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我一直相信,隨著八零后九零后們的成長,我們的文化會慢慢地向自主、獨立、平等等方向發展。但是,近來聽的一個故事,卻讓我對自己之前的想法產生了懷疑。
一個大一的學生說,他們班級組織活動,搞彩排,邀請了學院學生會的幾個“小干部”來指導。彩排前,班長緊張兮兮地向全班同學說,這幾個人可能不是學生會的一般干事,而可能是“中層”!他們在臺上排練,幾個“中層”在臺下看?赐曛,有一個“中層”站起來毫不客氣地批評與指責,“如果你們非要這種腦殘式的內容,我們也管不了了”,云云。
我不知道目前的學生組織中,“中層”這個詞兒被提及的概率有多大,也不知道這個只應存在于職場的、帶有顯著官僚氣息的、過于威權的詞匯,是怎樣走進本該陽光燦爛的青年群體當中的。我只知道,二十年前的我們當中,沒有這個詞兒。而且,那時候的我們,即便做了“小干部”,多數也只是當好玩、求上進,沒有動不動就對“同類”大加呵斥和顯示威權的。
與此相類似的,還有學校的管理。二十年前的學校,處心積慮地對教師這個職業進行的“管理”并不多見,大部分的教師處于一種相對松散的、閑云野鶴式的“自我管理”狀態。但是,目前的學校管理,卻處處皆是荀子論秦的“劫之以勢,隱之以阸,忸之以慶賞,鰌之以刑罰”。
那么,接下來的問題就是: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們在各級組織中對人的控制是不是嚴格了?這種嚴格是從“小國寡民”式的農業社會往現代社會過度所必須的嗎?我們使用的對各類組織進行管理的辦法,是開放的結果即西方式的管理,還是復古的結果即專制式的管理?“貪狼強力、寡義而趨利”的“秦國之俗”是否在假借西方管理還魂?質言之,我們的文化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對于文化進步和退步問題的回答,不管是怎樣的結論,都將不可避免地觸及對于中國文化的理解問題。
我有一個較為持久的觀點,認為家文化是就是中國文化的根袛。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他認為除了家文化外還有官文化、酒文化等等。我說,官文化、酒文化其實也是由家文化里衍生出來的。說到底,官文化不就是家長式的威權文化嗎?酒文化,不就是想把生人變成熟人、把外人變成“內人”的過程嗎?再想想我們生活中的文化,皆是如此。比如,講求情感的道德文化、講求順從的忠誠文化、講求禮尚往來的禮文化和可能演變成的賄文化、講求義氣的幫派文化。凡此種種,不一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