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我國農耕文化
當代,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我國農耕文化,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 篇1
我國是古老的農業國。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主體是農耕自然經濟,中國文化是以農耕文化為根基產生和發展起來的。原始的農耕自然經濟則是生產力低下和社會分工不發達狀況相適應的一種經濟形式,人們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交換,而是為了自給自足。
所謂“倉廩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則說明人們的生存是第一性的,大自然的萬事萬物決定農耕文化的模式。中國得天獨厚的地理自然條件,我人們從事農耕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斫木為耜,揉木為耒”中國在漫長的五千多年前就有了農業,并且發明了簡單的農具。這都說明了自然經濟中的農耕文化的重要地位。
社,指土神;稷,指谷神,社稷,后引申為國家。農業是立國之本和文化之本,我國長江流域農業發達使之成為國家的經濟支柱。人們男耕女織,以織助耕,土地是農民的命根子,這些都是農耕社會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生產資料。自然條件中的手工業和商業是農業附屬的經濟形式,“重農抑商”提高了農耕的水平。
人們附著于土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年復一年地,慢節奏地,低效率地進行簡單的生產,受到自然條件與傳統習慣的制約,貴賤分明,女主內,男主外,生活井然。封建社會倫理道德的形成,維系著農耕文化的'發展和漸進。
俗話說;幾分耕耘,幾分收獲。農耕文化所體現的人們勤勞,遵天時,愛地利,求人和的優良品質,鑄造了幾千年農耕的人文。由于農耕與文化是束縛在土地上所生成的產物,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農民關注的是春種夏收,宜居宜業,崇古尊師,孝親敬祖,樂天安命,服從自然,服從傳統,克己復禮,正心修身……創新和改革往往會受到鄙視和非議。
有了人,就有了人類社會,也就有了文化。中國文化是眾多文化不斷融合的文化。最早農耕文化中物質文化方面主要表現在;用石器,骨器,木器制作各種工具;取火用火保存火;種植稻菽,蔬菜瓜果;馴養動物;制作陶器,養蠶織絲;構建房屋等等。精神文化方面則表現在;原始藝術;有對大自然的認識;有較強的宗教觀相信萬物有靈的說法……農耕文化漫長的歷史,表明一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水平,表現出人們觀點形態的變化。
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傳統是歷史與現實,新與舊之間的連接點。只有借助于傳統,歷史才得延續,傳統文化才能保存,從而建構起既不失傳傳統文化的特質,又能適應時代進步的新文化。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 篇2
追溯中國農耕文化起源有一句“男耕女織”之說,它不僅是指早期的勞動分子,也是農耕文化形成的基礎。早在河姆渡時期,出土的谷物化石,則說明“農耕”由此(或更早)產生。
以此,人們的活動便以“男耕女織”為中心,而隨時間推移,長期沉淀形成的文化內涵及外延、各種表現形式等與農業生產有關的文化類型。
農耕文化
農耕文化,是指由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風俗文化,以為農業服務和農民自身娛樂為中心。農耕文化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但主體包括語言,戲劇,民歌,風俗及各類祭祀活動等,是中國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類型。
農耕文明決定了漢族文化的特征。中國的文化是有別于歐洲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
01,農耕文化的特征決定
農耕文明決定了中國文化的特征。中國的文化是有別于歐洲游牧文化的一種文化類型,農業在其中起著決定作用。歐洲文明掠奪式特征,誕生于此前的狩獵文化,與濫觴于種植的中國文明存在明顯的差別。
02,農耕文化的發展理念
以漁樵耕讀為代表的農耕文明是千百年來漢民族生產生活的實踐總結,是華夏兒女以不同形式延續下來的精華濃縮并傳承至今的一種文化形態,應時、取宜、守則、和諧的理念已廣播人心,所體現的哲學精髓正是傳統文化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精神資源。
03,先秦時期的農耕文化
先秦時期中國民間流傳的《擊壤歌》有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
就描述了鄉村閭里人們擊打土壤,歌頌太平盛世的情景。
04,唐北周的農耕文化
唐代詩人李紳寫的“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反映了廣大農民的艱辛不易。
北周庾信亦有詩為證:“興文盛禮樂,偃武息民黎。”體現了文化在衣食溫飽解決之后的重要意義。“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刻畫了讀書人對積極人生的理想與追求。
【淺談我國農耕文化】相關文章:
淺談我國網絡文化安全研究10-29
淺談我國民俗文化的保護10-30
淺談我國稅收文化的歷史、現狀和完善10-14
淺談美國課堂文化對我國英語教學的啟示論文08-08
淺談韓流文化06-17
淺談茶樓文化11-10
淺談美女文化10-31
淺談山寨文化10-31
淺談文化“啃老族”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