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企業的綜合成本一直在上升,尤其是人力成本。員工待遇只升不降,員工薪資年年上漲。人力成本上升,利潤就會下降。有怪罪勞動法的,有埋怨最低工資標準的,有說人口紅利沒有了,有講進入微利時代了。
做企業你就要用人,不提高工資你就招不到人、留不住人。年初北京的三個大型招聘會,據說有400余家企業,涉及8000多崗位,需招聘2萬人。招聘人員看到求職的就蜂擁而上、團團圍住,有的甚至跑到門口和場外去找人。為了吸引求職者,有的在展板上當時就改工資數,有的甚至承諾給本人父母、配偶父母及子女提供生日賀禮、過節費、體檢補助、接種疫苗補助等。
做企業就要盈利。稻盛和夫都說了:“如果無法實現最低10%的稅前利潤率,那就等于沒有進入經營管理的大門。所謂的高收益,最少也是指15%-20%的利潤率。”誰不想有高收益呀,這年頭除了壟斷性企業,充分競爭的行業內,有多少企業能達到這個指標。
面對“壓力山大”的人力成本,我們到底應該怎么看、怎么做?
人力成本是寫在財務報告中的,現金流量表中有一項“支付給職工以及為職工支付的現金”。但德魯克說:“人是資源,不是成本。”人力資源的概念是德魯克1954年提出的。他認為:人具有其它資源沒有的素質,比如協調力、融合力、判斷力和想象力。迄后,才逐漸形成和豐富了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我們現在大部分企業也都有了人力資源管理的部門。把人力成本真正當成人力資源是一個根本性的轉變。當我們看到人時,就等于是看到了錢,不僅要看到花出去的錢,更要看到掙回來的錢。許多企業在買廠房、買設備時一擲千金,眼都不眨一下。但在人力資源的開發上,在對員工的教育、訓練上,卻舍不得投入。有兩個老板的對話:一個說“我投入這么多去培養人,萬一他們要走了怎么辦?”,另一個說“萬一他們要不走怎么辦!”是啊,這些沒有經過培訓的員工如果不走,可就真成為企業的成本了。當下,不斷提高的人工成本,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說,人力資源的管理必須要嵌入到業務體系中去,讓人的價值最大化,也努力使人資部成為創造價值的部門。一味控制和壓低人工薪資,只能是惡性循環,走向衰落;開發和提高人工的素質能力,才能使企業持續發展,成長成功。
還有一個概念叫人力資本,這是舒爾茨1960年提出來的。人力資源經過開發就會成為企業的人力資本,企業實質上就是一個人力資本的團隊,而人力資本的存量對企業績效的實現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們常說的人才,就是企業的人力資本。如何讓每個人都成為人才,讓通用的人才成為企業專用的人才,甚至是專有人才,只有在干中學、干中練,讓他們具有企業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素養。對任何一個企業來講,人才規模有多大,企業能夠做多大,人才能力有多強,企業能夠做多強。所以,聯想的柳傳志說他的主要任務是搭班子、定方向、帶團隊。企業要獲取最大化的人力資本,人力資本要獲取最大化的回報,這一定是一個博弈過程。如果企業說,你能干多少活,我才能給多少錢。員工說,你給我多少錢,我才能干多少活。雖然雙方說得都不錯,但一定無法真誠合作,實現共贏。在這個過程中,企業的責任是要先予后取,一定要義在先,利在后。
由此,我想到了以人為本。什么叫以人為本?就是一切為了人,一切依靠人。企業就是一個平臺,讓每個人在這個平臺上成長并施展智慧才能。企業掙的錢,除了給國家納稅和用于企業發展,就是要為企業里的每個人謀幸福。企業有這樣的理念和追求,就不會把人當純勞動力,就不會舍不得在培育人上花大錢,就能處理好人力成本和以人為本的關系,也才能把企業越做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