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素質教育的論文
論文常用來指進行各個學術領域的研究和描述學術研究成果的文章,簡稱之為論文。它既是探討問題進行學術研究的一種手段,又是描述學術研究成果進行學術交流的一種工具。它包括學年論文、畢業論文、學位論文、科技論文、成果論文等。
關于素質教育的論文1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是指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綜合能力水平,綜合素質教育是高校大學教育的重要目標,是大學教育的根本,高校體育教育對于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高校體育教育中不僅可以開發學生的潛能,還可以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廣大高校體育教師只有真正理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才能充分地開展高校體育教育教學工作,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水平。
一、高校體育教育的目的和任務
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使學生具備真正適應社會和自然環境的能力;還能夠提高學生的體育知識水平,正確掌握體育教育的目的,了解體育鍛煉的科學常識,樹立積極的健康觀念,學習自我評價健康的方法。教師通過傳授學生體育鍛煉的技術,使學生掌握科學的鍛煉方法,增強學生的體育審美能力。同時,教師要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實施適宜的體育教學方法,讓具有體育特長的學生,能夠盡情地發揮自己的體育專長。高校體育教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讓學生懂得體育鍛煉的好處,形成經常體育鍛煉的良好習慣,使終身體育思想在學生心中扎根。通過體育教育的功能作用,樹立學生的集體愛國主義意識,培養學生的拼搏精神和頑強的意志,促進學生優良品質的形成。
二、如何在高校體育教育中貫穿綜合素質教育
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是大學教育的重要部分,其中包含著體育教育,體育教育是服務于綜合素質教育之中的一個元素,它和素質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因此,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貫穿于高校體育教育的過程是體育教育工作者關心的問題。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者必須要轉變觀念,樹立新的體育教學理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做到因材施教。將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作為體育教學目標,逐步增強學生的健康體質,重視體育文化知識的傳授,尤其是重視學生的體育心理教育。經過多年的體育教學實踐發現,高校體育教育既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使學生能夠有一個健康的體魄;又能夠塑造學生的個性品質,使學生養成良好的性格特征;同時,可以培養學生的承受能力、適應能力以及交際能力。這些優秀品質都是學生進入社會后所必備的能力,是學生投入社會的精神積淀。
三、豐富學生的課外體育鍛煉,加強其自身能力的培養
學生除了在體育課上鍛煉和學習,教師還要組織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來培養學生自覺鍛煉的能力。例如建立體育俱樂部,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并記錄下學生的考勤和鍛煉情況,以納入學生的體育總成績之中,學生通過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真正掌握體育技能,養成終身體育鍛煉的目的。在開展體育俱樂部活動中,教師要做好指導工作,根據學生的需求和興趣愛好開展相應的體育項目和比賽,在比賽中培養學生的競爭意識、體育技能、參與意識和健身意識,這些比賽會為學生綜合素質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礎。同時可以利用校園的體育娛樂作用和導向作用,培養學生的體育精神、體育情感、良好品質。因此,在高校中開展多種課外體育活動,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教育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四、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本保證
學校要將提高體育教師的綜合素質作為首要任務,給教師提供繼續進修和深造的機會,把培養骨干教師作為繼續教育工作的重點。作為新時期的一名體育教師,要充分轉變教育觀念,樹立新的教育理念,不斷掌握新的教學方法,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和綜合素質,為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做充分的準備。在高校體育教學中,高素質的體育教師要有創新能力、求真務實的精神以及敬業精神,要樹立終身體育教育觀,進行大膽改革,不斷創新,采用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培養學生終身自覺體育鍛煉的意識,使學生能在有限的大學校園生活中,掌握幾項終身鍛煉的體育項目,實現學生終身受益的素質教育。
總之,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經濟高速發展、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才激烈競爭的時代,大學生能否成為國家的棟梁,直接影響著祖國的發展和進步。因此,當代的大學生不僅要掌握一定的體育知識和技能,還要具備較高的體育鍛煉的水平,既要有淵博的科學文化知識,又應具備良好的道德修養、強健的體魄。形成終身自覺體育鍛煉的體育思想,學生才能適應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因此,教師一定要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貫穿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為培養更多的綜合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于素質教育的論文2
論文關鍵詞:主體意識 教育規律 創設思維情境
論文摘要:新的課改理念要求歷史課堂把傳授知識為主要任務,轉變到以發展學生的智能為主要任務;把以教師或教材作為教學的中心,轉變到學生在教學關系上占主體地位;把從封閉式的教學組織形式轉變到開放式教學形式。
隨著教學觀念的大轉變,我們在歷史教學的過程中,必須重視學生的素質教育,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從多年實踐的過程看,則要做到如下三點。
首先,注重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這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途徑。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原則告訴我們,要在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下,廣泛地讓學生主動參與,積極思考、親自實踐;要培養學生的自我意識、競爭意識和創新意識;要發展學生的自我調控能力、創造性思維和適應社會的能力。即要在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基礎上,不斷開發學生的潛能,促進其主體性進一步發展,把被動接受“要我學”轉化為主動的“我要學”,實施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方法。
其次,注重提高學生的全面發展素質。雖然歷史講得是過去的事,但它和現實關系密切,故事性較強,貫穿的人物都是有血有肉的,可以再設情境,再現歷史場面,學好歷史可以得到觀察事物的方式、方法,增強認識事物和判斷事物的能力。改革后的教材,圖文并茂,直觀性強,這些都有利激發學生的學史興趣。
針對發展水平和特點各自不同、但卻有巨大潛力的學生,必須區別對待,因勢利導,用愛心、責任感,開發“差生”的學習潛能,激活學史動機,并使之內化成學史動力。區別對待不僅體現在量的方面,如知識掌握多或少的量關系上,而且體現在知識鉆研的深與淺、思維能力的高與低上。如小字部分、方框中的原始資料,都可以有彈性地增減;以某個歷史事件為例,如果說差生只需掌握時、地、人、事、議,而對較高水平的學生則可要求在背景、影響或作用等問題的分析上多下些工夫。區別對待不是降低對差生的要求,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把他們引入正軌后,逐漸對其加碼,促其趕上其他學生,使全體學生的水平得到提高。
再次,注重素質教育過程中的能力培養。歷史發展過程的因果聯系,偶然性和必然性、多樣性與統一性、曲折性與規律性等,無不反映著辯證思維的過程,通過歷史學習,能發展學生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評價能力,這是人們較一致的看法。傳統的歷史教學把使學生掌握系統的歷史知識作為宗旨,從一個方面講,這里有寶貴的經驗。因為學生學習、運用歷史知識的能力必須以堅實的歷史知識為根基,但是沒有重視對學生智力和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沒有重視對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自學能力(包括分析歷史的能力、比較能力)、表達能力、自我教育能力的培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加強對各種能力的培養、訓練、無疑具有極重要的意義。五項能力要求中的第五項側重在創造性的歷史思維能力上,強調歷史地、客觀地認識社會的能力。歷史思維能力的較高層次是邏輯的、辯證的、理論的思維能力,這既是歷史學科能力的核心,也是歷史學科最高層次的能力要求。加強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是提高學生素質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強調培養學生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發展的能力。歷史學科應把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即吸收攝取加工信息的方法和能力,作為最佳能力結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來落實。
首先是學會閱讀。歷史閱讀的范圍十分廣泛,但最基本的是要學會讀教材,讀相關的史料、圖畫、圖表等?梢詮慕滩娜胧,歷史事件的論述是多方面的,但概括精要,揭示本質,最關鍵的表述往往只一句或幾句話。要善于引導攝取、加工教材中最有斷語意義的語言(即最主要的信息)。在閱讀過程中設置問題,是使學生注意集中在所提問題有密切相關內容上的主要手段。對低年級學生,可由教師先提出問題(問題前置),如“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主要原因是么?”問題一提出就把“秦末暴政”和“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的內在聯系,溝通起來了。對需要經過分析、比較、綜合才能理解掌握的內容,一般在閱讀后(問題后置)提出效果更好。如比較漢唐對外關系的異同點,說明唐朝比漢更強盛的原因是什么?學生的注意被控制在老師提問所涉及的全部信息上,在閱讀中探索提取、加工等思維,逐步得出結論。閱讀過程中不提問題、單純閱讀的方法不可取,問題是設置懸念,給學生創設思維情境,比學生處于被動狀態的閱讀有利思維發展。閱讀中應提倡多問、大膽質疑、人人參與?梢龑W生對教材或史料中不理解、不明確的問題質疑,對教材不同論點質疑,對尖子生還可引導能質疑又能釋疑,充分開發潛能。
其次學會討論。討論是教會學生學習歷史的重要途徑。學生參與討論歷史問題,它的益處是讓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占有材料,展開思維的翅膀,進行爭鳴,達到解決問題、深入學習、發展自我的目的。例如布置了“應該怎樣認識殖民侵略的兩重性”的問題讓學生討論。這個問題涉及面廣,需要充分的分析、綜合、比較,課本沒有現成答案(只限于結論),但與現實聯系密切,同學們熱切希望了解這個熱點問題。課堂上學生爭論激烈、形成兩種不同觀點,(史學家也有不同看法),但通過唇槍舌劍,統一了認識,得出:侵略造成殖民地的貧窮和災難是主要的,資本主義化是以殖民地化為前提的,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目的是要把殖民地變成商品市場、原料產地、投資場所、勞動市場,并不是要把殖民地半殖民地推進資本主義社會,變成發達國家。在侵略過程中產生資本主義只是客觀后果,不能把功勞記在殖民者身上。討論使學生理解了歷史的要義,訓練了他們運用歷史唯物主義、歷史辯證法的理論觀點,又解決了認識上的一些誤區,學會了歷史思維,從而達到提高素質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魏國棟,呂達主編,新課程改革研究叢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xx年6月版
[2]鄭金洲主編,中學教育科研指導叢書,教育科學出版社20xx年9月版
[3]趙亞夫主編,基礎教育新課程教師教育系列教材歷史系列,高等教育出版社,20xx年8月版
關于素質教育的論文3
1文化素質教育
經濟時代,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非凡:
(1)學生長期受到文化環境的熏陶,心智將得到訓練,精神面貌將得以改善。
(2)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知”的情趣,幫其建立超功利的學習目標。
(3)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文化視野也將進一步開闊,自身的思維能力將得以提升,能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
(4)科學教育符合“科教興國”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2大學體育教育
2.1大學體育教育的本質
大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有顯性內容和隱形內容之分,顯性內容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隱形內容則是隱藏在體育知識、體育技能中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大學體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向學生傳輸體育技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在于在運動中,幫助學生理解體育文化,樹立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是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其中,體育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體育價值觀,它能對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起到規范作用。體育精神是體育活動的動力來源,具有凝聚、感染的作用,對于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特別是團隊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2.2大學體育教育現狀
2.2.1大學體育的教育地位雖然體育教學被認為是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結合的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受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1)高校領導對體育教育功能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體育不重要,無節制地壓縮體育教育的時間,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機會減少了。
(2)許多大學體育老師人為地將體育教育中的智育、美育、德育分離開,在制定教學方案時,一味地向智育靠攏。即只談運動,議鍛煉,沒有發揮美育、德育的功能。
2.2.2大學體育缺乏人文教育一直以來,我國大學體育的教學內容單調,缺乏創新和人性關懷。以體育考試為例,老師和學生都非常重視體育的結果,而忽視體育的鍛煉過程,大都采用相同的考核標準,沒有體現個體差異。如為了取得好的成績,部分老師盲目地增加訓練。不僅達不到預期的鍛煉效果,反而增加了學生的心理負擔,讓學生產生厭倦和抵觸心理。
3大學體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關系
3.1加強體育教育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
身心素質是大學生發展其他素質的基本前提,從這一點上來說,體育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較其他學科與素質教育的關系更為密切。
3.1.1體育促使學生的人性提升我國的體育文化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注重修身養性的圓滿性,強調內在和諧之美。開展體育鍛煉,一方面,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的文化價值理念深入學生的內心,幫助其樹立博愛精神,讓學生真正做到融入自然環境,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
3.1.2體育教育能提升學生的智力水平人的智力水平主要表現在記憶力、思維力、判斷力等方面。體育運動不僅能增強學生的體質,還能促進學生的大腦發育。[3]美國科學家通過多年的實驗研究發現,運動對腦內海馬的影響最大,而這部分區域正好負責人的學習和記憶。學生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血液循環加快,能為大腦的細胞提供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提高大腦細胞的反應速度和工作效率,大腦能借此在大腦皮層的各部建立緊密聯系,思維能力、記憶力、學習能力將得以加強。研究還發現,經常參加運動的人在同等條件下更不容易疲勞,判斷力也更強,這有利于將其大腦的潛力釋放出來。
3.1.3體育教育能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首先,團隊運動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讓其對自己的能力有更深刻的認識。其次,學生在進行體育活動的過程中,勢必要克服各種生理或者心理障礙。因此,學生必須具備一定的抗挫能力。另外,體育賽場上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局勢瞬息萬變,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應變能力。再者,相關研究表明運動時所做的動作能給人以成就感。因此,團隊運動能改善學生的精神面貌,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其形成樂觀進取的拼搏精神。
3.1.4體育教育能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體育活動是由老師引導,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可以組織形式多樣的體育活動,組織能力和管理能力將得以提升。其次,體育教育中包含大量團隊活動,如籃球、足球等,能增強班與班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交流,使學生相互激勵,學會互幫互助。此外,從事各種體育活動,學生的角色時常會發生轉變,這有利于提高他們的處事能力。
3.1.5體育文化促進校園文化的發展校園體育文化作為校園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導學生參與和實踐體育活動的導向性群體文化。它的產生和發展依賴于特定的校園環境,其主體是大學生。大學生作為追求時尚的高級知識分子,不但能繼承和發揚傳統體育文化,還能從中汲取精華。因此,校園體育文化具有時代性、時尚性,它的存在不但豐富了校園文化,還增強了學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為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提供了平臺。
3.2大學體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相互滲透,相互促進
3.2.1人文素質教育能改善學生的體育觀念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能幫助學生形成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轉變他們應試思想,學會站在力學與美學的角度去思考體育運動,讓學生了解體育中所蘊藏的美學元素、藝術價值,從而消除對體育的排斥和忽視心理,積極投入到體育活動中去。另一方面,人文素質教育能幫助學生樹立終生體育的思想觀念,讓學生始終保留有體育鍛煉的動機,能在平常生活中積極鍛煉,主動學習和探索體育知識,由畏學、厭學變為樂學、善學。
3.2.2體育教育與科學教育聯系緊密體育教育與自然科學息息相關,如跳遠、投擲運動中起跳、投擲的角度直接影響著學生的最終成績。再如,劇烈運動過后喝鹽水可以及時補充流失的離子,防止出現血鈉癥等不適反應。學生在學習生物、化學、物理等自然科學之后,將進一步了解運動時人體物質變化特點以及物質代謝與能量代謝的規律,掌握增強體質、促進健康、提高運動能力的訓練方法以及訓練和鍛煉效果評定的生化原理與方法,懂得運動生物化學進行體育鍛煉,進而提高自己體育鍛煉的能力。
4結語
文化素質教育是發展大學其他素質的基本前提,而體育教育又是文化素質教育的必然選擇。因此,加強高校的體育教育工作勢在必行。高校應該在發展文化素質教育的同時,充分理解體育教育的本質,幫助學生樹立體育學習觀念,構建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讓體育教育與文化素質教育協同發展。
關于高等動漫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依據的論文
論文摘要:高等動漫教育的任務不僅僅只是向學生提供職業的訓練,幫助學生找到滿意的工作,為動漫行業培養合格人才,更重要的還在于能通過思考和品行訓練,使學生擁有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真正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為社會造就“大寫的人”。在高等動漫教育中實施素質教育,是回歸大學教育本質,并完成其所承擔任務的必由之路,既有社會和時代變化、國家和民族振興、行業發展壯大等外在依據,也有高等動漫教育中存在的不合理性等內在要求。
論文關鍵詞:動漫教育;素質教育;依據
大學擔當的職能和任務,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側重面,但總的來說,大學必須致力于四大任務:一是傳承與發展高深學問,二是培養和造就專門人才,三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個性,四是弘揚和發展學術精神。大學教育不只是向學生提供職業的訓練,幫助學生找到滿意的職業,更重要的還在于能通過思考和品行訓練,使學生擁有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真正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真正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志,不在于其擁有過人的謀生本領,而在于擁有較高的思想境界。這些人近似于雅斯貝爾斯所說的“精神貴族”。大學教育的本質特性可概括為“以學術探究為本,以人文養成為歸宿”。高等動漫教育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一份子,自然也符合這一本質特性,自然也應將培養人塑造人放在重要的位置。高等動漫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回歸大學教育本質,并完成其所承擔任務的必由之路。而實施素質教育既有外在依據,又有內在要求。
關于大學體育與文化素質教育的論文
1文化素質教育
經濟時代,加強學生文化素質教育的意義非凡:
(1)學生長期受到文化環境的熏陶,心智將得到訓練,精神面貌將得以改善。
(2)對學生進行人文教育,能培養學生“學以致知”的情趣,幫其建立超功利的學習目標。
(3)學生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文化視野也將進一步開闊,自身的思維能力將得以提升,能積累豐富的文化底蘊。
(4)科學教育符合“科教興國”的發展理念,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提升學生的創造能力。
2大學體育教育
2.1大學體育教育的本質
大學體育的教學內容有顯性內容和隱形內容之分,顯性內容包括體育知識、體育技能,隱形內容則是隱藏在體育知識、體育技能中的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大學體育教育的目的不僅在于向學生傳輸體育技巧,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更在于在運動中,幫助學生理解體育文化,樹立體育精神。體育文化和體育精神是人們在運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其中,體育文化反映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體育價值觀,它能對參與體育活動的學生起到規范作用。體育精神是體育活動的動力來源,具有凝聚、感染的作用,對于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提升學生的道德素質,特別是團隊合作精神有重要作用。
2.2大學體育教育現狀
2.2.1大學體育的教育地位雖然體育教學被認為是智育、美育以及德育結合的素質教育,但在實際教學中卻不受重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1)高校領導對體育教育功能的認識存在偏差,認為體育不重要,無節制地壓縮體育教育的時間,學生獲得體育鍛煉的機會減少了。
關于計算機教學中素質教育的論文
1計算機素質教育中應該注意的重點
1.1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
計算機是一門思維比較活躍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生的最大潛能調動起來,讓學生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在計算機傳統教學模式中,教師一直在講授理論知識,在一定程度上不讓學生思考,學生一直處于一種記筆記狀態,在課堂上教師是主角,學生是跟教師在走,被動的去學習,對計算機學科效果一般。這種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學生獨立思考,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沒有發揮出來。在以素質教育為主導的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搭建好平臺,讓學生去思考,去解決問題,學生成為課堂上的主角,提高學生的創造思維,有助于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
1.2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現代的企業急需實踐能力強的高級人才,計算機這門學科主要注重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理論與實踐是有區別的,不像其它學科主要體現在試卷中,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計算機學科主要強調學生自己解決問題能力,是一門實踐能力比較強的技術學科,通過不斷實踐,鞏固基礎知識,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提高自己的邏輯思維,增加創造性。
1.3注重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在項目開發的過程中,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工作,在整個項目開發過程中,需要有設計人員、管理人員、美工人員、程序設計人員、后期維護人員等。這是一個集體項目,不是一個人能完成的,團隊中任何人都需要有團隊合作精神,團隊是一個整體,必須有足夠的化學反應,這樣的團隊才是一個有戰斗力的團隊,出成績的團隊,因此教師在授課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團隊精神的培養,在后期實際項目過程中,一般要采用分組形式進行完成任務,組中每個成員都有一定的工作任務,承擔一定的角色,讓每個人都參與到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發揮每個人的長處,融合成一個整體,注重團隊成績,把個人的成績放在團隊成績后面,具有一定的集體榮譽感,這是培養學生的素質教育具體表現之一。
關于新市民文化素質教育研究論文
1新市民文化素質現狀
1.1新市民傳統思想較嚴重
由于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影響,許多地方新市民道德觀念的改變比較困難,封建意識仍然嚴重制約了許多新市民思想的進步,對于現代文化的接受緩慢。隨著現代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進步,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的新市民出現價值多元化的趨勢,新舊道德觀念交織,使得當地精神文明建設的起點低,發展緩慢。
。保残率忻窨茖W技術基礎薄弱
城中村或城鄉結合部的公共文化設施利用率低。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各項政策和措施的落實,加強了基層圖書館、文化娛樂室、遠程教育和其他公共文化及體育設施的建設,但新市民的科學和技術基礎薄弱,相關文化設施普遍存在重建輕用的通病。而且,由于管理措施不到位,造成新市民對公共文化娛樂場所的有效利用不足,參與度和認可度都不高。
。保郴鶎咏M織對新市民的文化素質缺乏
認識文化和娛樂活動可以影響和提高新市民文化素質,但由于協調組織不足,許多基層組織受領導干部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創建精神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意識不明確,沒有一個積極的態度,使精神文明建設流于形式,難以發揮積極作用。
2圖書館是加強和拓展新市民文化素質教育研究的重要場所
。玻眻D書館對新市民的思想政治教育
。ǎ保┮孕睦硇枨鬄槌霭l點對新市民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加強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夯實基礎,激發求知欲。知識需求是新市民的基本心理需要,優秀的文獻信息資源是新市民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素材。要求圖書館的文獻信息資源建設必須加強專業文獻信息資源的采購,滿足新市民在專業方向的學習需求,加強新書、暢銷書、文學書籍購買和推廣,以滿足新市民休閑和學習需要。培養他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其次,指導新市民讀好書,創新社區讀書活動,激發讀書榮譽感。廣泛吸納新市民的參與,請優秀館員作老師,定期舉辦讀書交流,在每年4月23日的“世界讀書日”開展系列讀書活動,對閱讀活動的杰出人物進行公開報道。推出年度圖書借閱排名榜,對前若干名讀者授予“圖書館自主學習”榮譽稱號等。圖書館通過新市民閱讀活動,將思想政治教育寓于讀書活動之中。
關于德育素質教育管理論文
德育工作決定著培養人才的方向,貫穿于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全過程和學生活動的各個方面,滲透在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之中。近幾年來,我校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過程中,確立了“優化環境為基礎,教育科研為先導,健體修德為特征,全面育人為宗旨”的辦學指導思想。結合本校實際,形成了實施“快樂體育”為突破口,德體結合,全面育人的鮮明的辦學特色。
一、深化認識,明確思路
近年來,我校每學年都開展一次全校性的廣播操比賽。其間,各年級班主任及任課教師都積極投入到學生的訓練當中,從隊列隊形到動作示范,都精心設計,加強訓練。教師的參與激發了全校學生做操的熱情,為了自己的班級能賽出好成績,各班同學自發組織活動,做得好的同學幫助那些動作不規范的同學糾正動作,練習隊列隊形。許多原村小的學生因規;k學而剛轉入中心學習,他們也不甘落后,為了不給班集體拉后腿,他們有的課間在走廊上練習,有的抓緊在校用膳后的一段時間練習。有的同學還積極向班主任老師出謀劃策。強烈的集體榮譽感使他們在整個比賽活動中表現出的良好的精神風貌,令全校領導和教師心中為之一亮:體育活動不僅健體,也可以塑造學生心靈。這不正是我們所探求的創設德育載體、暢通德育渠道的重要途徑嗎?由此,我們便確立了“德體結合,以體興德”的德育建設的指導思想。
體育教學具有實踐性、形象性和具體性,學生經常處在活動的狀態中,就要經常處理個人之間、集體之間、集體與個人之間的關系,學生的思想、行為、個性、情緒都會得到充分的表現。因而,在全面落實體育大綱規定的'傳授基礎知識、訓練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礎上,切實寓德育于體育教學之中,努力創設德育氛圍,使健康的思想道德在體育活動中感染、熏陶學生,從而達到“肌肉與靈魂的最佳組合”。
關于高等動漫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論文
大學擔當的職能和任務,不同時期、不同國家,有不同的側重面,但總的來說,大學必須致力于四大任務:一是傳承與發展高深學問,二是培養和造就專門人才,三是塑造健全的人格與個性,四是弘揚和發展學術精神。大學教育不只是向學生提供職業的訓練,幫助學生找到滿意的職業,更重要的還在于能通過思考和品行訓練,使學生擁有一個充實的精神世界,成為一個真正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真正受過大學教育的人的根本標志,不在于其擁有過人的謀生本領,而在于擁有較高的思想境界。這些人近似于雅斯貝爾斯所說的“精神貴族”。大學教育的本質特性可概括為“以學術探究為本,以人文養成為歸宿”。高等動漫教育作為大學教育中的一份子,自然也符合這一本質特性,自然也應將培養人塑造人放在重要的位置。高等動漫教育實施素質教育是回歸大學教育本質,并完成其所承擔任務的必由之路。而實施素質教育既有外在依據,又有內在要求。
一、實施素質教育的外在依據
(一)新的時代精神對高等動漫教育的文化導向作用
現代社會極大地受惠于現代科技,但又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受制于現代科技,以至于整個現代都被烙上了科技的印痕。不幸的是,現代社會從發展科技為人類服務這個目的出發,逐漸走進了唯科學主義的誤區。人類在擺脫了對神的迷信之后,又很快陷入了對科學的頂禮膜拜,物本主義取代了神本主義,繼續壓抑和吞噬人性,工具理性日益膨脹,價值理性,尤其是人文理性受到排斥。雖然有學者認為,在中國,真正的科學并未發達起來,根本談不上科學主義,但現實狀況卻不能不令我們看到,科學主義及其負面影響在我國文化教育領域已越來越明顯地顯露出來。人們終于清醒地認識到,科學并非萬能,對人類社會的作用程度與領域并非無限。科學是把雙刃劍,它本身不能保證其合理運用。現代科技在帶給人們物質上充實與富有的同時,也往往帶給人們精神上的失落與貧困。于是,一種以強調人的生存價值及整個人類命運為基本內容、帶有普世性與普時性的現代人文主義逐漸興起并成為一種新的時代精神。它要求重視人的價值及人的主體性發展的人文取向,強調精神世界語物質世界的協調發展,主張以可持續發展觀取代短期功利導向。大學是社會的知識與精神的中心,不僅是新的時代精神的創造者,也是新的時代精神的響應者、倡導者和遵循者。
關于淺談勞技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的論文
勞技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學校教育不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視德育,還要加強體育、美育、勞動技術教育和社會實踐。這表明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工程、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要對學生施以勞技教育。把勞技教育納入素質教育這一系統工程。對于實施科教興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確實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 勞技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素質教育就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以提高國民素質為根本宗旨,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視,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注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也就是使學生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勞動、具備現代社會的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獲得長期發揮作用的基本品質結構,包括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科學素質,身心素質、審美素質和勞動技能素質。
勞動技能素質是人的素質中最基本的重要素質,它包犄勞動觀念勞動態度、勞動習慣、勞動知識和勞動技能等。歷史唯物主義認為,勞動是區別人和動物的根本標志,生產勞動是人類最基本的實踐活動,是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東西。人類通過勞動獲得生存創造文明,推動社會發展。所以勞動是人類社會一個永恒的主題,提高人類功技素質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話題。
學生勞動技能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可以有意識有計劃對學生進行勞動和技能的教育、教會學生干許多事,培養勤勞節儉的精神,使他們愛勞動、會勞動,提高他們的生存動手能力,是一種學以致用的教育活動,也是終身是益的活動?墒莿诩冀逃撬刭|教育體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關于在素質教育下的班級管理的教育理論論文
當今社會教育的主旋律是推行素質教育。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就要突出德育的首要地位。做為高中的班主任,我認為,加強和改進德育工作,對于我們來講就是要抓好主陣地——班級管理。班級管理的好壞將對學校德育工作順利開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對學生的成長成才更具有關鍵作用。怎樣切實做好班主任工作,促進學校德育順利開展呢?下面本人談談幾點認識:
一、對學生要贊而不捧、嚴而不厲。
對學生要贊而不捧,嚴而不厲是實現師生心理最佳距離的一個重要途徑。班主任在班級管理過程中,“表揚”和“批評”是常用的兩種教育手段。那么,我們應該如何利用這兩種手段來改善師生關系,融洽師生情感,實現師生之間最佳心理距離呢?教育工作中,教師偏愛、溺愛好生,瞧不起差生,看不慣后進生的現象時有發生,這種做法的直接后果是滋長了好生驕傲自大,目中無人的不良心理,促進了后進生不易接受批評教育的逆反心理。這樣,班主任在優生和差生心中都無法占據應有的位置。為此,班主任在教育學生時,要善于使用“表揚”和“批評”這兩種武器,把握好分寸,對優生表揚要恰當、適度,達到鼓舞、激勵的目的就行了,切忌過分地吹捧。批評后進生時,不能太嚴厲、太苛刻;不能小題大做、捕風捉影;不能涉及學生隱私和生理缺陷,更不能用打擊學生自尊心的方法來達到批評教育的目的。而應該作出中肯的批評,擺事實、講道理、有理有據,讓學生心服口服地接受批評,真正認識錯誤,改正缺點。因此,班主任對學生的要求是:嚴格而不是嚴厲,愛護學生而不是溺愛和放縱學生。只有這樣教育,教學工作才能得以順利開展。
關于素質教育與數學教育的論文
現代人應是一個主體高度弘揚的人,他既有開拓、競爭意識,又要有團結協作的群體意識;既要有敢想敢做的創新精神,又要有嚴格的科學態度;要善于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其得到協調、互動的發展。目前全國大范圍倡導的素質教育就是以這為目的的教育。
一、素質教育與數學教育的概述
素質教育是指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以全面提高全體學生的基本素質為根本目的,以尊重學生主體性和主動精神,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素質教育的要義有三點:第一是面向全體學生,第二是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第三是讓學生主動發展。
數學教育,將抽象的數學素質教育具體化、形象化,從而達到對開展數學素質教育的重要性的再認識,為數學素質教育提供新的認識視角,為推動數學素質教育做出努力。
自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從事數學教學工作。從學習數學到從事數學教學,特別是經過多年的數學教學工作,也曾遭遇過類似尷尬,盡管曾經對素質教育與數學有一些膚淺的認識,但始終沒有對數學教育與實施素質教育二者之間的關系形成系統的認識。實際上,我們的工作,特別是數學教學工作,就是對學生進行嚴格的數學訓練,可以使學生具備一些特有的素質。通過數學訓練,有助于培養學生認真細致、一絲不茍的作風和習慣,使學生樹立明確的數量觀念,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增強拼搏精神和應變能力,通過不斷分析矛盾,從表面上一團亂麻的困難局面中理出頭緒,最終解決問題。
關于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產生的作用的論文
音樂教育對素質教育產生的作用
引言
對于基本的素質教育而言,音樂教育是一門較為基礎的學科。從本質上來講,素質教育和音樂教育的目的是一樣的。在素質教育中充分體現音樂教育的作用,是現代社會的要求,更是時代的一種趨勢,是培養全面發展高素質人才的需要。我國教委提出,在實施素質教育的時候,要把重點放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上,要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型,也要重視音樂教育從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變,這對于音樂教育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很大的平臺。本文以職業技術學校為例,闡述了音樂教育的本質,分析了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最后對素質教育中進行音樂教育提供了幾點建議,具體內容如下:
一、音樂教育的本質
生產力發展的一大成果就是音樂教育,音樂教育是在物質文明基礎上建立的,是把音樂作為主要的對象來進行的教育教學活動。音樂教育是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是傳承社會文化的一種方式,同時也是對人的綜合素質有提升作用的社會活動。音樂教育面向的是青少年和兒童,它對于一個國家的.政治經濟狀況有著間接的反映作用,對統治階級的主流思想意識起到了體現的作用。音樂教育是藝術教育中的一部分,它不單單對藝術美有展現的作用,并且還有審美教育的作用。所以說,音樂教育的本質就是對美的審判的學習,它是通過音樂來作為一種媒介而進行的審美教育。
二、音樂教育的最終目
素質教育在教學培養時會注重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的培養,德育素質指的就是青少年正確的愛國主義情感,正確的政治理念以及集體主力的思想觀念、信念、道德理想和行為等。在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的時候,有很多種方式,但是音樂教育起到的作用是德育教育中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對于學生的健康心理的發展來說,音樂教育能夠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它可以讓學生學會審美,受到美的感染和熏陶,并且音樂也是能夠表達并且激發感情的一種藝術,愛國之情、振奮之心等德育教育都能夠通過好的歌曲來進行表達。此外,音樂教育還可以群體進行,讓學生具有一定的集體意識,讓他們意識到自己在集體中的責任和作用,體會到自身價值在群體中的實現,這樣能夠激發他們對集體活動的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