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人才流失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人才付出努力并為企業做出貢獻,但企業卻未給予公平的回報;二是企業未能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臺,限制了其職業規化發展。薪酬激勵和職業發展恰好是解決此問題的兩種主要手段。
但是眾所周知,由于職業發展激勵需要解決諸如組織職位設計、晉升空間管理、個人特質匹配等問題,通常很難在員工中進行大范圍的推行。相對而言,利用薪酬手段進行人才激勵則更直接、更快速、更靈活。
薪酬激勵的活力在于員工的表現能夠得到組織準確公正的評價,并由此產生激勵作用。然而,許多企業以“保護員工積極性”為名,對薪酬激勵政策實行保密或半保密,或者在政策操作過程中采取非公開化的考核評價,使員工無從了解企業到底要激發什么、鼓勵什么、回報什么。“暗箱”操作下,薪酬的激勵作用大打折扣。
一方面,認為只要不斷增加投入,就能提高人才的工作熱情和績效;另一方面,為增強激勵效果,企業會不斷擴大激勵群體,拉大獎勵差距。事實上,這兩種做法都是激勵過度的表現。薪酬激勵并非簡單的工資再分配,它是對人才能力與業績的再評價,因此,在實行薪酬激勵過程中,不能忽視以下三個原則。
其一,公平是薪酬激勵政策落地的泥土,它是建立在人才崗位、能力、貢獻等基礎上的橫向公平,也是基于人才成長發展過程的延續性的縱向公平。其二,有效激勵不單純依靠高收入去提升員工的工作積極性,更重要的是確定激勵目標,將需要激勵的人才分類、分層地甄選出來并進行差異性激勵。其三,許多企業將薪酬激勵政策看作是人才以自己的付出和貢獻與企業進行的簡單交換,這種認識大錯特錯。其實,激勵的最終目標是尋求人才與企業共同成長、發展的最佳契合點,從而使企業把想留的人才留住,使其能看到發展目標,并與企業共同進步。
其實,職業發展也好,薪酬激勵也罷,說到底,都是企業為關鍵人才的“選、用、育、留”而絞盡腦汁。因此,如果能夠利用知識管理等技術,將保存在關鍵人才頭腦中的知識,通過軟件產品或者硬件設備固化下來,那么技術和知識的復制與傳承就容易得多,關鍵人才的持續供應問題也會迎刃而解。
人才資源轉化為人才資本,重點在于對人才的經營,通過更新人才培養觀念,利用企業人才學院等途徑,在創造實體產品的同時,也逐步將企業人才作為一種內部產品輸出,形成企業人才工廠,將人才使用變為人才經營,實現人才資本的保值、增值,這才是更長久的正激勵。
總而言之,企業只有正確把握好薪酬激勵的目的、對象、方法,不斷提高管理者的政策制定和決策水平,以激勵效果為核心,全流程地做好管控,努力消除不利影響,才有可能將薪酬激勵這把“雙刃劍”變成提升企業績效得心應手的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