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質教育論文
素質教育是指一種以提高受教育者諸方面素質為目標的教育模式。它重視人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相對應,但也并非絕對對立的概念,因為兩者在詞義上本來就并非反義詞。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始終把提高全民族的素質作為關系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一項根本任務。
素質教育論文1
一、充分認識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訴求
我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1998年1月國家教育部制訂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也提出:采取切實措施,把高等學校建設成為高層次創造性人才培養的主要基地。20xx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的《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強調,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對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既是我們對高等教育狀況和人才質量狀況深刻反思的結果,也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必然趨勢,反映了高校人才培養目標的根本訴求。
(二)提高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現實需要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大學生“雙向選擇、自主擇業”的就業制度已經確立,市場成為我國人力資源配置的基礎手段。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要求人們極大地增強各個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與此同時,在大學生就業已經成為社會焦點問題的今天,如何促進大學生充分就業是高校面臨的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課題。只有加強對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才能使他們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脫穎而出
(三)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是“以人為本”發展觀的要求!耙匀藶楸尽钡陌l展觀必然要求高校在教育教學中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大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是“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觀的要求。當今時代,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國與國之間的競爭說到底是人才的競爭,是民族創新能力的競爭。要想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就是堅持創新,這就必然要求高校加強對大學生創新精神的培養。
二、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對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作用
(一)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培養創新人格品質
創新精神是各種素質的綜合體現,它不僅是一種智力特征,更是一種人格特征。創新人格是創新活動的內在動力機制,是創新活動成功的關鍵,它集中地體現為強烈的創新動機、執著的創新情感、頑強的創新意志、持久的創新毅力、勇敢的創新行為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實踐證明,所有的這些非智力因素都可以在文化素質教育中得到強化和提升。較高的文化修養能使大學生始終保持正確的、理智的、豁達的、樂觀的態度,以積極的心態去追求創新,實現自身價值!
(二)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完善創新的生理基礎
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將人的形象思維和抽象思維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身心兩方面的發展。文化素質教育是一種綜合性的教育活動,它注重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可以促進形象思維與抽象思維的有機結合,充分調動人腦“次要半球”的積極性去補償“優勢半球”的機能,從而進一步完善創新的生理基礎。
(三)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夯實創新的知識底蘊
在現代社會,科學的發展呈現出綜合化、整體化趨勢,人們面對的眾多經濟問題、社會問題、科學技術問題、生態保護問題等都需要運用多學科知識進行綜合研究,加以統籌解決。許多新的發現往往在邊緣學科或交叉學科間產生,廣博的多學科知識是創新能力的重要基礎。而這種知識基礎只靠專業教育是遠遠不夠的。文化素質教育作為超越時間和空間將社會連接起來的紐帶,能促進當代大學生廣泛地學習文、史、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知識,擴大學生的知識面,開拓學生的視野,夯實文化底蘊,從而有利于發揮各學科之間的協同作用,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為培養創新精神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四)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營造創新的人文環境
創新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事,它是一種先進文化長期積淀的結果。創新精神要有一種求新、求異的思維,這種思維是人的本質特征之一,往往表現為對未知世界探索和對現存事物超越的潛能。開發創新潛能,除學習廣泛的文化科學知識外,還需要營造一種濃郁的人文環境,通過這種人文環境的熏陶使所學的文化科學知識潛移默化為學生的自我需要,內化為自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從而形成一種精神動力,激發人的創新潛能。高校可通過開展文化素質教育系列活動,營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刻苦鉆研、勇于創新的氛圍,保護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造思維,為學生稟賦和潛能的充分開發創造一種寬松的環境。
(五)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形成創新的思維方式
我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思維方式,強調“聞一知十”“一以貫之”。我國傳統文化也蘊含有豐富的創新哲理思想。強調“修身”“身心自由發展”的人文活動有利于培養人的創新精神和探索意識。有利于倡導“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的思維理念。科學研究表明,文、史、哲、藝術等人文學科的思維活動一般是形象思維,具有求異、開放、直覺的屬性,對問題多用想象、類比、夸張等思維方式。想象是創新的源泉。想象與感覺、知覺、記憶等心理活動結合在一起,有利于培養人們的創新性思維方式,促進人們進行創造性研究。
(六)文化素質教育有利于積累創新的實踐經驗
文化素質教育不僅是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的課堂教育,還包括各種實踐活動,如生產勞動、職業培訓、教學實習、科學研究、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社會考察等。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不但可以熟悉自然的、人為的或社會的工作對象,學會如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學會如何做事,而且可以廣泛地接觸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文化習俗的人群,學會跨文化交流與合作。因此,通過參加文化素質教育實踐活動,學生能夠逐步建立起健康的思想感情和合理的價值觀,并從中提出新問題,激發創新精神,成為創新之源。
三、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
(一)在文化素質教育中貫徹創新的教育理念
高校要牢固樹立創新教育的理念,要重視培養學生的批判精神和懷疑精神,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授之以漁”,啟迪學生用掌握的知識去解決問題,探索未知的世界;要大膽改革現有的文化素質教育教學方法,有效地幫助大學生從智力因素與非智力因素兩個角度構建包含文、史、哲、藝術等比較全面的知識基礎;要培養當代大學生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心理品質,完善當代大學生包括健康人格、思維方法、發明技巧等在內的能力結構框架體系;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傳授知識建立合理知識結構的同時,注意知識與學習方法并重,有效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給學生以思考、聯想、創新的啟迪,促進大學生自覺培養創新精神。
(二)合理設置“顯性”與“隱性”文化素質教育課程
一方面,要合理設置“顯性”文化素質教育課程。在深化“兩課”改革,發揮“兩課”主渠道作用的前提下,開設一定數量的文化素質教育選修課,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把創新教育和人文知識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還要在專業課教學中融合人文教育,真正做到“傳道授業解惑”。通過創設貼近
學生實際的“隱性”教育課程,培養學生的創新人格品質和思維方式,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改變我國專業教育課中普遍存在的重視專業知識傳授、忽視人文理念傳播和創新思維培養的狀況。
(三)建設具有創新意識的文化素質教育師資隊伍
培養創新人才,需要高校努力建設一支具有創新意識的文化素質高的教育師資隊伍。教師的創新意識深刻地影響著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創新性較強的教師會主動在教學活動中進行探索和創新,以良好的創新教育方法培養出創新能力較強的學生。另外,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創新精神也會極大地鼓舞學生的創新熱情。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從自己的創新實踐中發現創新能力形成發展的規律,為創新教育提供最直接、最深刻的體驗,在教學過程中自覺地把知識傳授和創新思維培養結合起來,發現學生的創新潛能,捕捉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多層次、多角度地培養學生的創新個性和創新精神。
(四)在文化素質教育活動中營造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
培養大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尤其是要重視校園創新文化環境的建設。良好的創新文化環境不是突變式的飛躍,而是連續性的漸變與升華。因此,高校要建立和健全長效機制,大力支持各種形式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文化節、讀書會、文學社等活動,充分發揮各種學生社團的作用。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一方面給學生以多側面、多層次、多角度的思想文化陶冶,另一方面可以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實踐證明,營造一個健康、濃厚的校園文化氛圍,能夠正確引導學生合理安排和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在實現寓教于樂的同時,激發學生求知和創新的熱情,有利于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創新人才的成長。
(五)建立有效的文化素質教育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建立合理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制度保障。在教育評價上,教師要改變以往把考試成績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要建立一套綜合評價體系,將學生的實踐能力考核納入評價體系,以培養創新能力為核心對學生進行全面評價。在激勵機制上,一方面要給師資隊伍以激勵,讓他們的創新成果得到社會的認可和利益的回報。如建立專項發展獎勵基金,對培養學生創新能力成效特別突出的教師實行專項獎勵;將教師指導的學生創新實踐活動納入教學計劃,提供資金支持并折算教學工作量。另一方面,通過設立獎學金、創新基金、創新獎勵學分、素質拓展學分等多種措施,激勵學生開展創新實踐活動,并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活動提供必要的經費支持和專業輔導。
素質教育論文2
內容摘要: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的情況下,音樂教育也應受到必要的重視,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被教育者的情商、審美能力、創造能力,也有助于智力的開發,能夠全面提升被教育者的綜合素質,是對素質教育的貫徹落實和突出影響,我國有大量人口和學生集中在農村,對農村高中的音樂教育進行分析,有利于指導下一步工作。
關鍵詞:農村;高中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在我國農村高中教育中,音樂教育目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技巧輕文化的特點,也面臨著師資力量薄弱、教學器材不足等問題,而且由于高中生面臨高考壓力,無論學校還是學生對音樂教育的重視程度均是不足的,這不利于素質教育的落實,對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會帶來一定不利影響,應在下一階段的教育工作中加以解決。
一。農村高中音樂教育對學生綜合能力提升的影響
農村高中音樂教育有助于學生綜合能力的提高,素質教育的要求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農村高中音樂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情商,也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和審美能力的提升,換言之,其可以相對全面的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素質教育要求下的本質是通過教育培育學生的思考能力和綜合素質,這也是教育的核心所在,音樂教育可以使學生在緊張學習過后得到身心的放松,思想漸漸沉淀,在優美音樂的環境中,情商得到顯著提高,情商的提高則使學生在交際中更懂得審美。音樂對大腦右半部分的刺激,也可以使大腦的開發利用程度得到提升,在其他科目的學習中更加得心應手,最終使學生獲得學習、生活各方面的綜合提升[1]。
二。農村高中音樂教育的特點
1。重理論輕實踐
農村高中音樂教育的特點之一是重視理論教育,輕視實踐教育,集中表現是只有課堂內容,沒有課外內容。比如教師會在課堂上講解舞蹈家的創作歷程、不同舞蹈的特色、創作背景等,也會教授包括一些舞蹈的跳法、舞臺演出等,但基本僅限于課堂,離開課堂后,教師通常不會布置作業,也不會帶領學生進行課外的實踐等活動,使理論教育的結果大打折扣。
2。重技巧輕文化
哲學上講,想透徹了解某個事物,要遵循基本的三步原則,即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目前的農村高中音樂教育主要停留在是什么階段,對為什么、怎么辦并不重視,這體現了其教育重技巧輕文化的特點。比如在課堂上,教師會教授舞蹈,并將跳舞的技巧教給學生,但很少觸及舞蹈的歷史發展、文化底蘊,使音樂教育無法做到全面,也無法充分發揮音樂開發學生智力、培育情商的作用。
三。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
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的問題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師資力量薄弱,二是教學設施不完善。師資力量方面,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較差,待遇水平也相對較低,因此部分教師不愿意到農村任教,其中也包括音樂教師,造成音樂教師不足的局面,這是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教學設施方面,農村高中與城市高中相比存在著一定的差距,由于音樂教學本身受重視程度不高,使有限的資源很少顧及到音樂教育,進一步加劇了音樂教學設施不足的問題。
四。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問題的解決辦法
針對農村高中音樂教育面臨師資力量薄弱和教學設施不完善的問題,可行的包括提升農村教師待遇水平,加大財政投入兩個措施。待遇水平的提升主要針對現有音樂教師,應根據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和工資水平進行合理調整,首先確保不低于其他教師,其次可以根據工齡緩慢增長,拉近城鄉教師工資水平。加大財政投入,是指更合理的分配資源,在不影響其他教學工作的同時,將資金等向音樂教育方面傾斜,使教學的基本設備更加完善、音樂教育得以更好的進行。
五。農村高中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的推進作用
素質教育是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舉措,尤其是高中教育,由于高中生學習壓力較之大學生、初中生、小學生大了許多,教育改革的內容往往無法得到充分的貫徹落實,而音樂教育則一定程度上使素質教育得到了實現。目前我國各級教育中,都在強調素質教育,但由于傳統觀念沒有根本扭轉,家長、學校、社會以及學生本身面臨激烈競爭和升學壓力,均將重點放在主科文化類學習上,素質教育的推行面對重重阻力,農村的學習、競爭壓力相對較小,音樂教育有一定的實現空間,以農村音樂教育經驗作為參考,并將其推而廣之,有利于城市高中在未來工作中更加重視音樂教育,使素質教育得到進一步的落實和推進。農村高中音樂教育較之城市,相對更為完善,受重視程度也較高,這是對素質教育的貫徹和落實,有利于下一步教育改革工作的推進,也有利于學生本身的發展,針對農村高中教育中師資力量薄弱、教學設備相對不足的局面,也應通過提升教師待遇水平、加強財政投入等方式解決,使農村高中音樂教育得到進一步完善,并為其他地區高中教育以及各級教育提供經驗參考。
有關素質教育論文
素質教育論文3
【摘要】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
【關鍵詞】素質教育;角色轉變;主動參與
當前,實施素質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頭等大事。素質教育對教師素質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一是要求教師要有正確的教育觀念,推行素質教育,其實質就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政策,全面提高教育質量,努力使全體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培養更多的合格人才。二是要求教師具備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和健康和諧的心理素質,三是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知識體系和能力作為基礎。同時對學生也提出了目標:讓學生能自己動手創造,享受得到勞動成果的樂趣;敢于說話,得到能說會道的鍛煉;具有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得到美的享受;掌握好扎實的基礎知識,能放開思維,用自己的頭腦去探求、思索,得到自己的見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認識內化成行為的具體表現是學生主動參與學習。主動參與,即主體參與認識的行為實踐不是被動的,而是自覺的、積極的、主動的。如果學生主動性越明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就越大。因此,我們應創設情景給學生以主動施展才能的平臺,促成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全過程。所以,我們教師應該精心組織各種形式的學習活動,用最少的時間、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盡可能多的教學效果,實現特定的教學目標。在有效性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明白新課程的基本價值取向是: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這將對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和教學方式產生重大影響。
一、教師自身角色轉變策略
教師角色由“傳授型”向“引導型”轉變。過去的教學方式教師強調“一言堂”、“灌輸式”。這種教學對教師的角色定位很明確,只需要“傳授”,而事實上,學生個體是有差異的。這樣的教學,不利于教學有效性策略的實施,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師如果不能實行由“傳授型”向“引導型”的角色轉變,那么他就無法承擔新課程政策下的使命,也就無從做到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策略
自學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重要方式,應試教育的顯著弊端就是重“傳授”而輕“自學”。讓學生在自學時對課文就進行深入充分的閱讀、思辨,對課文中的難點做到心中有數,課堂上效率就會大增。由于中學生的自學能力、自控能力相對來說是比較弱的,所以,教師的指導幫助就顯得尤其重要。首先,教師應將自學的方法步驟教給學生,使他們有法可循。再則,讓學生建立自學本,讓他們把讀懂的內容和不理解的問題記錄下來,以便教師掌握調控。
三、發揮學生合作學習的策略
在以往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主角”,學習好的學生是重要的“配角”,他們在課堂上思維活躍,反應靈敏,而大多數學生是“觀眾”與“聽眾”。而在素質教育環境下,在課堂上實施小組合作學習是改變這一狀況的有效途徑。這種學習方式是指在課堂上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成員通過合作從對方那里獲取有用的信息來填補自身存在的信息、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不足與空白,并得到心理上的滿足、信息上的拓寬、知識上的增長和能力上的提高。合理分組,小組成員間相互促進。使他們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既能起到良好的帶動作用,又能得到跨越式的發展,小組內能無所顧忌地發表自己的意見,從而得到進一步的提高。
四、發揮學生探究學習的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出,教師應“正確把握語文教育的特點,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闭Z文課中的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引,充分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的認知活動。因為探究性學習主要以訓練學生自主參與和自學能力為目標,讓學生自主學習,自我建構,因此在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培養。尊重學生,保證學生探究的主體地位和探究性學習的核心。學生的主動探究意識是在自主學習活動中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出現問題,激發學生探究討論學習的興趣和解決問題的決心,逐步培養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五、發揮學生主體,老師主導,訓練主線的策略
學生是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即以學生為本,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學生是課堂學習中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實踐過程,教師的作用則是隱性的,是為學生的學習服務的,起著一個引導者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應積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是能思考、能活動的人。學生具有較強的學習主體意識,有較高的成就動機;熱愛學習,求知欲強,能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學會學習,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能主動地規劃自己的學習任務和發展方向。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學習的主人,學生學得好壞取決于他們的主觀努力和能動作用。教育者的種種努力,都是為使受教育者知道應該怎么學,都是為了使學生愿意學、喜歡學、主動學。訓練則是對所學知識的進一步理解、掌握、鞏固、運用,溫故而知新。通過不斷的訓練,培養學生能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六、調動學生敢于質疑,勇于創新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從三個維度提出了課程目標,其中第二維度就提出了展示學生學習語文的“過程、方法”,其中一條就是“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足以見得探究在語文教學中的重要性。通過探究學習使學生能獨立地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引申創新,獲得自主發展的學習方式。在此過程中,學生自主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各種學習途徑獲得知識,使情感、能力得到發展,特別是創新能力得到發展。
七、調動學生多看,多讀,多問的策略
《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倡導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閱讀材料。”“教師在努力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的同時,必須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使可內外閱讀有機結合起來,取長補短,互相促進!遍喿x是一種自主學習、自我提高的過程,沒有閱讀主體——學生強烈持久的興趣作依托,勢必流于形式。當然閱讀客體——文本的品位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問題。
八、合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豐富課堂教學策略
現代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給語文課堂教學帶來了極大的方便。Internet網絡上,信息不但豐富而且多彩,把無聲的課本教材變成了有聲的信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合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有機地組織教學材料,這樣學生不但能獲取更多的知識,而且在聲、色、圖、文并茂的情境下,學生更易理解,也更易掌握。學生的情感價值觀也能得到更充分的發揮?傊,語文課教學應適合學生實際水平的自主學習,讓學生在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思路、把握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點詞語在語言環境中特定的意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揣摩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基本的表達方法”。變過去那種繁瑣分析為重點精讀、非重點略讀和瀏覽分析課文的方法,培養學生整體把握的能力。
企業人員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論文(通用13篇)
在社會的各個領域,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論文很難寫吧,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企業人員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論文(通用13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企業人員素質教育的重要性論文 篇1
摘要:高校的發展教育和培養模式一直都是跟隨著社會時代的發展要求,從而來不斷的改進和改變發展的。高校的發展教育和培養模式要緊跟社會發展的需求而展開思考。當今社會高素質的人才是各個行業爭先獲得的人才重點。所以,如何在高校的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的提供,成為各個高校教育教學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本篇文章就高校內工商企業管理專業自身特點特色發展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向,為高校發展,培養模式,尤其是工商企業管理專業在大學生校內培養模式這塊提供一些思考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高校;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素質教育;高情商教育
1、引言
當今社會的快速發展,社會人才的大量涌現,社會各個層面對于人才的要求也呈現了多方位的需求。作為社會人才培養輸送的各大高校義不容辭的應該在教育培養模式中大力的加強符合社會發展的多方面需求的人才培養機制。在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對于社會發展這方面的需求,是有條件有土壤提供給學生進行素質教育培養和提升的空間的。而作為工商企業管理的相關人才,更是應該大力注重這方面的需求,在專業教學和培養方面大力的提倡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學的過程中也應該注重這方面的教學和培養。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精選10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1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已成為我國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提升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本文將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建構展開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構建;人文課程體系
一、人文素質教育概述
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社會實踐等中途徑將人類發展過程中所產生和積累下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逐步轉化為人的氣質、品格與修養,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實質上來講,人文素質教育應當屬于一種人性教育,是人文精神向人的品格轉化的過程中,其轉化的途徑便是教育,而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積極的、全面的塑造,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要實現對大學生的全面培養目標,提升大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依托高校的教學資源條件,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二、人文課程體系建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以往高校在學生教育方面常常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相對較為缺乏,同時人文素質教育本身也包含多方面內容,如單獨偏重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是不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因此,在人文課程體系結構的過程中應遵循全面性的原則,將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價課程體系質量與科學性的根本標準,全面把握好文化、政治、道德、審美、勞動、身心素質等各個方面教育的均衡性,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素質教育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應用論文(精選6篇)
無論是身處學校還是步入社會,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素質教育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應用論文,歡迎大家分享。
素質教育對高職英語教學的應用論文 篇1
摘要:
隨著社會科技的不斷進步與發展,社會對學生的素質要求及能力要求也不斷地提高,我國傳統的教育模式與機制對此高要求也顯得有點力不從心,需要依據時代的進步來不斷的改革。而素質教育不論在任何時代都是至關重要的,但在新時期下單純的素質教育遠遠不足以滿足社會的需求。本文主要針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展開論述,講述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入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及素質教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英語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質量,提高高職院校學生的綜合素質,希望對廣大教育同仁有所幫助。
關鍵詞:
素質教育;高職英語教學;啟發式教學;教學品質;考核方式
引言
素質教育是指以提高學生心理健康、道德品質、個性發展等多方面能力的教育模式,與傳統的形式教育具有根本意義上的區別。而在教育改革不斷深入、對被教育者要求愈加嚴格的今天,素質教育無疑是對學生發展最好的選擇。高職英語教學為社會輸送雙語人才,其教學質量與教育者素質的好壞有直接關系,是關系學生的道德品質是否良善、身心發展是否健康、學習成績是否優秀的重要因素,需要格外重視。因此,素質教育在高職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積極影響,值得在教學中多做嘗試。
初中數學素質教育論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一種說理文章。怎么寫論文才能避免踩雷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初中數學素質教育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發展日新月異,人才競爭日益激烈。實施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更多適應時代發展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提高學生的素質是數學教育的出發點和最終歸宿,它以促進學生的身心發展為目的,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高素質學生為宗旨。素質教育改革下的數學教學已不再僅僅關注于提高學生的數學知識水平,而更加注重全面提高每一位學生的綜合素質。把素質教育滲透于教學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教師應根據初中數學的教學規律對教學不斷總結思考、積極探索創新,不斷提高教學水平。
一、優化教學內容
在教學中多設計趣味性較強、與生活接近的內容。課改下的新教材非常注重新的知識來源,知識更趨于直觀、有趣,使學生入門便能產生興趣,這樣學生思維隨興趣應用而生,而思維又需要一定的知識基礎。如在一些復習題中列出各種銀行標志找出屬于對稱圖形的有哪些,既可以掌握一些數學內容,也可以增長我們的見識。在新課改下進一步研究新教材,認真探求教學方法,根據學生心理特征,科學地駕駛課堂,真正地落實素質教育。在教學中的預習、復習、課后作業也注意讓學生多觀察,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優化的教學內容與表現形式提高了學生興趣,給教學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學素質教育論文2000字(通用9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一篇什么樣的論文才能稱為優秀論文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小學素質教育論文2000字,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素質教育論文 篇1
摘要:教學情境的好壞是提高教學效率的前提,設計教學情境要以教學目標和學生為中心,創設民主、自由、開放的教學情境。創設教學情境通常用激發、發現、討論、歸納等多種手段,其目的都是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關鍵詞:創新;教學情境;素質教育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課堂教學中,如果一開始就緊緊地抓住學生的心理,激發學生的興趣,鼓勵學生大膽地思考,智慧的火花就會被點燃,從而就可能高效率地完成課堂教學任務。教學情境的設計就是決定著成功一半的因素。
一、設計教學情境的原則
1、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情境
教學情境是為教學目標服務的。評價教學情境的好壞取決于是否抓住教學目標,激發學生對本課堂知識的求知欲。我曾聽過某位教師的化學課,講的是鹵素的第一節,在講課前放了一段白毛女的片段,說到白毛女的父親不堪受地主的壓迫而飲鹽鹵自盡,
最終引到了鹵素這一章。雖然鹽鹵中含有氯元素,但和這堂課的內容聯系實在有些牽強,有此教學情境不如沒有。好的教學情境是學生的指路明燈,它可以幫助學生明確課堂的教學重點,盡快地進入角色,掃除新課的學習障礙,提高學習效率。
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通用8篇)
無論在學習或是工作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會接觸過論文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為了讓您在寫論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淺談高職院校學生職業素質教育論文 篇1
論文摘要:
高職院校在進行人才培養的時候,主要就是為社會培養能夠適應社會發展的建設、服務、管理、生產的第一線的具有綜合素質的技術性人才,F在很多用人單位對于人才的素質也是越來越重視,它要求高職院校在對學生進行技術培養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如何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成為現在高職院校必須要求解決的問題。
論文關鍵詞:
職業素質教育;思想道德;高職院校
對于現在的大學生來說,如何進入社會并且能很好地被社會所接收,除了自身的技術技能之外,還應該要更加重視自身的職業素質。在各個領域中,那些實際動手能力強,業務技術知識過硬,以及職業素質高的大學畢業生往往能夠得到這些事業單位的重視。現在的高職院校主要就是為社會培養應用型的人才,但是在重視對學生技能培訓的時候,還應該加強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
一、對于職業素質的簡單介紹
職業素質就是一個人對于社會活動的適應能力以及了解的一種綜合表現。主要就是表現為職業的個性、能力、興趣以及情況等各方面。對于職業素質產生影響的因素有很多方面,一般有社會環境、工作經歷、受教育的程度以及個人本身的一些實際的情況等,這些都會對一個人職業素質的高低產生影響。一個人本身職業素質的高低將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其能否順利就業并且取得一定的成就。對于那些職業素質越高的人他們就可以獲得比別人更多的一些就業和發展的機會。
淺談素質教育中教師素質的問題與對策論文(精選6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嘗試過寫論文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相信很多朋友都對寫論文感到非?鄲腊桑韵率切【帪榇蠹沂占臏\談素質教育中教師素質的問題與對策論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淺談素質教育中教師素質的問題與對策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素質存在問題對策
論文摘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是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教育史上的一項重大變革。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則是完成這場變革的關鍵。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素質教育的實施及課程改革的逐步推進,對于教師提升自身綜合素質的要求也在加大。針對部分存在的突出問題,我們必須深入分析、研究并找出相應的對策,逐步提高教師素質,深入推進素質教育。
實行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軌,最終全面推行素質教育,是我國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深刻變革。要實現這場變革,根本性的問題是必須抓好教師的素質教育,努力改造和建設好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一、教師素質普遍存在的問題
首先,現有教師隊伍的教育觀念不能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素質教育又可稱為“兩全教育”,即一是“面向全體學生”,以提高全體國民素質為目標的教育;二是實行“德、智、體、美、勞”綜合施教,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宗旨的教育。它要求施教者必須樹立以育人為根本的教育觀念。但是由于應試教育把培養優秀人才和提高廣大勞動者的素質對立了起來,使施教者的活動局限于圍繞學生升學,著眼點只放在少數學生身上,尤其是只放在少數學生的智力發展上。教育對象和教育內容都帶有很大的片面性,偏離了“兩全”宗旨,形成了一種短視的、狹隘的、只注重表面的反科學發展的育人觀念。
分析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在平時的學習、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論文了吧,論文是學術界進行成果交流的工具。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分析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分析素質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論文 篇1
當前我們處于知識經濟的時代, 國際間的交流與合作日益增多, 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國際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些都需要我們加快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提高創新能力,從而在新一輪的競爭中保持持久的競爭優勢。 其中,教育起著強大的支撐作用,是人才的主要培養和輸送的環節,為了適應新的環境,我們國家提出素質教育的理念, 并且在實踐中推行, 其有利于提高國家的教育水平和人口素質,將我們的巨大人口變成資源和財富,是我們當前發展的趨勢。然而,實踐中素質教育的實施,并非向人們所想象的那么順利,在推行素質教育中存在很多問題阻礙著素質教育的實施。
一、素質教育在推行中存在的問題
素質教育從提出到實踐中, 存在著執行不力、政策扭曲等問題上,這些問題的存在有傳統思想束縛、現實政策等各方面原因,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師的思想觀念、能力的問題
1.長期應試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在教育觀念上,應試教育對教師、學生、家長的影響都較為深, 教師認為開展素質教育會影響對文化課程的時間、 精力的投入。 對于學生來說,尤其是農村的中小學學生,在師資力量、教學水平遠遠落后于城市來說, 只有努力提高文化課程的水平,才會有良好的競爭力,所以,學生也會抵觸素質教育。 在素質教育發展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 家長對素質教育也存在疑慮,從而對素質教育產生片面的想法。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傳統、大學生、素質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的特征,剖析在現代和中國傳統文化雙重影響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狀況,提出要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功能,揚棄其消極功能,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當代大學生素質水準。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和的結晶。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征,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態”,這種“生態環境”養育了中華民族的特征,產生了絢爛多彩的文化特質。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明歷史綿延五千年的產物,從未中斷,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位
淺談中國傳統醫德思想與醫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論文
在現實的學習、工作中,許多人都寫過論文吧,論文是對某些學術問題進行研究的手段。還是對論文一籌莫展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淺談中國傳統醫德思想與醫學生素質教育的融合論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從醫術到醫德,從疾病醫治到人文關懷,從如何要求醫者自身到如何對待病患等,傳統醫德思想涵蓋了很多內容。將傳統醫德思想運用到當今醫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中,既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需求,同時,也是培養醫學生人文情懷、建立良好醫患關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將傳統醫德思想融入醫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必要性
(一)傳承和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傳統醫德是產生于古代社會中的一種職業道德,是千百年來名醫圣手在行醫和著述中所體現出來的道德,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傳統醫德的教育過程中,對于醫學典籍、古代名醫言行的講授是醫學院校弘揚傳統文化的富有特色的有效途徑。
。ǘ﹤鹘y醫德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傳統醫德中體現了很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如傳統醫德思想中的仁愛、與人為善、平等對待他人等思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相通的。將傳統醫德融入素質教育中,豐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特別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途徑,從而可以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ㄈ┡囵B醫學生的人文情懷
在我國醫療體制改革的過程中,在醫療衛生服務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環境下,出現了諸如醫務人員的責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下降,醫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以及醫患關系惡化等問題。要想解決這些問題,提升醫務工作者的人文修養、倫理道德、職業精神顯得尤為重要。作為醫學專業的學生,未來職業的服務對象要求他們必須具有強烈的人文情懷,需要他們更加熱愛生命、尊重生命、關愛他人、關心社會。(四)形成醫學院校的校園文化特色校園文化是一個學校的文化名片,是學校教育理念、教學特色、師生精神面貌的集中體現。以傳統醫德思想為切入點,從物質文化、活動文化、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貫穿,便于形成醫學院校整體文化特色,從而形成具有醫學特色的校園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