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哲學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教育哲學論文1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學前教育也越來越受社會的廣泛關注。學前教育時期對人的智力與創造力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幼兒進行多方面的培養,不僅要提供科學的課程設置,還需要為幼兒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功能性環境。功能性環境貼近生活,更源于生活。本文主要以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作為理論基礎,針對我國幼兒園對幼兒教育環境創設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探討能夠更好地利用環境來提高幼兒教育質量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蒙臺梭利;功能性環境;幼兒教育
一、蒙臺梭利的理論基礎
1、兒童觀
人們如何看待兒童,將會決定如何教育兒童、撫養兒童,以及社會如何對兒童的需求做出反映。尊重兒童是蒙臺梭利所有教育原理建立的基石。蒙臺梭利說過:然而,事實卻是,我們并沒有尊重兒童,我們沒有充分考慮他們的特殊需求,而是強迫他們按照我們的意愿做事、學習,要求他們是順從的、舉止端莊的。但是我們清楚的知道他們的模仿本能是如此的強烈,他們在任何情況下都會模仿我們。所以,我們要用我們期待的行為去對待他們。早期教育的基礎是以兒童為中心,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我們要尊重他們的思想與做事方法。經過長時間的實踐與探索,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不僅論述了兒童教育的特性,還使其成為指導兒童教育的兒童觀。這個兒童觀不僅包含了蒙臺梭利自身學科的知識,還包含了心理學、哲學、社會學等經典理論。主要體現在:兒童的獨立自主、兒童的吸收能力、兒童敏感期、階段性學習幾個方面。
2、兒童的敏感期
蒙臺梭利認為,兒童發展過程中存在敏感期。在這個期間內,兒童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也更容易學習某種特殊技能。敏感期是指:動物在其幼年時期所具有的一種特殊感受性,它是一種稍縱即逝的過程,而且只能有限的獲得一種特殊的品質。一旦這種品質或特征被獲得,這種特殊的感受性就會消失。每種品質或特征的敏感階段均有所不同,幼兒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不同年齡特征,設置不同的教育環境,使幼兒順利通過各個敏感期。順利通過一個敏感期后,兒童的心智水平便上升到另一個新的層面。幼兒教師還要具備觀察兒童的能力,這樣的話可以準備最佳的有利環境,辨別敏感期,并將不適合的行為轉換為有意義的任務。
3、課程與教學
課程設計與教學的實施是教學的重要環節,在蒙臺梭利教育體系中,根據幼兒各方面的特點,進行了系統性的研究。蒙臺梭利教育法是以兒童為主體的教育方法,也是專門針對幼兒所設計的教育方法,主要的思想是充分尊重兒童,將兒童當做完整的人。在了解、理解的基礎上,探析兒童自身的需求,與中國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十分不同,蒙臺梭利教育法的教育形式非常靈活,不局限教育場所、教學時間、教學內容等一切以兒童的真實需求為主,真正做到兒童想要什么就教什么。蒙臺梭利教育體系的課程是由日常生活、感官、教學、語言、歷史地理、文化科學、藝術表現七個領域的內容組成的實踐活動,從不同方面培養幼兒的能力,使其綜合發展。
二、功能性環境的設置與應用
兒童在他們自己的教育和發展過程中是積極的參與者。這意味著我們必須將兒童放在首要位置,在環境與課程設置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兒童的感受與其接受能力。教室、室外花園、操場、圖書館、起居室、儲藏室是蒙臺梭利教育體系強調的學校所應具備的最基本設施;學校的環境必須是足夠安全有序的;學校的環境建構必須體現出與外界環境的聯系等。蒙臺梭利教育法環境中強調功能性,無論何時,都使用真實的物品,而不是玩具的仿制品。在這樣的教室中,主要的目的是讓兒童做好面對真實生活的準備。特殊教育也側重功能性技能的養成。在功能性環境創設中,幼兒教師應處于重要位置,教師是幼兒人生開始的導師,作為幼兒教育環境的構建者,在環境中的構建應為幼兒提供足夠有吸引力的環境,以激發幼兒對知識學習的興趣,并且應該具備一定的能力為幼兒傳授知識。
三、功能性環境對我國幼兒園環境創設的啟示
1、對幼兒園環境創設要精心
兒童是他們自己學習的原動力,教師主要通過提供一系列的材料、制定計劃、認真仔細地觀察每一個兒童。教室的布置要鼓勵幼兒的參與,在此過程中,使幼兒獲得有意義的、有教育性的經歷。教師主要的工作就是精心計劃每一次布置活動的設計,學習材料和有關設備的安排要適合兒童的每日學習活動,讓兒童自己尋找布置環境的材料,通過尋找與制作的過程,幼兒能親身感受環境創設的樂趣所在,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培養他們的動手能力。環境創設的形式要多樣化,將實踐環節巧妙地融入到環境創設中。不僅僅局限于做小海報,做手工,畫圖畫。還可以通過其他方式進行指導,比如:小手涂鴉,制作教具等。充分將生活元素與幼兒園環境創設相結合。全方面多元化培養幼兒。
2、樹立幼兒教師的主導地位
在幼兒園環境創設過程中,要時刻以幼兒為中心,但幼兒教師對自己的角色定位一定要清晰,幼兒教師應樹立相對的主導地位,起到引導、觀察以及評價的作用。首先幼兒教師要對蒙臺梭利教育法有充分的認識,而不是對這種教育法下某一個即成模式的模仿。要在充分的理解基礎上,運用已有的知識,來引導幼兒按照既定的計劃進行環境創設。蒙臺梭利教育法對于教師能力具有較高的要求,一般沒有經驗、個人素質不高的教師是很難將蒙臺梭利教育法真正的運用到實際生活中的。這需要幼兒教師對兒童有較高水平的把控能力。所以,想要樹立幼兒教師的主導地位,幼兒教師的個人素質也是其中的重要內容。
3、應注重實踐與環境創設的有機結合
幼兒教育的環境創設要貼近生活,并且源于生活。幼兒的學習環境一定是準備充分的,在準備充分的環境中,兒童能夠接觸到按照一定規律組織的材料,并開展有條不紊的活動,幼兒教師也能更好地指導。經過充分準備的環境有助于開展基本的生活實踐活動,如規規矩矩地從一個地方走到另一個地方;手持物品;自己照顧自己的技能等等。通過對環境的創設,結合各種實踐活動,讓幼兒學習知識,獨立自主,發展智力。此外,幼兒教師要確保為兒童提供有條理的學習材料,能夠訓練兒童的感覺、知覺,以及確保這些學習材料能為所有的兒童提供合適的經歷。
參考文獻:
[1]趙燕香。蒙臺梭利教育模式對幼兒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研究[D]。山西師范大學。20xx(4)
[2]霍力巖。試論蒙臺說理的兒童觀[J]。比較教育研究。20xx(11)
[3]王潔,郭雨欣。蒙臺梭利課程與瑞吉歐課程中環境設置的比較[J]。湖南第一師范學報。20xx(12)
教育哲學論文2
審視當前我國的職業教育研究,可以發現這樣一個現象,研究者們在學術領域“規范性”和“實證性”的感召下,努力地開展著職業教育實踐研究和職業教育科學研究。但遺憾的是,部分類似工作總結的實踐研究模糊了研究的現實指向性,部分看似嚴謹的偽實證研究削弱了研究的理論解釋力,這些研究并沒有從整體上增加職業教育研究的實踐性和科學性。職業教育實踐研究和職業教育科學研究確實非常重要,經由前者我們能夠相對準確地把握職業教育的實際問題,思索變革現實的方法和策略。憑借后者我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掌握職業教育內外部因素的聯系,探尋職業教育發展的某種確定性規律。但這些研究并不能覆蓋職業教育研究的全部,因為它們能夠提供的只是對職業教育“人”和“事”的“結構—功能”式的解釋,卻無法承擔起對職業教育究竟是怎樣的存在、應該如何認識、具有何種意義等問題進行“本體—價值”性詮釋的任務。對職業教育的“人學”詮釋、認識論分析、價值澄明必須也只能由職業教育哲學研究來完成。
究竟什么是職業教育哲學研究?這也是見仁見智的問題。筆者嘗試對其做如下定義,職業教育哲學研究是指運用哲學的觀點和思維方式來思考和研究職業教育中的一些根基性、規范性、價值性的本源性問題,研究的目的在于呈現職業教育存在的本真狀態,從而為相關的科學研究和實踐研究奠定前提性基礎。具體而言,職業教育哲學研究至少要關注以下三類問題:
第一,職業教育本體問題!氨倔w”是一個內涵復雜的概念,具有“基礎或根據”之義。以往學者們對職業教育的本質主義研究,盡管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職業教育的本質特征,但由于其將對職業教育的理解局限于教育者針對受教育者所實施的技術技能的培養活動,導致原本作為一種生成性存在的職業教育被闡釋為一種實體性的存在,遮蔽了職業教育存在的本真狀態。職業教育并非是某種固定不變的實體,而是一個意義不斷生成的過程,它根植于人的技術生存與自我生成的教育允諾之中。職業教育相比普通教育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更顯著地與人的技術生存聯系在一起。未來研究應關注技術作為一種存在方式對理解職業教育本體的重要意義。
第二,職業教育的認識論基礎問題。本質上講,職業教育教育目的的確立、課程內容的選擇與組織以及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過程的安排等環節都以特定的技術認識論作為理論基礎。但以往很多研究只是從普通教育的科學認識論角度對上述問題進行分析。比如,對于職業教育課程內容的研究仍然延續著對科學知識的分析方法,依照科學知識的確定性、普遍性、可言傳性標準來分析和規約技術實踐知識或工作過程知識。如何從技術認識論的角度來分析職業教育基本問題是未來研究需要重點關注的。
第三,職業教育價值問題。職業教育價值問題關涉到職業教育存在的意義以及存在的合法性問題。以往研究比較多關注職業教育的外在價值,包括社會、經濟、政治、文化、自然等價值內容。但對職業教育內在價值,包括實踐價值、交往價值、倫理價值、美學價值等內容關注不足。職業教育的內在價值是其本體價值的根本體現。職業教育不同于職業訓練的根本一點就在于其關注人的本體需求,它遵循教育“使人成為人”的內在規定性。職業教育塑造的絕不是只懂操作的“工具人”,而是要培養完滿的職業人。因此,未來職業教育價值研究一方面要推進外在價值研究,另一方面要在挖掘其內在價值方面下功夫。
總之,職業教育研究若想真正指引和推進職業教育現實發展,一方面要切實增強研究的實踐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應該嘗試跳出“規范——實證”(或者實踐——科學)的二分研究范式,拓展職業教育研究的哲學維度。因此,職業教育研究者任重道遠。
教育哲學論文3
一、教師教育的哲學問題
哲學依據的選擇,決定著教師教育的基本走向。教師教育的哲學問題主要表現為哲學依據的選擇,依據不同的哲學觀念,教師教育將會形成不同的基本走向。教師教育作為一種特殊形態的教育,其基本走向與人性論主張、教育哲學理論有著密切的關系。進一步而言,人性論與教育哲學提供了教師教育的哲學依據。人性論從總體上提示了教師教育的發揮作用的方向,教育哲學解讀了教師教育究竟要做什么及能做什么。忽視這兩方面的哲學考慮,僅僅關注技術層面很難從根本上解決教師教育的問題。人性論的善惡分歧演繹出的內發說與外鑠論,為教師教育提供了發揮作用的兩種方向;趦劝l說教師需要充分發揮受教育者的內在潛能,最大限度調動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谕忤p論教師需要加強對受教育者的約束和引導,充分發揮環境在受教育者成長中的主導作用。在實踐中,人們并沒有執著于一種人性論認識,往往是對內發說與外鑠論加以同等重視,教師教育出于職業主張,更重視了從外而內的教育作用。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審視從內而外的教育作用,這樣的選擇符合整體性哲學觀念對受教育者的重視。教育哲學流派眾多,古今中外主張各異,但有一個基本共識是都會剖析教育的本質,甚至包括那些明確反對教育本質存在的主張,也從另一個方面解析了教育的真諦。教育的本質必然決定教師教育的本質,這是我們思考教師教育的哲學問題的基本前提。此外,各種哲學主張也將直接影響教師教育的價值取向。如“遵循教師生命的整體性、自主性、獨特性、超越性是教師教育的前提性要求”,這類主張同樣是整體性的哲學意蘊的反映,發生作用的途徑依舊直指人性假設和教育本真。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整體性,為教師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整體性理念與過程哲學淵源密切,雖然過程哲學并沒有過多明確指出整體性的主張,但其理念的宗旨無不與整體性相關,此意義上的整體性與傳統的認識,尤其是系統論的整體觀點截然不同。后者重視的是事物整體與部分的相互關系,著眼于系統及其構成要素的關系,前者重視的是事物內部的過程性及外部的生成性關聯。事物不再是作為可以分解的部分組合,而是作為相互內在的過程存在。事物與外部的關系不再是簡單的主體與環境的關系,而是相互生成的關系。這種整體性主張為教師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思路,對教師教育的考慮不再僅僅基于教育者的立場,而更多地開始關注受教育者的立場。在教育目標和內容的設置上,開始擺脫單純的職業需求,回到教育的軌道上來。具體地說,教師教育不再是某種知識及傳授技能的訓練,而是體現教育理念的教育精神塑造和未來教育者的培育。在以往的教師教育中,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提法相對較少,原因在于缺失整體性的哲學指引,偏執于某種所謂滿足實踐需要的職業培訓,丟失了教師教育的教育真義。在實際生活中,教師群體中存在的大量問題與當初的教師教育價值取向偏離不無關系。
二、教師教育的主體問題
過程性的主體預設,奠定了教師教育的生成意識。教師教育的主體是明確的,在倡導受教育者重要地位的今天,受教育者自然成為一切教育活動的主體,這種主張只是對某種教育理念的最為簡單的實在化,從而將預設的主體進行了現實推演。既然主體是預設的,那么如何預設就影響著教師教育的現實品質。整體性的哲學理念根源于過程哲學的過程性,強調事物在過程中流變、展開,預設主體呈現過程性。預設主體是人為活動的前期建構,屬于理論假設階段,因為人為活動終將由預設主體掌控,最終決定著人為活動的性質和品質。一種教育活動之所以能夠成為教師的教育活動,關鍵在于其預設主體擔負的實際任務和職責,以及這些任務和職責背后折射的精神。過程性的主體預設,將奠定教師教育的生成意識,生成意識是流變的,具有現時性和最強活力。過程性重視當下生成,生成具有最強大的創造性。傳統的教師教育認為,幾乎一切在實際活動開展前就預訂了,實踐者只能是模擬或實現預訂。過程性的主體預設強調實際活動的開展只在當下生成,其間蘊含著無盡的變數和可能。教師教育的參與者能夠最大可能地在過程中實現自己和體驗自己,而實現和體驗的方式就是生成,也是最具活力的創造。進一步而言,這樣的過程既是接受教育的過程,更是自我更新和創造自我的過程,教育者在創造著自己,受教育者也在創造著自己。事實上,所有的要素都在生成中,意義和價值只在生成中產生。解讀教師教育共同體,促進教師教育的主體確立。教師教育過程性的主體預設,解決了實施中的意義生成問題,進一步明確了受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師教育主體地位的實際確立,與教師教育共同體有著密切的聯系,對教師教育共同體的解讀,將會促進受教育者主體地位的確立。在實踐中,受教育者的地位取決于教師教育共同體的認識和行動。教師教育共同體是在一定的專業規范的基礎上,旨在研究教師教育問題的固定的團體。教師教育共同體以整體的面貌出現,囊括了教師成長過程中的每一環節和所有相關人群,無論是職前教育或職后教育階段,還是相關的認識者和實踐者,在整個培育的過程中,都形成對受教育者培養的合力,這有助于教師教育的主體確立。事實上,在不同階段及不同人員眼里,教師教育的主體是存在分歧的,尤其在職前教育階段,主張以教育者為主體的意見既是傳統的呼聲,也是現實的強有力主張。畢竟,在培養教師的起初階段,教育者幾乎控制了教師教育的整個過程和品質,表面上看來教育者是必然的主體,占據著決定性的位置。教師教育共同體的提出,為我們全方位地考察教師教育活動提供了過程性視野。在這一過程中,人們發現真正銜接教師教育整體的是受教育者而不是教育者,教育者的實際載體一直處于變化中,這只是為了滿足受教育者的成長需要才出現的。
三、教師教育的本位問題
反省能力本位,回歸教師教育的教育本義。傳統的教師教育本位問題指向能力,塑造符合教師職業能力要求的專業隊伍是教師教育的本位追求;谀芰Ρ疚,教師教育的體系是單一的,直指合格教師應該具有的素養,這些素養包羅萬象、內容雜陳。在整體性哲學意蘊下,教師教育的本位問題是教育而非教師。合而言之,教師教育是為了培養合格教師的一種教育活動。既然是教育活動,能力培養就成為開展教育活動的依托,以能力為本位,單純重視能力培養的教師教育活動就會偏離這一過程的本質追求,導致培養出來的教師只具有熟練的教學技能、技巧,而缺乏合格教師所應具備的教育精神和人格。對能力本位的反思突破了以往對能力取代知識的贊譽,反省能力決定一切的武斷,明確提出教師職業情感問題和信仰問題。情感問題和信仰問題的具體提出,實質上反映的是教師教育的本義回歸。強調在以能力為基礎的前提下,要注意培育“未來的教師”的健康的教育情感和篤定的教育信仰。也就是說,教師教育的能力本位不能準確反映實際的狀況,作為職業教育的教師教育終究不能脫離教育的真義,否則就會淪落為簡單的職業培訓,無法給予“未來的教師”以足夠的精神培育,進而影響到現實的學校教育生活。今天存在的學校問題已間接地反映了教師教育能力本位的嚴重后果。重建教師教育體系,開發教師教育的層級目標。教師教育能力本位問題的徹底解決,只能依靠重建教師教育體系,開發教師教育的層級目標!盎趯蛹壞繕,教師教育目標應該是三級:一級目標———教師,二級目標———教育者,三級目標———教育研究者!苯處熱槍虒W,教育者針對教育,教育研究者針對教師人生意義和教育工作改進。在這一體系中,教學與教育、教師與教育者、教育者與教育研究者有了明顯的區分。這種區分并沒有割裂教師教育的本位問題,而是使原本整體性的本位問題表現得更為準確而鮮明,使教師教育的部分之間相互內在地關聯,使教師教育的整體蘊涵于每一具體部分之中,而不是混沌于單純的、唯一合格的教師指標上。這樣的教師教育本位,既全面反映了建設性后現代主義的整體性哲學意蘊,又真實反映了教師教育的本位只能是教育,而不是傳統所認為的能力。教師人生意義之所以能夠納入考慮范圍,既是教育的本質要求,也是解決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有益嘗試。目前,學界對教師教育的思考,從趨勢上折射了對教師教育本位問題認識的轉向。比如有的學者提倡在教師教育中關注教師的幸福感問題,至于對教育信仰等問題的思考,已經從教育精神培育深入到操作層面,可以預言教師教育的本位問題將成為引領教師教育重建的首要問題。
四、教師教育的模式問題
追求模式創新,實現教師教育的整體性取向。解決了教師教育的哲學問題、主體問題、本位問題之后,就需要進入操作層面,依照整體性的哲學意蘊考慮教師教育的模式問題。表面上看,教師教育模式與其他性質的教育模式相比較具有統攝作用,從社會整體的角度考量教師教育的運行,實際上這種上位作用必需轉化為具體的行動或行為,才能夠實現教師教育的目標追求。模式問題是教師教育理論向教師教育實踐轉化的中介,一種教師教育理論能否得到實際應用,取決于它能否形成相應的教師教育模式,體現為具有操作原則和規范的程序性方式、方法的集合。教師教育模式演變的歷史主要集中于教師教育主題的演變,不斷演變的主題充分體現了教師教育的整體性。從簡單的職業培訓到自由寬泛的選擇性的教師教育,充分考慮了新時代教師教育的整體性變化。任何環節的獨特性都將在這一整體中得到體現,更不用說社會性需求這一最為重要的因素。時至今日,教師教育模式需要走向多元化,追求模式的不斷創新,因為只有多元化的教師教育模式才能滿足社會的整體性需求,只有不斷創新的教師教育模式才能實現教師教育的整體性取向,教師教育整體性的哲學意蘊終將體現為不斷推進的具體的操作模式及操作行為。梳理教師知識結構,確立實踐知識的核心地位。教師教育模式的運行離不開教師素養的規劃和規定,教師素養是隨著時代演變的,具有極強的靈活性,但其基本構成成分按照教師專業發展的理念大體可以分為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在此三種成分中,教師知識結構始終是教師素養中的基礎部分,專業技能和專業情意的養成需要以專業知識的掌握為前提,否則技能的形成、情意的養成就成為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按照知識的分類,教師專業知識中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知識,教師是個實踐性非常強的職業,實踐性幾乎貫穿了教育的各個要素。從目的、內容到方法都充滿了實踐性,實踐知識必然成為教師知識結構中的核心成分。對實踐知識的重視與教師教育的實踐取向也有關聯,因為需要通過大量的實踐練習,才能培育能夠解決實踐問題的“未來的教師”。目前,人們對實踐教學的關注,從側面反映了教師教育的實踐取向是符合現實發展邏輯的。
五、結語
總而言之,教師教育模式的實踐取向在各個方面有所滲透,實踐知識、實習及實訓體系較為突出地反映了這種實踐取向,究其根源與教師職業強烈的實踐性特色有關。因此,教師專業化與教師專業發展的實現,與教師教育實踐性的實現密切相關。只有塑造具有類似醫學、法學等實踐取向鮮明的教師教育,才能切實解決教師教育的質量問題,最終為基礎教育質量的提高打下基礎。
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學中的興趣概念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學中的興趣概念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理解分析杜威教育哲學中的興趣概念論文 篇1
【摘要】針對目前高校就業指導課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借鑒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為代表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明確就業指導教育,是一個全面、系統、持續的教育過程,應貫穿大學教育始終,做到全程化指導。明確課程設置目標,合理安排課程時間;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提倡“從做中學”;提高就業指導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鍵詞】高校;就業指導課程;杜威;實用主義;教育啟示
實用主義,誕生于十九世紀末的美國,是美國本土的哲學思想。隨著學習理論的不斷發展和更新,以及實踐的豐富,實用主義逐漸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應用于教育改革的各個方面。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重在探討教育與社會的關系,一方面突出了經驗在教育中的地位,另一方面把教育作為改造社會的工具,強調教育的社會功能。其中,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國教育家約翰·杜威,其教育理念集教育哲學與技術哲學于一體。實用主義哲學、機能主義心理學和民主主義信念是杜威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三大理論支柱和思想支柱。杜威花了長達8年的時間進行教育改革實驗,建立了完整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體系,他的教育思想標志著一個時代,對教育史的影響頗深。反觀如今的高校就業指導課程,過多的千篇一律的說教式教學,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本文試圖通過對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的剖析,為高校的就業指導課程建設帶來新的啟發,有助于提高就業指導的實效性和針對性。
論盧梭的哲學理論及其對于教育思想的影響論文
盧梭的教育思想將人的天性和人的社會性分離了,那么,盧梭的哲學理論及其對于教育思想的影響是?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論盧梭的哲學理論及其對于教育思想的影響的相關內容,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大家!
本文通過把握其在法國啟蒙運動時期所形成的哲學觀點,對于人性論的解剖和對其教育思想的滲透,充分說明其自然教育和公民教育的思想源泉和哲學理論基礎,并且用具體的教育實例來說明教育思想的意義。并且通過用長遠的眼光分析其思想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對當今社會的啟示。
一、盧梭性善論的哲學觀及其對于教育的影響
盧梭認為人天生是善良的,這是《愛彌爾》這部巨作中的最重要的哲學命題。人在出生的時候是一無所有的,而在長大成人之后卻能夠擁有健康的體魄,理性的思維和高尚的道德觀念。教育是使人向善的途徑,人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達到個人善和公共善。由此,也是由他系統地說明了公共教育的思想,傳至今日就是我們當今社會國家所創制實行的正規教育。而個人善的培養需要的是培養自然人,完全是為他自己而生活的,而公共善需要的是公民,即強調與社會的關系!稅蹚洜枴返膶懽髂康木褪且阉囵B成一個對自己和別人都有用的人,是一個公民,他的價值在于對社會的價值,以便他能夠承擔公民的責任和義務,他不再是一個獨立的人,而是具有共同體利益的一部分!稅蹚洜枴吩陂_篇寫到“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在這里,體現了盧梭的性善論的哲學觀點,反映出現代社會的道德淪喪和價值扭曲,反映的是人的本性中的善良已被嚴重浸染和腐蝕而造成的一種結果。但是他同樣又反過來提到“我們生來就是軟弱的,所以我們需要力量;我們生來是一無所有的,所以需要幫助;我們生來是愚昧的,所以需要判斷的能力。我們在出生的時候所沒有的東西,我們在長大的時候所需要的東西,全都要由教育賜予我們。”早在啟蒙時期,盧梭就天才地預見并揭示了社會及科學的發展對人性的摧殘,同時提出了他的人性復歸的教育主張。對社會的文明進步和對人性美麗的塑造是教育的功能,教育天然地擔當著對人的教化的責任。除卻教育的手段,任何強制性地改善人性的措施都是非人性的,或者說是反人性的,所以教育是使人向善的唯一途徑。
生存教育哲學問題分析論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培養我們獨立思考和創新的能力。那么一般論文是怎么寫的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生存教育哲學問題分析論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摘要]
生存教育要求達到的理想狀態與其現實狀況存在著巨大鴻溝,在教育實踐中走入了誤區。主要表現為生存教育概念的窄化、生存教育內容的異化、生存教育形式的僵化等問題,這使得生存教育喪失了其內涵的深刻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實施生存教育應設置有梯度性的教育目標;生存教育的實施形式應該多樣化;生存教育的理念應該扎根于生動活潑的校園文化體系之中。
[關鍵詞]
生存教育;生存哲學;生存問題
生存,其基礎的含義是保存生命,這個意義上的生存是指作為自然人存在的最低標準和要求。在原始社會中,人類的生存和繁衍是最為重要、最為迫切的問題,人類的教育與生存的本能息息相關。而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社會中關于生存的教育在新形勢下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意義。
一、生存教育在實踐中的誤讀與困境
斯賓塞曾引入達爾文生物學中的“生存競爭”的概念來解釋復雜又充滿矛盾的社會現象,社會中人與人的競爭不可避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方式,那是因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生存環境!盵1]適者生存,反之,不適者難以生存,如何能夠更好地適應變化的環境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在對生存問題的持續擔憂下,科學技術得以逐漸祛魅,而對“人”本身的關注則越來越受到重視。生存教育在此土壤中生根發芽,它的實施能夠促使人與自身、人與他人、人與環境更融洽地相處,進而使人們個體性與社會性得到統一。然而,面對當下人們對生存教育的更高需求與在實踐中對生存教育誤讀的矛盾,我們有必要對生存教育進行重新思考和審視。
教育哲學的意義與價值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總免不了要接觸或使用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教育哲學的意義與價值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摘要
面對來自學術界和實際教育工作者對教育哲學價值性的不斷質疑,石教授為教育哲學存在之必要性做了辯護,重估了教育哲學的價值,并針對教育領域中的幾個基本議題——知識、教學、民主、公正等,從哲學的高度給以清晰、具體、理性地闡釋和論述。這本書讓筆者收獲的絕不僅僅是一個個概念,它使筆者在全新的視域里窺得了教育的全貌,加深了對教育的理解和信念,更引發了筆者對教育哲學存在之必要性和價值性的深思。
關鍵詞
教育;哲學的意義與價值;教學方法
一、哲學和教育的契合點
哲學不僅是一種方法,更是一種態度,它是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結合,探索現實世界變得更好的可能性。哲學自產生之初,就以人作為重要的研究對象。人們源于生存困境而提出哲學問題、進行哲學思考,不斷對人類自身進行探究、追問、考察、批判和反省,以不斷追求民主與自由、超越與解放、人生價值與意義。與此同時,教育就是力圖使人向最真最善的方向發展的活動,人是教育的目的,教育的最終追求應是“使人成為人”。無論教育者持有何種人性論,認為人性善也好人性惡也罷,或者認為人生而是塊白板,其目的都是試圖采用較好的教育形式和教育內容來增進人的知識和技能,提升人的思想和素養,完善人的性格,促使人全面和諧地發展。從這個角度來講,教育的根本精神和哲學是相通的,都關注人的發展,并體現出理性的精神。哲學和教育都以人、世界以及兩者的關系為根本問題。
關于教育哲學的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于教育哲學的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論文摘要
高等學校是培養和造就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的重要陣地,也是對青年學生進行共產主義教育的主要陣地。高等學校體育課是高等教育總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體育教學,可以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和勇敢精神,可以培養學生的美好情操和文明行為。體育教學蘊含著許多德育內容。因此,如何在體育教學中緊密結合德育教育,是值得我們探討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通過采用文獻資料法、調查法等,針對高校學生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素質存在的問題,深入的研究了體育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這對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提高體育教育的效果有著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
德育教育;體育教學;途經
前言
德育教育是學校體育教學中的一項重要內容,體育教學與其他學科一樣必須以育人這一根本任務寓于教學之中,既擔負著向學生傳授著知識的任務,又擔負著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的任務,使學生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增強體質,促進身心和諧發展,同時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
一、體育教學中德育的主要內容與功能
1、主要內容
在理論和實踐的學習中,使學生明確正確的體育價值觀,受到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養成良好的社會公德。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創造性,畢業德育論文在體育實踐活動中,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表現才能的機會,針對體育的特點,培養活潑愉快,頑強拼搏,主動迎接困難和挑戰的心理素質和意志品格;加強人際交往,正確處理好人際關系,培養團隊精神,正確對待個人和集體、成功和失敗,勝不驕、敗不餒,能夠與同學友好合作。
哲學教育學論文開題報告模板
開題報告是由選題者把自己所選的課題的概況(即"開題報告內容"),向有關專家、學者、科技人員進行陳述,以下 是一篇關于哲學教育學論文開題報告模板,供大家參考!
論文題目:《愛彌兒》大義——盧梭教育哲學研究
一、選題背景
踏足《愛彌兒》研究之路絕非一個簡單隨意的沙灘拾貝,因為后者始終沒有擺脫興之所至的盲目性。但這并不是說沙灘拾貝毫無可取之處,若說真正的思想面臨的是無路可走的荒原,那么沙灘拾貝未嘗不是莫大的驚喜。不過,這同時意味著,只有當這驚喜作為沿途之風景而歸屬于更加宏闊的道路時,也即,只有當貝殼不僅僅是作為美麗的貝殼而更是作為透露出海洋信息的海之貝時,這驚喜才能超越自身而成為思想的。思想是道路的奮力延伸,一切不過是作為腳下的路而將被裹挾于身后的。對《愛彌兒》的到達,同樣是惟一之思想在探索之道路上暫作回望的滯留之處。
首先,生活乃是一切問題的源出和歸宿,對《愛彌兒》的朝向也正是根源于此。我們當下引以為傲的生活被普遍定義為現代生活:“在許多現代社會中都存在著一種普遍的傾向,要將一種優越意識與現代性意識聯系起來”[1]。現代人認為歷史總是在進步的,但這一源自啟蒙運動的對進步的樂觀精神在 19 世紀末開始變得灰暗:“在法國之后的時期,現代社會被描繪成破壞性的和異化的”[2]。奉行理性和技術的現代性,在“耗盡了文化的意義”(韋伯)之后在根本上造成了現代人的“無家可歸的狀態”(海德格爾)。所以,作為生存于現代性中的我們不得不回溯現代性的源頭以便重新檢審我們生活的根基。在此一回首中,盧梭以一種突出的樣式展示在我們面前:“現代性的第一次危機出現在讓-雅克·盧梭的思想中”[3]。危機,乃是常態與危險因素的碰撞,這就意味著在危機之處,我們不僅能夠目睹現代性的根本樣態,亦能反思現代性的根本問題,細究之下,盧梭以一種拒斥而又推進的形象矗立在現代性的道路上。
教育學碩士論文:教育發展的符碼政治哲學批判
鏡子會在折射出鏡像前先好好反映它所攝入的對象。(讓·考克多:《詩人之血》)
一、引論
在當前學界和政界逐步將教育治理研究單純框架化為教育發展的“整體型”量化體系和“序列化”質化指標時,教育發展的主流評判也逐步簡單化為教育發展的系列函數程序計算,儀式化和模式化的各種教育符碼似乎天然地遮蔽了對教育發展本真邏輯的哲學追問與反思,在觀念中也因“虛擬”而先驗的認定:似乎達到一種人為即定的教育預設狀態或完成了某種教育產品的筑模化生成就意味著教育無可爭議的發展,并以此作為積累政治“合法性”與“權威”,展開“回應性”而獲取“績效”的根本資源。教育發展幾乎被學界和政界當成了一個毫無爭議的邏輯自明的理論與實踐范疇,教育發展缺乏必要的合法性追問,以至于其正以一個模式化和儀式化的符號化序列而存在于鮑德里亞所言的現代“擬真”化的消費社會[1]之中,形成了一個更為隱蔽和深層的教育異化虛擬結構,在這個結構所內嵌的當代符碼虛幻構境中,“擬真”的現代教育世界所凸顯出的教育公正與自由是符碼化的,教育逐步成為了惡性的教育工業而成為顯性化社會符碼生成的培育機器,成為一種角色資本交換的寓意符號。而反觀和縱思教育發展的本真邏輯,我們發現,在學界“內卷化”教育發展的平面批判之維中,仍舊缺乏對教育發展政治哲學意義上更為立體的凸狀透視和本質詮解,教育面臨的已經不再僅僅是有增長而無發展的流線性威脅,而是在“超真實”的教育虛擬構境中,將教育發展的“真實”在“擬真”和“擬像”的虛擬教育世界中主體性地自覺拋棄,反將以“序列”和“符碼”筑模而成的教育發展“超級現實”偽境當成了真實意義上的教育發展,教育異化的深層形態已經發生了根本性的現代結構轉型:由古代“人與人”等級式的“直面型”教育異化走向近代“人與物”塑形式的“淺層際間遮蔽”并進而過度到現代“非主體性與符碼擬像”虛擬式的“超現實”虛幻構境真實之中,教育公共治理的諸多政策邏輯被刻意制造的虛擬法理幻象和序列化的教育工業產品所支撐,在支撐背后卻缺乏其所謂發展的深層意義追尋,而此正是教育與文化事業無限滑落到恐怖與危險境遇的現代性根本社會病癥。如何達成現代教育的“擬真”和“符碼”異化解脫,則必須要回歸到對教育發展符碼政治哲學批判的視閾之中而達成草根浪漫主義公正與自由的現代性回歸。
淺談哲學語言學轉向與語文教育哲學論文
課程改革以來,筆者一直從事“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的研究與實踐,該課題與揚州中學“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學校教育”研究在20xx年獲得江蘇省首屆基礎教育科研成果一等獎。
“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提出:在注重全面發展學生科學素質、人文素質的前提下,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即科學語言素養、人文語言(文學語言)素養和日常生活語言素養。該課題是揚州中學“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辦學歷史與實踐”(教育部“十五”“十一五”規劃課題)的組成部分,是自1987年以來該校組織實施的“系統開展學科思維教學”與“全方位系統開展審美教育”(教育部“九五”重點課題與規劃課題)等課題的合乎邏輯的發展。該課題強調語言素養與綜合素養之間、科學素質與人文素質之間、科學語言素質與人文語言素質之間的辯證關系。強調既注重科學素質、科學精神、科學思維方式的培養,又注重人文素質、藝術修養、審美趣味、健康人格的培養;既注重語言能力訓練、思維能力訓練的系統性、科學性,又注重語感、審美趣味、文化品位等養成的模糊性、藝術性。
力求把語文教育與自然科學教育、社會科學教育、藝術教育,以及學生的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讓語文教育接上“源頭活水”。從哲學角度看,如今語言問題已成為科學哲學、人文哲學公認的重要話題。維特根斯坦說“語言是按照一定規則進行的游戲”,“語言好比一種工具”;海德格爾說“語言是存在的家”,指出語言不僅是工具,而且與人的存在密切相關!翱茖W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則體現了科學哲學與人文哲學,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的辯證統一,體現了全面發展、和諧發展的思想。這對于我們理解語文教育本體的結構(存在論)、語文教育的功能(價值論)與語文教育的過程(方法論),啟發良多。從現實角度看,當今世界,中西方文化亦即人文文化、科學文化正處于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之際,鑒于語言與文化、與人的整體素質的密切聯系,提倡“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絕非僅僅關乎“兩種語體”的教學,也絕非僅僅關乎“工具論”“人文論”兩種語文教育觀之間的論爭,而是關系到順應世界發展潮流、培養世紀新人的重大問題。那么如何實施科學人文相互融合的語文教育呢?
和諧共生 素質教育的哲學觀的論文
[摘要]顧明遠先生60年的教育經歷積淀成了厚重而豐富的教育思想,凝練為和諧共生的素質教育哲學觀。先生指出,素質教育表現在要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自己;學習應該鼓勵合作,不應強化競爭;開展和諧教育,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堅守“沒有愛就沒有教育”的教育信條。我們應不斷學習先生的教育思想,以積極的態度探索系統解決教育問題的方案。
[關鍵詞]顧明遠;教育思想;和諧共生;素質教育
顧明遠先生執教已經60年了,漫漫歷史長河積淀了先生厚重而豐富的教育思想。作為先生的學生,我非常幸運,雖然我閱歷不深,但可以從先生那里獲得經驗;雖然我知識綜合不夠,但先生可以幫我擴大視野;雖然我知識結構起點不完整,但可以通過與先生的密切交往,凝練教育的核心價值。學習先生豐富的教育思想,需要細細品味,需要區分什么是大智慧,什么是小技巧;什么是大思路,什么是小方案。近年來,先生致力于素質教育的研究與吶喊,提出了很多切中時弊的觀點,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和共鳴。我認為這一系列的重要觀點都凝練在先生的和諧共生哲學觀上。正是這種一以貫之的哲學觀,使先生的學術張力青春永駐,使先生的人格充滿魅力。
一、四個正確對待
素質教育表現在哪里呢?先生認為,可以表現在“四個正確對待”上:正確對待自然,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和正確對待自己。深入淺出地表達深邃的教育思想是先生的風格,這四個正確對待以其鮮明的指向體現了先生和諧共生的哲學觀。
拉卡托斯科學哲學視角下道德教育理論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當前道德教育領域包括以道德倫理學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以道德推理為基礎的道德教育和以情感為基礎的道德教育三種理論架構。從拉卡托斯科學哲學入手, 這三種理論架構都可以被視為“研究綱領”, 包含各自的硬核和輔助假說“保護帶”。理論架構的調整與整合并非是庫恩“范式”理論所解釋的新的范式完全取代舊的范式, 而是為了使理論架構更有解釋力而對輔助假說“保護帶”的補充和硬核的替換。從實踐層面看, 教育者應該努力整合各種理論架構, 促進學生道德整體發展。
關鍵詞:道德教育; 理論架構; 拉卡托斯; 研究綱領;
道德教育, 通常被定義為一種旨在促進學生道德發展和品格養成的教育。當前道德教育理論架構主要有三種:以道德倫理學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如品格教育;以道德推理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如柯爾伯格 (Lawrence Kohlberg) 的道德發展階段理論;以情感為基礎的道德教育, 如諾丁斯 (Nel Noddings) 的關懷理論。這三種理論架構在道德教育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當我們檢視這三種架構的理論結構和概念結構時, 不難發現它們都具有區別于其他理論架構的道德哲學、道德心理學以及教育學的基礎, 從而標定自身的獨特性。
但是之前很少有研究對這三種理論架構的結構和機制進行檢視。所有的道德理論研究者都積極地參與爭論, 并著力支持自己贊同的觀點而批評其他人的觀點。在這一過程中, 他們不可避免地要對自己贊同的理論架構進行分析以增強其說服力。另外, 在導論性質的教科書中, 學者們也會對這些理論架構進行分析和總結。但是這兩種方式對理解不同道德教育理論架構的作用是有限的:第一, 分析者的分析很可能是從自己贊同觀點的立場出發, 因而有所偏頗;第二, 雖然教科書客觀地介紹各支流派, 但往往只是枚舉各種理論而缺乏系統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