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導語:績效考核是什么?績效考核不等于績效管理,下面是關于績效考核的“九要九不要”,歡迎大家閱讀!
績效考核不等于績效管理,它只是績效管理的一種途徑和手段。然而,很多企業甚至一些咨詢師和培訓師,則把績效考核當作全面績效管理,“以考代管”。不僅如此,即使在績效考核中也存在著一些嚴重的問題。因此,筆者針對這些問題,提出如下“十要十不要”之建議。盡管這些建議不是全部問題所在,也并非靈丹妙藥,但我相信,只要避免就一定能見到效果。
一、要真抓實干,不要形式主義。
績效考核不能擺架勢,講形式,而要真抓實干。一些企業把功夫下在了形式主義上,具體表現是:文件一大堆,花樣百出;理論一大套,花里胡哨;表格一大摞,實用性甚少。可就是缺少實實在在的方法,就是缺少實效性。
二、要結合實際,不要本本主義。
企業的績效考核辦法多出自高層管理者和咨詢者之手,這沒錯。但是,錯在這些“考核辦法”并非來自客觀實際,多為“秀才”杜撰;錯在與實際情況不符;錯在一廂情愿的主觀臆斷;錯在沒有同基層操作者和管理者進行充分地溝通和共研。因此,很多企業的《績效考核管理辦法》聽起來合理,用起來別扭;看起來象樣,做起來難堪。成了阻礙績效考核的羈絆,成了只能放在柜子里的本本。另一方面,即使遇到了與實際不符的問題,也不去改善,硬著頭皮往下推行,而且還一味地強調“考核的力度”。其結果只能是作繭自縛。
三、要公開民主,不要神秘主義。
考核本來就是公開公平公正的事情,可是有的企業硬是把它搞得神秘兮兮,一會兒與崗位測評相結合,一會兒與性格測評相結合,一會兒與人際關系相結合,一會兒與態度相結合,就是不同真正的績效相結合。在考核中搞什么“背靠背”,就是不搞面對面;搞什么“上司權重”,就是不搞“員工尊重”。凡此等等,嚴重傷害了員工的自尊。尤其是有的企業在某些咨詢師的建議下,對中基層管理者進行什么“管理風格”、“性格特質”、“人格品質”之類的測評與考核,弄得大家怨聲載道,哀怨不止。這些企業的領導者完全忽視了績效考核的“績效”這個本質。
四、要客觀現實,不要主觀主義。
很多管理者在考核員工績效打分時,并不都是依據客觀實際來評價,往往是憑借主觀印象,尤其是在績效綜合排名上,總是講求所謂的“平衡”。比如:對印象好的就調高一點分數,對印象一般的就保持考核分數不變,對印象壞的就跳低一點分數,哪怕只有零點幾分,一下子就拉開了“檔次”。于是,在排名上就分出了三六九等。
五、要發展提升,不要蓋棺定論。
很多管理者不愿意做較差員工的艱苦細致的發展提升工作,更不會做部屬的培育。他們對較差的員工總是帶著有色眼鏡,總是一碗涼水看到底。往往對較差的員工下死結論,搞蓋棺定論。殊不知管理者的角色也是需要轉變的,也是多維的,既要管也要幫,更要輔導。
六、要真誠助力,不要袖手旁觀。
很多管理者常常說:“腳上的泡是自己走的。”甚至還說:“這年頭誰管誰?”他們的管理哲學就是“看好自己的門,管好自己的人,干好自己的事。”對于那些需要幫助和輔導人干脆視而不見、漠不關心。試想,如此下去還有團隊精神嗎?還有上下同欲嗎?還有團結共進嗎?體現出管理者的責任嗎?
七、要化繁為簡,不要化簡為繁。
我們在思考問題的時候,化簡為繁是必要的。但是,績效考核則必須化繁為簡。如果繁瑣起來那可就真的麻煩了?墒,就有一些企業不怕麻煩,甚至把企業搞得象一所“績效考核研究院”。不但程序復雜、流程繁瑣、說法太多、原則過細,而且搞起考核評比來,就象搞運動,大轟大嗡,好像企業別的都不需要搞了,只搞績效考核就行了;好像只燒這一炷香就百靈百驗了。
八、要注重過程,不要只重結果。
只重考核結果不重績效達成的過程,這是績效管理的大忌。然而很多企業和管理者卻偏偏只重結果,說什么“不管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試想,沒有好的過程會有好的結果嗎?要知道:好的過程不一定都會有好的結果,而壞的過程卻一定會有壞的結果。這么淺顯的道理應該不難理解。
九、要注重質化,不要只重量化。
量化指標是績效考核權重較大的方面,但不是考核的全部。與企業績效有關的、需要考核的還有相當一部分是很難量化的,比如責任心、事業感、執行力、創新力等等。要知道:不能量化的和很難量化的,決不是不需要考核的。因此,相對于量化而言,也要把質化的考核同時進行。這雖然有點難,但只要抓住關鍵的質化方面也就不難了,這個關鍵就是:結合企業實際需要和企業文化導向,制定出考核評價的標準。因為沒有評價標準,就沒有質化考核。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閱讀:
10.華為員工績效考核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