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基于資源與能力的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

        時間:2024-07-02 18:57:53 企業管理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基于資源與能力的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

        ?? 摘要:0世紀90年代以來, 的核心能力戰略成為學術界和工商界關注的焦點。核心能力戰略興起的背后, 實際上是競爭力的復興與。沿著競爭力理論的發展軌跡, 對基于資源與能力競爭力理論進行了理論綜述, 回納為企業內在成長理論、企業資源基礎理論以及企業能力理論3個流派, 為競爭力理論和企業發展實踐提供了理論基礎。??關鍵詞:競爭力; 資源; 能力??  競爭力理論可以被以為是一個最新、治理和發展理論的綜合的應用體系, 主要涉及3 個方面的: ① 競爭上風之源是什么, 即什么帶來了競爭上風; ② 競爭上風之“源”是通過什么樣方式表現出來的, 即“源”與企業績效之間的內在邏輯關系是什么; ③ 如何才能保持競爭上風, 即要回答競爭上風的“可持續性題目”! 「偁幜碚摯嬖谟诮洕鷮W與企業戰略治理兩大研究領域。經濟學側重于對競爭上風的經濟, 從理論上探究什么是競爭上風之源; 而戰略治理理論,則主要從企業經營實踐角度出發, 為經營戰略決策提供依據。從歷史發展看, 競爭力理論可以回納成以環境為基點的經典戰略治理理論、以產業(市場) 結構分析為基礎的競爭理論、基于資源與能力的競爭理論、企業創新理論和基于評價的競爭力理論5 個方面。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 企業戰略治理理論的研究重點從市場定位, 逐步轉移到企業競爭上風的獲得和保持上來, 并由此產生了企業的內在成長理論, 進而逐漸演化為兩個相互獨立又互為補充的學派, 即資源學派和能力學派。本文對此進行理論綜述, 以期為競爭力理論研究和企業發展實踐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企業內在成長理論
          資源與能力學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馬歇爾(Marshall A , 1925) 所提倡的企業內部成長觀點和他所提出的企業知識基礎理論。他以為由于專業化分工導致企業內部出現新的協調題目, 因而技能、知識和協調不斷增加產生新的內部專門職能, 企業內部會發生伴隨生產進程的公然知識積累, 從而推動企業不斷進化。同時每個行業是由一系列異質企業所組成的, 單個企業的成長、衰退是經常性的, 但一個行業則可以經受長期的波動平穩地向前發展。  張伯倫(Chamberlin E, 1933 ) 和羅賓遜(Robinson, 1934 ) 重點研究了企業的異質性(heterogeneity) 以為, 特有的資產或能力是使企業處于不完全競爭狀態, 并獲取經濟租金的重要因素。錢柏林列舉了企業的幾種關鍵資源, 如技術能力、品牌著名度、美譽度、治理者獨立工作能力、與他人合作能力、商標和專利等, 被廣為引用。  后馬歇爾主義者佩羅絲(Penrose E, 1959) 提出企業內在成長理論, 極大地發展了馬歇爾“內部經濟”的思想。她以為被新古典企業理論視作“黑箱”的企業資源和能力是構成企業經濟效益的穩固基礎。企業是一個生產性資源的集合體, 企業內部存在著通過知識積累以拓展生產領域的機制, 而且這種知識積累是一種內部化的結果, 節約了企業稀缺的決策能力資源, 新的治理者才能開釋出解決新題目、促進企業成長的能量。  理查德森(Richardson GB, 1972) 把留意力集中于馬歇爾的“外部”題目, 提出企業間協調的知識基礎理論, 補充了科斯和威廉姆森關于市場與企業相互替換的交易用度理論, 同時又發展了企業內在成長理論。他以為企業的合作和關系成為一種非常重要的產業組織方式, 是由于企業的內部組織從根本上說是協調“互補性活動”的結果。合作性協調的基本內涵是協調企業各方的能力。組織間協調是界于市場與企業之間的第三種協調機制, 協調需要的專門能力是通過逐漸積累的!  捌髽I內在成長理論”在20 世紀80 年代獲得了長足發展, 在戰略治理領域及企業理論界、產業經濟學界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并成為企業競爭力理論的一個重要基礎! 1984 年, 隨著沃納菲爾特(Wernerfelt B ) 在美國《戰略治理雜志》上發表“企業資源學說(Aresou rce2based view of the f irm ) ”一文, 企業能力理論分化為兩個相對獨立又互為補充的流派, 這兩個流派都是建立在企業內在成長理論的基礎上, 并為企業內在成長論的深進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其中一派是資源基礎理論, 它以沃納菲爾特及其發表的企業資源學說為起始標志; 另一派則延續能力理論對于企業能力的關注, 提出了核心能力和動態能力學說, 我們稱之為能力學派。
          二、企業資源基礎理論
          資源是指企業所擁有的各種要素, 包括有形資源如設備、廠房、職員、土地和資金等及無形資源如商標、公司形象和文化等。在資源的差異能夠產生收益差異的假定下, 企業資源基礎觀以為企業之所以贏利, 是由于企業內部有形資源、無形資源以及積累的知識在企業間存在差異, 資源上風會產生企業競爭上風, 企業具有的有價值性、稀缺性、知識性和不可復制性以及以低于價值的價格獲取的資源, 可以產生本錢低或差異化高的產品, 是企業獲得持續競爭上風以及成功的關鍵因素, 企業競爭力就是這些特殊的資源。因此, 企業的競爭上風來源于企業的內部, 依靠于企業的異質性的、稀缺的、非常難于模仿的和高效的專有資源; 企業有不斷產生這種資源的內在動力, 可保持企業的競爭上風的不斷形成和這些專有上風資源的不斷使用! 】评(Co llis D J , 1995 ) 和蒙哥馬利(Mon tgom ery, 1995) 在“資源競爭: 90 年代的戰略”一文中提出, 企業資源觀是建立在波特的競爭策略與核心能力競爭兩種策略方法基礎上的。企業是實體資產、無形資產及能力三大素質的組合, 企業的資產與能力決定企業的效率與成效, 擁有最佳且最適當資源的企業比競爭對腕表現得更佳或本錢更低,從而成功。企業中長期發展和競爭上風依靠于企業自身構建、培育和擁有的特殊資源和能力, 企業競爭策略的研究重點就是一家企業的資源如何在動態的競爭環境中左右企業的表現。有競爭價值的企業資源(有形、無形、能力) 與基本市場氣力的動態相互作用(表現為稀有性、專用性、需求性) , 決定某一資源或能力的價值! ”M管同屬于資源學派, 但他們對于資源所包含的不同理解, 又形成了不同的資源觀。普拉哈拉德(P rahalad C K, 1990) 等人以為競爭資源是“組織中的積累性學識、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的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多種技術流派的學識”, 因而他們以為協調與有機結合的學識是主要資源, 能力與知識似乎沒有太大區別, 都被視為一般資源; 巴尼(Barney J B, 1991) 也以為能力與資源是同一回事,企業的資源還包括人力資本以及組織資本的正式與非正式資源。另外, 還有一種資源觀是將社會資本納進其中。他們以為, 社會資本能夠為企業提供收益。
          三、能力
          企業能力理論的出現源于企業理論的局限性, 以科斯(Coase R H, 1937) 理論為基礎的現代企業理論將最小單元擴展到所有企業, 打開企業這個黑匣子, 提生產權理論、交易本錢理論和委托代理理論等。然而, 現代企業理論并不能很好地解釋現實中的諸多現象, 忽略了作為組織的企業具有獨特的“生產特征”; 無法有效解釋企業實踐活動中一些重要現象, 如企業運用外部資源從事過度負債經營活動! ∑髽I能力理論的興起同時源于主流治理理論的缺憾。管歷程中, 18 世紀中后期到19 世紀末期夸大經驗治理, 20 世紀初至20 世紀40 年代信仰治理, 20 世紀60 年代末至20 世紀70 年代崇尚戰略治理。到20 世紀80 年代初, 波特的競爭戰略理論和企業競爭力理論成為治理學的主流理論。然而, 波特5 種競爭力模型不能突破把企業視為“黑箱”的局限, 他以產業作為對象, 沒有很好地站在企業成長的角度, 分析企業競爭戰略的制定和實施, 在指導企業競爭力的實踐中仍顯得乏力! 榇, 一批企業理論和戰略治理研究學者提出,必須重新熟悉和分析企業, 尋求一種全新的理論, 以更好地說明: 企業是什么?企業競爭上風的源泉是什么? 企業如何保持持續的競爭上風? 研究者把回宿點回于企業所擁有的特殊能力(distinctive competence) , 從企業內在成長的角度分析企業。進進20 世紀90 年代后, 一種全新的企業理論——企業能力理論(competence theory of the firm ) 應運而生! ∧芰W派以為能力是企業有效使用資源, 并使其相互作用, 從而產生新的能力與資源的能力, 其本質是組織在某一方面的知識, 是確定資源組合的生產力; 企業能力理論主要研究企業的能力分工, 以為企業中蘊涵著一種特殊的智力資本, 確保企業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更有效的從事生產經營活動。企業能力觀有3 層含義: ① 企業的核心是企業所擁有的競爭力, 其本質是一個能力體系; ② 積累、保持和運用能力開拓產品市場是企業長期競爭上風的決定性因素; ③ 企業的能力儲備決定著企業的經營范圍, 能力的差異是企業持久競爭上風的源泉。企業能力理論包括核心能力理論、基礎能力理論、動力能力理論以及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論等。
          1. 核心能力理論
          普拉哈拉德(P rahalad C K) 和哈默(Ham el G)于1990 年在《哈佛貿易評論》上提出,“就短期而言,企業產品的質量和性能決定了企業的競爭力, 但長期而言, 起決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強企業的核心能力”。他們以為核心能力(co re competence)“是組織中積累性學識, 特別是關于如何協調不同生產技能和有機結合各種流派的學識”。核心能力分為3 種主要類型: ① 市場通路能力, 包括品牌發展治理、市場營銷、分銷與后勤、技術支持等, 幫助企業盡可能貼近顧客; ② 與誠信有關的能力, 如質量治理、產品時間周期、供貨的及時性和存貨治理等能力, 使企業比競爭對手做得更快、更具柔性和可靠性; ③與功能有關的能力, 包括能夠使企業提供獨特性的產品或服務的技術及能夠提供使顧客獲得與眾不同利益的產品的各項技術。核心能力理論以為并不是企業所有的資源、知識和能力都能形成持續的競爭上風, 只有當資源、知識和能力同時符合珍貴(能增加企業外部環境中的機會或減少威脅)、異質(企業唯一無二的,沒有被當前和潛伏的競爭對手所擁有)、不可模仿(其他企業無法獲得的)、難以替換(沒有戰略性等價物) 的標準時, 它們才成為核心競爭力, 并形成企業持續的競爭上風。在核心能力的治理方面有4 個關鍵任務, 即選擇核心能力、構造核心能力、配置核心能力和保護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理論可以概括為4個方面: ① 企業本質上是一個能力的集合體; ② 能力是對企業進行分析的基本單元; ③ 企業擁有的核心能力是企業長期競爭上風的源泉; ④ 積累、保持和運用核心能力是企業的長
        期根本性戰略! £P于核心能力與其他戰略觀點的聯系,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以為核心能力是競爭上風的源泉, 但不是所有競爭上風都是核心能力; 產業競爭的觀點著重于終真個產品或服務, 而能力的觀點著重于潛伏后面的能力; 市場位勢競爭策略分析的是終端產品與服務之間的競爭, 核心能力分析的是企業之間的競爭題目; 以產品特性為定義單位的戰略業務單元, 限制了發掘潛伏機會的視野, 而核心能力有助于發現進進新領域的機會和有效資源配置; 傳統市場份額主要是指品牌份額與終端產品份額, 核心能力份額雖不好丈量, 但可以通過核心產品份額來研究。核心產品介于能力與終端產品之間, 建立核心產品份額是建立核心能力份額的途徑之一。
          2. 基礎能力理論
          桑切斯(Sanchez R ) 和黑恩(Heene A ) 等人在核心能力基礎上, 提出綜合動力性的、系統性的、認知性的和整體性的能力概念, 把基礎能力作為研究競爭戰略的基本理論框架。能力是為幫助組織實現目標協同各種資源配置的組織能力, 即能力的“知識觀” ( knowledge-based view ) 或知識資本( intellectual capital)。能力理論以為作為戰略變化動力的治理者認知和組織的能力, 決定了個體企業的資源稟賦與決定結構的資源積累稟賦;一個產業的企業在關鍵資源市場與產品市場的競爭與合作的同時存在并相互作用。強化企業的能力有兩種途徑: 能力的構建(使現存資產與能力獲得數目變化的過程) 與能力的杠桿作用(運用現有能力滿足現有或新的市場機會)。  基礎能力理論以為企業應該把能力作為一個開放系統來治理, 重視企業和同盟的作用, 快速配置臨時資源鏈以獲得短期市場機會的競爭上風;A能力理論以為產業組織理論、基礎資源理論、核心能力理論均提出了獲得競爭上風的必要條件, 而不是充分條件, 企業不應僅僅被描寫為原有經濟實體或資源的積累體, 而應被看做是一個有適應能力和變異的有機體, 一個有自我組織能力的系統。組織的一致性就是對作為系統的企業所有要素進行排隊組合, 創造出在全企業得到支持的戰略目標與戰略手段! 』A能力理論提出能力的動力性。能力的動力性是環境與組織的變化與共同進化的動態性, 是形成能力和基礎能力理論的主題, 其分析包括企業內職員與團隊的相互作用、企業與企業外資源提供者的相互作用、企業與顧客的相互作用、競爭對手與競爭伙伴的相互關系。復雜動態的環境造成了不確定性, 使治理者的認知產生了局限性。治理者的認知差異反應在制定目標與整合、配置資源的差異, 進而使擁有和使用相同資源的企業出現能力的差異。要對復雜且具有差異的實現戰略目標的資源從整體上進行治理, 實現對能力構建和發揮能力的杠桿作用。知識與技能資源是關鍵的變量資源, 企業學習及獲得新能力的能力對在動態的市場中獲得競爭上風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3. 動力能力理論
          提斯(Teece D T , 1997) 提出了動力能力理論。該理論實際上是基礎能力理論關于能力動力性思想的進一步的延伸。提斯以為資源和能力并非是一個分析性的題目, 資源是“粘性的”( sticky) , 企業所擁有的特異資源并非能隨意改變或更新, 而是依靠路徑演化。企業的資源可以分為4 個層次: 企業購買的生產要素和獲得的公共知識, 這是企業的基礎, 但由于非企業專有, 因而不能作為企業的戰略要素; 企業的專有資產, 如貿易秘密、生產秘訣和特殊的生產工藝等, 由于融進了企業的無形知識, 因而非常難以復制和模仿; 將企業的生產要素和專有資產有機地整合起來的組織與治理活動, 這是企業長期生產經營過程中形成并固定下來的專有活動, 使企業比市場更有效率, 具有很強的經濟性。與競爭對手比有明顯上風的能力, 就是企業競爭上風的來源; 對于激烈變化的環境來講, 能力也必須不斷地創新, 企業動力能力就成為最關鍵的能力。動力能力理論夸大為適應目前激烈變化的外部環境, 企業必須不斷獲取、整合, 具有能確認內外部的行政組織技術、資源和功能性的能力。動力能力可以在給定的路徑依靠和市場位勢條件下, 不斷獲取新的競爭上風。動力功能理論分析的單元不僅是籠統的資源, 而且是有利于維持動力功能的組織過程專有資產狀況和獲得資源與能力的路徑。
          4. 基于流程的能力理論
          波士頓顧問咨詢公司的斯托克(Stalk G, 1992)和舒爾曼(Schulman L E, 1992) 等人以為成功的企業極為留意行為方式, 即生產能力的組織活動和業務流程, 并把改善這些活動和流程作為首要的戰略目標, 企業成功的關鍵不僅僅在于核心競爭力。每個企業都必須治理一些基本業務流程, 如新產品的實現, 從原材料到終極產品, 從營銷、訂貨, 到實現產品價值。每個流程都在創造價值, 每個流程也都要求部分間的協同配合。因此, 盡管各個部分可能擁有自己的核心能力, 但是關鍵在于治理這些流程, 使之成為競爭能力。治理者應把自己的治理重點放在支持這些能力的基本設施以及員工的培訓上。企業為培養這種能力, 必須考慮以下4 個原則: ① 公司戰略的基礎不是產品和服務, 而是業務流程; ② 競爭的成功取決于將公司的關鍵流程轉換為能為顧客提供較高價值的戰略能力; ③ 公司通過對支持基本設施做戰略投資來獲得這些能力, 這些設施連接傳統的戰略經營單位和部分, 并超越了這些單位和部分; ④由企業最高治理者來協調部分。
          四、企業資源理論與能力理論的異同
          企業資源理論與能力理論產生的理論基礎相同, 都假設企業是異質的, 企業是資源和能力的集合體, 都從企業內部和內在發展出發來分析企業和市場。持續競爭上風是兩派的共同研究主題。企業間效率差異產生的原因在于企業所擁有的資源和組織能力在本質上有差異, 有些企業可以依靠特殊資源和能力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獲得穩定的逾額收益, 從而建立和維持企業持久的競爭上風。因此, 積累和利用這種具有差異性的資源和組織能力來開拓市場,是企業長期競爭上風的決定性因素。兩派都以為企業資源和組織能力的建立是一種動態性機制。企業競爭上風的形成、鞏固、創新和變革, 同企業資源和組織能力的形成、積累、維持和淘汰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企業資源和組織能力終極決定企業的邊界, 即企業經營的縱深程度和橫向多角化程度, 是由企業的能力和資源決定的! 』谫Y源理論與能力理論研究的重點略有不同。兩派都試圖打開企業這個“黑箱”, 但在資源和能力對于競爭上風的作用機制上, 二者卻有著不同的解釋: 資源學派夸大有價值、稀缺、不可完全模仿、不可完全替換的戰略資源是持續競爭上風之源; 而能力學派則以為企業的核心能力是競爭上風的源泉。資源學派將核心能力作為企業資源的一部分; 而能力學派則夸大對資源的配置和整合能力是核心能力的一部分! 】傊, 企業資源理論與能力理論尚需進一步接受和綜合其他的理論, 將理論與實踐聯系起來, 從企業外部實證和經驗模型, 與更多的企業內部研究結果進行綜合, 要聯系實際對決策、能力的建設、資源的配置、知識的創造及其他企業的關鍵的過程進行研究。特別要重點研究知識治理與信息技術對企業資源基礎理論及能力理論的。:
        [1]  Marshall A. Principle of Economics [M]. London: Macmillan,1925.
        [2] Chanberlin, Edward H. Theory of Monopolistic Competition [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3.
        [3]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 th of the Firm [M]. New York: Wiley, 1959.
        [4]  Richardson G B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J]. Economic Journal, 1972 (82) : 21—29.
        [5] Wernerfelt B. A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84, 12 (5) : 89—96.
        [6] Collis, D J , Cynthis M. Competing on resource strategy in the 1990s[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5, 7 (8) : 26—36.
        [7] Prahalad C K, Hamel G. The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 1990, 5 (6) : 89—98.
        [8]  Barney J B.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 : 65—75.
        [9]  Porter, Michael 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New York: Macmillan Business, 1998.
        [10] Stewart T A. Brainpower: how intellectual copital is becoming america's most valuable asset [J]. Fortune, 1991, 6 (3) : 44—60.
        [11] Edvinsson L , Sullivan P. Developing a model fo r managing intellectual capital[J]. EuropeanManagement Journal, 1996,14 (4) : 56—68.
        [12] Sanchez R, Heene A. Managing Articu lated Knowledge in Comp etence2B ased Comp etition [M]. Ch ichester: John Wiley and Sons, 1997.
        [13] Teece D J , P isano G, Shuen A. Dynam ic capabilities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 trateg ic M anag em ent, 1997, 18 ( 7) : 23—36.
        [14] Stalk G, Evans P, Schulman L E Competing on capabilities: the new rules of corporate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2, 4 (5) : 35—45.

        【基于資源與能力的競爭力理論研究綜述】相關文章:

        關于核心能力理論研究的文獻綜述03-07

        論基于資源與能力的企業并購03-21

        文藝理論研究綜述03-19

        戰略聯盟理論研究綜述12-26

        創業企業持續成長理論研究綜述03-19

        體驗式心理教育理論研究綜述12-06

        基于內容的音頻與音樂分析綜述03-01

        基于高效環保的治蟲技術綜述03-18

        探究銀行審計能力框架的建立綜述03-07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