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關于創新人才培養的戰略思考與實踐

        發布時間:2017-07-01 編輯:1035

          一、我國創新人才培養戰略意義與困境

          (一)創新人才培養是我國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創新人才是引領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人力資源,關系到一個國家的國際競爭力。在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與國家之間的競爭,越來越體現在人才的競爭上,尤其是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優秀人才的競爭。這場競爭沒有硝煙、沒有邊界、沒有裁判,但競爭的結果卻影響到國家的發展與前途。

          近幾十年來,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以及韓國、印度等新興工業化國家,都已經相繼將知識資本和創新能力定位為國家的核心競爭力,將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并推出了一系列實施或保障計劃,不遺余力地加以推動。例如,2006年2月美國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發布的《美國競爭力計劃:創新引領世界》(American Competitiveness Initiative:Leading the World in Innovation) ,其五項主要內容中有三項涉及人才培養問題:強化數學與科學教育;改革勞動力培訓體系;采取相關措施以增強美國吸引和挽留全球最優秀高技能勞動力的能力。

          (二)我國創新人才培養困境與影響因素分析

          目前我國正處于經濟社會創新轉型的關鍵期,創新能力不足已成為瓶頸性問題。例如,我國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占制造業的比重為 8%,遠遠低于西方發達國家的 40%。又如,我國集成電路芯片主要依賴進口,每年需要花費上千億美元外匯,甚至在 2009 年和 2010 年,芯片曾連續兩年超過原油成為我國外貿進口規模最大的商品。要改變這一局面,實施創新人才驅動發展戰略是唯一出路。但是,我國創新型人才的供給卻嚴重不足,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一是數量存在“缺口”。據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中國國家競爭力報告》顯示,在人力資源總量方面,我國憑借人口眾多的優勢穩居G20國家第一位,然而更能反映一個國家人力資本水平的人力資本構成指數卻連續5年排在第18位,尤其是人力資本構成指數值僅為美國的1/12、日本的1/10。而能參與國際競爭的中國戰略科學家更是鳳毛麟角,在158個國際一級科學組織擔任主席的僅1位,在 1566 個主要二級組織擔任主席的僅占 1%。

          二是結構存在偏差。目前,我國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技術、現代醫藥、環保等領域從事研究與開發的專業技術人員嚴重短缺。而且,在分布層次方面,初、中級創新型人才比例較大,高學歷、高層次、復合式創新型人才短缺,尤其是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科技領軍人才匱乏。

          創新人才培養的“苗圃”是學校教育。盡管造成我國創新人才狀況堪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作為教育工作者,首先應當反思教育的原因。對此,筆者認為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文化因素制約創新教育。科學史上有一個著名的“李約瑟之謎”,即為什么古代中國有“四大發明”,科技一直領先于其他文明,但到了現代,就失去了領先優勢了呢?對于這個問題,一個主要看法是,中華文明更多體現為悟性文化,強調藝術式聯想和直觀性洞察,邏輯推理思維能力不足。同時,過于講求中庸的傳統文化已成為國人根深蒂固的思維習慣,從而導致過于論資排輩、求同去異、求全責備等現象。同時,東方文化潛移默化中要求學生順從、聽話、乖巧;另類表現通常會受到批評和壓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將影響當代創新教育的思維模式和培養機制。

          另一方面,人才培養機制存在不足。例如,歐美國家物理、化學、生物教材與中國同類高中教材相比,60% 以上的內容不同。相對而言,國際課程實驗學科比較重視培養學生的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而我國課程更重視教授科學知識。

          以課程中的科學實驗為例,國際文憑課程高水平要求60小時的實驗時間,而低水平則要求40小時,分別占總課時的35%和40%。我國同類教材中實驗約占總課時的10% 至 17%。而且,在實驗課內容方面也有差距。以物理學科為例,美國高中主流物理教材《科學發現者:物理原理與問題》的90個學生實驗中,包含66個探究性實驗。而我國《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的15個推薦實驗中只有 2 個探究性實驗。

          二、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上的戰略思路和著力點

          客觀地說,能不能成為創新人才,尤其是成為拔尖創新人才,天賦確實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但我們不能因為強調先天資質而忽視后天教育的重要作用。創新天賦更像一顆種子,它能不能生根發芽關鍵在于有沒有為它提供合適的生長沃土,而這正是教育的責任。事實上,大量研究和案例表明,對創新人才的教育是有規律可循的,其中對于基礎教育而言至關重要的是:教育既要給學生全面成長的養分,讓他們具備堅實的知識基礎、良好的道德素養以及健全的人格品質,這是奠基性的工作;同時也要充分尊重學生的特質差異,不能采取工業生產流水線的方式,而要用精耕細作的方式來發展學生多樣的特長,讓每一顆種子都能結出最豐碩的果實。因此,我國基礎教育應當牢牢把握三個著力點。

          (一)面上的創新思維教育以及學生個性發展的保護和開發是創新人才培養的基礎性工作

          每個人與生俱有創造潛能,基礎教育在整個創新人才的培養鏈中,起著重要的開發和奠基作用。當然,在基礎教育階段,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在創新人才培養中的功能定位應有所不同。國外研究表明,不同年齡的學生在創新能力發展上是有明顯差異的,一般而言,從幼兒期到小學三年級,兒童創造力發展最快,所以對于這一階段學生的教育要避免讓他們陷入過多簡單重復的學業訓練中,而要為其好奇心和想象力留下足夠空間;3-9 年級學生創造力發展速度明顯減慢,此階段的教育應該重點幫助學生掌握多學科的基礎性知識和方法,使之養成良好的學習、探究習慣與獨立思考能力;9-11 年級學生的創造力發展速度加快,此階段的教育應該為其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長創造良好的多樣發展空間。

          因此,義務教育階段應側重于全面性地打基礎工作,使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認知、掌握扎實的基礎知識、學會一定的知識應用。而高中教育應側重給學生提供更大的興趣選擇空間、更好的特長培育平臺,使其從多方面來發展創造能力。

          目前來看,在義務教育階段,我國已有不錯的基礎。以上海為例,上海連續兩次獲得PISA測試第一名的成績后,有人認為,PISA 測試成績好,只是因為上海學生應試能力強。這是一種很大的誤解。因為PISA并不注重學生學了哪些書本知識,而是重在考查學生具有怎樣的思維過程、學習策略和方法,是不是一個具有終身學習能力的人。這與應試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

        最新推薦
        熱門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