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一位智者曾闡釋過這樣一個觀點:用人是一件苦差事。他的意思是說,要役使別人為自己效勞,是一件又苦又難的事。此話頗耐人尋味。
每個管理者都有一段做部屬的日子。當你積累了一些工作業績受到公司的擢升,有了新地位和指揮他人的權力后,卻發現得不到部屬的支持與擁護。甚至于你費盡心力指導他們工作,不但沒有人感恩,還嫌你要求嚴苛,隨時想找機會扯你的后腿。地位的提高不僅沒有給你帶來快樂,反而使你陷入苦境。想起以前當基層職員時,每天興致勃勃地上班,輕松愉快地回家,和妻兒共進晚餐,偶爾喝上點清酒助興,不亦樂乎?這些快樂都是用金錢和地位無法換取到的。但自從有了新職后,這些歡悅便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部屬違逆所帶來的憤怒和焦灼,甚至回到家里仍舊不能釋懷,不但晚餐和清酒無心品嘗,連妻兒也被你的神經緊張所感染。這時你才深切地體會到,這些隨著名分地位而來的苦惱,并不是虛名高位所能彌補的。
客觀地說,現代社會的用人難與封建時代的“用人苦”是不能劃等號的。封建時代,國人崇信封建道德,上下階層劃分得很嚴密,身為部屬必須有絕對服從的精神,只要是主人的命令,無論合理與否,都不能提出反對意見,有時甚至犧牲自己的生命也要完成。應該說,中國封建社會是一個最容易役使別人的時代,管理者慨嘆“用人苦”,無非是他們奴役下屬的貪欲未能得到更大程度的滿足罷了。當今社會,是一個越來越要求民主而否定權威的時代,上下級之間僅僅是工作崗位的不同,沒有絕對服從的義務,更談不上“以死謝罪”,反抗上司命令的事司空見慣。這個時代談論“如何用人”,自然覺得難上加難,苦上加苦。
那么,怎樣才能解除用人上的苦惱呢?筆者以為,解除這種苦惱的最有效的辦法是從研究人的心理入手,把人性滲透到管理之中。俗話說:“澆樹要澆根,帶人要帶心。”管理者必須摸清下屬的內心愿望和需求,并予以適當的滿足,才可能讓眾人追隨你。對下屬最有意義和價值的獎勵莫過于滿足他們的需求。春秋時期大政治家管仲曾經說過:“為政之要在于迎合民心。”他認為,人心是最好的城墻,是執政的根基,民心不穩,再堅固的城墻也沒有用。因此,政府的一切施政措施都應該是老百姓想要的東西,只有這樣,才能形成共識,推動起來才會順利。由于管仲的思想正確,并且做法得當,使齊國這個靠近東南沿海的弱小國家,很快發展成為富國強國,進而成為諸侯國的領袖。管仲的治國思想值得借鑒。企業是人做出來的,是否掌握住人心,往往關系到事業的成敗。作為一個管理者,最不能得罪的,就是廣大的人心。我們固然不能用下作的方式收買人心,但決不可以失去人心。在企業經營活動中,只有贏得廣大員工的支持,才能順利推動公司業務的發展。當然,人的心理是很難捉摸的,往往在施政之前,管理者料定某種措施一定會大受歡迎,但結果卻遭到激烈的反對,給管理者造成很大的壓力,這種例子隨處可見。不過,管理者如果在推行政策之前,一方面謹慎預估可能出現的反應,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做好應對事態變化的準備,久而久之,應該可以悟到用人的真諦。管理者做事如果完全不顧下屬的反應,一味僵死地堅持規章法條,最容易引起大家的反感。如此事情無法順利推行自不待言,無疑是用力大而收獲少,或被迫采取高壓手段,以命令來強制別人,這些做法都難以達到目的。古往今來,無論是杰出的政治家,還是成功的企業家,都能洞察人心緒的微妙,深入細致地分析人性特征,并進行合理引導,從而達到自己預期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