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老子的思想哲學性質與哲學架構
在我國先秦諸子中,老子的思想對所有哲學的問題都有過論述,且最有哲學的系統性和哲學層次。非常贊同揚柳關于“諸子百家思想中,老實說,根本上全是有政學結合的傾向,或是說諸子百家的思想都與政治思想緊密聯系著,或者說當時的諸子都有政學結合的欲望,”的觀點,先秦時代百家爭鳴,應該說那個時期是我國學術思想發達的黃金時期。但各家所重視的問題,大多都集中在政治謀略、縱橫方術、人生修養等比較現實或直接須要面對的問題上,涉及到宇宙方面的論述不多,唯獨道家除了研究人生和政治的問題以外,進而對于宇宙的各種問題,而且談論的更多了些,同時也都有著較為深刻的論述。以至于其對當時受政治環境的影響而提出的小國寡民的思想,反而成了其思想學說中點綴了。因為宇宙論是老子的思想根基,老子的思想就相對地比儒、墨、名、法等各家都要來的大氣的多。
下面就老子的哲學思想及其哲學系統作些論述,首先要申明的是,老子思想的博大精深是無法用由筆者的三言兩語能闡明得了的,就目前筆者的水準,其論述也不過是管窺之見罷了,難以從總體上將其思想的精華和哲學思辯敘述清楚,如若有那些不當或不到之處,肯定是筆者自身的水準之問題所致,敬請批評指正。
1、老子的宇宙論哲學思想
老子的宇宙論思想大致可分為宇宙的本源、宇宙的生成、宇宙的運動或變化等幾個層面上。
1)、宇宙的本源:
宇宙論是老子哲學的基礎,而宇宙的本源論又是宇宙論的中心,因此整個老子的哲學,就完全在于這個本源論里了。
關于宇宙的本源,西方的哲學家們是通過一些物質來說明,由于太具體或太個體了,往往是不能涵蓋萬物,貫穿始終的(恕不詳述)。老子卻以無上的智慧,摒棄這些淺現的東西(如:水、火、風、數、原子等物質),以“道”作為宇宙的本源。老子的這一偉大的發現,就是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或總原則。
請看老子的論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保ǖ25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保ǖ4章)道作為宇宙的本源,其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自然就和天地萬物有所不同,天地萬物是事或物,可稱之為“有”,道不是事或物,是形而上的存在,則就須稱之為“無”。
這里“有”和“無”,即是“道用”或“道體”,要論其層次的話,老子又說:“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40章)“無”就是道,不過這個“無”是針對具體事物的“有”所言,并不是等于零的那個數學上的概念。作為天地萬物所以生的總原理怎么能等于零呢。
道既不是實體,又不可能是空無所有,她的狀態是“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道當然是“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博之不得”。(第14章)她是一種“惟恍惟惚”的狀態存在,“有物混成”就是指道體的渾融狀態。
道還是超越時間超越空間的存在,既無所謂的壽夭生死,也無所謂大小或廣窄。莊子曾說過:“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币桓眲撋f物永不止息的狀態,是謂“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也。
當然,道是一種超乎時空的形而上的存在,當然是不能依知覺去證驗,也就說不能用言語去表述的了,所以老子一書開明宗義:“道可道,非常道”。現在雖不得不進行一番解析,卻并不能清楚明白地說明其究竟是什么。對道的真正體認,還必須在于體會混成或恍惚這些詞的意境或趣味。以明了其超越時空的特色,了解道既不很困難又不很容易,道理就是這么簡單,但得道就不那么容易或簡單了。
2)、宇宙的生成:
道是宇宙的本源,這本源及是道之“體”,那么萬物滋生或萬物滋生后的發展變化,則就是道之“用”了。就由于“體”、“用”的交互作用或運動,才有了宇宙的形成。為此而道體的存在才具有了實質性的意義,體認或經驗了道體之后,對于道用滋生萬物若也有一個認知或了解的話,才可能對老子的哲學思想的基礎作出深明的的解析。那么道用是如何地在道體的作用下促成萬物的生成呢?其生成的過程和生成的原則又是什么呢?請看老子的論述:
(1)、生成的過程: 老子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第42章) 那么,這些一、二、三以及萬物,都指的是什么呢?根據老子對道的“體”、“用”的論述,我們知道道體是“無”,那么“道生一”就是“無”生“有”了,即一就應是“有”,有并非具體的事或物!疤煜氯f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第40章),開篇的時候又說過,“無名天下之始,有名萬物之母!边@正是道之混沌恍惚狀態,已質變而非量變為具體事物時的名稱。道從“無狀之狀,無物之象”通過“有”這個過程,然后才能滋生出宇宙萬物,“一”既是“有”,那么“一”自然也不是具體的事物了。
所以后人就“有數之始而物之極。”的注釋了(王弼第三十九章注),莊子也在其《天地篇》里對此作出了論述“泰初有無,無有無名,一之所起,有一未形”。若從理氣這二者的關系上來論述的話,那就是“道”是“理”,“一”是“氣”,“道生一”就是理生氣。這氣所指的就是陰陽未分之前的“一氣”;二就是指的陰陽“二氣”;“三”則是在陰陽二氣之外,再加上由陰陽二氣經過交合而生的另外種類的“氣”之綜合了。這樣“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由混沌初態經演化質變為“一氣”,再由一氣經過量變而形成陰陽“二氣”,然后就會有了由陰陽二氣以及再經其交合作用生出另外之氣——相互作用后,就是可以生出萬物的“三”了。然后就有了滋生宇宙派生萬物,這就是老子哲學思想中宇宙的生成過程。
道在滋生萬物之后,并與萬物同在同體,此時內在于萬物之中的道老子將其稱為:“德”。而“道”是“德”的本體,“德”是“道”的作用!暗馈迸c“德”僅有體、用之間的差異,而無本質上的差別。德是道顯現于萬物之精氣所在,而萬物若得之于道就是德所寄。萬物滋后后,還是由德之所在秉有道之全性。
(2)、生成的原則:
道雖生化萬物覆育萬物,卻是毫沒有任何一點私心去主宰萬物,并不彰顯自身的全知全能,也不去占有萬物,而是完完全全地自然而然,講究的是無心而成化。
在這個問題上老子指出: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不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保ǖ34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第51章)
道滋生萬物覆育萬物完全是為了“莫之命而常自然”,正因為道因應自然,她才能得到萬物的推崇和尊敬,所以自然二字便是道滋生萬物的原則,亦或叫法則。
老子還進一步地對此加以闡述:“道法自然”。(第25章)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第37章)所謂的“自然”就是自然而然,無心自化,正象本帖在論述老子的哲學法則時,指出的那樣并不是在道上面還有一個叫“自然”的東西,要道去尊從或效法。正是由于她一切都順乎自然,毫無企圖,所以萬物才能遂其所生,而道也才能盡其生化萬物之功。并做到常無為,而無不為。相反若是有所企圖,要有所作為,要彰顯其生化萬物的能力或主宰些什么,那反會破壞了萬物的平衡,只是在戕害萬物,又怎么能談的上生化萬物呢?
3)、宇宙的運動法則 道作為滋生萬物的本源,同時還是萬物運行變化的法則,這一運動法則老子也有明確的闡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保ǖ25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第21章)
“反者道之動”(第40章)
道不僅滋生萬物,也衣養萬物,而萬物能否生立,也完全在于能否自章道性,而道只是在順乎自然,絲毫沒有自私或勉強的意思。這里所謂的自章道性,就是對萬物來講,須法道法自然。
法道與惟道是從——是運動法則屬性的兩個層面,就是必須尊從道的運動法則,說辭不同是因其指向不同。
至于“反者道之動”當然也是指的宇宙萬物運動變化的法則。這里的“反”字者表述了宇宙運動方式中的多種情形。
運動方式一:相反相成
老子在不同的章節里,對這些類型的運動方式作了相應的論述。老子認為道體自身獨立超然,宇宙的一切現象都是由相反對立的形態所構成,有美就不能無丑,有善就不能無惡,因此老子就說: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2章) 《道德經》里的相對詞兒特別多,相對的概念皆由相比較而得,當然是相反對立,從自然的角度來看,宇宙萬物那也是相輔相成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后相隨!保ǖ2章)世人不可妄分是非,以免自陷紛擾。管理要無為而治,教化要不言而教,一切須順應自然。
“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第27章)這里老子認為善人是不善的人的老師,而不善的人又是善人的借鑒或鏡子,這正是宇宙間及其人世間相反相成的運動情形之一種;再比如我們現在經常提到的生態平衡的問題,就是老子所闡發的“相反相成”這一運動法則的極好的證見。我們所說的生態問題,以及在這個大的生態圈里的物種間的相互關系,無不體現了老子哲學思想的光芒所在。我們過去有一句老話,叫“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正是古時候人們關于相反相成的另一種說法。
運動方式二:反向運動
宇宙萬物既然無不相反對立,那么就一定會有負面的影響,老子的思想又是在這方面給以了特別的關注,而且也特別重視負面的、反面的影響的介值。“高以下為基,貴以賤為本,有以無為用!保ǖ39章王弼注),可以說已把這個意念詮釋的很清楚。老子進而說,“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第22章)曲、枉、洼、敝是讓人討厭的,但在老子看來全、直、盈、新就存乎其中,只是這道理是一般人所理解不了的而已。
因此老子還說: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保ǖ7章)
“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類。”(第41章)
“既以為人已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保ǖ81章)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奪之,必固與之。”(第36章)
這些章節里的論述,無不是讓人們謙讓退后,舍己為人。這樣反而卻能得到擁戴,反而會使自身受益。儒家的“滿招損,謙受益”也講的是這個道理。因此老子就有了要人們守柔、居下,要人們無知、抱樸,要人們居于反面,這也是到達正面的捷徑。那些單方面地追求美的、好的、正面的,其結果往往都是適得其反。
老子在這里還為我們闡明了這樣的一個道理,那就是老子所要說的,“弱者道之用”。若是能明白這個道理,將會是終身受用。
運動方式三:循環往復
前兩種的運動情形的極致,還在于循環往復,不管前面的那兩運動,道體的運動,在事實上是不會一成不變地永遠延續下去,而是經常地出現一些反復不已的現象。老子說: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岵恢涿,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道、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保ǖ25章)
“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保ǖ16章)
道周流不息,回運不已,再加上道虛無寂靜。道才能成就綿延不絕的生命,使萬物出而生動,入而寂靜。才能成為萬物依循的常軌,才能成為萬物的歸根,而宇宙萬物由道所滋生,最后也要反回他們的本源——道;而用兩句較為華麗些的詞來講的話就是:花兒生于根,將復歸于根;浪濤生于水,終要復歸于水。歸根就是歸于寂靜,道之滋生萬物,是由無到有的,經過一系列的運動,然后還會從有到無,即是復歸于無,復歸于無就是復歸于道。歸根自然也是說萬物復歸于本性,這種歸根復命的活動,正是道體運作的常軌,這也就是萬物同時要尊守的規則。所謂“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笔且。
循環往復作為萬物運作的自然法則,當然就須宇宙間的萬物包括人世家的一切都不能例外地尊守。正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保ǖ58章)。這是宇宙的奧秘,也是不變的常軌。當然儒家的“剝極必復,否極泰來!币彩蔷哂羞@樣的意義的。
2、老子的人生哲學和政治哲學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保ǖ33章)
本章可說就是老子的人生論,特別著重的自知、自勝、知足和強行這幾個環節,這幾點做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就算是得道了。
知人只須要識別能力,自知則須要內省返照的功夫和去欲滅私決斷,因此自知比知人更難,自知越久越能增進自身的道德,升華自身的境界。自勝者強的強,是“守柔曰強”(第52章)的強,不是“堅強者死之徒”的強。能夠自我反省,自清自虛,自然那更是強者一個了。知足者富的富及是指的財貨,欲望若深如溝壑,縱使群盡天下財富也難滿足,若能談泊寡欲縱使粗茶淡飯也會樂在其中,豈不是已綽然富裕了。強行者有志,其強行就是“勤而行之”(第41章)精微玄妙的道要領悟,重要的還是身體力行。稍遇戳折就半途而廢必將前功盡棄,必須愈挫愈勤,直至死而后已。才算有志才有成功的機會。死而不亡者壽,重要的是在于人生的永久價值,有價值雖死猶生,就是不朽,就是壽。這與儒家的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是不同層次上的概念。道家的不朽全在一個“道”字上,如能得道,身雖死,道猶存,這就是不朽,就是人們所應追求的壽了。萬物須尊行道而運動,人是萬物之靈,當然要法道而行了。
其實,整個老子的人生哲學,更是其宇宙論在人世間的具體表現,總括起來也還是那句話,“自然無為”。依據這句話,人們自可與道合一與自然和諧了無兇災。具體到人世間的相互關系里,就有如下幾個方面須要注重的法則:
1)、致虛守靜
虛靜是道家的特點,其重要性當然在于道體原本就是虛靜的,人體道而行自然要守虛靜了。為此老子提出:
“致虛靜,守敬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復!保ǖ16章)
虛則能守,靜則能觀。人的心靈本來就是虛明寂靜的,昏昧紊亂是為私欲所蔽。致虛守靜就是去私、去欲,使本心回復到本性的清明寂靜,以使其不為外物攪擾,體察其萬物演化與歸根,并悟道修道。靜不僅能察,也能勝躁、勝動,以靜致動是也。虛靜的優勢還在于,能成己、成物,是謂“虛懷若谷”是也。即: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保ǖ26章)
“牝常以靜勝牡!保ǖ61章)
“上德若谷”。(41章)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45章)
虛靜的如此多的好處,勉勵人們去“致虛極,守靜篤”,不是就哩應如此了嗎,這種顯而易見的道理,“此其所長也!保ò喙陶Z)
2)、抱樸守真
真樸是道的本質所在——
“敦兮其若樸!保15章)
“見素抱樸!保19章)
“復歸于樸。”(28章)
“抱樸守真”,就是抱持渾樸的精神,保持天真的本性,不能被外在的東西蒙蔽,不能被自己的嗜欲陷溺,從而避免離道去德,不被混亂的社會和擾動的世俗侵蝕,老子還常拿嬰孩來喻天真之純樸,如:“專氣致柔,能嬰孩乎!”(10章)“常德不離,復歸嬰兒!保28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55章)在人類最保真最徹底的純正沒有能與嬰孩相比的,他們的純然天機,正是無所謂善或無所謂不善的真正至真至樸的境界。
3)、輕利寡欲
名利財貨聲色犬馬,那一項都令人心迷神醉,要是追逐起來永無止境,因此人的道性就會受外物的蒙蔽。這些身外之物即使得到了,總有一天也會失去的。若有過追逐時的一時之快,那么失去時必將也帶來莫大的悲哀。身心必遭摧殘,因此老子嘆曰: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44章)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譴其咎!保9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薄笆ト藶楦共粸槟!保ǎ12章)
名利財貨與聲色犬馬一樣,都是如此。 比及飲食視聽,自有生理上的基本須求,滿足也就行了,太多了就麻煩沒好處。為腹不為目及是滿足生理上的要求的需要,這樣不但身體健康,神志更可清明。
當然不追逐不貪欲,并不是不承認這些財貨或飲食的重要或存在意義。而是要人們節制,不過分追逐或貪求。也就是老子所說的,“少私寡欲!保19章)“知足不尋,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保44章)寡欲知足知止是身心得以正的保證。而過分貪心,還會給自己帶來災禍,自然也獲得不了滿足。因此,“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保46章)
當然,這只是在量的方面,要輕利寡欲,要知足節制。另一方面還要在追求的過程中也應順應自然,不能強求。這兩者缺一不可,或視了那一點都會貽害無窮的。
4)、無私、無為,不爭、不矜
作為人其處世法則很重要,老子在這方面的論述不少,也講的很清楚。待人或接物全講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要無私無我,卑弱不爭;無為自然,不驕不衿。
不管是人類間的任何紛亂,都起源于人群的不和睦,起源于人與人之間的爭端,都是由于個人的私執,因此化解個人的私執,就成了泯滅紛亂、消除爭端的首要問題了。為此老子提出了無私、無我,這一個人的處世法則。
“吾所以有大患,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13章)
“無身”即是無我、無私,人能如此,那真是善莫大焉!為此,老子還為我們描繪出了行善的方式及其模擬的模型!吧仙迫羲,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保8章)“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66章)“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保67章)其主旨就是不爭,不爭的結果卻鑄成了“天下莫能與此爭”。待人所操持的態度,應是柔弱不爭,不爭的方式就是“不敢為天下先”。
“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耶?故能成其私!保ǖ7章)
老子的無私、無我,并不是要人們摒棄自我,而是要順應自然,利人利己。但是常人大多有急功近利的毛病,其所招致的失敗,多在于過分有為。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56章)
對于創業來說,要想不失不敗,那么還是要自然無為,順應時勢,該動則動,該止則止。即“為無為,事無事!保63章)抱著因應自然,“無為”與“無事”的態度去“為”去“事”才能達成恒久的事業。
“圣人無為,故無;無執,故無失!保64章)
“不言之教,無為之,天下希及之。”(34章)
那種喜歡炫耀自己,自矜自夸一定會無勞無功,無功者自夸令人厭,有功者自夸也會貶低自身的功勞。因此老子就說:
“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保24章)
反之則: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保22章)“功成而不居,夫唯
[1]
【老子的思想哲學性質與哲學架構】相關文章:
哲學與思想03-18
中國思想與歷史哲學03-18
中國思想與分析哲學03-18
中國思想與人的哲學03-06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原則03-01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價值原則03-11
老子哲學的主體性原則探析03-02
中國哲學還是中國思想?03-26
中國思想和柏拉圖哲學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