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老子哲學的邏輯起點分析

        時間:2024-10-26 07:33:28 哲學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老子哲學的邏輯起點分析

          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一直朝著兩個方向發展,究竟是什么原因使然?為什么會出現兩種類型迥異的思維模式?人們對這個問題越來越關注了。下面是小編搜集整理的相關內容的論文,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摘要:從老子哲學的基本概念出發,條分縷析地介紹《老子》著作的基本要義。同時,堅持哲學內涵與邏輯結構相一致的原則,揭示了老子哲學的思想內核、基本脈絡以及邏輯架構。

          關鍵詞:不可言說;無;有;善;恒;無為;自然;治;虛;不仁

          《老子》[1]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老子哲學代表了中國古代先哲對世界、人生的根本探索以及基本看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國知識分子。筆者從老子哲學的基本概念入筆,分條縷析、貫通一氣老子哲學的邏輯起點及基本要義,并充分關注其哲學內部的脈絡、邏輯,這在學界是一個較新的嘗試。

          一、不可言說

          老子說,可以說出來的道理,都不是“大道理”;可以用語言說出來的各種“名堂”(包括名字、名稱、名氣、著名等),也都不是什么值得稱道的“永恒之名”。[1]47道理也好,各種名分也好,一旦所指明確、意義清晰,言說鑿鑿,便都是具體事物、一般情況的道理或名字罷了。世間具體的東西,包括各種可觀、可感的名利權財,其間道理講得再動聽,名字多么美好,終究不是世界或人類的最本質的和最具永恒價值的東西;所謂的普世價值也不是什么真價值。可以講出來道理或美名,也就是所謂的“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等之類的東西,也就是所謂的帶有獨斷論性質的東西,不可能有真正的普世價值。王弼在《道德真經注》[2]2中說:“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事與形,以及指事造形的道與名,不過就是可感、可觀的現象世界的摹畫,不過就是一些具體的做事做人的原則、方法,都不是世界、人類的本質所在,所以“非其常”,即沒有真正的永恒價值。具體事物的道理、名稱,用在具體、特殊方面尚可行得通,但是冠以天下或人類之大道或大名,則必然失敗。所以,能道、能名者,非放之四海皆通的道道、名名;道道、名名,必不可道,必不可名。

          二、無

          老子所說的“大道”“常名”,是主宰萬物、放之四海皆準的鐵規則,必然是不可言說的東西,不能言傳,也許可以意會。也許只能意會,也許也不能也許。我們意會出來的會是什么東西呢?只能是“無”、是“非”、是“空”、是“戒”、是“沒有”一切,這樣才是一切。另外,“無”“沒有”“沉默”,也并不一定就是完全的心無所想、心無掛樹,有智才能大智,大智才能真無。達“真無”之境者,必是佛陀如來,必是老子,必是真沉默。根柢在心,心之真無。若心真無,便如一白板、白紙;若心虛空,便萬千世界、細枝末節,可盡收眼底,也可盡于己無涉。有無之境,氣息相通,盡出于心,盡出于己、在于己。諸君是己,己已不是諸君。

          三、無名與有名

          有天地始有人類,有人類才有語言文字。有語言文字、有眾名方可一一為天地萬物立名,天地萬物有了名,名才能用來交流、流轉,為眾人所知曉。天地萬物總在人類先,沒有人類自無文字由來,所以老子說“無名天地之始”;假使有天地,無人類,“天地”之名從何而來,所以無名為萬物、天地始,始是開端。有天地,有萬物人類,方始有名。天地萬物自不能無人類而有名,但有人類無天地萬物則無天地萬物之名。所以王夫之《老子衍》[3]5云:名因物立。有萬物所以有眾名,有萬物而無眾名,萬物則無從談起。以名立物,以眾名談論萬物,是以有“名還(hai)生物”之說,所以老子說:“有名萬物之母。”[1]47在這里,“母”即有出生的意思,同時也區分了天地萬物。有從無中來,無為有之始。有名而有物,有名而有萬物名。有人類、有語言文字,方始有名,有眾名。有名而有眾名,即所謂“一生萬”,有名是很重要的,猶如有人類很重要,猶如有語言文字很重要。有名如流行之發端,忽一夕間天地萬物之名皆如雨后春筍。無名意味著有名之必要,無名提示有名之開端、端倪。萬物、萬物名常由無到有,所以有“無”,才有“有”,才有“有有”,難怪王夫之慨嘆:夫既有“始”矣,既有“母”矣。[3]5名始從無到有,從有到萬有。其中有、萬有,就人類、就語言文字而言,名而已。名是什么?它可以是天地萬物之名,也可以是人類使用之名。依物而有名,是人類的創造;無物而用名,仍舊是人類的創造。文化是什么?人類的記憶、記載。循名以求信實,有時的確是謬哉!

          四、無欲與有欲

          心中無名相,自然可以常無欲。無名相無欲則吾心猶如一白板,白板可盡書,可隨心所欲地書寫,真是妙用無窮。但是要書、要書寫,卻還必須有書寫的欲望,有書寫的欲望,有觀察世界的意圖,才可飽覽一世界的千奇百怪、毫發細節、跡象征兆。正如老子所說:“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繳。”[1]47知道無欲的妙用,并懂得有效地運用有欲。一方面以靜默、虛空及恬淡而修心,一方面又可做到明察秋毫,無所不知,無所不能,而身修。這不僅僅是精神修養的境界,也是人身獲得絕對自由的前提。老子所言無欲與有欲,堪稱身心兼修的極致境界。達此境界,于心于情,妙不可言;于理于身,盡真盡善盡美。

          五、玄

          有欲、無欲雖然名字不同,但是源頭卻是一樣的,這個一樣,就叫做“玄”。這就是老子所說的“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但是,無欲而有欲,無而有,有欲而無欲,有而無;無出有,有歸無,有無相生,生生不息,一樣又不一樣,因此又叫做“玄之又玄”。“玄”揭示了“有”“無”共同的源頭,源頭相同,只是名字不同罷了;“玄之又玄”揭示了“有”“無”之間的相互聯系、辯證關系,這是世間萬物互為消長,千變萬化的根本原因。后者揭示了天地萬物運行的基本法則、規律竅門,所以老子接著說“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地萬物內部或之間的同與不同、有和無的辯證規律推動著自然萬物、人類社會的變化歷程,這代表中國古代先賢對真理的最初認識。

          六、善與不善

          老子說:“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1]50一方面,美與惡,善與不善,是有區別的,并且這種區別,不止是名稱的不同,也是名稱所指事項的不同。另一方面,美與惡,善與不善,又依據一定的條件相互轉化。老子認為,美與惡,善與不善,它們之間轉換的條件在于“天下人”,在于“知”。天下人,依其生存本能,依其本能欲求,與動物無異。“知”,與自然物質結合,與本能欲求結合,只能是物質的“知”,只能是追名逐利的“知”,只能是相互爭斗的“知”。知道物質給身體帶來快樂,知道物質能夠滿足身體的欲望;天下人謀天下物,天下人追逐天下物質財富,美、美色盡收,善、偽善橫行,自然就是惡與不善了。反之,知惡才能有德,知不善才能多向善。再反之則不然。以美以善為目的,最終只能走向惡與不善;只有知道惡之大,不善之害,才能盡力向善。

          七、恒

          恒是老子真經中的重要概念。恒是一般、永恒的意思。但是,要界定一般、永恒的概念,卻不能以給對象、事物命名的方式進行。老子說: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1]50也就是說,老子以列舉實例的方式給恒下了個定義。所謂的一般、永恒,指的是事物內部或之間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即相互區別又相互依存的辯證關系。猶如“知美之為美”,這只是知其一,但如果還知道,美依據一定的條件還能轉向惡,即知道美與惡之間的辯證關系道理,才能算是了解了“恒”。恒是事物辯證關系的最高抽象。唐玄宗在《御注道德真經》[4]12中云:六者(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后)相違,遞為名稱……亦如美惡,非自性生,是由妄情,有此多故。唐玄宗一方面解釋了相互對立的各個名稱的區別,另一方面也探討著具有辯證關系的事物諸如美惡等產生的原因。唐玄宗認為是人的妄情導致各種關系(如美惡)的復雜化,卻不知老子卻認為辯證關系是事物變化的客觀規律。在老子看來,在“恒”即客觀的辯證關系面前,人不應該是主動者、支配方,而應該是受動者、被支配的對象。

          八、無為

          人跟天地萬物一樣,受“恒”的支配。“恒”面前,眾生平等。但是,從另一種意義上看,人又是自在自為的高級動物。人無時無刻不在自主、自由地活動。“恒”支配萬物包括人,是合乎道理的,是順乎自然而然的。人支配人,人憑借權力、憑借自己制定的游戲規則支配其他人,卻是人為造成的結果。人是動物的一種,一種動物絕沒有客觀依據去支配另一種動物,也就是說,如果人要治理人,無論其采取何種方略、制度,都是人為的結果。人天生是不公義的,只有“恒”才公道。因此,老子呼吁:“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1]50老子所講的圣人,待人處事,都不以營私利為目的,都注重自身實踐、身體力行;老子所講的圣人,也會教化百姓,不過卻只以做好自身為目的或榜樣,而從不做驅使人的事情。圣人講無為,既是心之修養所致,更是力行言談之自然利他而然。

          九、自然

          因為為無為,所以才能任自然。老子說:“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1]50萬物繁衍生息,卻沒有開端,沒有倚恃,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生是自生,為是自為。既然一切都是自作自受,那么于他物、彼物,就都無所損益。開端是自己開端,生長是自己生長,作為是自己作為。正是因為一切都是自動,所以也就不向別人祈求什么。河上公《老子章句》[5]43說:“各自動也。……道所施為,不恃望其報也。”順其自然是自然,不順其自然自然要遭到自然的報復。自然,就無所謂始、有、恃,這是天地萬物生、滅、存的共同特征。

          十、功

          既然一切都自然而然,就無所謂的“功勞”而言。但是我們又免不得對人對己進行評價,對于有功而言,功就在那里,無論你評價或不評價,它都不增也不減。人類之功,都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產物,是所有相關要素共同作用而自然產生的結果。居功自傲,把天時地利人和自然而然的結果奉為一己的功勞,最終只能遭到所謂功勞的戲弄。老子說:“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1]50不居功,因為沒有必要居功;只要天時地利人和具備,人世之功就可以水到渠成。對個人而言,患得才有患失,既然無所謂得失,那么,功就無所謂去與不去。功名利祿,雖說是身外、方外之物;功名利祿,雖說是人為人定的結果;卻最終都是自然而然。

          十一、尚

          無功、有功都不能尚(崇尚)功;不僅功不能崇尚,其他一切可見、可欲之物都不能崇尚。老子說:“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1]52依老子來看,功不僅不能“居”,也不能“尚”、還不能“賞”。功勞、賢名,一旦被崇尚、追捧,就必然會使老百姓相互爭斗。財物珍寶,一旦被視為稀世少有,自然就會使老百姓產生偷盜的行為。總之,名利之心都不能種進老百姓的心理,否則就會民心大亂。不尚賢名,不貴稀世之貨物,欲壑被填平,人心就能安定下來。

          十二、無知

          無欲是因為名和貨(稀少之物)不被大家所崇尚、重視,所以有欲的欲失去了所指的對象,自然就只能無欲了。無欲使百姓重新回歸平樸的心態,或者說他們對欲望的對象缺乏某種知識,所以也就不懂得去爭了。按照老子的看法,不尚賢名,不貴貨名,可欲之物令百姓不見、不知,就可使普通老百姓無知無欲了。但是社會上又不只是普通老百姓;那些博學多才之人,那些見多識廣之人,那些所謂的智者,也是破壞社會風氣的引領者。所以老子說,除了要常使民無知無欲外,還必須想法子使那些智者不敢為也。使智者不敢為的方法,當然不能效仿秦始皇的做法:焚書坑儒。而應該從治理者自身修養、身教力行做起,從營造整體上不尚賢、不貴稀貨的社會風氣做起;如此,智者就徹底沒有了生存的土壤,只能也回歸樸實的本性,也走向無知。所以,老子所說的無知:既是對專事名利的所謂的知識分子的嘲諷,同時也是對人性道德的一種要求。

          十三、治

          老子說:“為無為,則無不治。”[1]52“治”既有治理方法之意,也有治理目標之意;就治理的方法而言,我們要實施無為,而就治理目標而言,則是無為之后的天下太平。統治者無為,并不是指其不務正業,在職位上不作為。而是要求統治者要減少對老百姓的限制、管制,減輕徭役賦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統治者除了減少對百姓的限制盤剝之外,還要注意規范自己的德行,要以自身身體力行、無欲寡求的身心狀態為百姓做出表率。統治只有自己先做到無欲無知,自己先回歸本性、人性道德,才能使人人得其性,才能使天下信服、使天下大治。唐玄宗說:“于為無為,人得其性,則淳化有孚矣。”[4]就此而論:官員犯法,絕不能只是與庶民同罪,而更應該是罪加一等。這才是治的要義、關鍵。

          十四、虛

          治是老子之道的具體運用。老子說:“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1]53王夫之《老子衍》解釋說,沖,本作“盅”,這里指器物中的虛處,虛處不盈,才有大用。[3]6沖和淵,猶如大海之虛懷若谷,因為虛懷若谷,所以接納百川;因為它總能接納一切河流,所以總讓人感覺深不可測。道雖不可言說,是真無,但是道的作用大家都能看到。天下有多大,道就有多大、道就有多大作用,道用之不盡,所以叫“不盈”。道又深不可測、深淵似海,宛如“萬物之宗”。老子的道,就是虛納一切,就是絕對道德,就是人性的極致境界。以虛空之人性為最高統攝,天地自然、社會倫理之真、善、美盡收眼底,百花齊放。虛是永恒,所以老子又言:“谷神不死”。[1]

          十五、不仁

          修道以虛為正宗,以不仁為無為、自然之手段。因為不仁,所以就沒有東西對任何東西感恩戴德;因為任何東西,無論生、長、老、病、去,都是自然而然的結果。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79老子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1]54萬物、百姓都依道而行,都自然而然,都自相繁衍、生息。所以天地、圣人,對萬物、百姓都沒有施行仁義,也沒有必要施行仁義,因此叫做“不仁”。萬物、百姓,都是天地宇宙的獨立個體,帶著各自的使命而來,他們或者偉大、或者卑微,造物主、上帝都不存在。中國古代圣人老子以“不可說”、“無”為自己哲學研究的起點,從世界的有與無、人性的善與不善兩個角度辯證地思考自然、人生的運動變化規律,揭示出了自然萬物自然而然的本性,進而對國家社會治理、個人內在修養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充滿知性以及合理化的思考,值得我們學習、借鑒。

        【老子哲學的邏輯起點分析】相關文章:

        哲學的邏輯表達與邏輯的哲學分析-從概念、定義與命題理論看萊03-18

        老子的思想哲學性質與哲學架構03-06

        分析哲學與哲學分析03-07

        重思:“新聞”的歷史起點和邏輯起點03-06

        20 世紀的邏輯哲學與數學哲學研究論文05-07

        分析的哲學與對話的哲學03-26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原則03-01

        關于若干哲學、邏輯觀點的批判03-21

        論“科學哲學”的思維邏輯與范式03-01

        《邏輯哲學論》中的真理概念03-03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3. <sub id="h4knl"><ol id="h4knl"></ol></sub>
        <sup id="h4knl"></sup>
          <sub id="h4knl"></sub>

          <sub id="h4knl"><ol id="h4knl"><em id="h4knl"></em></ol></sub><s id="h4knl"></s>
          1. <strong id="h4knl"></strong>

          2. 中文字幕在线人成视频欧美 | 亚洲V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一线不卡 | 午夜精品国产自在现线看 | 熟女50岁一区二区 | 中文字幕日韩亚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