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精選10篇)
在學習和工作中,大家都寫過論文,肯定對各類論文都很熟悉吧,論文對于所有教育工作者,對于人類整體認識的提高有著重要的意義。那要怎么寫好論文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1
摘要:人文素質教育是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內容,培養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已成為我國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任務之一,也是提升我國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然要求。為提升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本文將對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建構展開分析與探究。
關鍵詞:人文素質教育;構建;人文課程體系
一、人文素質教育概述
人文素質教育主要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以及社會實踐等中途徑將人類發展過程中所產生和積累下的優秀精神文明成果逐步轉化為人的氣質、品格與修養,并形成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從實質上來講,人文素質教育應當屬于一種人性教育,是人文精神向人的品格轉化的過程中,其轉化的途徑便是教育,而對人的精神世界進行積極的、全面的塑造,是人文素質教育的最終目標。要實現對大學生的全面培養目標,提升大學生的身心綜合素質,加強人文素質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依托高校的教學資源條件,構建完善的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已成為當前我國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必然選擇。
二、人文課程體系建構的原則
(1)全面性原則
以往高校在學生教育方面常常只注重學生專業知識掌握與運用能力的培養,對于學生的人文素質培養相對較為缺乏,同時人文素質教育本身也包含多方面內容,如單獨偏重其中的部分內容,也是不利于大學生全面發展的。因此,在人文課程體系結構的過程中應遵循全面性的原則,將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的全面發展作為評價課程體系質量與科學性的根本標準,全面把握好文化、政治、道德、審美、勞動、身心素質等各個方面教育的均衡性,促進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以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2)綜合性原則
在高等教育中, 文化素質是基礎, 人文素質是基礎的基礎。人文素質對專業能力的養成和適應未來專業需求的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此, 必須轉變專業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如何做事、 如何謀生的狹隘觀念, 樹立專業教育與人文教育并重的綜合素質觀念,堅持綜合性的人文課程體系建構原則,為大學生未來的長遠健康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3)科學性原則
在高校人文課程體系建構的過程中應注意遵循科學性的原則,首先應在明確課程教學目標與作用的前提下,對教學課程進行合理的設置,應以實現教學目標,充分發揮教育作用作為課程設置的出發點,避免人文課程設置的隨意性與盲目性。同時,要將人文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專業課程的優化設置,將人文教育的內容融入到專業教育當中,提高人文教育的有效性。此外,隱性教育的作用能夠在人文教育中發揮良好的效果,因此,可以根據實際條件設置一系列的隱形教學活動及教學課程,讓大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將人文教育的精神及內涵融到自身精神品格當中,實現人文教育的目標。
(4)實踐性原則
人文素質教育不應僅停留于課堂教育當中,還應更多的走入到社會當中,通過讓大學生參加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使大學生感受人文精神內涵,提升自身的人文素質。因此,人文課程體系建構還應遵循實踐性原則,可定期組織一系列社會實踐活動,如組織學生參加社會服務,讓學生走進自然及社會,在實踐中拓展精神世界,并樹立社會責任感,學會正確理解和處理人、社會、自然三者間的關系,形成更加積極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
三、高校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
(1)學科教育課程體系的建構
人文課程體系是一個復雜的課程體系結構,所包含的內容十分廣泛,經過長期的研究與歸納,目前高校的人文課程學科體系可大致分為八個大類,包括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中西文學教育、藝術教育、哲學教育、經濟與管理教育、 心理與健康教育、語言教育以及綜合教育,每一類又會根據實際需要設置若干門課程,為確保學生人文素質教育的全面性,可根據學生實際情況在每一大類中選擇一門或兩門核心課程,對于其他課程可作為選修課程讓學生進行自主選擇,既滿足學生主觀意愿與需求,也能夠實現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
(2)活動課程體系的建構
活動課程在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課程體系中是必不可少的,高?山Y合自身實際條件,與教學資源的實際配置情況,針對高校不同專業的學生,設置與之相適應的并能夠體現高校自身特色的人文活動課程,如定期組織的校園學術講座;受到學生廣泛喜愛的校園文化活動;接觸社會與自然的其它人文實踐活動。
(3)環境課程體系的建構
環境對于教育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同時,環境也是隱性教育良好實施的載體,因此還應注意對人文環境課程體系的建構。要發揮出環境對于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潛移默化的深遠作用,可從三個角度著手切入。首先是校園物質環境角度,可以從校園內的基礎設施與物質教學資源著手,如教室布置、校園設計以及文化宣傳櫥窗及校內宣傳板的布置上應充分體現其人文性。其次是校園精神環境角度,可以通過宣傳學校的科學教育理念,提升學校辦學水平,塑造良好的精神文化氛圍,打造扎實嚴謹的學術風氣,加強積極的價值觀的宣傳,從而對大學生的精神世界進行積極的影響。最后是校園制度環境角度,可以通過完善學校的各項保障制度、健全評價機制來營造良好的制度環境,為人文素質教育目標的良好實現提供必要的支持與保障。
四、總結
人文素質教育在高校的開展是為社會培養高素質綜合型人才的必要條件,因此,高校必須結合當前高等教育發展的實際,積極采取措施對人文課程體系進行完善的建構,提高高校人文素質教育的效率與質量,全面提高大學生的人文素養,也為社會的發展輸送更加強大的動力。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2
摘要: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音樂教育對孩子很重要。在國內,不少父母希望加強對孩子的音樂教育,也鼓勵孩子考取音樂的等級證書。因為很多父母認為,音樂教育不只是培養一技之長,還是提高孩子文化修養和藝術素質的重要手段。音樂素質是學生必備的全面素質之一,在發展直覺、聽力、想象、推理、思維、技巧、表達和交流中,以獨特的形式感染人心。
關鍵詞:兒童;音樂教育;素質教育
兒童的音樂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方面,是教育五大領域的有機組成部分。兒童音樂教育的內容非常廣泛,像我們熟悉的樂器、歌曲等等類型。然而相關兒童教育科學研究揭示:經典音樂對兒童的整體素質的提高具有特殊的意義。
廣義的經典音樂也稱古典音樂。是指西洋古典音樂,那些從西方中世紀開始至今的、在歐洲主流文化背景下創作的音樂,主要因其復雜多樣的創作技術和所能承載的厚重內涵而有別于通俗音樂和民間音樂。
而狹義的經典音樂是指古典主義音樂,是1750~1820年這一段時間的歐洲主流音樂,又稱維也納古典樂派。此樂派三位最著名的作曲家是海頓、莫扎特和貝多芬。經典音樂不同于流行音樂的地方是它內涵深刻,能發人深思,更能使人高尚,免于低俗。經典音樂是歷經歲月考驗,久盛不衰,為眾人喜愛的音樂。經典音樂是一個獨立的流派,藝術手法講求洗練,追求理性地表達情感。當我們聽到優美的經典音樂時,它帶給我們的不僅僅是優美的旋律,充滿意趣的樂思,還有最真摯的情感,或寧靜、典雅,或震撼、鼓舞,或歡喜、快樂,或悲傷、惆悵……
古語說:兒童養性、童蒙養正,少年養志,成人養德?梢钥闯觯粋人的性情、性格、智慧、愛心,一定要在兒童和童年的時候去完成他。一個人,特別是兒童心里,一定要常常充滿著優美的感覺,一個人心中有美,身邊的環境自然不臟亂,他的生活就很有樂趣,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能在他的心里生根發芽,開花結果。一個人如果心中無美,那么他的心理就很枯燥,就會很膚淺,無聊,生活就很無趣。這都是一個人心靈的教育。如果能夠給兒童那些優美的、高雅的、豐富的古典音樂,那么這些優美的、高雅的、豐富的聲音兒童一樣耳濡目染,全盤吸收,堆積在他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的發酵,這些優美的、高雅的、豐富的聲音就會成為她們生命的背景,在這種環境下長大,自然性情優雅,性格溫和、樂觀自信、聰明有愛心。至少她們這一生過得比較有樂趣,就比較有可能成為一個為社會創造幸福的人。相反如果是那些噪音、繁雜的聲音,那些《奧特曼》《七龍珠》,那些“親愛的你慢慢飛”,靡靡之音,暴戾之氣的話。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孩子,自然暴躁、膚淺,就很容易迷失自我。這一生,就可能給自己制造很多的煩惱。
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聰明,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智力發達,記憶和理解能力強。“聽遠為聰,見微為明”。耳,用于聽;目,用于看;聰明就是耳聰目明的意思。
目前科學上一般從五個方面開發孩兒童的智力、使兒童變得聰明,即對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五個方面的良性刺激。第一種是視覺刺激,也就是刺激我們孩子的眼睛,嬰兒很小的時候給孩子買各種各樣五顏六色的玩具,這些顏色能夠充分的刺激我們孩子的視覺;第二種刺激是聽覺刺激,聽各種各樣的聲音,胎兒有了聽覺以后就可以聽到大自然中各種各樣的聲音,只要母親能聽到的聲音胎兒就能聽到,因為胎兒的聽覺神經很靈敏;第三種是嗅覺刺激,也就是從鼻子方面刺激孩子的腦細胞,孩子能辨別出來的氣味越多就說明他的腦細胞激活的越多,激活的腦細胞的多少,第四種刺激是味覺刺激;第五種刺激是觸覺刺激,兒童觸摸各種各樣的東西,市場上出現很多啟智類的玩具,像積木啊、拼圖啊,這些東西的確有啟智作用,因為孩子經常接觸這些東西經常摸這些玩具,不但可以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更主要的是能刺激孩子的大腦細胞豐富、全面的發展!
在這五種良性刺激當中有兩種是最主要的兩種是視覺和聽覺。最佳的聽覺刺激是豐富的聲音、優雅的聲音,因為豐富的聲音刺激孩子腦細胞豐富的成長;而優雅的聲音可以調和孩子優雅的性情。最佳的選擇就是那些跟我們的心跳、腦波、血液循環等相吻合的古典音樂,那些音樂節拍和節律都跟人類生理現象相和諧的古典音樂。而節奏太快或太慢的音樂即使藝術價值很高,都不適合當作我們的教材; 原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退休以后致力于古典音樂的宣傳和推廣,先后到全國各大高校做講座,他說,經典音樂的魅力在于能使:學習更有時效,思維更有創意;工作更有效率,領導更有藝術;生活更有情趣,人生更加豐厚!他說我國大學生的基礎知識和基礎功課并不比西方國家的學生差,但問題可能就出現在全面素質上,而音樂對我們綜合素質的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關于兒童聽賞古典音樂的方法問題,以兒童的無意聽賞為主,因為無意注意是兒童時期的主要注意方式。比如在家里,家長可以把音樂開到輕輕的音量,作為一種背景音樂使用,孩子在玩耍、在讀書、在吃飯、在睡覺的時候都可以無意識的聽,因為兒童的吸收能力是很好的。當然這種效果不是馬上看到的,但是我們今天不給兒童聽賞優美的音樂,也許就會有一些不適合與兒童的成人的音樂占領他們的心靈,也會給兒童帶來傷害!
還可以讓孩子以經典音樂“配樂”學習,也是很好的聽賞方法。研究表明:在有經典音樂配樂的學習過程中,可以把人的注意力提高到這樣的新水平,孩子能養成在音樂中思考問題、閱讀或寫作的良好習慣。因為音樂有掩蔽性,可以阻擋外來聲音對大腦的干擾,也可以阻止大腦內部其它信號的傳遞,提醒孩子不要分散精力。孩子在認真思考問題時,可能根本沒有聽到音樂,雖然它是那樣悠揚地在耳邊流淌過。當孩子漸漸感受到音樂的力量時,就會有一種美的感受,而這種感受并不妨礙思考或寫作。 經典音樂聲波是一種美的信息,能通過聲波刺激中樞神經,使孩子產生良好的情緒,這種良好情緒可以煥發精神,促過其潛能開發的進展。很多經典音樂都是有格式、有規則、組織嚴密的藝術圣品。在聽賞經典音樂的過程中,它給大腦以規范性的影響,使孩子在音樂聲波中有節奏地深度呼吸,不但可使身體充滿活力,而且可使智能和大腦充滿活力。通過有節奏地深度呼吸,人可以使自己與大自然一起和諧地振動,同時開發出自己的潛能。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3
內容摘要:素質教育一直是大學教育的重心,音樂素質教育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環。文章從隱性課程開發的角度,分析了隱性課程對于音樂素質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提出實踐中開展音樂素質教育的建議。
關鍵詞:隱性課程、大學階段、音樂素質教育
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 顯性課程也叫顯在課程、正規課程,指的是學校有目的、有計劃傳授的學科,即課表中有課程規定的一部分教學活動;隱性課程又類同隱蔽課程(hidden curriculum)、潛在課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規課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課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預期的課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等,指學生在學校情境中無意識地獲得的經驗、價值觀、理想等意識形態內容和文化影響,也可以說是學校情境中以間接的、內隱的方式呈現的課程。隱性課程具有非預期性、潛在性、多樣性、不易覺察性。我國出版的《教育大辭典》對其下的定義是:學校政策及課程計劃中未明確規定的、非正式和無意識的學校學習經驗,與“顯性課程”相對。
一、隱形課程的發生及實施中應把握的要點
兩種課程類型都有其不可替代的優勢與特點,其中隱性課程的特點主要有:
1.影響具有彌散性、普遍性和持久性。
2.可能是積極的,也可能是消極的。
3.是學術性與非學術性的統一。
4.是有意識性與無意識性的辯證統一。
5.是非預期性與可預期性的統一。
6.隱性課程存在于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中。
基于隱性課程的特點,要求在隱性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注意四點:
1.能夠廣泛地深入學生中間。
2.控制一定要是積極向上的活動。
3.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保持目標一致。
4.具有優化育人環境及氛圍的作用。
音樂素質教育是大素質教育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人文類課程的重點內容,也是通識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音樂作為一種特殊存在,對于全面提升學生的素質有著重要的意義。
二、音樂學習的特性彰顯隱性課程的需要
。ㄒ唬┑掠δ。德育自古以來是音樂素質教育的目的之一,早在孔子時期,就提出了“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的思想,把審美和倫理道德聯系在一起?鬃舆說“移風易俗,莫過于善”,音樂借助有組織的音響運動,表達思想感情、凈化學生的心靈,于潛移默化中提高他們的道德水準。因此,在素質教育中,音樂是塑造學生靈魂的有力手段。數百年來,德育一直是音樂教育的目標之一。音樂使人向往美好的事物,豐富美好的思想。如慷慨激越、催人奮進的《義勇軍進行曲》,鼓舞斗志,喚起民眾,其鏗鏘有力的節奏,激勵一代代熱血青年走上革命道路。欣賞優秀的音樂作品,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啟迪心靈,塑造健全的人格,從而增強學生的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發揚祖國優秀燦爛的文化。
。ǘ﹦撔滤季S。創新思維是如今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課題,音樂是時空的藝術、想象的藝術,想象恰是創新思維的源泉。科學家貝弗里奇說過,“音樂有助于直覺……在感情上音樂帶給的快感,近似于創造思維活動帶給人的快感,而適當的音樂能幫助造成適合于創造性思維的情緒。”愛因斯坦甚至說,“真正的科學和真正的音樂要求同樣的思維過程!币魳纺芗ぐl人的無窮思維和豐富想象力。學習樂器有利于提高人們的手、腦、眼、耳并用,能開發兒童的大腦,使頭腦聰慧,形象思維的發展對學生的觀察力、記憶力以及想象力、創造力有明顯提高。長期受到音樂啟迪的學生,能在桎梏的思路中解脫出來,重新獲得強大的創造力,從而思維敏捷,精力更集中。生理學家認為音樂對促進大腦左右半球均衡發育合理運用,有明顯的協調作用。
。ㄈ┙⒍嘣幕^。人類社會是文化多樣性的社會,我們應培養學生了解多元文化、尊重多元文化,學會從多元化的角度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建立起國際文化交流的良好溝通。也就是說學生不僅要了解中國文化傳統,還要了解外國優秀文化的精髓,在這種雙向互動中促進學生們思想和諧向上成長。
三、音樂素質教育中隱形課程開發的條件
音樂教育的任務不是通過課堂教學能夠達成的,是需要慢慢深入學生的生活,與其融合,進而形成學生的品德和價值觀。因此,關注隱性課程的開發,尤其需要關注音樂素質教育。如何從大學教育中開展起來,筆者認為有以下五點。
。ㄒ唬┬7綉斕峁┝己玫沫h境。良好的環境包括硬件和軟件條件,硬件主要是修建美術室、舞蹈室、鋼琴室、音樂室等公共設施,為學生提供開展活動的場所;軟件主要是建立良好的音樂氛圍,鼓勵學生們創新和開展活動。
。ǘ┕膭顚W生發展音樂社團活動。如創辦吉他協會、合唱團、大學生管弦樂隊、音樂小報等。這些活動不僅能陶冶學生的情操,也容易使學生形成積極、樂觀、活潑的性格,帶著舒暢的心情投入學習,學習效果更為明顯。
。ㄈ┒ㄆ谂e辦藝術節及大型節日活動。鼓勵學生參加藝術節,尤其是自發排演節目。充分利用大型節日或紀念日,通過義演、大型舞蹈助興等方式把人文的理念和愛國熱忱融入進去,加強道德實踐,不斷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
。ㄋ模┡e辦音樂文化講座。定期或不定期舉辦音樂素質文化講座,尤其是名家的講座。為當代大學生提供與眾多人文社科專家面對面的機會,聆聽名家的聲音,引發對社會的思考,感受學校濃厚而獨特的“大學”氣息。
。ㄎ澹┒嗲捞峁┲R途徑。
包括:
1.豐富的圖書館資料。面對新時代渴求知識和全面發展的校園學子, 圖書館工作顯得尤為重要和突出,校圖書館是學校文獻資料的中心,在現代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圖書館也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場所,對于音樂素質教育也尤為重要。因此,圖書館應該保證音樂資料的相對充足。
2.校園網上資源。在網絡日益發展的今天,校園網頁是學生獲得知識的途徑之一,保證學生能查到所需的知識是校園知識系統的一個越來越重要的部分。
隱性課程是一個很難把握的定義,學術界對此也有很多的歧義,根源主要是隱性課程的不確定性和不可計劃性。沃倫斯將隱性課程的研究歸納為三個層次:
1.師生互動、教師結構、教育制度的組織模式等學校教育的結構;
2.價值的學習、社會化、階級結構的維持等作用于學校的進程;
3.從課程實施的偶然的、無意識的副產品到包含在教育里的歷史的社會的功能中的各種結果的種種“意圖性”或“隱蔽性”。這意味著隱性課程的研究從潛移默化變為強調有意圖的安排。因此,在實際教學實施中,要把隱性課程與顯性課程的大方向銜接起來,進而組成協調的課程體系。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4
時代的發展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提供了寬廣的空間,同時也為當代大學生生存的能力和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當代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的發展,必須要提高自己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專業攻關能力。當今是一個科技的時代,美術是一種視覺手段,美術欣賞課程可以調節人的思想行為,提高人的審美及創作意識,集中體現著美術教育建設的性質和方向,對素質教育的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用。大學時期的美術欣賞課程雖然在美術教育中是一項選修課程,但是它在很大層面上提高了大學生在審美思想和作品創作上的認識。促使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能力培養、個性發展、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各方面的素質得到了提高。
一、美術欣賞課程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現狀
1、師生關系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
在現在的課堂上,師生關系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為能得到體現。美術欣賞課堂的普遍現象變現為老師埋頭苦講,學生洗耳恭聽,氣氛極為“尷尬”。老師講解完作品原有的歷史故事后,便發表自己的意見。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比較缺乏,忽略了學生對作品自己的見解。導致學生的思變能力缺乏。甚至出現老師對學生不同的觀點進行批判,導致學生不敢發表自己的見解,或不再自信,甚至去美術欣賞課程失去興趣。
2、美術欣賞課程教師的綜合素質水平的差異
不同地區的美術欣賞課程教師素質高低不同,特別在偏遠地區有些美術欣賞課程教師可能是美術類非師范專業,甚至不是美術類專業。老師的綜合素質不高就無法全面的對學生講解出所欣賞作品的美術歷史及意義,甚至不能解答學生所提出的一些問題。
3、教學方法老舊,課堂氣氛不活躍
在當前的美術欣賞課堂上,老師通常采用講授的教學方法,對所欣賞的作品講解其原有的歷史與主流觀點。課堂上很少以討論,辯論,提問搶答等形式出現。導致原本可以充滿活力、生機與快樂的課堂變得黯然無味。
4、教學設備應用不完善
時代在變化,科技在發展,教學設備不斷更新。而很多教師依然停留在書本時代,對教學新設備陌生或不會使用。有些老師也會因為懶惰而不使用教學設備輔助教學。導致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全面,或者根本就不能清晰的看到作品。如:如果老師在課堂上沒有做PPT,會導致學生的對課程的思維不清晰等。
5、社會、學校、老師、家長、學生對美術欣賞
課程重視度不夠美術欣賞課程在人們心中是一門副得不能在副的課,既不參加高考也不參加統考,總覺得應該多學點對考試有用的課程,這也是教育的一大問題。所以不僅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程不重視,社會、學校、老師、家長對其的重視度也不夠,F有傳統教學模式、觀念、方法等因素影響了一定的教學質量,限制了中學生的發散思維與創作能力達到當今素質教育的理念,不能在所以現在提升中學生的審美與思變能力是美術教育的主要任務之一。
二、美術欣賞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的基本教學要求
美術欣賞課程教學是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環節,它使學生在賞析美術作品過程中建立完善的審美知識結構,提高藝術素養,形成符合大眾審美的審美直覺和情感,努力構建適合素質教育的基礎美術教育,符合素質教育的基本要求和內涵。
1、審美能力的教育
人們認識美、評價美的能力。包括審美感受力、判斷力、想像力、創造力等。在學習、訓練和實踐經驗、思維能力和藝術修養的基礎上,以主觀興趣的形式反映了對客觀美的認識、評價和再創造,它是感性與理性、理解與創造的統一。主要是在藝術創作和欣賞中形成并獲得發展。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也具有社會性、時代性、民族性。審美鑒賞力的提高,有助于以美的規律和美的理想去改變世界,發展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大學生正處于豆蔻年華,對世界新事物新知識充滿了渴望,但對世界的變化的認識是很膚淺的,對美的認識是很淺薄的,所以美術欣賞課程對審美教育起著重要作用。美術是一種視覺上的沖擊,美術教育本就是視覺形象上的運用。當一副好的作品引起學生的共鳴時,是學生與藝術靈魂上的共鳴,思想上的沖擊,萌發出塑造美的沖動。運用藝術感染力,呼吁,培養學生的美感,發現生命的本質和生命的本質,以積極的態度對待生活。審美能力教育也是素質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過藝術欣賞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是素質教育的最直接體現。
2、創造能力的培養
在新科技技術革命浪潮的推動下,在知識、經濟全球化與信息化的沖擊下,科技進步已經成為經濟快速發展的絕對性因素。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培養在于教育,所以,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加快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已成為一個集體、一個國家在未來競爭中贏得勝利的關鍵。
1)在美術欣賞課程進行討論時樹立學生的自信心,為學生培養創新能力掃除心里理障礙。
2)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就應該為學生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活動空間(如在課堂上不只是進行專業文化知識的講解或討論,還應該通過臨摹或者展示出自己的美術作品或者創造出工藝品)
三、中學生美術欣賞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的幾點嘗試
美術課主要是培養學生的手、腦、眼協作的課程,特別是新課程要求,更加注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欣賞性,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識別能力。欣賞課能在一定程度上培養學生的鑒賞美的能力,學生具有鑒賞美的能力才能更好地發揮創造美的主觀能動性。
1、凸顯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多給學生發表己見的機會,與學生不斷交流,并對學生進行鼓勵,提高中學生的積極性。初步了解學生對美術各門類的了解程度,以及興趣點。大多數的大學生喜歡動漫書籍,和動畫片。因此以播放一些動漫進行欣賞,讓學生發表自己對動漫圖的看法,說說自己最喜歡的動漫人物等,有些學生可能會有難為的情緒,老師應及時的鼓勵,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提高大學生對美術欣賞的興趣。
2、欣賞與繪畫、工藝結合,從中領悟作品內涵
美術欣賞課不應只是看看美術作品,有的時候讓學生進行臨摹作品,從中體味作品的內涵,打破了欣賞課紙上談兵的局面,更有助于學生理解作品。例如,在教學唐卡、藏羌版畫、吶啵藝術欣賞時,學生往往表現出很大的興趣,想動手做一做,這時不妨讓學生照著作品的形象、風格臨摹。
3、引導學生把自己的感受與技法相結合的欣賞方法
①介紹一些學生比較熟悉的一些繪畫作品(如梵高的《向日葵》),由于比較熟悉或多或少有些了解,就能能為順利的引導學生了解欣賞的方法。
②讓學生多說,培養學生的表述能力。
③從淺層到深層次的分析工作的技巧,帶領學生逐步了解藝術技術的表現。
、鼙M量讓學生運用藝術手法再現作品的表達,以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在大學時期學習美術欣賞課程便打開了大學生的思維,將大學生升引進了審美的初級階段,對新鮮的知識感到渴望,在未來的學習生活中自主學習能力變強。在美術欣賞課程中,講解中外美術史是必須的專業知識,其中融入了文學、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深入淺出,讓學生體會到多學科間知識的融會貫通,提升了學生的思變能力。從美術欣賞課中體現學生各方面的綜合素質和素養。
4、美術欣賞逐漸從文本欣賞走向研究性學習
在美術欣賞課程中教學中適當的增加一些研究性學習活動,是完善素質教育的需要,也是當代社會人才培訓的需要,更是美術教學與藝術文化、社會文化的橋梁。通過研究性學習活給予了美術欣賞課程豐富的意義。在美術欣賞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時候,以老師為指導,在沒有任何標準的情況下,同學們通過網絡資源、書籍查詢、民間調查等手段進行資料收集,總結出已見,進行探討發言,完成實踐研究報告。這樣的活動不僅開闊學生的視野,更讓學生得到實踐,發揮學生能動作用,提高學生思變能力。素質教育理念要求,美術欣賞教學應該看重其學習的過程,不過于追求結果,不過于追求統一,不過于規定死標準,這樣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使學生學習如何學習問題和鍛煉創造性思維,提高藝術欣賞興趣,提高學習效率,進一步提高教育質量。
四、結語
素質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成為適應社會發展的人才。學會生存,具有為生活拼搏的精神;學會做人,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美術欣賞課程雖然成為了素質教育中的一個熱門話題,但是美術欣賞課程在教育理論上還有很多教育理論需要深入、解決。而美術欣賞課程在實行起來還會遇到許多實際困難,還需要進一步的套索解決方案。預期,通過教育者們的努力,美術欣賞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會更加突出?傊,美術欣賞課程與素質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在今后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進一步更新、提高教學思想,轉變老舊教學觀念,讓美術欣賞課程在素質教育中發揮積極作用,為素質教育的全面實施做出一份貢獻。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5
計算機教育是一項基礎文化教育和人才素質教育,是一項知識性和技能性相結合的基礎學科教育。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在計算機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是為國家建設培養一大批有用的世紀人才的迫切需要。
一、課程結構改革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
目前,計算機教材中充積著過多的計算機術語,缺乏形象直觀的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內容,造成學生負擔過重,不利于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鑒于目前學生負擔已很重的情況下,學校計算機課時安排也不可能太多。因此,計算機課程必須通過教學改革通盤考慮。近年來,我在教學中加強學科教學德育目標滲透,重視學生文化科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在教材編排上注意遵循由淺入深,年級之間課程內容的銜接,做到知識趣味性強和科學性嚴謹,注重發展學生個性和特長。同時,我們也鼓勵和支持學生利用計算機去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去完成其他學科的作業、寫作文、做實驗或進行計算機輔助學習等等,效果較好。此外,結合我校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我們已進行了多年的課程教材改革試驗,做到主動具體落實,基本適應當今教育課程教材改革的要求。
二、教學內容應以實用為主,突出表現為更新、更深的特點
教學內容改革應當適合素質教育的特點。教學內容要以實用為主,自編或選用多種教材,體現“一綱多本”“多綱多本”的原則,做到從實際出發,注重效益,有計劃、有重點、分地區、分層次地發展和普及計算機教育。
教學內容也應當隨著時代的科技進步不斷更新和調整。正如《中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綱要》中所提出的“要按照現代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新成果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實際需要,更新教學內容,調整課程結構”那樣,教學內容知識面不但要更寬廣,而且要更新更深,既有思考的,又有動手的。我校計算機課程注意培養學生計算機意識,普及計算機文化,使學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和基本操作。我校學生有來自市區的也有從各省市農村學校來的,水平層次不同。我們在課程基礎上增加了QBASIC程序設計,讓學生學會程序設計的一般方法,培養學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能力,并選用了數據庫管理系統,讓學生掌握數據庫管理系統各種命令的操作,學會利用數據庫管理系統設計一些簡單實用的實驗課題。此外,我們還根據需要及時更新和增添了新的課程內容,注重學生實踐訓練,以利于學生知識結構和能力素質的全面和諧發展。
三、改進教學方法,注重“精講多練”“因材施教”的原則
改進教學方法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我們在計算機教學中提倡“精講多練”的原則!熬v”,是指對于學生自己看得懂的、理解的內容,教師少講,甚至不講;而對于一些理論概念(如文件、目錄、路徑等),要有針對性地講解,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精要簡賅地講授,讓學生掌握知識要領!岸嗑殹保侵缸寣W生盡可能多地參加實踐操作,以掌握計算機操作的基本技能技巧。在學生實驗時,我們加強巡回輔導,及時發現和糾正學生錯誤,反對讓學生放任自流,無目的地實踐。
我們也注重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青年時期是學生學習科技文化基礎知識的最活躍、最具想象力和創造力的時期,是學習計算機基本知識和掌握基本操作技能,并利用計算機解決實際問題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加強計算機教育,效果最佳。同時,教育心理學研究也表明,學生的智商是有區別的,不同學生素質發展的個別差異也是很大的。因此,對不同的學生要有不同的要求,要因材施教,不能模式化。有鑒于此,我們采用了分層次教學,在對大部分學生進行普及計算機教育的基礎上,對有潛質、有才華的學生進行個別化教學輔導,讓他們廣泛參加計算機第二課堂、競賽等活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精心培養這些尖子人才,使他們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注意發展特長。
四、改進教學手段,組合優化教育教學過程
改革教學手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條件。計算機教學手段改革應自覺地走在各學科前列,為學校教育創設現代化的教學環境,加強傳統媒體(如幻燈、投影、錄音、廣播、電視、錄像等)與現代媒體(如計算機技術、衛星技術等)的組合優化教學,注重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研究,探討和建立新型的現代化教育教學模式,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能力素質的全面發展為標準,大力推進計算機實施素質教育的進程。
我認為,在教學手段上注重發展計算機網絡教學,是明智之舉。大量事實表明,在這種新型的教育教學模式下,傳統的“填鴨式"“滿堂灌”教學方法完全被摒棄,學生是真正作為學習主體去主動探索學習的,教師可組織生動形象的、圖文聲并茂的語言教學,并可以利用大量的軟件資源提供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這是以往任何教學手段所不能達到的。正是在這種新型教學模式下,學生參與學習、啟發式教學、因材施教等教學方法才得以真正實現,從而體現教學互動性。這樣,教育再也不是教師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的結果,而是教師與學生共同開展探究知識的過程,讓學生去發現和掌握知識的過程,從而讓學生都獲得與科學家們一起參與課題研究,去挖掘考古,去探索星體奧秘等過程的喜悅。我們的經驗也表明,這樣得來的結果比耳提面命的講授深刻得多、鮮明得多,更多發揮他們創造性學習的能力。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6
【摘要】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新的經濟貿易理論和實踐問題不斷出現。國際貿易的運作與管理無論從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越來越復雜。為培養適合于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必須對傳統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進行重新審視,挖掘教學過程中的素質教育內容,深化課程教學改革。
【關鍵詞】素質教育;國際貿易;教學改革
加入WTO后,中國經濟已經參與到經濟全球化的競爭中, 正在與世界經濟融為一體,這就急需一大批熟悉進出口業務的外貿實用型人才。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和人才市場的需求,許多高等院校相繼開設了國際貿易課程,通過國際貿易課程的學習不僅使學生掌握專業知識,而且應該培養學生具有國際貿易人員的綜合素質。加強素質教育是現代教育的宗旨,其實現需要緊緊依托課程的教學改革,本文就素質教育與國際貿易課程改革的有關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一、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國際貿易是一門理論(含實踐)的課程,傳統的教學過程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ㄒ唬┲乩碚、輕實踐
比較注意理論的系統性和完整性,但是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卻沒有足夠重視,沒有很好地突出知識的實用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在國際貿易課程的總體教學上,過分強調理論和基礎知識的講解,卻沒能給學生提供一個仿真的模擬環境,進行進出口業務的模擬操作,結果只能是紙上談兵,無法做到學以致用。二是在國際貿易課程理論與實務的比重上,往往喜歡多講理論少講實務,尤其是多講純理論性的知識,造成課堂與社會實際問題地脫節。三是課程結果考核偏重理論知識的掌握,相應的引起學生重心的偏移。
(二)教學內容跟不上社會發展需要
當前國際貿易形勢迅速發展、變化,有關對外貿易的方針、政策和措施也在迅速發展變化,新情況、新問題層出不窮,而我們的國際貿易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很多已與現實不符或根本沒有涉及,以“課本為本”的格局已經不能適應形勢的需要。
(三)在教學方法上,注入式仍占主導,沒有將啟發式教學實施到位
以教師為中心,進行“填鴨式”的注入式教學模式仍在課堂中占據主要位置,沒有很好地運用多種有效的教學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其創新能力,轉變其學習態度。導致學生感覺國際貿易課程的學習理論性太強,實際應用少,學起來枯燥乏味。
。ㄋ模┙虒W手段單一
雖然現在多數院校已采用了計算機多媒體輔助教學,但是課件的制作平鋪直敘,并未充分發揮計算機的優勢,也未將國際貿易課程的內容特色通過計算機展示出來,影響了教學效果。
二、從事國際貿易工作具備的基本素質
(一)職業道德
從事每一個行業的工作,首先應該奉行行業的職業道德,它對從業人員起著思想準繩的作用。無論是專業外貿公司或其他企業中的外貿從業人員,都應當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國際貿易操作規范與國際貿易職業道德規范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于學生的教育,應當將國際貿易職業道德的教育與國際貿易操作規范的教育放在同等地位。
。ǘ⿲W習精神
21世紀是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知識本身的更新速度日新月異,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很可能由于這種變化而變得陳舊。因而,不斷學習,隨時獲取新知識的基本素質成為國際貿易專業人員成功與生存的必要素質。這些新知識是引導我們去開拓視野,拓展工作思路,解決新問題的基石。只有不斷地加強學習才能適應國際貿易多元性服務的強烈需求。
。ㄈ﹦撛煨运季S
創造性思維的品質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獨立性思維品質。具體包括:大膽而合理的懷疑;不盲從于大多數的抗壓心理;不斷否定自己的健康心理。二是發散性思維品質。發散性思維是一種從不同途徑,不同角度去探索多種可能性,探求答案的思維過程。這種素質的擁有對于國際貿易人才應對復雜的外貿活動和談判,從不同的途徑去實現預期的目標是至關重要的。三是具有較強的想象力。從事經貿活動需要很強的創造力,創造能力是國際貿易人才各項能力的核心。
(四)實踐能力
現在的學生基本上是在應試教育的模式中考入大學的,很少參加社會實踐,對國際貿易工作更是缺乏感性認識,動手能力差是目前學生普遍存在地問題,而現實的工作中要求人員必須具備一定的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以素質教育為基礎的國際貿易課程教學改革
針對國際貿易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結合工作崗位對人員的素質要求,國際貿易課程的教學改革應以素質教育為基礎。
(一)調整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教學內容即對教材的內容在遵循大綱的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調整,作適當的增減,分清理論層次和輕重緩急。教師要充分熟悉教材,把握教材,整合教材,對于哪些是基礎知識,哪些是內涵哪些是外延;哪些是重點、難點、熱點要心中有數。結合實際情況合理規劃教學內容,一是結合國際經貿發展調整教學內容。這就要求教師不能“一本教案用到底”,要每輪課都要更新內容,而且每次課都要給學生帶來最新的經濟信息。為培養學生的經濟敏感度,同時為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根據當前經濟熱點問題來適當調整教學重點。引導學生關注經濟焦點問題,結合教學內容指導學生分析原因,找出對策。同時對于經濟理論的學習,可以采取引導案例的方式進行,讓學生在情景案例中理解理論要點,做到融會貫通,將來在工作中學以致用。二是結合課程設置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各個學校課程設置不同,授課教師應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基本原理和做法,喚起學生的興趣并留給學生廣泛的學習、思考空間, 真正起到入門導向作用,不應過于強調本門課的完整性。三是結合學校生源情況調整教學內容。在教學中應考慮到大多數學生的來源和將來從業的方向,從而在教學內容中增加地區的素材,拉近了學生與教學內容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感覺到這門課值得學、有興趣學。
。ǘ└母锝虒W方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比較典型的有互動式、討論式、演示式等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及案例教學方法;邮降慕虒W方法是創造一種輕松和諧的氛圍,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地,快樂地學習,注重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和應用知識的能力,使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國際貿易課程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的學習,如果只是教師在課堂講,學生聽的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精力不集中、乏味。這時,如果教師從國際貿易的發展過程以及國際貿易的發展提出些問題, 先問學生如何解決這些問題,進而自然地就引導學生對這些問題展開了討論。在討論中,如果學生的觀點明顯對立,可以在課余時間組織以此為題的辯論賽,這利于促進良好學習氛圍的形成。采用互動式、討論式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思考所學知識的內在聯系,加深印象,擴展思路,從中進一步了解理論的應用性。同時在討論過程中的表述也提高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和邏輯思維能力。采用這種方法,教師在課堂上講的少了,但是對教師的要求卻更高了。教師要通過教材的分析研究,將要講的內容分成不同層次的問題提出來,營造出談話式的輕松的教學氛圍,激發學生討論的積極性,并在學生討論的過程中把握全局,引導學生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進行廣泛的討論后要作出總結性的結論。但要注意觀察每個學生的反映,在適當的時候給予鼓勵性的評價。案例教學法近年來已在各專業的高等教育中廣泛應用。國際貿易課程也是適合采用案例教學法的課程之一,其中有很多涉及到貿易合同,貿易程序和步驟的內容,這些內容繁雜枯燥,又無規律可循,但又是學生必須掌握的重要內容。教師可以采用案例法,讓學生在處理實際問題中“學”,在分析問題中“記”。教師運用案例教學方法,需要精心做好準備工作,盡量突出所選案例的現實性、典型性。例如關于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有關合同構成要件的學習、應選擇合同磋商程序等方面的案例來解釋合同磋商與簽約過程的復雜性和多樣性,再選擇具體針對品質、價格、運輸、保險、商檢、索賠等環節的典型案例,使學生對貿易實務知識又有了全面的認識和理解。同時案例教學應該“瞻前顧后”,即學生應提前了解案例,案例討論后應有很好的總結,鞏固案例教學成果。案例教學法使學生熟悉了業務程序,形成了合約意識,并且從一名知識的被灌輸者上升為主動運用知識者,學會了學習方法也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再學習。
。ㄈ└倪M教學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的綜合業務素質
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普及,在教學中已越來越多地運用現代化的設備和手段,尤其是集幻燈、投影、放映、錄音、電視、電腦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多媒體技術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特別是對操作性較強的課程很有益處,它可以向學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在短時間內輸送給學生大量的直觀信息。如商品流通程序、貿易術語責任劃分、信用證的應用流程、各種貿易方式的交易過程等,通過文字講解,花費時間長,學生理解難、記憶難,應用多媒體教學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體將要講的東西形象化了,再加上鮮明的色彩,悅耳的音樂,與教師的口頭講授構成一個有機體,學生仿佛置身于交易的情景中。又從具體的感性材料中掌握了概念的內涵,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從而保證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ㄋ模⿲嵺`教學改革,加深社會認識,培養學生的身心健康
實踐教學環節可以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培養競爭意識,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社會工作需要。提高社會各界對畢業生的評價。實習是實踐教學的主要方法,通常分為校內實習和校外實習。校內實習也可以稱為模擬實踐,通過建立模擬實驗室完成。在模擬實驗室以交易的基本過程為主線,以具體的出口商品交易為背景,針對業務函電的草擬,商品價格核算, 交易條件磋商、買賣合同簽訂、信用證審核與修改、出口貨物訂艙、報驗、通關、投保,以及貿易單據制作及審核等主要的業務板塊,通過生動的案例、詳盡的操作指南、案例評析和具體的圖表實例以及大量的操作練習,為學生提供了一個在連貫的案例分析中了解和掌握交易基本程序和主要操作技能的有效途徑。校外實習包括到外貿企業、工商企業或政府職能部門,到企業實習主要是讓學生真正體驗實際的外貿業務操作過程和技巧,使學生在走入社會之前就能親身去體驗社會,親自了解社會,提高實踐操作能力。政府職能部門包括海關、檢驗檢疫局、港務局等,學生到這些部門實習,可以了解到外貿政策如何在實際業務中運用。
。ㄎ澹┲匾暼宋慕逃,培養良好的職業道德
經濟全球化和中國加入WTO后,使我們和世界各國交往的范圍擴大和活動增加,各種不同文化、不同信仰和不同道德規范的人群匯集在一起共同工作,很容易導致文化和道德等方面的沖突。因此,我們應加強人文教育,通過道德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教育學生應遵守人類共同的行為規范、道德規范和“游戲規則”,正確認識經濟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維護國家利益,增強國家安全意識。我們要把學生培養成既是國際人才又是愛國者的優秀人才。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7
摘要:中職學前教育專業是中職教育中的重要分支,承擔著為社會尤其是農村民辦幼兒園培養、輸送學前幼兒教師的重任,對幼教事業的發展和推動有著不可比擬的重要作用。然而,由于中職教育長期處于邊緣化地位,中職學生生源較為特殊,難以滿足社會對幼教職業素質高要求的現實需要。以中職教育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教育作為研究對象,從中職學前衛生學教育現狀存在的問題及產生的原因切入,進一步探索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提升的對策,以確保中職教育輸送的人才質量。
關鍵詞:中職教育、學前衛生、職業素質
學前教育是每一個人接受教育的初始階段,是我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話說:“七歲看老”,學前教育的好壞,教育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重大影響。因而,做好學前教育,提高幼教職業素質,保障學前教育質量等至關重要。中職教育中的學前衛生學專業是當前我國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尤其是農村民辦幼教的重要培育“基地”,中職學前衛生學課程中的職業素質教育能否到位,教學有效性高低與否,都將影響其所培養人才的職業素質和綜合能力。由此可見,強化中職教育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提升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素質和綜合素養,已經成為當務之急。
一、中職學前衛生學職業教育現狀
近幾年,從我國不同地區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畢業生職業素質總體情況上看,生源的整體素質正在逐年下降,絕大多數的學生就讀該專業的初衷,普遍在于以下兩個方面:一是由于部分學生在初中階段文化課成績較差,中考無法考上適合的高中,且當前社會對幼教專業人才的缺口較大,才退而求其次到中職學校就讀學前衛生學;二是部分農村學生因家庭條件較差,無法負擔起高中教育和大學教育的學費,同時也為早些就業以緩解家庭經濟壓力,故而選擇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就讀。以上兩種情況幾乎涵蓋了目前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生源就讀本專業的主要初衷,可以明顯的發現,其中涉及學生自身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熱愛以及出于自身對從事幼教行業的熱情等方面的原因,少之又少。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志不在此”的初衷很大程度為學生在具體的專業學習和日后的幼教職業活動中不如人意的職業素質表現埋下了“伏筆”。除了生源特殊這一因素的影響之外,從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日常學習中所表現出文化狀況、行為習慣等,也存在著較大的問題。例如,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普遍文化課基礎薄弱,課業完成質量低下,錯字連篇,語言表達能力弱,對漢字書寫的筆畫順序混亂不明,等等。同時,學習盲目性較大,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自我定位,學習主動性不強,學習應付心理強,厭學現象普遍。這些表現與學前衛生學專業教育目標嚴重不符,與社會對幼教的職業素質要求相差甚遠。更有甚至,在學前衛生學專業教育教學過程中還發現一些較為極端的現象,包括專業學生自身衛生習慣差、臟話連篇、抽煙、酗酒、打架等不良行為頻發等?傮w上看,當前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教育情況堪憂,強化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職業教育,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質、能力和素養等迫在眉睫。
二、強化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策略探析
從上述關于中職教育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表現現狀上看,強化中職學生職業素質教育尤為必要,且亟待實施。以下,作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經驗,以及當前中職學生的個性特點、個性化需求等綜合因素,提出以下三點實施策略,以期轉變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低下的現狀,助力中職學生更好地實現職業素質提升。
。ㄒ唬⿵娀碚摶A教育一定程度上,學生職業素質低下的關鍵在于接受的教育不足。眾所周知,目前中職衛生學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模式是兩年在校學習加一年頂崗實習。這種教育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中職教育人才培養的速度,緩解了社會對幼教人才的需求壓力,然而所培養的畢業生職業素質要求不達標,所輸送的人才職業素質不高,相比于人才缺口的所帶來的影響,其危害可能更甚。對此,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要想切實提升畢業生職業素質和能力,首先應當強化對學生的理論教育,通過延長在校教育時間的方式,讓中職教育速度合理的減緩下來,同時在具體教育中,更加注重對中職學生理論教育,尤其是職業道德、問卷知識、專業理論知識等諸多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地提升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的理論基礎和水平,為其日后的學習和就業打下良好的理論基礎。
。ǘ┨嵘處熃虒W專業化水準
就當前中職教育教師隊伍的結構來看,專業教師所占的比重較大,且大多數教師來源于藝術類專業的學生。然而,基于現實情況中諸多因素的影響和考量,使得當前中職學前教育學專業的從業教師存在一些專業不對口現象,例如專業理論課的教學卻由非專業的教師擔當,這一情況很容易導致因授課教師缺乏必要的專業知識和系統性的教學理論基礎而導致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跑偏教學方向,對教學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把握不足,進而影響教育的最終效果。針對這一問題,較為實際且可行的策略則是通過強化教師入職前和入職后的專業培訓,讓這類專業技能水平不高的教師能夠通過教育培訓,盡快地熟悉本專業的知識,以提升其專業化知識水平和技能。一旦專業教師的教學質量得以切實保證,則學生的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質等綜合能力也能相應的得到保障。
(三)重視職業情感教育
職業情感缺乏,綜合素養不足,是導致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畢業生職業素質低下的另一個關鍵致因。良好的職業素養,對幼教職業具有深厚的職業情感,是衡量一名幼教職業素質高低的重要標準之一,同時也是當前社會對幼教職業素質的根本要求。中職教育要想提升學生的職業素質,促其形成良好的職業素養,則應當關注和重視對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的職業情感教育,通過實施情感教育,來激發和培養學生對幼教職業的興趣和責任感,進而驅使其在職業生涯中能夠切實做到愛崗、愛生、敬業、奉獻。實施情感教育的途徑有很多,例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深入到當地的幼兒園去實地參觀和考察,讓學生親身體驗幼兒園的實際教學活動,從而培養起對幼教職業的認同感和親近感;可以邀請專業的名幼教來學校為學生“現身說法”,通過講座、演講的形式,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幼教所需具備的素質、能力等,同時也為學生樹立起職業“標桿”,促其自覺向名幼教學習和看齊;可以強化對學生關于保教技能的理論學習和實踐,讓學生真實的接觸幼兒,接觸保育工作的實際,切身體驗幼教的責任;通過以上等途徑,進一步深化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對幼教職業的職業情感,激發其自覺提升自身職業素質和綜合素養。
三、結束語
當然,提升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教育有效性的方略還有很多,除了上述提出的三點以外,還可以通過加強職業指導來進一步深化學生的職業素質教育,這些都需要中職教育教師在今后的教育教學中,多加摸索,多加實踐?傊,作為幼教的教育者,我們身上所承擔的責任更重,提升中職學生職業素質和綜合素養,不僅是我們對中職學生的責任,更是對社會的責任。為此,應當進一步探尋和摸索提升中職學前衛生學專業學生職業素質教育的有效方法和途徑,盡可能地為社會輸送更多、更優的幼教師資,進而保障我國幼教事業的良性發展。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8
摘要:在辦學競爭、就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高等職業院校的學前教育專業要獲得更好的發展空間,就一定要把提高學生專業能力與職業素質并重。在教育的各個環節,全面落實職業素質教育。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工作,不能僅憑教師個人零散的經驗去臨場發揮,而應是一個有系統性、需要整體推進的教育過程。
關鍵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職業素質教育;系統性;融入
隨著時代發展,社會對幼兒教育需求不斷增長,對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學前教育專業課程內涵
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主要是以幼兒教育崗位工作過程所需要綜合運用的系統知識、技能與經驗為依據,培養學生學前教育的必需專業知識、文化科學、藝術操作技能,最終專業培養目標是學生能依據不同的地域、不同類型學前教育機構、不同年齡段幼兒特征及培養目標等差異,能夠靈活采用具有針對性的崗位工作方式方法,完成教學目標、實現教育目的。“專業教學的根本目的不僅是培養學生具有良好專業技能,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具有勇于擔當、追求真理、誠信做事的態度,教會學生處世和做人”。
二、幼兒教師職業素質結構與特性
幼兒教師職業素質是指幼兒教師以健康的身體和健全、積極進取的人格為基礎,經過學校教育、教育教學實踐、自我素質的提升等方式形成一種穩定的心理品質和活動方式。它包括思想政治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現代教育觀念、教學能力和身心素質等等。這個職業和其他職業相比復雜、艱巨而又富有有創造性。概括起來幼兒教師職業素質具有以下特性:
1.內在性幼兒教師在長期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經過自己學習、探索和親身體驗,摸索出一些學前教育上的經驗教訓。經過有意識內化、積淀和升華的這一心理品質,就是幼兒教師職業素質的內在性,它是靠自覺性發揮作用的。
2.整體性學前教育職業崗位要求具有復雜性的特點,因此它對教師的職業素質要求是多方面的。勝任本職工作,不僅要有好的專業技術、技能方面的素質,還要有好的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生理素質等。這就要求教師在這幾個方面均衡發展、整體推進、不能偏頗。
3.發展性“一個人的素質是通過教育、自身的社會實踐和社會影響逐步形成的”,它具有相對性和穩定性。但是,現代社會經濟、科技文化、教育法規政策的發展變化,必然引起社會職業和職業崗位的發展和變化。這種變化不斷對諸如學前教育工作者提出新的職業素質要求。為了更好地適應、滿足、促進社會發展的需要,教師要不斷地提高自己的素質。
三、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的原則
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程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工作,應該是一個有系統性、需要整體推進的教學過程,“根據專業教學的不同階段將職業素質教育的不同內容進行嵌入,使學生分階段、循序漸進和可持續發展地實現職業素質教育目標”,加之學前教育職業的特殊性,它應該遵循以下原則:
1.漸進原則按照“學生認知的發展、技能的掌握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逐漸發展”的規律,隨著專業課教學中專業知識、專業技能逐步深入、豐富、綜合,與其相關的職業素質內容,如專業態度、職業習慣、職業道德、幼教機構類型特點、幼兒身心發育規律、同事合作與家長溝通交流、各類教育相關資源的發掘與利用等內容也要隨之逐漸加入和跟進。
2.結合原則伴隨專業課教學目標內容,對其可能適用或利用到的,如相關學前教育機構軟硬件介紹分析、相關的幼兒教育教法、可能適用的年齡段兒童身心發育規律特點等等也要密切跟上。
3.針對性原則對在專業課教學中,要針對幼兒教師職業崗位需要,有針對性地設置相應的模擬環境進行訓練,應“根據兒童的個體發育水平和身心發展特點,選擇適當的方法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照顧到幼兒的個體差異,調動幼兒的積極性,促進幼兒身心最大可能的發展”。
4.整體性原則在專業教學中,處處以提高學生職業素質,促進學生職業發展意識的成長為精神主線,設計、組織實施、評價教學。
四、高職學前教育專業中融入職業素質教育的策略
隨著社會對學前教育人才需求不斷增長,根據幼兒教師職業特點,高職學前教育專業有必要從專業課教學入手,以促進學生職業素質成長為指引、以專業能力提高為核心,變革高職學前教育專業課教學。主要應對策略如下:
1.提高教師職業道德修養教師對所教的學科專業要有系統性的認識與操作技能,要有廣博的文化科學知識、良好的教師職業道德修養。
2.提高學生對學前教育職業整體性認識能力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素質是專業課教學的核心,但是要把專業課內容納入到學前教育職業的整體背景之中展開教學。開學之初,教師要講清楚這個學科在整個學前教育職業中的位置與作用,對學前教育專業的環境、機構組成、地區差異、職業法規、幼兒特點、幼兒教師的職責等進行總體的介紹,讓學生對這個職業有了整體的認識。
3.積極創設學前教育職業情景,注重培養學生職業心理品質專業課教師在專業技能教學中,與技能相關的問題、解決思路,都要以學前教育職業情景的方式去提出。教師要鼓勵學生把幼兒教師職業所需的心理品質,與日常的知識技能訓練結合起來,苦練巧練專業基本技能,逐漸養成職業所需的耐心、細心等心理品質,這樣比職業素質抽象的說教會帶來更好的效果。教師要充分利用學校的資源,模擬學前教育情景,把關愛幼兒、信任幼兒、尊重幼兒人格、平等對待每一個幼兒的職業精神,作為設置學前教育職業情景的精神主線,貫徹在專業課教學各個環節中,使學生在學習掌握專業知識技能的同時,持續不斷地獲得職業道德、職業精神的滋養,逐步培養學生形成良好的職業態度和價值觀念。
五、結語
學前教育職業素質與專業能力的培養,二者相互依賴、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在理論與實踐上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學前教育專業能力在學生就業過程中能夠發揮直接而顯著的作用,而職業素質能夠最大限度地促進專業技能持續而穩定的發展。因此,在專業課教學中專業技能教育為核心輔之以職業素質內容的融入,可以提升學前教育人才培養的效率和質量,同時為學生轉變為學前教育職業人而形成必備的專業能力。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9
摘要:建筑力學課程是高職院校建筑類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為適應高職院校經常采用的“2+1”教學模式,要以“應用”為主旨和特征構建課程及教學內容體系,理論教學以應用為目的,專業教學以培養技術應用能力為目的,以此達到高職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目標。變應試教學為素質教學;轉變教學指導思想,改革教學內容;改革教學、傳統考試方法,適應素質教育的形勢。
關鍵詞:建筑力學課程、素質教育、教學內容、采用措施
一、轉變教學指導思想,變應試教學為素質教學
建筑力學是高職工民建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建筑力學課程學的如何,直接關系到其它專業課程(如建筑結構、建筑施工等課程)的學習。在建筑力學課程教學中,應強化學生的工程概念,培養他們的專業素質和創新精神,變應試教學為素質教學,適應“2+1”教學模式。所謂“2+1”教學模式就是2年在校學習相關專業知識、1年頂崗就業實習的教學模式。
在教學中,應突出理論聯系實際的特點,廣泛聯系實際工程,如塔式起重機上平衡鐵重的確定等,使學生通過學習,認識到力學在實際工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以激發學生學習力學的積極性,做到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運用所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這對拓寬學生的工程知識面,增強他們的適應性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二、改革課堂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素質
傳統建筑力學課堂教學是根據專業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學時,依據確定的教材編制授課計劃,明確教學內容。由于職業教育的現實性,決定了高職力學課程是動態的,但教材往往滯后于現實需要。再加上現行教材仍過分強調學科體系的系統性與完善性,導致教師在力學課堂教學中仍跳不出“知識本位”教學,甚至出現所傳授知識“無效”的現象。因此,教師必須按照“實用、實效”的原則來精選課堂教學內容,減少或刪除部分理論推導及相關知識,加強應用計算方面內容,補充課外實用知識。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傳統的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及結構進行重新整合,解決與課程中有關力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重復問題,還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避免簡單重復,盡量多講工程實例和教學案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綜合歸納能力和知識的融會貫通能力。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專業的性質、特點,結合工程實例進行分析,同時讓他們親手操作實驗儀器,自行設計實驗方案、處理數據,自己提出問題,直至作出結論。這對于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是相當有益的,更重要的是能夠培養其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改革課堂教學理念,適應職教形勢發展
課堂教學是教育教學的主陣地,是實現培養目標的根本途徑,課堂教學理念則是其理論基礎,也是原始起點。有什么樣的課堂理念,便會形成什么樣的課堂教學。在現代建筑力學教學中,應樹立以下基本理念。
1.學生發展本位的教學價值觀
這種理念把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智力,以及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發展作為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全面加以關注。這種教學理念打破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指導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指明方向并積極創造出支持開放性探究學習的氛圍,把一切教學行為定位于支持和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和自我解決問題。在教學實踐中堅持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相互交往、交流、共勉、溝通、啟發、補充與構建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師生時時交換彼此的感情、體驗與觀點,以豐富教學內容,獲得新的發展,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真正實現教學相長,成為學習的共同體,激發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最大限度地挖掘他們學習的潛能。
2.注重全面發展,承認個體差異的教學過程觀
這種觀念認為,每個學生都有巨大的潛力,其潛力各不一樣,興趣也各不相同,學生的這種潛力需要合適的教育加以開發。傳統的建筑力學課堂教學理念無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對教學的不同需要,使得“吃不飽”、“吃不了”、“吃不好”的現象隨處可見。要扭轉這種教學的被動局面,教學必須正視課堂群體教學與學生個體差異之間的矛盾,打破傳統力學課堂教學的一統模式,根據學生實際水平實施“差異教學(分層教學)”,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最大程度的掌握知識。
3.著眼于學生成長的教學質量關
作為建筑力學教育工作者,要大力推進建筑力學課堂教學的“質”與“量”的改革。“量”即減少學生負擔,減少學習時間;“質”即采用適當的課堂教學手段,使學生從“厭學”變為“樂學”。高職教育的建筑力學教學課堂作為現代課堂中的一種,既存在共性,又有獨立的個性。這種個性是建筑力學教學課堂自身內在的規律,課堂理念與之符合,可促進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之不符合,職業技術教育就會停滯不前。
四、改革教學方法、手段,提高教學效率和效果
建筑力學課程有很強的工程背景,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很難給學生提供真實的情景環境,難以體會到實際應用的樂趣,不能激發學習信心和熱情。因此,必須對傳統的教學方法、手段進行改革,變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為積極、主動地探索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教學,變靜態封閉的教學過程為動態開放的教學過程,變傳統的“填鴨式”傳授為現代的“研究性學習法”。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技術將工程實例通過屏幕生動展現,著力幫助學生解決力學模型建立的問題。用動畫將抽象難懂的內容形象地表達出來,化抽象為形象,以化解教學難點、縮短認知過程。同時,多媒體教學的新穎性、趣味性和多樣性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不僅形象生動、賞心悅目,而且可以突破時空局限,形象客觀地再現具體事物,使學生獲得豐富的感性知識,給他們提供自由想象和發揮的空間。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學生基本上能消化該節課的內容,大大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然而,需要指出的是,黑板和粉筆也有其他媒體不可替代的優勢,特別是在推證力學原理和公式的方面的優勢非常明顯。另外,實際模型具有形象、生動、真實感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也應注意采用。
五、改革傳統考試方法,適應當前素質教育的形勢
考試內容、考試方法不改革,考試的導向性就不能根本扭轉。隨著我國越來越重視對人才能力的要求,原有的考試模式重結果輕過程、重分數輕能力,嚴重制約著力學教學改革的發展。近年來,在建筑力學教學改革的深入實踐中,我們對成績考核與考試方面進行了初步的嘗試與探索。
首先,在考試內容上減少以再現書本知識為主的考試內容,加強對學生理解知識,應用知識,特別是綜合性、創造性地應用知識能力的考核?荚噧热莞母锸强荚嚫母锏闹攸c,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素質的關鍵所在。因此,卷面主要出一些靈活性大、知識面寬、綜合運用知識能力強的題目。改革標準答案式的成績評價方法,注重考查學生的解題思路和綜合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的考試易活躍學生思維,更易激發創新意識,培養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避免了考前突擊、死記硬背、考時抄襲等不良現象,從而使考試真正成為進一步深化學習的重要教學環節,不再被學生視為沉重的負擔。
其次,在考核方式、方法上,應該有利于識別學生的創造力和實際操作能力,而不是只考他們的記憶力。應改革單一的閉卷筆試,分別采用開卷筆試、大作業、讀書報告、課堂提問、實驗操作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符合課程內容特點的考試方法,不僅減少了作弊現象的概率,還起到了促進他們學習的作用。
為適應當前教育教學改革發展的要求,筆者認為,在考核形式上應改革一次性結課考試的做法,采用多種形式以加強對學生平時學習的考核與督促,并增強平時成績在總成績中所占的比重。平時的考核可以采用作業、課堂提問、討論、報告、實驗操作,以及階段性測驗等多種形式。這種變一次性、終結性考試為學習全過程的考核形式,有利于課程分階段目標的實現,可引導學生掌握良好的學習方法,減少學習的功利性,從根本上改變應試教育長期制約學風、考風建設的狀況,促進學生良好品質的養成。也可適當分散學生的學習壓力,并且能較為準確地考察學生在每個階段掌握知識的實際水平,全方位、多角度地映出一個學生的真實成績和綜合能力。為此,學生學習后的成績評定應采取平時成績(包括上課考勤及專心程度、提問回答情況、作業情況、讀書報告、階段測驗、大作業和實驗成績等)占50%,期末考試成績占50%的分階段的全程性的考核方法。
總之,建筑力學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不可能一蹴而就,要積極穩妥,循序漸進!懊鎸ΜF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是教學改革發展的指導方針。為了使我國教育事業與國際接軌,應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改革,并在改革中不斷總結,積累經驗、逐步完善。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 篇10
摘要:攝影課程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攝影教學和攝影實踐活動,有助于大學生的人文素質、創新思維、審美能力、思想品質和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因此,根據高校攝影課的特點,本文重點探究攝影在大學生素質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攝影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自然交匯的結晶,是了解、認識、反映社會現實的形象化手段,是具有審美價值的藝術形式,是科學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攝影者通過畫面的構思、色調的均衡、場景的剪裁給觀賞者帶來美的享受,使觀賞者真正得到心靈的滿足。與此同時,通過對攝影器材的了解,我們可以接觸到現代科學各個領域,拓寬知識范圍,提高藝術修養。因此,攝影不僅僅是會擺弄照相機,而是一種包括應用科學、想象與設計、專業技巧和組織能力的綜合過程。素質教育相對于應試教育來說,是一場革命,它是全面發展的教育。將攝影藝術作為學生素質教育的一項內容,對高校學生進行攝影知識和攝影藝術的教育,既是一種科技活動,又是一種美學教育。所以,對大學生開展攝影藝術教學活動,不僅有利于大學生身心健康的發展,而且有助于豐富素質教育的內容,推動校園文化建設。
一、攝影教學有助于大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
據近年全國高校大學生素質調查發現,現在不少大學生外語好、數理化好、經濟頭腦好,但對地理、歷史、傳統文化等人文方面的知識了解不多,也沒有很大的興趣,尤其是理工科大學生在這方面的問題比較突出。而攝影教學有著趣味性極強的愉悅式的教學過程,它可以使學習變成一種精神享受。它以形象展示,以情動人,學生在賞心悅目的視覺語言中比較容易掌握所學的知識,從而消除一般教學中的枯燥與乏味。這種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可以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人文科學知識的積極性,改變理工科學生對人文科學缺乏興趣的局面,在沒有壓力和強迫感的情況下,增強學生自覺學習人文科學和審美知識的內在動力。
其次,綜合性強。“以人為本”的攝影教學不僅可以幫助大學生懂得人生,用反映先進文化的攝影藝術美的瞬間去顯示學生張揚個性的絢麗色彩和精神世界,而且在客觀上引導和激發學生主動地培養、加強人文與審美方面的素養。因為人文素質的高低、文化底蘊的厚薄、美學素養的差異都將制約著學生攝影作品的水平,這不僅僅是靠精通技法和造型元素就能解決的。唯有提高各學科綜合知識的運用能力,重視文學、哲學、美學方面的修養,了解歷史和社會現狀及時代特征,了解社會文化、審美習慣、傳統道德,才能夠用照相機準確地記錄和反映社會的發展變化;唯有深入了解社會文化藝術,具備深厚的生活積累、文化功底、文化積淀、人文素養才能拍攝出寓意深刻的藝術佳作。
二、攝影教學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
由于近年來信息、數字、傳播等高新技術的發展,攝影不僅是藝術創作和記錄歷史的依托,更是商業價值的創造者、人們工作學習的幫手、了解社會獲取知識的重要信息來源。培養創新能力是攝影教學優越于其他學科教育的功能。這是因為其它學科教育多屬于認識、記憶、抽象地接受前人經驗模式的教育,而攝影教學沒有固定的目標,沒有不可變的模式,它更加強調學生個體的創新思維,是一種生動的、靈活的、室內室外攝影實踐相結合的教育形式。這種教育形式又間接地促進了學生觀察力、注意力、想象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拍攝中訓練出一種對生活多側面、深層次的洞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探索攝影中的意境、構圖及審美方面的奧秘,從而激發出推陳出新、追求創新、以創新為榮的意識和創造潛能,并時時處處處在有創新思維伴隨的過程中。攝影教學中的后期計算機運用方面的課程有利于學生借助于先進的圖像處理軟件,開展數碼影像的二次創作實踐。學生憑著自己的理解和審美,大膽嘗試,盡可能將一些看似普通的數碼影像素材,通過對圖像的處理創造出不同風格、不同色調、不同語境和表達不同含義的新作品,由此促進創新能力和意識大大提升。
三、攝影教學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審美能力
攝影作為一門獨立的藝術,它的藝術表現對象是人、自然與社會,每一幅成功的攝影作品都表現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性格等,表達了作者對美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通過各種傳統和現代的攝影教學手段,以美的作品、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為特點,從情感上打動學生,感之以形,動之以情,再曉之以理,實現對美的事物從感知到理解再到欣賞的過程,從而提高學生藝術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攝影能讓學生主動地在現實生活中尋找美,留意在生活中遇到的事物,關注現實世界并發掘它具有的價值,尤其是審美的價值。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許多可以提煉的、可以感動人的美好的事物。雖然我們所處的現實并不是完美的,但它是實在的、活生生的,在各種矛盾中、在現實的沖突與撞擊中,才更會顯示出生命的活力與真實樸素的美。在攝影教學中,我們可以從學生們的實際情況出發,而學生時代的生活最重要的主題就是校園文化生活。我們就可以指導學生從校園生活中挖掘素材,發現現實生活中的美。所以我們在教學中應多舉辦一些攝影的觀摹展示,或是拍攝活動,如以“校園”為主題,讓學生通過攝影從多方面多角度來體現自己的生活學習、文體活動,去觀察體驗自己的生活,發掘有價值的事物。
四、攝影教學有助于大學生思想品質的培養
在攝影教學中,經常組織學生進行豐富多彩的攝影實踐采風活動能促使大學生身心健康。通過走進大自然的群體活動,學生能放松心情,增進友愛,在增進友誼的同時也使拍攝技術得到提高。課外組織的攝影講座、論壇、博客等,客觀上鼓勵大學生多以攝影作品為媒介進行溝通交流。在攝影教學中,也可以滲透思想品質教育。通過介紹中外優秀攝影家的生平事跡,鼓勵學生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為勇擔社會責任、追求敬業奉獻的人。如在戰爭年代,許多戰地攝影記者懷著強烈的事業心與責任感,冒著生命危險拍下一幅幅紀實照片,表現戰爭的殘酷和激烈,歌頌為正義而戰的英雄精神。這些生動事例讓大學生從中解讀到可貴的奉獻精神和良好的職業素質,找到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從而激勵自己胸懷大志,積極進取,努力開發蘊藏在自身的創造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攝影教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的健康心理素質
當今,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明顯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如獨生子女人數越來越多,這一群體從小被呵護太多,在為人處世方面存在著許多不足和誤區。另外,由于物質生活條件的改善,許多大學生缺少艱苦奮斗的進取精神。改善大學生的心理狀況應從多方面努力,而積極開展攝影活動也是改善大學生心理素質的一個好途徑。一方面,可以通過欣賞好的作品來培養大學生良好的人文精神,增強社會責任感。從風光攝影作品中感受到大自然的秀麗、壯觀之美時,會引起由衷的贊美和對祖國的熱愛。通過攝影社會實踐活動,大學生們更加關注社會,增強了社會使命感和責任感。另一方面,大學生積極參加攝影實踐活動,可以消除心理障礙,培養健康的心理素質。在攝影實踐中,成員的互相幫助和個人體力、意志的磨練,克服了困難,加深了團隊中同學間的友誼,既陶冶了情操,培養了樂觀開朗的性格,又培養了堅韌不拔克服困難的意志和團隊協作精神,潛移默化中個人的心理障礙也會逐步得到消除和矯正,也更好地為畢業后適應社會創造了條件。
綜上所述,攝影藝術教學有助于大學生素質的培養。把攝影藝術教學納入學生素質培養的內容,是時代的呼喚,它不僅僅是一種觀念上的拓展,更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新途徑。目前的攝影藝術教學還存在很多主客觀的發展制約因素,為了能真正發揮攝影藝術教學在高校學生素質教育中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學校應當更多地吸引攝影方面的教育人才,完善教學設備,充實教學內容,組織豐富的實踐活動。在攝影日益普及的狀況下,在21世紀的今天,大學生不應成為攝影的門外漢,而應把攝影作為工具,創造性地投入到各項工作和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去。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與人文課程體系的建構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體育人文素質教育研究論文09-25
高校人文素質教育模式的制度保障探究論文08-24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的論文09-22
高校體育教育中人文素質教育探討論文09-25
靈商對人文素質教育的意義論文07-30
高職院校人文素質教育探析論文09-03
中職護校人文素質教育的途徑論文08-13
大學英語人文素質教育分析論文08-22
高校人文化模式體育教育論文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