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福特制的生產方式曾經極大地推動了社會進步,但隨著技術的發展、人們需求的多樣性,福特制下缺少人本理念的管理,已經不符合發展規律。本文通過研究后福特主義的興起和特征以及福特制下人力資源管理的基本特征,分析了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下的人力資源管理面臨的挑戰,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2010年深圳富士康公司接連發生年輕員工跳樓自殺身亡的悲劇,震驚國內外,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富士康公司接二連三地發生員工跳樓自殺事件?員工的個人問題固然是一部分原因,但是為什么這么多員工的心理都發生了問題呢?究竟是什么使得他們產生了這樣的心理問題呢?富士康的生產與管理模式是不是存在什么問題呢?
富士康公司作為全球知名的代工企業,基于高度分工作業流水線的裝配作業過程,不就是一個典型的福特主義生產方式嗎?在西方發達工業化國家已經進入后福特制時代,我們是不是該認真思考一下生產管理方式的選擇與變革呢?
一、福特制與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特征
20世紀初期,美國汽車生產制造商亨利·福特在管理學家泰勒的“科學管理”理論基礎上,對其所擁有的福特汽車公司的生產過程與方式進行了改革,創建了自動化生產流水線。改革后的福特公司的生產方式具有標準化、流水線生產和高度縱向一體化等特點,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這種生產方式隨即在西方得到了大范圍的推廣。這種來自于福特汽車公司的大規模生產方式被稱為“福特制”或“福特主義”(Fordism)。
福特主義其主要內容就是在生產標準化的基礎上采用流水線作業的方法組織大批量、大規模生產。由于在整個生產過程中實現了標準化、機械化、自動化,從而使生產成本大大降低、生產效率大大提高。但是福特公司的生產線及其設備往往只適用某個單一產品的生產設計和裝備。生產流水線的設備具有很強的專用性,往往只能加工或組裝某一種零部件。為了改換生產車型,福特公司常常把整個設備甚至是整個生產流水線都更換掉。這也是福特主義的最大缺陷之一,難以滿足產品的多樣性。
進入20世紀下半葉,消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多樣化的產品。多品種、小批量的產品需求增大,產品生命周期大大縮短,企業的外部經營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福特主義下單一化、模式化的產品生產已經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而且高度縱向一體化的企業組織架構往往導致企業管理人員臃腫,決策緩慢,難以適應快速變革的節奏。這使得規模大、回收期長的流水線生產設備越來越不合時宜,人們開始探索新的生產制造方式,如精益生產、柔性制造等等,典型的代表有“豐田生產方式”、“沃爾沃生產方式”等,這些制造業中產品和生產工藝的革新逐漸統稱為“后福特制”或后福特主義(Post-Fordism)。
1970年代初,日本豐田汽車的“豐田生產方式”是最先出現的一種后福特主義生產方式。確立了生產中無庫存、拉動式生產體系的思想。這種生產方式的最重要的一個特點就是把工人分成團隊,每一個團隊承擔一部分組裝的工序,并要求他們共同努力以把任務出色地完成,而其中每一個工人并沒有具體的任務指派。每個工人在發現問題時都有權力讓整條組裝線停下來。這樣“工人就有著較為廣泛的熟練技術,……每個工人都可以觀察到一個較大的生產階段”。
1980年代后期,瑞典的Volvo汽車公司開創了一種“沃爾沃生產方式”。該方式有以下幾個特點:以集中管理方式,配送給各組裝車套件,扁平化的組織結構和培養自律的員工隊伍,應用人機工程學原理進行作業研究和改進,提高機械利用率和其與人的最佳匹配。
到1990年代以后,索尼公司在生產中吸收了“豐田生產方式”和“沃爾沃生產方式”的優點,開展削減庫存,縮短研制和供貨周期的活動,后將索尼這種首創的新生產方式定名為“單元生產方式”。自1990代初,日本的企業就逐步淘汰了福特主義下的流水線,普及推廣了“單元生產方式”,如今它也在日本的各行各業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后福特主義主要就是指一種以滿足個性化需求為目的,以信息和通信技術為基礎,生產過程和勞動關系都具有靈活性(彈性)的生產模式。與福特主義相比,后福特主義不強調專業化分工,強調靈活的團隊工作方式。生產工人不再是僅僅被動接受規則和命令、機械重復操作工序,而是生產的主人。兩者之間存在的不同見下表。
二、后福特制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的挑戰
1、福特制的人力資源管理基本特征
福特制將生產勞動過程分解成為一系列簡單的動作,去除重復無效勞動,最終形成標準化的流水線作業分工。在此基礎上逐漸形成了與之適應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與方法,其基本特征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機器設備主導,工人是流水線的附屬物。在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下,通過勞動的標準化、強化的技術分工和高度專門化的機器,可以生產出標準化的產品。這種強化的標準化使流水線上的分工達到最細微的地步,把人看做是機器的一部分。在生產流水線上,每個工人有對應的工位,按照操作規則,簡單、機械重復地從事某個工作。福特主義只重視個人的作用,把人看做是孤立的個體,忽略了組織成員間的交往、感情、態度等社會因素對提高勞動效率的作用。
其二,工作細分,工位管理。福特主義下崗位管理更為確切地應稱之為“工位管理”。憑借專門化的機器設備,采用確定、變化緩慢的大批量生產技術,生產標準化的產品。企業的一切生產活動都是以產品為中心,外部環境相對靜止或者緩慢變化。大規模生產使工人的操作簡單化和標準化,生產工人的技能單一,工作中又缺乏交流,長此以往,員工技能得不到提升,無創造性和積極性。
其三,單邊治理,勞資關系緊張。福特主義生產方式主張資本支配勞動,員工只有被動地接受命令,按照規章制度行事,勞資關系雙方地位極不平等,無信任關系,員工處于極弱勢地位,在勞資沖突中的發言權逐漸喪失,由此也形成了集體談判的制度,雙方不斷為保障就業權利和工資問題斗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