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阿倫特與馬克思兩種革命觀的對話及評價

        時間:2024-08-25 01:21:02 哲學 我要投稿

        關于阿倫特與馬克思兩種革命觀的對話及評價

          針對法國大革命與美國大革命的對比,阿倫特提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革命觀,這樣的革命觀形成了她與馬克思之間的對話。以下是小編J.L為大家分享的關于阿倫特與馬克思兩種革命觀的對話及評價之論文范文。

          革命是一個永恒的話題,無數政治哲學家都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作為“黑暗時代的一盞明燈”,漢娜·阿倫特作為西方學術界公認的20 世紀最有影響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她所處的資本主義的“黑暗時代”里,革命讓她看到了開端啟新的激情,以及變革與復興的希望。正如她所說的:“歷史進程突然重新開始了,一個全新的故事,一個之前從不為人所知的故事將要展開。”同為猶太哲學家,阿倫特與馬克思都進行了關于革命問題的解讀。阿倫特在分析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基礎上對革命的解讀,無疑形成了對革命最為獨特的論斷,并形成了與馬克思之間關于革命問題的爭論。

          一、阿倫特論革命

          阿倫特對于革命的思考,集中體現于《論革命》一書中,這也是其政治思想的“邏輯和年代學的總結” ,對革命論述的基礎,就是對一個問題的集中回答,即為什么“法國大革命以災難告終,卻成就了世界歷史; 而美國大革命如此功成名就,卻始終不外乎是一個地方性的重大事件。”這一問題的分析與回答,形成了阿倫特與馬克思對于革命的不同理解。針對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的不同,阿倫特將革命區分為兩個概念: 社會革命和政治革命。在阿倫特看來,法國大革命正是社會革命的代表,它的起因更多的出于同情。用盧梭的話說,同情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物傷其類之情。法國大革命把同情概念引入了革命,并將同情概念作為大革命一切情懷的出發點。

          于是,同情逐漸變成了一種革命所依撐的激情,蔓延于整個法國大革命之中。出于對貧困絕境的憐憫同情,法國大革命將窮人的日常需要作為政治訴求宣之于眾,“人民”成了法國大革命的關鍵詞,它的含義第一次單單指遭受苦難的下層人民,同情的熱情將作為革命者的人民的意志升華到最高的政治美德之中。阿倫特認為,正是這種同情的美德,在法國大革命之日起,革命者們基于同情產生的情感的無限性,使人們陷入了無法控制的、更大的恐慌之中,最終吞噬掉革命本身。這場社會革命,從人性的角度出發,提出了迫切解決人民貧困絕境、滿足人民日常需要的政治目的,以暴力為手段,同情為動力,掀起了轟轟烈烈的社會浪潮,最終,它的浪潮席卷了整個歐洲,也吞噬了革命的成果,大革命蛻變為戰爭,戰爭又變成了不斷的對內戰爭和對外戰爭,結局是革命變成了暴力騷亂與恐慌。

          在阿倫特看來,同情情感與暴力手段已經是法國大革命中所出現的致命問題,同時,將滿足人們的日常需要這一私人領域問題納入進公共領域的范疇,更是法國大革命的失敗之處。

          二、自由、暴力與解放: 阿倫特對話馬克思

          依前文而論,在阿倫特的視域下,革命是自由,是理性,是政治的重新構建; 在馬克思的視域下,革命是富足,是激情,是打破舊的國家機器的勇氣和變革的力量。對于革命的不同角度解讀形成了阿倫特和馬克思不同的革命觀,在這樣的革命觀之下,阿倫特與馬克思在以下幾組概念上進行對話。阿倫特將“以自由立國”作為革命的終極目標,“自由”成為了阿倫特思考革命問題的出發點。

          馬克思也進行了自己關于自由的理論建構,那么,什么是自由? 該實現什么樣的自由? 阿倫特和馬克思基于對革命問題的探討,也在自由問題上進行了對話。在馬克思的理論中,自由是一種每個人全面發展的生活狀態,換句話說,就是實現“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條件的“一切人的自由發展”。這也是馬克思所設想的在未來共產主義社會個人的狀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作為實現“一切人的自由發展”前提。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將自由實現的歷程概括為三大階段: “人的依賴關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和“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產能力成為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 ,馬克思所強調的自由,正是這一自由歷程的第三階段。是追求每個人徹底獲得解放,成為獨立自由的個體。自由既是人的個性的全面解放,又是人的能力的全面發展。這種人的全面解放的狀態就是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下的自由王國,這種自由王國必須建立在“必然王國”之上,才能夠真正得以實現。

          這一實現的基本條件是“工作日的縮短” ,使得工人階級能夠有閑暇時間進行自身全面發展提升。這樣一來,馬克思的自由理論問題轉化為社會理論問題。自由作為一種個性的全面解放,被放在社會問題領域進行解決。

          三、革命: 手段還是目的

          針對法國大革命與美國大革命的對比,阿倫特提出了一個不同以往的革命觀,這樣的革命觀形成了她與馬克思之間的對話;谇拔膶︸R克思和阿倫特革命觀的探討,以及對于自由、暴力、解放三個概念的分析,我們可以從他們的理論出發,綜合阿倫特和馬克思對于革命的觀點,對革命真正要旨做出進一步的研究。在現代的視域下,革命已經不再是革命本身,而上升到革命問題。革命自古有之,而上升到革命問題被加以反思則是從現代才開始的。古代的革命都是一種解決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的權宜之計,古代的革命只是改變了原有的統治階層的組成部分,但是并沒有改變原有的政治結構和思維方式,這并不真正意義上的革命。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革命,代表著思維方式的真正變革以及對新事物的崇拜,F代性的真正革命使得“人們的想象力預先就沉浸在即將來臨的聞所未聞的幸福中……一心朝著新事物奔去。”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現代就是革命本身,現代精神本身就是要超越過去的一切。阿倫特將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作為革命的范例,可以說,法國大革命和美國大革命都繼承了這一精神。法國大革命試圖在精神和政治上解放人類,美國大革命試圖在政治和社會制度上解放人類,超越過去的一切。所以,從法國大革命開始,革命已經突破了原有的概念,有了新的含義。如果不限于政治革命,在廣義上去理解現代革命,工業革命就往往被認為( 例如霍布斯鮑姆) 是與法國大革命具有同等決定性的現代革命,因為它使得“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擺脫了束縛它的桎梏”從而完全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

          所以說,真正的革命是人們通過真正的變革,按照人為的設計重新定義原本規定的命運。從馬克思和阿倫特對于法國革命和美國革命的論述,再從托克維爾、柏克、勒龐對于革命的思考,可以看出真正的革命不僅僅是基于變革的激情和浪漫的想象,理想的藍圖最終經過實踐的加工才能夠真正構建起來。革命的方式和革命的領導者尤為重要。

          真正的革命,是一場徹底的思維方式的變革,充滿著人類對于幸福、對于自由、對于解放等所有美好詞匯的追求的激情與理想,并在理論與現實的雙重維度上基于人性的缺點展開對制度、文化和精神的變革。在這種意義上來講,革命隨著人類的發展永存,我們也將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永遠不會停止對于革命的探討。

        【阿倫特與馬克思兩種革命觀的對話及評價】相關文章:

        基于對話精神的課堂評價初探11-28

        論馬克思實踐觀的人學意蘊03-05

        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與馬克思主義政黨觀02-04

        馬克思自然觀的環境倫理思想研究11-18

        試析馬克思財富觀的歷史唯物主義意蘊11-17

        論馬克思主義行政人事觀及其當代價值03-18

        淺談馬克思的歷史概念12-11

        談馬克思的生態自然觀及其對生態環境的重要意義06-12

        哈姆萊特與堂吉訶德的形象比較研究12-05

        • 相關推薦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