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社會的一個成員,任何人的行為都離不開他所處環境的影響,社會的價值觀、倫理道德、人際關系氛圍、法律法規,都無不影響著人們的行為選擇。作為企業中的人,其行為也必然要受到整體的社會大環境和企業的小環境的影響。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其運用各種管理方法所產生的效果,也必然受到外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和制約。在中國當前的社會環境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方法選擇與成效,要受到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
1、道德和倫理的約束作用會大打折扣
在追求市場經濟的過程中,中國社會中的正義趕、道德和倫理意識逐漸變得脆弱起來,“不管黑貓白貓”的觀念使得人們更加的去追求利益和物質,再加上政府官員的腐敗頻出、官商勾結的吞并財富、司法系統的公正性漸弱等現象,特別是以“南京彭宇案”為代表的事件,使得社會百姓也不再相信、不再遵守正義和道德倫理。所以在企業管理當中,我們就無法象伊朗那樣可以用伊斯蘭教教旨引導民眾,而儒家思想也只是面子上的東西。過于強調正義和倫理道德未免顯得成了說教,反而讓人們更反感。但是隨著國家加大反腐力度和社會民主化程度的加大,這方面的影響會逐漸變得有利起來,普通民眾對于政府、企業等這樣社會組織的遵從度與服從度會變得更大,對正義和倫理道德的尊崇也會變得更大。
2、更多的糾結于物質利益的追求之中
由于當前的這種社會環境,正義感、倫理道德和公益性心理都比較弱,所以人們為了避免自己受到傷害,行事的基本準則也就定位在了自我的利益保護上了。在企業內部,無論是職業化,還是企業文化,這些作用的發揮都必然要在利益關系確定的前提之下。感情、信仰、正義的作用都變的很淡,這些人力資源管理的要素要想發揮作用,必須要有足夠的利益保證做前提。
3、公益心理的效果企圖化
中國當前社會,因于腐敗、司法特權化、一切利益化的走向,使得人們的公益意識其實是比較淡的。本來中國傳統文化中只知有家不知有國的意識就很濃重,所以人們就更加的不愿意關注公益。一個不關注公益的社會就是一個不關注整體的社會,人們熱衷于過度的追求個人的利益。很多捐款的企業家都把公益作為宣傳的工具、很多官員也把一點好做大肆宣傳。這不是哪個人的問題,整個社會的氛圍導致了這種狀況。在這種氛圍下,企業內部的職工公益心和集體意識會變得很弱,做公益也是具有一定的企圖或者隨大流,所謂的奉獻精神將是空中樓閣。很多自然災害中很多個人的捐款都是在單位的要求下進行的就是一個證明。
4、法制的效果在于恐懼,而不是信奉
在中國的當前社會中,司法的特權化、執法部門的自我利益化,都導致政府部門乃至法律系統公信力的下降。“躲貓貓”事件作為這類現象的代表,使得人們對于法律的公正性和威嚴性也產生了懷疑,而是把她看成是執法者謀取私利的一種工具。人們遵守法律不是因為對法律的信奉和尊崇,而是害怕法律的處罰。這樣人們遵守法律就是被迫的而不是自愿的。人們這種對待法律的心理也影射到了企業內部的規章和制度上,就是對權威和法制的不信任,所以職工對制度的遵從性變得淡弱。隨著國家對司法系統的整治、對法律公正性的不斷強化,人們對法律的遵守必然會從恐懼型轉向信奉型。
5、社會在進步,人力資源管理也在進化
中國社會也在不斷的進步,雖然市場經濟下人們追求物質財富和成就的主題不會發生變化,但是“君子好財,取之有道”的原則要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個“道”要從“黑貓白貓論”逐漸回歸到他的本意,人們對正義、倫理、公益、法律的信奉會在追求財富成就的過程中成為更多的心理主導。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除了利益的權衡之外,企業文化、職業化要求、心態要求這類的管理方法才會更加的大行其道、大放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