化,進而在學習者身上生成雙文化能力的過程。
利用文化導向式教學模式,可以將純語言教學轉化成教授學生掌握另一種語言文化體系,并用該體系認知、感受、闡釋同一個物質世界,幫助學生通過語言文化的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異部分的對比,以具有敏感性和理解性的世界公民身份實現文化融合、交際通暢。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導入文化教育培養文化意識有助于學生掌握與外語有關的社會文化知識的內涵,培養學生對外國文化的積極態度和使用技能,為跨文化交際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從而推動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
論文相關查閱:畢業論文范文、計算機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格式、行政管理論文、畢業論文
【導入文化教育培養文化意識】相關文章:
文化移情能力與跨文化意識11-14
鄉土文化意識對當代音樂文化發展11-14
培養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02-20
跨文化交際與跨文化意識培養02-19
英語教學中的文化導入11-14
消除跨文化沖突文化意識的培養02-19
論口譯與跨文化意識11-17
跨文化意識培養策略11-14
翻譯教學中的文化意識02-19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