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實施素質教育,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均應以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又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中介,促進全面素質的發展。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素質教育要著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實施素質教育,要貫徹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德、智、體、美、勞均應以學生的心理發展水平為基礎,又必須以良好的心理素質為中介,促進全面素質的發展。教育要使學生能適應現代社會的要求以及自身發展的需要,學校應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對學生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就能保證在人與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的互動過程中更好地發揮作用。因此,心理素質是素質結構的核心因素,是人的素質的靈魂,是全面素質發展的心理內在機制和動力。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是貫徹全面發展教育方針、提高受教育者全面素質的保證。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質是貫穿學生素質教育的一根主線。
素質教育實際上就是全面發展“生理——心理——社會”這三類素質的教育。與生理素質相應的是優生優育教育、體育,與心理素質相應的是心理教育,與社會文化素質相應的是智育、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德育)。按照人的素質發展的客觀要求而全面實施的各類素質教育對于人的健康成長都是必要的,決不可厚此薄彼,更不可偏廢。心理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組成部分理應在現代教育體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心理教育與體育、智育、思想政治教育一樣,都是相對獨立和不可替代的。
二、提高心理素質的作用
(一)提高生理素質及開發潛能有賴于心理素質的提高。人的生理素質是先天的、遺傳的,但這先天的、遺傳的生理素質蘊藏著豐富和巨大的潛能,只有通過教育才能開發出來。潛能的開發和發揮是通過心理素質的提高來實現的。從前面談到的心理素質與身體素質的關系中就可以得到證明。尤其是大腦潛能的開發更是如此。隨著腦科學的發展,人們對腦機能的認識與了解也越來越深入,但大腦潛能的開發和機能的發揮有賴于人的心理素質的提高。為了使腦的機能得到充分發揮,各種形式的心理訓練與教育模式產生了,如柯爾特(CORr)的思維訓練,科普曼創設的“兒童的哲學”,費厄斯坦提出的工具性強化思維訓練,以及我國的創造性思維教育、愉快教育、成功教育、金色童年教育等,都是通過提高學生心理素質來開發人的潛能。
(二)心理素質制約著社會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必須在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基礎上進行,如同道德教育、科學教育等都是在提高心理素質的基礎上實現的那樣,提高學生的社會文化素質也必須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由此可見,與生俱來的人的自然遺傳素質必須借助于心理過程這一中介,才能不斷吸收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成果,逐漸實現個體社會化,形成現代人的素質。也可以說,生理層面這一基礎性因素與社會文化層面這一導向性因素,是通過心理層面,也就是中介性因素發生聯系和產生相互影響的,沒有心理層面,生理層面與社會文化層面是不會發生關系的。
(三)心理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人的素質的發展遵循特定的順序,較高層次的素質必須以較低層次素質的發展為基礎。如同良好的生理素質是心理素質和社會文化素質得以發展的物質基礎一樣,社會文化素質賴以形成的背景和基礎除生理素質外,最直接最重要的就是心理素質。社會文化本身作為人類文明的積淀,只有經過內化才能納入個體的素質結構。內化的重要環節是“理解”和“信奉”。信奉是在接受理解的基礎上,不斷獲得相應的情感體驗進而產生維護和體現知識規范的需要和動機后才能形成,要依靠“情感體驗”、“需要動機”等非智力因素。可見,保證內化實現離不開非智力因素的參與。脫離或缺乏這些心理因素,高層次的思想觀念就只能停留在非生命的外在物質形態層面。心理素質是包括思想政治觀念在內的社會文化素質形成的不可或缺的心理基礎,心理教育是獨立存在的一種教育,這是素質教育的客觀要求。
三、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方法與途徑
(一)在學科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做到教書育心。課堂教學對學生的影響不僅僅表現在傳授知識、發展能力和開發智力上,而且還表現在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即興趣、動機、態度、意志等的培養以及社會心理品質,即情感、交往、處事等品質的培養和熏陶上。教書育心中的育心指的就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重視學習心理品質和社會心理品質的培養與熏陶。各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對學生的影響有顯在的,有潛在的。顯在的如學習成績、學習興趣很容易看出來,而潛在的,如學生人格、情感等是潛藏著的。后者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心理輔導教育課也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通過心理輔導或指導活動課,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通過討論、表演、演說、游戲、訪問、填表及觀看影視節目等活動形式,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態,從而達到提高心理素質的目的。
(二)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環境育人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它也適用于心育。校園文化的心理環境或氛圍包含兩層意思,一是指靜態文化心理環境,如校容、校貌及各種設施設備等對學生心理會有一定的影響;另一是動態文化心理環境,如班風、校風等對學生將產生更大影響。良好校園文化心理環境的營造要動靜結合,形成一種整體氛圍,創造一種和諧、奮進的群體心理氛圍,使學生處于積極的影響之中,心理素質得到提高。
(三)鼓勵學員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社會是個大舞臺,事實證明,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不但能提高學員的綜合素質,而且在培養學員自身心理健康方面也起著重要的作用。
傳統的教育觀只重視學生知識能力水平的培養,而忽視了心理素質的健全,而素質教育的理念就是要培養全面發展的學生,在教會學生學習的同時,也要教會學生以健康的生理和心理素質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更好地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問題。 總之,科學知識可以重新學習,而良好的人格卻很難重新學習,只有通過學科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才能達到“教書育心”的最終目的。
【拓展】心理素質培養
基礎教育要實現“兩全”,最緊迫的任務是要轉向素質教育,其中心理素質的培養及提高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培養心理素質的重要意義
1.培養心理素質是學生主動發展的需要
要學生在德、智、體等諸方面主動發展,就要提高其在行動上的自覺性和積極性。而信念和激勵基因及認識能力正是這種主動發展的內在條件。例如,豐富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有利于發揮學生的創造性和鉆研精神,使學生在追求中求進步、在探索中求發展。這種心理上的自主意識是學生主動發展的前提條件。
2.培養心理素質是教育改革的需要
現代教學要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為啟發式教學;變學生的客體地位為主體地位,變被動的學習為主動的學習;變三脫離教學為三結合教學。教師也要轉變觀念,視學生為學習主人,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作用。要做到這種轉變,首先就必須以學生的良好心理素質為保證。
比如,沒有良好的想象、思維、注意能力,教師的啟發和引導就很難奏效;沒有一定的認識、理解、分析能力,教師的主導作用也就很難發揮。教學改革的重要方面就是要打破過去那種教學目標單一、教學形式僵化、教學方法陳舊呆板的狀況,這就要求現代教學要把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有機結合起來。做到這一點,首先就要強化學生的心理素質,啟動學生的內部誘因,培養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品質和學習習慣。
3.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需要
目前,不少中小學生時常出現心理障礙,如厭學、焦慮、青春煩惱、孤僻、自卑、早戀等心理異常表現。很多少年兒童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缺少用正確的心態看待社會現象的能力,有些學生則做出莽撞的事情或走入岐途等等。這些都是由于學生心理素質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學校德育工作的難度,必須引起足夠重視,并采取積極措施有效預防和矯治兒童的心理問題。但這不是單純靠思想教育而能奏效的,因此,僅從這種意義上講,也要把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做為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課題來抓。
4.培養心理素質是塑造跨世紀合格人才的需要
今天的中學生是21世紀的主人。21世紀的中國,將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競爭的時代。高科技要求人們要有高智力的頭腦;高效率要求人們辦事、工作要高速度、快節奏;高競爭要求人們要經得住失敗和挫折的考驗,具有較強的抗挫折能力。這種由于現代社會發展所帶來的時代特征就要求現在的中小學生——21世紀的接班人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健康的心理狀態。
二、心理素質的培養途徑
1.結合學科課程進行有機滲透
課堂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心理素質的培養也離不開各學科的教學活動。應立足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滲透,尤其是智力因素,如觀察力、記憶力、想象力、思維力、注意力等幾種認識能力主要是通過學科教育形成的。有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個性的培養也離不開學科教學,如政治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意志,鍛煉耐力、毅力;地理課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的教育等等,這種滲透是潛移默化的,是經常的,也是有效的。
2.結合課外陣地進行環境育人
這里主要指的是課外環境。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除了課內環境——課堂教學外,很重要的一個途徑就是課外環境,包括校園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人際環境、文化氛圍等等。人的發展,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受環境影響,因此創建一種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格外重要。校園環境十分重要,學生天天接觸、日日熏陶。優美的校園環境,比如一進校門有別具一格的文化長廊,立雕、浮雕栩栩如生,綠樹、鮮花競相輝映,使學生心情格外舒暢,一入校就有一個良好的心境和興趣。這種美化、綠化、凈化,清新和諧的校園環境對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環境也不可忽視。
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老師。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起著重要作用,尤其在孩子的個性培養方面更有顯著地位,正確的家庭教育能使孩子從小形成勤儉樸素、吃苦耐勞、寬容豁達、明辨是非等良好的心理品質。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當今被經濟大潮沖擊的五彩繽紛的社會里,學生要接受什么,摒棄什么,是不大容易分辨的,需要對他們進行正確的引導。除了有社會輿論的導向還要有學校教育的正面引導,使學生排除社會文化環境的心理干擾和不健康社會行為的干擾。要組織學生有目的開展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深入工廠、深入農村、深入部隊、用正面的典型英模事跡等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唯物辯證的觀點和信念,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這是社會環境的特殊作用。
3.結合心理保健課和心理素質講座進行專題教育
有條件的學校都應開設心理保健課,這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專門課堂。要有固定的教材和教師,通過心理保健教給學生一些必備的心理常識和心理自我保護方法。
在這里可以系統、規范地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也可以為學生提供多種心理咨詢,及時消除學生心理障礙,這也是作為教師在開展心理素質教育中不可推卸的責任。心理素質教育專題講座是一種靈活、實用的教育形式,可使學生獲得更廣泛、更有深度的心理健康知識。
4.結合活動課進行綜合的心理素質教育
自1992年國家教委頒布《課程方案》,將原來的課外活動以正式課程的形式納入課表后,活動課就從“第二課堂”走進“第一課堂”,并在課程三大板塊——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中占有重要位置;顒诱n是一種以結合學習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主體活動的體驗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主體活動及體驗為主要形式,以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具有濃厚的實踐性和廣泛性;顒拥奶厥夤δ軟Q定著它在素質教育中的獨特地位,也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重要途徑。
從教學內容上,活動課可分為藝術教育(如文藝活動)、科學教育(如科技活動)、健身教育(如體育活動)、思想品德教育(如班團會和綜合性教育)、社會實踐活動、校傳統活動,這些都是培養學生心理素質的好渠道。比如,文藝活動課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審美觀點;科技活動課通過直接興趣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體育活動課則對學生意志、毅力的培養起著重要作用;班團會活動課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人生觀的教育;社會實踐活動課可開闊學生視野,通過接近社會、接近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使學生能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當今社會和現代生活,這也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除了以上所談的幾種途徑外,培養學生心理素質還有很多渠道,這是一種綜合性教育,要寓教育于各種校內外活動之中。
【心理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相關文章:
秘書應該具備的心理素質04-14
提高自己心理素質的方法08-12
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素質04-06
怎樣才能加強心理素質10-31
素質教育對孩子的重要性03-14
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12-15
大學生的心理素質現狀(通用11篇)11-19
培養雙語寶寶的方法04-14
領導力的培養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