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當然正確。馬克·安德森(Mark Andreessen)也一樣。某些程序員和編程團隊的工作效率確實要比一般程序員高出100倍。凡是與認真的程序員一起認真工作過的人(包括我)幾乎都會承認這一點。此外,馬克·扎克伯格和馬克·安德森——他們本身絕非平庸的程序員——能夠吸引投資也是天經地義的。他們對自己花大價錢請來的人才有著精確的判斷和敏銳的感覺。
不過,如果說有什么不妥的話,那就是扎克伯格100倍的估算還是偏低了。為什么?因為卓越人才在工作和新舉措中體現出來的能力是倍增的而不是累加的。整體不僅僅大于局部之和;它是將個人技能和天賦相乘,得出的乘積要大得多。打個比方說,這就是5+5+5與5x5x5之間的區別。乘積“125”幾乎比總和“15”大了9倍。那些“100倍”團隊和人才所擁有的,就是令自己的技能組合與感受力有效倍增,而不是簡單疊加的能力,這種能力有時是與生俱來的,有時則是后天培養的。
扎克伯格等人知道,每天能編寫1,000行代碼的程序員,并不比只能編寫50行的高效20倍。相反,他們完全明白,幾乎沒有什么能比膚淺的生產率指標更加愚蠢、危險,更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卓越的程序員不僅僅能寫出卓越的代碼,他們還會抓住問題的實質,使自己的代碼架構條理清晰、便于訪問和維護。他們編寫的代碼不僅能順暢運行,還能讓其他程序員(也許并不那么出色)安全且富有創造性地以此作為基礎和素材繼續編寫,并對其加以完善。
他們的代碼即使能帶來并推動新的價值創造,支持和發展的成本也比較低。只有缺少技術頭腦和經濟眼光的人,才會將代碼視為程序員應該嚴格按照時限、預算和規格交付的軟件。真正懂得他們在做什么的人,都會重視他們工作的生命周期和生態系統經濟。這就是他們取得成功的原因。
這一點對于力圖利用“網絡效應”的Web 2.0企業來說尤為正確。將快速上市、可擴展性、易用性、穩定性、靈活性、可維護性和可增強性協調一致,才是生產率的真正意義。如果缺少這種協調,那么任何一項都沒有價值。雖然“一般”和“中上水平”的程序員、開發人員和架構師最終也許能持續地實現這些動態的協調,但扎克伯格或貝索斯(Bezos)等人要尋找的,是從一開始就能將這些素質整合進來,而不是快到結束時才匆匆補上的個人、搭檔和小型團隊。
不過,把這個“100倍”話題局限于軟件生產率上將是一個錯誤。更令人激動的見解是,我們在全球各行各業中都能找到這類關于生產率的主題!100 倍”人才只不過是80/20法則的延伸。無論是在教育、咨詢、醫療、建筑還是金融行業,一般績效與卓越績效之間的100倍差距(甚至與“較好”績效也存在 2~20倍的差距)正在成為新的標準。提供專業化服務的人才,無疑是100倍生產率績效的最大受益者。
這里有一個簡單而直觀的思維實驗:一個小型團隊與中國廣州的承包商合作,生產一款突破性產品。團隊中有一名翻譯、一名設計會議協調人、一名掌握必要技術知識的工程專家,當然,還有一名來自高管層的代表,負責確保團隊的大膽設計與公司的戰略路線圖相一致。他們必須在兩個季度之內交付產品。每個人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工作,同時確保自己的貢獻得到認可。
現在,設想有人能講一口流利的粵語,是個才華橫溢的工程師,又具備出色的協調能力。這個人能隨時與高層接觸,在展示產品設計挑戰和用兩種語言討論戰略營銷問題之間游刃有余,在協調人、合作者、設計師、技術顧問和戰略聯絡人的角色之間切換自如,各個角色還可以互相提供信息、互相增強。實際上,就不存在什么協調成本了。他能夠將中方的意見轉換成技術模型,然后擴展或進一步強調戰略意圖,形成了一種自然的互動流程。他又能將總部反饋翻譯成中文,大大提高了合作設計的效率。這一個人不止是完成了四個人的工作;他充分利用自己流利的外語、接觸高管層的機會以及精湛的專業技能,更加迅速地去開發更多的選擇和機會。
我們來做一個簡單的計算:建立一個談判和設計/建造關系也許要花上6個月的時間,最終大概也只能實現最初目標的80%。而通過協同設計則只需兩星期就大功告成,而且完成的任務比最初預期多出50%以上;蛘哒f得通俗一些,我在1/10的時間里獲得了大約兩倍的回報。如果某人(或某個小型團隊)每年都能提供三四次這樣的價值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