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素質教育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論文一般由題名、作者、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和附錄等部分組成。論文在形式上是屬于議論文的,但它與一般議論文不同,它必須是有自己的理論系統的,應對大量的事實、材料進行分析、研究,使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淺談素質教育論文1
1初中化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
在素質教育的發展背景下,我國初中化學的教育教學完全摒棄了以往的知識講學,而是在知識傳輸的基礎上更多地針對學生在知識獲取過程中發現并解決問題的創新實踐能力及其科學認知的形成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在初中化學的概念講學中,教師并沒有單純的就概念的記憶進行重復性強調,而是在對概念認知的基礎上加以實驗教學中的具體觀察引導學生化學思維的塑造并自發的得出實驗結論,進而實現對化學概念的理解性提升。另一方面,教師在對課本各個篇章進行教學時,改變了傳統的孤立教學,而是針對每個章節之間的內在聯系進行了必要的總結與概括,讓學生認識到各章節之間的緊密聯系,從而形成一定的知識架構便于知識的進一步理解,達到知識體系之間融會貫通的目的。基于此,這也從很大程度上實現了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自我提升。
2關于初中化學素質教育實施的幾點可行性意見
2.1增強教師教學綜合素質
傳統的化學教育教學中僅僅對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出了要求,然而在素質教育實施的大背景下,一方面要注重教師綜合素質的定向提升,主要包括個人形象、心理素質、教育教學理念、教學方法的確立等。這就需要開展大規模的教師教學改革,讓教師親身加入到素質教育的變革中來,通過一定的教學培訓及優秀教師講學的實例學習從根本上轉變教師教學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加強對教師心理、創新精神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只有教師自身做到了素質教育的要求才能以為人師表的典范力量在教學中產生無形的引導力,鼓勵學生注重綜合素質的全面培養。
2.2注重課本教材素質教育內涵的挖掘
素質教育下化學課本的編寫更多地融入了知識外的實踐內容題材,同時化學教材基礎知識的編寫也完全脫離了傳統概念性教學的軌道而是逐漸將其基礎知識的學習與科學化、現代化的化學研究及其工業發展結合起來,同時對于化學知識的學習重點突出了不同的掌握梯度,如認識、理解、掌握等,從而對學生以后的化學學習起到了直接的導向作用。因此,教師應更多的遵循化學教材的客觀安排及學生的主觀學習能力,減少對化學概念知識強調的課堂頻率,注重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化學實驗的安排,鼓勵學生進行實驗的創新,進而讓學生真正參與到化學知識的學習中,促進化學教材使用的科學化實現。
2.3全面踐行素質教育教學理念
盡管素質教育的實施已有幾年的時間,然而很多學校仍未進行傳統教學體制的全面肅清,而是在其基礎上做了教學模式的適當改進。然而,在應試殘留思想的影響下,素質教育的實施往往僅僅停留于主要認識層面,而未做到真正的素質教育實踐教學,“滿堂灌”“單一考試評價體系”仍在現階段很多初中學校的化學教學中占據著相對主導的地位。一方面,我們要將素質教育的理念真正提升到實踐層面,注重教學中學生主體地位的實現,并做到對每一個學生課堂內表現的綜合鑒定,針對個人學習中遇到的難題做出具體個人學習及教學計劃的制定,從而真正實現初中化學教育中的“以人為本”教學。另一方面,轉變傳統應試型的知識考評為綜合學生化學課堂內表現、隨堂考試與期末考試測評的聯合知識評價體系。其中化學課堂內表現要尤其注重學生思維的創新及其實驗中動手能力的高低。進而在素質教育理念的指導下進行初中化學教學的全面變革。
3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我國素質教育的實施勢在必行。作為應試教育到素質教育變革的重要過渡時期,我國初中化學尤其承擔著重要的社會教育職責。這就需要在現階段的化學教學中增強教師教學綜合素質、注重課本教材素質教育內涵的挖掘、全面踐行素質教育教學理念,從而促進素質教育的全面實現。
作者:顧明珠 單位:遼寧省本溪市明山區三十二中學
淺談素質教育論文2
關鍵詞:
素質教育;網絡數字化
摘要:
目前,如何進一步探索高校網絡平臺的建設,主動占領和開辟網絡新陣地,是現代高校素質教育的新課題、新任務,是新時期、新環境下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素質教育網絡數字化就是在繼承傳統優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的建設,實現對大學生素質的數字化測評,進而通過對測評信息的管理,實現測評手段的革命,實現教育方式、方法、機制的變革。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強調,在實現高校政治教育過程中,各高校要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主動占領網絡思想教育陣地,使網絡成為弘揚主旋律、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目前,如何進一步探索高校網絡平臺的建設,主動占領和開辟網絡新陣地,是現代高校素質教育的新課題、新任務,是新時期、新環境下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和改進大學生素質教育的有益探索。高校的素質教育必須適應撲面而來的網絡和數字時代,抓住機遇,改革創新,深入研究大學生思想活動的新情況、新特點,充分利用豐富可用的網絡數字資源加強大學生的素質教育,是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和責任。
素質教育網絡數字化就是在繼承傳統優秀思想和文化的基礎上,通過網絡平臺的建設,實現對大學生素質的數字化測評,進而通過對測評信息的管理,實現教育主體之間,客體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互聯互通,發揮網絡所具有的開放性、虛擬性、交互性為標志的運作模式,徹底改變以往教育中單向式、直排式灌輸所引起的大學生強烈的逆反心理,為大學生營造輕松的學習氛圍,實現測評手段的革命,實現教育方式、方法、機制的變革。
1、建立適合網絡平臺運行的素質測評體系
總體來說,目前高校的綜合素質測評體系都以黨的教育方針、政策和國家頒發的《大學生行為準則》、《普通高等學校管理規定》及《高等學校教育教學水評評估手冊》等作為測評指標的設計依據,基本上按德、智、體三個方面來考核,并根據各高等學校自身實際及新時期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注入了新的內容,如溶入了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審美能力、心理素質等內容,使測評體系結構更趨合理,對學生的全面發展起了較好的導向作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等中央有關部委在開展的大學生素質拓展計劃活動中,把基本素質和發展性素質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內涵。結合網絡的特點,本文把德育素質、智育素質、體育素質和發展性素質作為大學生素質測評的主要內容。在智育素質和體育素質的測評方面,各學校都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測評的方式方法都比較成熟,結果也比較客觀,其成績可直接參與測評信息的管理。在這里重點探索如何建立適合網絡平臺運行的德育素質和發展素質測評體系。
關于德育素質測評。德育素質主要考察的是學生的政治思想品德以及組織紀律等方面的表現,具體地說,應包含政治表現、集體觀念、遵紀守法、道德修養等內容。德育素質分為有形行為和無形行為兩個方面。有形行為是指可以用時間、空間、數量、形狀來描述的、能夠觀測和記錄的客觀存在的具體行為,如出勤,勞動等;無形行為指無法觀測和記錄的,只能透過大學生日常的行為表現和語言交流展現出來的其內心的主觀世界。所以,對有形行為我們可以采取定量測評的方式,既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制定出具體的賦分標準,通過觀測記錄,給被觀測者打出測評成績。對無形行為只能采取定性測評,既透過被觀測者的外在表現,對被測評者的內心世界做出的主觀判斷,并根據自己的判斷標準給其打出測評成績。定性測評由于帶有一定的主觀性,我們也可以稱定性測評為模糊評價。
定量測評的內容包括:
1.1學校要求每個學生必須做到的行為;
1.2學校提倡、鼓勵學生做到的行為;
1.3學校反對并予以紀律處分的行為;
1.4學生在宿舍的表現。根據確定的具體內容和評分標準,制定出大學生素質定量測評細則,依據細則計算出素質測評成績。定量測評成績可根據需要分階段進行總評。
定性測評的基本內容包括:“政治表現”、“集體觀念”、“遵紀守法”、“道德修養”“勞動衛生”五個指標,每個指標各占定性測評成績的20%。定性測評總成績由同學互評,班主任輔導員評議,班委會團支部評議,任課教師評議四部分組成。每個部分占定性總評成績的25%。其中每個部分的測評成績公式為:同學互評成績=[全班學生對該同學評議分數之和-(n個最高分之和)-(n個最低分之和)]÷[全班學生數-2n],其中n=全班學生數×5%(取整數)。班委會團支部評議成績=[班委會團支部對該同學評議分數之和-(n個最高分之和)-(n個最低分之和)]÷[班委會團支部-2n],其中n一般都取1,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教師的評議成績=班主任輔導員及任課教師依據測量表對每個學生的評價分數。
在德育素質測評中,有形行為和無形行為的權重分各占50%,用公式表示為:德育素質測評得分=定量測評成績×50%+定性測評成績×50%關于發展性素質的測評。隨著現代社會對什么是人才的重新定位,發展性素質成了大學生綜合素質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它體現了學生在學校教育中形成的創造性和實踐性素質。發展性素質包括創新能力、科學精神,組織管理能力、社會實踐、職業技能、專業思想,職業道德,心理健康,誠信意識,文體藝術等指標。發展性素質的測評和德育素質的測評一樣,也包括有形行為和無形行為兩個方面,只不過所包含的內容不同。
發展性素質定量測評以學生實際參與的活動數量、質量,獲獎情況,獲得的榮譽、工作成績等作為測評的指標,制定出具體的測評賦分標準。包括:創新能力。主要考核學生在學術研究、科技創新等方面的能力。采取寫實方法進行考核,包括科技競賽、學術論文、科技成果等;組織管理能力。主要考核在校院班級任職的學生干部、各級學生社團負責人、有關部門的學生負責人(如宿舍長,學習小組長,值日小組長等);社會實踐。主要考核學生參加社會服務和實踐等方面的情況。通常包含暑期社會實踐、三下鄉活動、與自身專業相關的實踐活動、社區服務活動等;職業技能。主要考核與求職就業有關的公共技能以及與學生自身專業相關的特定技能。公共技能包括英語、計算機、求職就業基本知識與技巧等方面的能力。特定技能則由相關專業根據情況自行確定。職業技能的測評中也可以包括學生參加職業培訓方面的情況;文體藝術。主要考核學生參加文藝、體育等活動的表現,包括參加校級以上(含校級)文藝、體育活動和其他相關活動(如校運會、科技文化節、社團文化節、元旦文藝會演等)獲獎勵或表彰、獲得各類考級證書等。
發展性素質定性測評內容包括:學習態度,科學精神,組織協調、社會實踐、專業思想,職業道德,心理健康,誠信意識等。其測評由同學互評,班主任輔導員評議,班委會團支部評議,任課教師評議四部分組成,其每個部分的測評及發展素質測評總成績的計算方法與德育無形行為測評基本相同。
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成績的計算方法。我們將德育素質、智育素質、體育素質和發展性素質四項,各指標權重分別為0.2,0.5,0.15,0.15,綜合素質總分=德育素質分×20%+智育素質分×50%+體育素質得分×15%+發展性素質×15%。
2、以測評體系為基礎,開發科學系統的綜合測評軟件和網絡運行平臺。
在測評體系中,雖然涉及到德育、智育、體育、發展四個方面的素質測評,但智育和體育一般參考教學部門的考試成績,所以在測評軟件的建立過程中,以德育素質和發展素質的測評作為軟件開發的重點,智育和體育成績可直接參與測評信息的管理。 大學生素質教育網絡數字化采用網絡化管理,就是給每個學生建立電子檔案,根據德、智、體和發展素質的權重,在反復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制定綜合素質測評實施辦法及配套制度和科學、合理的測評指標體系,并建立科學、系統的綜合測評軟件。根據綜合測評網上軟件系統中的指標體系,通過教育者和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的手段,采用互動式、網絡化的管理方法,建立公開、公正、科學規范的操作規程,對于定量測評的內容,根據測評軟件指標體系對學生進行動態觀測記錄,每周進行一次公示,每月進行一次數據輸入,數據輸入后,測評軟件自動算出學生的德育、創新素質定量測評單向積分和綜合素質積分。對于定性測評的內容,可按月或學期為時間段,組織相關人員集中進行測評。軟件可對單項測評成績和綜合測評成績隨時進行班級和年級綜合素質積分排名。同時設立素質教育文字影像資料庫,儲存學生個人,學校,行政主管部門,兄弟院校的素質教育相關影像、文字資料。建立起與家長、班主任、輔導員、任課教師、學生團體、學生個人及相關管理部門等教育主體之間的網絡互通,通過登陸校園網或互聯網可進行測評、查詢、觀看影像資料等。也可通過平臺進行溝通,交流,信息傳輸等。
3、通過對測評信息的管理,實現素質教育網絡數字化。
測評信息的管理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其內容雖然包括德育、智育、體育、發展素質四個方面,但此方法在感性與理性、定性與定量、教化與生活相結合的原則下,注重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積極探索促進高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發展的有效途徑,是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方法的創新,也是對高校素質教育工作方法的創新。
3.1通過對測評信息的管理,實現了教育主體與客體的統一。在以往的思維中,學生是教育的客體,學生是被測評的對象,而數字化的測評方式使學生也成為了測評的主體,學生參與測評的過程實際是對大學生自我教育的過程,是思想總結提高的過程,是對素質教育內容的學習過程。長期以來,高校素質教育工作重思想灌輸,輕主體內化,以他律為主要教導模式,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選擇與內心需求。因此,高校的素質教育要通過學生的自我認識和內化過程來顯現和檢驗。通過數字化的測評,能很好地發揮測評過程、結果的激勵和教育功能,因而對學生產生了良好的引導作用。這就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發揮了大學生的素質教育主體作用,培養了大學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調控能力,積極引導學生樹立自我教育的新觀念。
3.2通過對測評信息的管理,增強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時性和針對性。測評系統憑借網絡平臺的優勢,將網絡的便捷化、信息化、動態化溶入其中,能夠及時地輸入學生各方面的信息,便于對學生信息的增加、修改、刪除、統計和分析,有利于長期的、動態的存儲、快速檢索、及時查看學生的各類信息,使輔導員、班主任、學生家長、教育主管部門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生在校期間的思想、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面的情況,增強了思想教育工作的及時性,測評系統彌補了傳統評價系統操作繁瑣、耗時較長的缺陷,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收集各階段、各方面的信息,有利于進行階段性評價和診斷性評價,而一改以往只作系統性、總結性評價結果存儲的情況,及時發現德育工作中的優勢與不足,加強對薄弱環節的領導,從而增強了思想教育工作的針對性。
3.3通過對測評信息的管理,保證了評價工作的透明度,維護了評價的公正性。傳統的綜合素質測評系統中,大學生往往只知道自己的總體評價結果,而對具體細節和其他同學的評價結果無從所知。網上測評系統在程序設計上,遵循“實證性”的原則,對管理權限進行了限制性設置,所有的操作在網上一目了然,并可以隨時查詢,被測評者不再處于被動地位,可對測評過程進行監控和診斷,也可對測評結果提出質疑和申訴,杜絕了以往的人為因素影響,增強了測評的客觀性和透明度,有利于公正、準確地評價學生,為評定獎學金及評先推優提供客觀依據;有利真正體現了“公開、公正、公平”的原則,這本身就是素質教育的隱性教育手段。
素質教育網絡數字化是對大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和素質教育評價方式的有益探索,其目的就是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教育與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使高校培養的人才質量更加符合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需要。
參考文獻
[1]諸峰、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測評與內涵.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xx年8月第八卷第六期
[2]陶欽科.對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幾點思考[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xx,(4):36-38.
[3]王立民,韓俊彥.大學生素質測評體系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xx,(5):132-134.
[4]李兵寬,李國濤.大學生綜合素質測評的實施[J].中國青年研究,20xx,(4):47-49.
淺談素質教育論文3
實施素質教育要求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做到面向全體學生,促使學生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健康地發展。具體在小學語文學科中如何實施素質教育,這是對小語教師提出的新課題、新要求。筆者認為,素質教育要求小語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努力:
教師備課時,既重知識,又重學生,以重學生為主。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在教學中,既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更要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對象千差萬別,教學最終目的要讓學生會學,可見,吃透學生尤為重要。在備課中,既要吃透“大綱”、教材、課文,又要摸準學生的已有知識水平,搞清楚學生的接受能力,調查清楚學生的知識缺漏。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學的起點站在面向全體學生、培養學生素質的高度。
教師講課時,既重教法,又重學法,以重學法為主,對教師而言,在教學過程中研究教法當然重要,但最終要通過教師的引和導,讓學生學會和會學(掌握學習方法)。重要的不是授之以魚,而是授之以漁,所以我們必須重視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例如講《小馬過河》一課,第2自然段有一提示語:小馬“連蹦帶跳”地說。教師讓學生理解“連蹦帶跳”一詞在這一段所起的作用。一般的講授都是這樣,先讓學生在朗讀時省略和讀出“連蹦帶跳”,比較二者的效果,學生認為有“連蹦帶跳”這個詞好,但這只是孤立地理解詞。如果能夠繼續引導學生的思考將是對學生思維品質的有益引導和培養。教師繼續提問小馬為什么“連蹦帶跳”地對媽媽說?學生會答:小馬很高興接受媽媽給的任務。教師繼續問:小馬為什么那么高興呢?這時學生答不出。這時教師指導學生再讀老馬對小馬說的話:“你已經長大了,能幫助媽媽做點事嗎?”這一讀,學生明白了:小馬想到自己已經長大了,能幫助媽媽做點事,心中非常高興!這樣的講授和引導學生學習的過程,學生不但真正理解了“連蹦帶跳”這個詞及這段話的含義,更重要的是使學生思維活躍,帶著問題學,從小培養探究問題、周密思考的良好學習品質。
教師在輔導學生學習時,既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接受,又重視學生能力的提高,以重能力提高為主。知識是人們學習的入門和向導,而能力是人們在完成活動后可能方面的個性心理特征,它直接制約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的快慢、難易、靈活性和鞏固程度。知識為方法墊底,為能力鋪路,而能力又是學習知識,改進方法的根本。所以,教師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的程度要重視,另一方面更應該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和提高,要有意識地輔導學生把基礎知識的學習和能力培養結合在一起。
教師既要重視課內教學,又要重視課外活動,以學生生動活潑,全面發展為主。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成長的重要內容,而課外活動也是學生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與課堂教學可以說是相輔相成的。有了課內外語文活動的有機結合,就會使學生全面提高和獲得個性的發展,語文教學就能在靈活、自動的活動中發展學生的智力、增長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個性。
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通用8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 篇1
論文摘要:
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主要就是為社會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建設、服務、管理、生產的第一線的具有綜合素質的技術性人才。現在很多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素質也是越來越重視,它要求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技術培養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如何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成為現在高職院校必須要求解決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職業素質教育;思想道德;高職院校
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如何進入社會并且能很好地被社會所接收,除了自身的技術技能之外,還應該要更加重視自身的職業素質。在各個領域中,那些實際動手能力強,業務技術知識過硬,以及職業素質高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能夠得到這些事業單位的重視,F在的高職院校主要就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的人才,但是在重視對學生技能培訓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一、對于職業素質的簡單介紹
職業素質就是一個人對于社會活動的適應能力以及了解的一種綜合表現。主要就是表現為職業的個性、能力、興趣以及情況等各方面。對于職業素質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一般有社會環境、工作經歷、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個人本身的一些實際的情況等,這些都會對一個人職業素質的高低產生影響。一個人本身職業素質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能否順利就業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對于那些職業素質越高的人他們就可以獲得比別人更多的一些就業和發展的機會。
淺談素質教育中教師素質的問題與對策論文(精選6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常苦惱吧,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素質教育中教師素質的問題與對策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素質教育中教師素質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素質存在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則是完成這場變革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實施及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對于教師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在加大。針對部分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應的對策,逐步提高教師素質,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實行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最終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實現這場變革,根本性的問題是必須抓好教師的素質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一、教師素質普遍存在的問題
首先,現有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念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又可稱為“兩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二是實行“德、智、體、美、勞”綜合施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須樹立以育人為根本的教育觀念。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把培養優秀人才和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對立了起來,使施教者的活動局限于圍繞學生升學,著眼點只放在少數學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數學生的智力發展上。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都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偏離了“兩全”宗旨,形成了一種短視的、狹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學發展的育人觀念。
淺談中國傳統醫德思想與醫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中國傳統醫德思想與醫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醫術到醫德,從疾病醫治到人文關懷,從如何要求醫者自身到如何對待病患等,傳統醫德思想涵蓋了很多內容。將傳統醫德思想運用到當今醫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中,既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需求,同時,也是培養醫學生人文情懷、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將傳統醫德思想融入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ㄒ唬﹤鞒泻桶l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醫德是產生于古代社會中的一種職業道德,是千百年來名醫圣手在行醫和著述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醫德的教育過程中,對于醫學典籍、古代名醫言行的講授是醫學院校弘揚傳統文化的富有特色的有效途徑。
。ǘ﹤鹘y醫德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傳統醫德中體現了很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如傳統醫德思想中的仁愛、與人為善、平等對待他人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相通的。將傳統醫德融入素質教育中,豐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ㄈ┡囵B醫學生的人文情懷
在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在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環境下,出現了諸如醫務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下降,醫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以及醫患關系惡化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提升醫務工作者的人文修養、倫理道德、職業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未來職業的服務對象要求他們必須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懷,需要他們更加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愛他人、關心社會。(四)形成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特色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文化名片,是學校教育理念、教學特色、師生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以傳統醫德思想為切入點,從物質文化、活動文化、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貫穿,便于形成醫學院校整體文化特色,從而形成具有醫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
淺談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論文
難忘的大學生活將要結束,大家都知道畢業前要通過最后的畢業論文,畢業論文是一種比較正規的、有準備的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的形式,畢業論文應該怎么寫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淺談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歡迎大家分享。
淺談學校體育在素質教育中的意義論文 篇1
在圍繞“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下,學校體育的改革已初見成效,從思想上對學校體育的認識明顯提高,對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手段等進行了改進,注重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加強了學生的特長和個性的培養,使學生對學校體育有了全新的認識,這都是與實施素質教育的要求相適應,但在素質教育的實施過程中仍有不少問題需要解決。
比如以教師授課、學生訓練為主要形式,考什么就教什么、測什么就練什么,完成各項規定的教學任務,只注重形式,忽視了體育的實際效果。再比如對學生是否能夠真正增強體質,打好身心健康的素質基礎,是否具備參加身體鍛煉的能力和培養經常鍛煉的習慣,以及是否具有終身體育的意識也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之所以依舊留存這些問題,主要是學校體育工作者沒有認識到學校體育的重要性。因此,為了進一步實施素質教育,體育教師們應該與時俱進,盡快改變教學方法和思路,真正發揮學校體育在學生素質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一、學校體育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和智力
體育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體質,同時體育鍛煉還可以促進人的腦發育,改善中樞及周圍神經的功能,促進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和思維力等智力因素的發展。同時,鍛煉還有助于推遲和減輕隨衰老過程發展而出現的大腦遲鈍、記憶力降低現象。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提高神經細胞的反應性和靈活性,使大腦的控制指揮功能熟練和穩定,從而促進智力的提高。經常從事體育鍛煉能保證大腦能源物質和氧氣的充足供應,使大腦神經細胞發育成熟。同時,不同性質的運動為整個大腦神經系統提供各種信息,有利于提高大腦皮層細胞活動的強度、均衡性、靈活性,使整個大腦神經系統的結構、功能得到改善和提高。此外,根據高級神經的負誘導規律,運動中樞神經興奮,可使思維記憶中樞得到完全休息,從而消除疲勞,提高學習效率。
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素質教育論文
在各領域中,大家都經常看到論文的身影吧,論文是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那么你有了解過論文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素質教育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淺談班主任工作中的素質教育論文 篇1
【摘要】21世紀教育的主題是素質教育,素質教育的宗旨就正如以色列的佩雷斯說的,要教會學生三大本領,“一是會繼續學習;二是會與不同的人一起共事;三是在不同的環境下都能生存發展并作出貢獻!保ㄞD引自李嵐清《面向二十一世紀,開創基礎教育的新局面》,載《人民教育》1997年11期)。素質教育成功的基礎是有明確具體的培養目標,而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體就是班主任。
【關鍵詞】班主任素質教育
班級是學校里最基本的單元,班主任是這個大家庭里的當然家長。這個家庭狀況如何,其中的每一位成員表現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班主任的管理和教育工作,取決于班主任的調節與引導作用,取決于班主任工作的內涵因素及外延程度的強度。一個合格的班主任,對于學生素質的發展與提高起著極大的影響作用。
一、增強素質教育的意識
一個好的班主任,應該把班務工作的立足點放在提高學生的素質上,要通過素質教育加強班風建設,從而帶動其他各項工作。為了做好這方面的工作,我們不妨和學生一起討論幾個問題:什么是素質?它都包括那些方面?文憑高低與素質高低必然一致嗎?素質與成才之間有哪些辯證關系?我們還不妨讓學生觀察一下社會生活中的一些現象:社會上客觀存在著的科學家、一般人、癡呆人的差異;一般人中,有些人哪個部門都想要,都搶著要,也有些人哪個部門都不要,都向外推;有的人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什么事都難不倒,也有的人干一行,毀一行爛一行,什么事都干不了。有關這方面的事例很多很多,我們可以多挖掘一些來和學生一塊討論,通過這些活動,提高學生對素質這個概念的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產生增強自身素質的內在動力,使素質教育有目標,有活力。
淺談在計算機教學中開展素質教育的論文
摘 要:隨著信息化新時期的到來,明確了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以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讓他們能吸收新思想,掌握新技術,能應用高新技術解決新問題,作為開展素質教育和科學普及的主要任務。
關鍵詞:素質教育知識能力素質
隨著信息化新時期的到來,明確了科學技術為第一生產力。以全面提高勞動者的素質,讓他們能吸收新思想,掌握新技術,能應用高新技術解決新問題,作為開展素質教育和科學普及的主要任務。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它同社會的發展、人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人的素質水平直接影響了自身對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取向,長期影響著人對自然、社會,對他人和自身的態度,為新一代的社會勞動力提供一個合理、良好的條件,讓他們在社會主義思想的熏陶下,學習掌握先進生產技術,成為了開展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
一、開展素質教育的基礎
實施素質教育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上的和諧發展,在德、智、體諸方面全面發展?梢娒總受教育者所接受的教育不僅有文化知識的教育,而且有身心健康的教育。教育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全民性教育,只有在三者的相互聯系、相互配合下,才能把真正的教育貫徹到實處,取得成效。教育以人為本,在開展素質教育的過程中能正確認識教育者與被教育者的地位及合理地處理其之間關系,協調家庭、學校、社會三者的聯系,成為了教育的基礎。
在新型的師生關系中,教師與學生之間存在教育關系、道德關系、心理關系。它在教育過程中完成一定的教育任務,以“傳道、授業、解惑”為中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在教育過程中,教育是雙邊活動的過程,師生的地位是民主平等的。有的專家通過個案分析指出,2/3的成年人心理疾病產生于中小學時期。小學生心理疾病多與家長有關,中學生心理疾病的根源多在于教師。在教師與學生接觸過程中,教師盡管聞道在先,但學術有專攻,各方面都不可能盡善盡美,隨著社會化、網絡化的飛躍發展,學生獲取知識的來源與渠道不再是單方面學校的學習,根據各人的特點及愛好,在各方面的專長都不盡相同,若教師憑較好的心理素質,客觀地分析學生,以虛心的態度對待他們,則能起到教學相長的作用。不但能夠促進師生關系,有效地開展教育活動,完成教育任務,而且可籍此為突破口,進一步深入了解其學習情況、家庭環境、社會交往,有利于進一步協調三者的關系,有利于進一步地對其實施有效的素質教育。
淺談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
【摘要】重視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成為了我國高職院校的發展和突破的重點,面對不良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現狀,高職院校還要從思想、文化、環境等多個方面進行改善,讓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成為一種新的風尚。只有全面構建一個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體系,加大力氣發展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才能有效改善現狀,提升教學質量。不僅如此,教學技能類的教師應積極進行學習,充實自身的職業素養。而作為學生,隨著人才競爭越來越瀲烈,只有不斷的提高自己、充實自己才能適應日益激烈的競爭環境。
【關鍵詞】高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綜合性人才
高職院校是為社會與企業輸送人才的主要根據地,對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有重要作用。近些年來,高職院校的招生范圍和數量都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增長,高職院校以學生工作為目標導向進行教學,但教學的重點停留在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上面,暴露出高職院校不重視或直接忽視對學生進行職業素質教育的弊端。因此,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成為高職院校的教育短板,需要進行改變和不斷的完善,才能為培養素質全面的人才提供助力,以下對高職院校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進行探析。
1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
教育理念的核心是育人為本,高職院校主要培養科學素養與職業素養共同發展的綜合型人才。然而,在就業問題以及短期利益的影響下,部分高職院校更多的是教會學生怎樣掌握一門技術,如何在工作中運用各項技能,最終導致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被遺忘在角落里。在工作一段時間后,高職院校的學生與本科學校的學生之間的差距就慢慢體現出來,進而極大的限制了高職學生的發展。要想改變這種現狀,為高職學生的未來發展奠定堅實基礎,就需要認清目前的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現狀,找出其存在的問題,才能對癥下藥的解決問題。
淺談再思素質教育從交往行為理論出發的論文
論文關鍵詞:哈貝馬斯 交往行為理論 素質教育
論文摘要:依據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指出教育本質上是一種交往活動。針時有效交往的真實性、正當性和真誠性三項要求,認為素質教育改革的順利推行應該以能力教育為基礎,以道德教育為靈魂,以主體間性的師生關系為保障。
自1988年我國提出素質教育改革這一名詞起,至今已經歷20余載,然而面對根基深固的應試教育,素質教育在其全面推行中仍然困難頗多。在困境的背后究竟隱藏著哪些阻力呢?筆者嘗試從素質教育的內涵界定入手,結合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為素質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理論支撐。
1“素質教育”概念的眾說紛紜
素質教育關注的是人的素質,然而日前國內教育界對素質的概念界定卻不統一。有人認為素質的含義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素質是生理學和心理學意義上的,廣義的素質是教育學意義上的。還有人把素質分為內在素質和外在素質。內在素質主要是人對世界、環境、人生的看法,外在素質則是一個人具有的能力、行為、所取得的成就等。這些學說雖然對“素質”一詞做了多維層面的界定與剖析,但同時也造成了概念的眾說紛紜,造成了實踐層面的不知所措。比如在某些地區和學校,“素質教育”竟被誤解為“藝術教育”,“狠抓德育”,甚至要“取消考試”。
可見,正是因為公眾不清楚素質教育的明確所指才使改革在實踐中遭遇了重重困難。那么,“素質教育”究竟包含哪些內容?又是否與“考試”水火不容呢?筆者認為,哈貝馬斯的交往行為理論可以幫助我們準確把握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
淺談小學語文中的素質教育的論文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如何寫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淺談小學語文中的素質教育的論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摘要:小學語文素質教育的改革,不單單滿足于教材本身的改革,更要立足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活動的改革,才能形成課內與課外,主體與主導,學生與教師的綜合素質教育,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
關鍵詞:素質教育 語文教學
一、人的素質與語文素質的關系
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具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志,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語文素質往往是一個人成才的主要制約因素。人才素質和語文素質是兩個密切聯系的概念,只是內涵和外延稍有不同。兩者的基本點是一致的,基本點是人的素質。兩者大部分是呈重合狀態的,且兩者的目標、任務相呼應。人才素質目標照耀著語文素質目標,規定著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幾乎相等的兩個概念。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的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人的素質結構是多方面的,包括身體素質、智力素質、審美素質、心理素質、勞動技術素質等。素質教育的中心是培養學生健全的個性,促進學生個性全面、和諧、充分地發展。而語文素質在人的素質結構中是最基本的要素,從基礎教育角度看,語文素質決定人才素質品格。因為語文學科既是基礎工具學科,又是陶冶思想感情的學科,同時又有豐富的知識性。語文素質是人的文化素養的主要標志,在人才成長過程中,是最先形成素質核心的部分。人才素質目標燭照著語文素質目標,規定著語文素質教育的方向。一個人的語文素質和一個人的整體素質,是圓點接近、半徑幾乎相等的兩個圓。語文教學要著眼于對人的教育塑造,堅持語文素質教育目標和人才素質目標相統一,把教學生學語文和指導學生做人結合起來。
淺談素質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論文
一、從素質教育的視角,看小學語文教學
。.對素質教育的初步認識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
、俸喲灾亲⒅厥芙逃呋舅刭|發展的教育。人的素質結構是開放的,有序的、分層次的身心系統。根據《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的提法,可以整理成如下的圖示:基礎層學校教育,其涵義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活動。
、谄涓緦傩允桥囵B人。素質教育就是面向21世紀對基礎教育的需求,針對中小學中一度普遍存在的應試教育的弊端而提出的,它明確了基礎教育的出發點與歸宿。學校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手段,教學是學校教育工作的中心環節。毋庸置疑,作為義務教育中的重要基礎學科──小學語文,在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中,應擔負著極其重要的任務。這種認識,基于語文學科的功能和語文教學的任務是多維的,既包含發展語言這一基本功能和任務,又包含再現知識、認識世界、形成學習方法的功能和任務,也還包含著提高思想、陶冶情感的功能和任務。
、鄄浑y看出,組成語文學科功能的各要素與人的素質結構各層次要素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在人通過個性認識和社會實踐活動,形成比較穩定素養的過程中,語文的學習必然會施以重大的影響。此外,自然性與社會性的統一,是素質的特點之一。素質是社會文化通過個體有意識地反復交錯進行的內化和外化,逐漸積淀而成的身心發展的品質,而這種內化與外化的主要工具是語言。況且,小學階段是整個學齡期語言和思維發展的最佳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