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在日常學習和工作生活中,大家都寫過論文吧,通過論文寫作可以提高我們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你寫論文時總是無從下筆?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篇1
論文關鍵詞:傳統、大學生、素質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分析中國的特征,剖析在現代和中國傳統文化雙重影響下大學生素質教育的狀況,提出要充分發揮中國傳統文化的積極功能,揚棄其消極功能,積極推進素質教育,提高當代大學生素質水準。
中國傳統文化是先輩們傳承下來的豐厚遺產和的結晶。關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要素可以概括為:第一,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是中國人的內在的精神生活形式,包括價值觀念、審美情趣、思維習慣等;第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容往往也以外在的物態的形式來表現,涉及人們衣食住行的風習和行為的規范等;第三,中國傳統文化具有在中華長期歷史發展中形成的獨立特征,這種民族性的文化實際上已經成為多元的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形成于特定的“生態”,這種“生態環境”養育了中華民族的特征,產生了絢爛多彩的文化特質。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等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明歷史綿延五千年的產物,從未中斷,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加強傳統文化的學習,對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位
中國傳統文化就是指中國文化的內容和樣式,其主流是儒、道、釋三家文化,主體是學說及其思想。儒家文化中凝聚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思想方法和生活樣式等等。而儒家的“內圣外王”的價值觀念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更是歷代知識分子追求的最高境界。當今大學生由于其思想和品位都發生了很大變化,所以都應該樹立崇高的政治理想,不應當隨波逐流,渾渾噩噩地生活,更不應該追求安逸享樂,坐享其成。構建和諧社會、和諧校園、和諧文化,離不開我們的傳統文化。同時中國自古號稱“禮儀之邦”,通過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我們也可以學習和領會古人在為人處世方面的.許多知識和禮節,在細微之處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和修養。如《論語·學而》中云:“禮之用,和為貴!币徽Z道出了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精義,即“以和為貴”的思想。儒家也特別重視人性修養,如“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論語·學而》)就是講做人應當時刻反省自我,對人要有誠意,同時也應該恪守信用。儒家思想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交友之道:“益者三友,損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保ā墩撜Z·季氏》)這些哲理在今天仍然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在物欲橫流的當今社會,學習這些傳統文化的精髓無疑會對大學生的人生觀產生一定的啟發和作用。一個人的精神氣質、言談舉止、儀表風度等往往與其傳統文化修養密切相關。作為一個大學生,如果對祖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那不僅是莫大的遺憾,還可能被人看作是淺薄的表現。因此,僅從提高個人的文化素養和思想品位來說,也應該注意學習中國傳統文化。
二、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于增強大學生的智慧與能力
中國傳統文化自古至今的演變過程是中國人的生命歷程。其中的核心思想、基本價值原則和生活方式是中華民族迎接各種生存挑戰的智慧結晶,是中華民族記憶力的基本形式,也是我們獲取智慧與能力的重要渠道。比如傳統文化的一個特點——“會通”之學,就是表現其善于吸收各種不同流派的思想學說,以豐富和發展自己!兑讉鳌分小疤煜率馔径瑲w,百慮而一致”,說的就是會通之理!昂<{百川,有容乃大”,這是今天的大學生在學習各種文化的時候應該汲取的智慧,學習不應僅僅局限于專業領域,還要擴大視野,力求文理皆通,學貫中西。學習越多,歷史底蘊就會越深厚,犯錯誤特別是重犯錯誤的概率也就越小,解決問題的智慧、辦法也就越多,面對挑戰時也會更沉著,更有信心。面對當今紛繁復雜的社會人生百態,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大學生應對各種復雜的事情,便會多一些從容,多一些理性。失去這些環節,也將會喪失解決現實生存困境的智慧、能力和方法。
三、傳統文化的學習,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道德修養
中國傳統文化中尚德育、尚德風的傳統,使道德教育在中國傳統教育中居于顯著的地位,成為中國傳統教育的根本。中國傳統文化倡導積極進取、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注重氣節、操守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強調憂國憂民、對社會的高度責任感,強調群體意識與團結和諧的人際觀,以及修己安人的思想等,形成了一整套教人如何做人的觀念和規范。它尤其強調個人的“內省”和“慎獨”,強調啟發主體的內在道德功能和自覺性。因此,中國古代賢哲即使是對自然界的新穎見解,結果也總是要導向對人心的啟迪,落腳以告訴人們某種社會與人生的哲理。而儒家的中則更集中地體現了這一點。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是儒學,按照儒家文化,個人是道德的,由道德的個人組成的社會也是道德的;不僅個人要服從道德,國家也要服從道德。所以,儒家處事的根本原則就是道德考慮高于并優先于功利考慮。一個人只要按照修身的原則和方法,自強不息,進德修業,發揮出自身的潛能,就一定會鍛造成理想人格。儒家修身理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寶貴財富,同時它也是歷史的產物,其道德倫理觀念、為人處世哲學等雖帶有封建色彩,但以儒家為主體所形成的所有傳統文化中的這些道德修養的精義,對于塑造和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精神,無疑具有積極的借鑒意義。
四、傳統的學習,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
愛國主義是中國中一個永恒的主題。《詩經》中提出的“夙夜在公”,《尚書》中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墨子》中強調的“舉公義”,賈誼《治安策》中提出的“公而忘私”,以及廣為流傳的“岳母刺字”等中華的愛國故事,都強調著一種為國獻身的精神。這種愛國主義可以說是最質樸的情感和品性,在中國傳統道德中,歷來強調公私之辨,把“闊然為公”、“天下為公”、“克己奉公”作為基本的價值理想,并作為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朱熹曾說:“凡事便有兩端,是底即天理之公,非底即人欲之私!保ā吨熳诱Z類》卷十三)“公”的核心就是去掉私意,“背私謂之公”。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也就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愛國也歷來被看作是“大節”,崇尚節氣,講求情操,逐步凝結成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培養了中國人的正義感和是非感,形成精忠愛國的浩然正氣和民族氣節。中國人的國家意識是愛國主義的重要源泉,精忠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的巨大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特別是當國家民族處于危急存亡之際,各民族人民都起來反對外來的侵略和壓迫,保家衛國,不屈不撓,不惜以身殉國。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中,在多次外族入侵面前之所以沒有亡國,與這種愛國主義傳統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國上曾出現過許許多多著名的愛國主義者和民族英雄,如“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的愛國詩人屈原、“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的陸游、前仆后繼抵御外族入侵的楊家將、“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的岳飛、“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等,都是中華民族愛國的杰出代表。學習中國傳統文化,通過這些杰出的愛國人物的熏陶,加深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的理解,激發大學生的愛國熱情,能幫助其修養“為天下立功,為萬世開太平”的圣賢品格。當今,由于受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的影響,一些大學生以自我為中心,生活中缺乏明確的目標,理想人格失衡,一切以西方的價值觀念為至上追求,毫不顧及別人的感受和體會。加強對他們進行傳統文化的,傳統文化中的愛國主義精神、公而忘私的價值取向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導向作用。
總之,中國傳統文化底蘊厚重,格調高雅,哲理深邃,意境悠遠,積淀和蘊含著歷代中國人的經驗和智慧,是我們民族最為寶貴的精神支柱和文化遺產,具有強烈的感染力。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完善大學生人格,使大學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質,豐富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篇2
一、前言
從社會學的理論來看,態度是由知、情、意,即認知(cognition)、情感(affect)、行為傾向(behaviorintention)三部分組成。態度的認知成分是指大學生作為態度主體對于我國傳統文化而形成的知識、掛念、意向或概念,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具有傾向性的思維方式;情感或沖突成分指大學生們對我國傳統文化所持有的一種情緒體驗;行為成分則指大學生們對我國傳統文化所持有的一種內在反應傾向。中國傳統文化對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有不可或缺的作用,而大學生作為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主體,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時的態度究竟如何,關系到高校工作者將采取哪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中國傳統文化教育與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有機地相結合,以此推進大學生文化素質全面提升;诖,我們“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研究”課題組在武漢理工大學隨機抽取1000名學生作為調查對象,把大學生對了解和接受傳統文化的認知、沖突、行為傾向作為基本變量,然后對問卷調查數據進行歸類分析,從而為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研究提供科學的依據。
二、大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認知狀況
課外了解傳統文化途徑的選擇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態度、對中西文化融合的態度以及教育形式,那么,大學生在課外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是以傳統的紙質媒介如典籍和學術著作為主,還是依賴于網絡媒介或者學生間的溝通以及專門的宣傳部門如博物館呢?課題組分三個層面對此進行了調查分析。
首先,就家庭居住層面而言大學生課外接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問卷設計中包括文史典籍和相關學術著作,根據問卷檢測,表明文史典籍和相關學術著作在效度上差異較小,因此,兩種途徑都屬于課外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途徑。根據調查數據,我們發現電視網絡的選擇受家庭所在地的影響較為微弱,也可以說,家庭所在地對學生在接觸傳統文化選擇的電子媒介上是無關的。同時,也表明高校正在成為推動和提高我國大學生計算機和現代化信息知識的重要陣地,特別對來自農村學生而言更是如此。當然,這與我國農村地區基礎設施水平的顯著提高有很大關系。
其次,文理科學生在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方式的選擇傾向上。根據數據統計結果表明,與理科學生相比,文科學生在所列的課外選擇途徑中,選擇率偏低。同時,也發現理科學生無論是課堂教學、文史典籍和電視網絡三項途徑的選擇率都較高,文科學生則在課堂教學、學術著作、與他人交流和電視網絡上選擇率較高。同時,根據訪談得知,文科學生由于專業學習內容的原因,閱讀經典文獻是大部分文科生學習的主要途徑,而且文科生的優勢在于通過與他人交流獲得信息,因此文科學生除理科學生通常選擇的三種途徑外,學術著作和與他人交流上對文科生了解傳統文化也具有重要的作用。文科學生的途徑選擇率較低表明文科學生在選擇時通常以某種途徑為主,也表明文科學生的多元化選擇特征,需要通過進一步開闊文科學生的視野,來強化多元性這一特征。
再次,年級因素在大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情況,具體表現在學生在校工作經驗與學習經驗積累程度的不同。結合對不同專業、戶籍的學生在途徑上的選擇來看,除課堂教學以外,文史典籍是學生們了解和深入學習傳統文化最重要的途徑。了解不同年級學生課外閱讀情況,對指導當前大學生合理規劃自己的閱讀時間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根據卡方檢驗的結果,卡方系數為64.26,自由度df為12,在顯著水平為0.0001的情況下,拒絕兩者不相關的假設,即年級與大學生閱讀書籍的數量是具有相關性的。通過對關聯列表的觀察,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學生在“基本不閱讀”上的選擇率下降。同時,在超過六本以上的選項中,發現隨著年級的增長,其選擇頻率不斷下降。以上分析表明在大學生接受傳統文化的最佳時間應該選擇在低年級。同時,學?赏ㄟ^開設與解讀傳統文化典籍的相關講座來進一步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程度。在文史典籍的選擇上,學校可采取推薦書目的形式,向大學生推薦一些既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書籍,同時又能與當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符的古典文獻。
三、大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沖突狀況
大學生接受教育的形式對大學生了解和學習中國傳統文化的效果具有緊密聯系。大學生受教育的形式,一方面可以對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進行影響,另一方面也受大學生所處環境如家庭所在地(包括城市、小城鎮和農村)的限制。由于我國目前城鄉差距較大,大學生對專業教育與傳統教育的關系以及受教育的形式的選擇可能具有一定差異,主要是根據當前城鄉在物質基礎設施上的差距給出的解釋。圍繞大學生受教育的形式這一維度,我們設計了“傳統教育與專業教育的關系”“傳統文化教育采取的形式”這兩個問題。其中,第一個問題是針對大學生在教育的性質上可能具有的偏好,而后者則是針對大學生對教育形式的具體偏好,有助于促進傳統文化在大學生中的傳播。"
首先,來自不同地域的學生受到的教育水平和教育模式不同。一般來說,在信息化較早的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大城市,學生們更多時間主要花費在課外的各類培訓,如音樂培訓、英語培訓和藝術繪畫培訓。因此,“第一課堂”在大城市的.基礎教育的影響,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而削弱。同時,來自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后的農村學生,則在當前高考制度影響下,更加注重傳統的課堂教學進行的學習。那么,調查情況與我們的經驗印象是否一致呢?根據調查的資料表明,來自于城市化水平越高地區的學生,對受教育形式多元性的要求就越加強烈。從獲得數據來看,對“將課程列入教學計劃”這類傳統的教育形式,支持率由農村學生到城市學生不斷下降。與此相對應地,“各種第二課堂”的支持率則是呈增長的趨勢。結合卡方檢驗,可證明學生所處的地區發展水平對學生在課程形式上的選擇是有影響的。當然,不同的傳統文化教育形式對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在課程的教育形式選擇上,還需考慮家庭居住地方面的影響。
其次,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受不同階段制定的目標的影響,對年級因素與教育形式的調查,將有助于高校在課程結構的設置與課程形式上的選擇更加理性。因此,在調查中,涉及年級與不同教育間關系的考察。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間的關系涉及四種類型:有矛盾但可協調、沒有影響只是促進、影響專業教育質量、不好確定。從數據分析可知,越是低年級的學生,在對傳統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緊張程度的認識上,趨于緊張。這表明隨著年級因素的升高,對大學教育認同程度也隨之增高,大學生對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之間關系的緊張程度認識也是隨之降低。
再次,前面已經提到大學生受傳統教育的最佳時間即集中于低年級。怎樣解決大學生認識程度與其受傳統文化教育的矛盾呢?我們認為在堅持對低年級大學生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還需對低年級大學生的文化理念進行重塑。在調查中,我們還發現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形式的選擇不一樣?梢姟暗诙n堂”與“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的選擇為各年級的主要選擇。也就是說,無論高年級與低年級的大學生,在選擇上,都在課程開設形式的多樣化選擇上具有較強的偏好。因此,結合文化理念的重塑,需要更多的教育形式進行開展,用以活潑課堂氣氛,同時使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存在和諧之處的理念深入低年級大學生的心中。
四、大學生接受中國傳統文化教育的行為狀況
對中西文化融合的態度反映出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的認知水平。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歐美文化也日益滲透到中國文化中,那么當代大學生是否能夠理性看待中西文化的融合,即二者在沖突程度、西方文化是否在中國獲得普遍的認可以及西方節日內涵在中國人當中是否理解。
為此,針對中西文化的融合程度,筆者通過對地域與對西方節日的態度的分析,發現兩者并不存在相關關系,即二者為獨立因素。根據卡方數據表明:一方面,兩者的相關系數為0;另一方面,兩者的卡方系數為2.149,自由度為6,沒有通過在0.01水平下的檢驗,假設虛擬假設為兩者不存在關系,備擇假設為兩者有關系,說明兩者不存在關系。同時在“將端午和中秋等傳統節日列入法定假日”的一項上,兩者的相關性亦不存在,因此,表明當前大學生對西方文化并不是全盤接受,同時在支持傳統假日的態度上是不存在差異的,這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對當代大學生的培養政策是相對成功的,能夠使大學生擁有相對自主的價值理念體系。
五、結語
通過對傳統文化的認知水平、沖突指數以及行為傾向得分的測量,結合當前大學生在性別、專業和年級上的差異,使用均值分析,得出目前高校內大學生中,男生比女生在認知水平、沖突指數以及態度得分等方面,對傳統文化基本常識較為了解以及對待傳統文化上比較熱情;而在沖突指數方面,男女生則未顯示出實際的差異。專業方面,由于搜集的資料所限,文理科生在三個方面的差異未能顯示。年級上,態度得分呈現大一學生在認知正誤方面的正確率最高。沖突指數方面,呈現隨著年級的上升,沖突指數越高的趨勢。大一學生認為兩種教育之間存在的矛盾最大。對傳統文化的態度方面,通過交叉表的分析,可知在態度最高得分上,具有年級升高,熱情上升的特點,在三個測量值的相關關系中,沖突指數與行為傾向的關系呈弱的正相關。
對應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文化素質培養,教育的主體是大學生,教育的目的是為了強化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和德育功能,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根據調查資料和分析結果,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當前大學生的傳統文化教育中,要提高大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情,必須考慮學生在年級、專業和性別上的差異,還要注意在加強對大學生傳統文化知識教育的同時,必須處理好大學生傳統文化教育與專業教育之間的時間分配關系,避免因時間沖突導致學生對傳統文化教育持較高熱情的同時,卻對學校開設的各種傳統課程存在著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另外,還要通過班集體和相關組織影響大學生個體,形成對傳統文化學習的氛圍,并且要讓大學生積極參與有關傳統文化的活動,使大學生明確傳統文化的學習對其自身提高素質和發展的重要性,從而培養大學生對傳統文化良好的學習態度,這不僅有助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同時也有助于傳統文化在當代大學生中的傳承與創新。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 篇3
一、高職學生核心價值觀分析
就當前來看,高職學生的價值觀主流是符合社會要求的,其價值取向呈健康向上的狀態。與所有受過一定教育的90后年輕人一樣,他們追求民主、自由、公平、效率,法律意識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但同時也存在不少問題,有些高職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等方面與社會所倡導的價值觀發生了偏差。如在人生觀上,有些學生個人主義、利己主義思想嚴重,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當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整體利益與局部利益、精神利益與物質利益發生沖突時,他們往往從利己角度偏向于選擇個人利益、眼前利益、局部利益、物質利益,對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產生不同程度的動搖、困惑及焦慮。在價值觀上,有些學生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思想嚴重。認為金錢是萬能的,將金錢和地位作為自己追求的目標。對社會上一些人不擇手段賺取金錢持贊賞的態度。認為“有錢就有一切”,“現代社會中貢獻大小決定著收入高低”,與人攀比,不能正確看待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在道德觀上,有些學生的道德觀念偏離了正規,導致道德行為失范。不遵守公共道德,不文明現象隨處可見,考試作弊、隨便曠課、對他人漠不關心,甚至有小偷小摸行為等。
二、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特征
中國傳統文化,特指在歷史上積淀下來成為傳統,并且已經具有穩定形態的中國文化,包括思想觀念、禮儀制度、思維方式、價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學藝術、科學技術等不同層面的豐富內容。
一般認為,與世界上其他民族和國家的文化相比較,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特征:第一,頑強的再生力和無與倫比的延續性。第二,“大統一”與文化的多元性并存。第三,以發達的政治倫理學說維系整個封建社會秩序。四,實踐理性和入世思想淡化了名族的宗教意識。五,重政治,輕科技。六,樸素的整體觀念。
三、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
現代化大潮的沖擊,讓人們越來越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傳統文化所蘊含的、代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一方面具有強烈的歷史性、遺傳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鮮活的現實性、變異性,它無時無刻不在影響、制約著今天的中國人,對我們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有很大的必要對其進行探討分析,探尋影響大學生價值觀形成的根源。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包含著哲學的、科學的、倫理的、政治的、文學的、藝術的、宗教的等等各個方面的思想觀念,有著儒墨道法釋等眾多流派,但其中對我們后世最具影響力的又莫過于儒家思想。
四、以優秀傳統文化塑造現代大學生價值觀
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品格的形成就是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這一土壤中的。生于斯長于斯的當代大學生,其行為習慣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生活態度等的形成和發展必然為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所影響。
。ㄒ唬﹤鹘y文化塑造大學生正確的誠信觀
中國傳統文化中對誠信的研究,可以上溯到先秦時期的儒家。早期的誠信與宗教密切聯系。《尚書·太甲下》中記載: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此處的“誠”主要是指篤信鬼神的虔誠。在傳統文化中,誠是“天之道”,是道德的本體和自然的規律,人們的道德修養必須遵循“天之道”,這是做人不可移易的法則。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是社會文明的重要基礎。對即將步入社會生活的公民——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借鑒中國傳統誠信思想對大學生進行“誠信”教育,以傳統美德引導學生在市場經濟社會堅守誠信,求真務實。
。ǘ┮詡鹘y文化中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觀念培養大學生積極向上的事業進取精神和克服困難的精神
對自強不息、剛健有為作出明確表述的是《易經》!段难浴分姓f:“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兇,先天而天拂違,后天而奉天時!薄断髠鳌分袆t進一步強調“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以天體運行無休止,永遠向上的規律,要求人們積極有為,敢于進取。《易經》所反映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精神,并以此激勵著數以萬計的仁人志士為堅持自己的理想和事業終身奮斗。當前,我們正在加快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步完善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在這樣的形勢下,傳統文化中的那種刻苦學習、接受現實、努力拼搏、自強不息,對大學生將來建功立業、成長成才,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面對生活中種種挑戰,可以使大學生不屈服,始終保持一種信心、斗志,一種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大學生教育中融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對于教育當代高職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促進高職學生成長成才,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光大,人類文明的不斷向前發展,都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
【談中國傳統文化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相關文章:
舞蹈教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作用論文11-24
中國傳統文化在青少年德育中的作用優秀論文03-22
中國在世界經濟增長中的作用論文06-03
淺議班主任在實施素質教育中的主導作用論文03-03
分析藝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1-24
小學語文習作教學中傳統文化介入芻談的論文03-22
淺析校園音樂文化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2-11
在初中素質教育中舞蹈教學的作用分析12-05
論美術教育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11-03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