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在行知理論下展開音樂的翅膀
陶行知是一位為世人敬仰、懷念的人民教育家。他以畢生的精力,批判舊教育,探索新教育,致力于教育改革并付諸實踐。他以蘊含豐富的教育思想寶庫,為我們提供了教育的理論和方法,給我們以啟示和教益。尤其是他的“教學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對于學前教育帶來很大的啟發,陶先生早就說過:對學前兒童切忌空口說教,而應將教與學統一在做上,讓幼兒在活動中通過操作進行學習,教師在幼兒活動過程中進行教育、教學,使教育切實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經過這么多年不斷的實踐和探索,我把這一思想徹底貫徹到了音樂活動中。
一、“在做上教是先生;在做上學是學生”
我們都知道教師不應該是教給孩子死記硬背現成的知識,而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培養孩子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使孩子學會學習。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我先確立好孩子在活動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和把握孩子的興趣,創造孩子積極參與學習的機會,讓幼兒在聽一聽,做一做,演一演,創一創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現音樂,并給幼兒一些自由空間,使他們自由發展自己的個性。在每次教授新課時我是通過以下幾方面來教學的。
1、聽一聽:
在教授新歌時,我首先會選擇一些幼兒熟悉的、感興趣的、能給幼兒帶來愉快情緒的歌曲來給幼兒聆聽,當聽到喜歡的歌曲出現時,幼兒往往表現出極高的熱情,他們的積極性就被充分調動起來了,這樣為新活動的導入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2、做一做:
幼兒對邊唱邊做動作是最感興趣的,在學唱新歌時,我先讓幼兒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跟據歌詞的內容做一些相關的表演動作。結果幼兒都是熱情高漲,活動的氣氛被激活,幼兒一邊學著做動作一邊學唱新歌,歌曲很快就會學會并能背誦歌詞,理解歌詞,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3、演一演
歌表演是幼兒非常樂于參加的一種音樂活動形式,也是培養孩子音樂綜合能力的一種教學實踐,因此,我特別注意他們表演能力的培養,如在教中班音樂游戲“狐貍捉雞”時,我讓幼兒在欣賞作品的同時,還讓他們運用自己的感知,充分討論狐貍的音樂形象,并集體創作、設計狐貍的狡猾、小雞的弱小等不同情緒、不同形象的動作,我只是作適當的點撥和提示。這樣,幼兒從被動的接納者轉為積極主動的參與者,自信心大增,創造的潛力得到充分的發揮。再如,我在小班上音樂活動“小雞出殼”時,大膽地把孩子推向前面,讓孩子自己去觀察、自己去嘗試學習小雞出殼的舞蹈動作,這一參與過程既滿足了孩子情感的需要,游戲的需要,作小主人的需要,創造的需要,又使孩子在情感、個性、智力等方面獲得和諧發展。在一般的歌唱活動中,我也讓他們嘗試自己創編表演的樂趣,讓他們隨音樂自由表演,這樣,在動中加深了幼兒對所學歌詞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了幼兒唱歌的表現力。
4、創一創
在會唱會表演的基礎上,我還積極創設情景,給幼兒想象的機會,不但培養他們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也使讓他們進一步理解教學內容的好方法。在音樂聲中,幼兒會根據我提出的情景邊唱邊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饒有興趣的進行表演,這樣,不僅加深了幼兒對歌曲的理解和記憶,而且培養了幼兒音樂聯想力、表現力和創造力。
二、教的法子要根據學的法子來決定,把教法和學法緊密相連
陶行知先生認為人的智力有差異,因此,他積極提倡根據人的不同智力特點施以不同的教育。要使不同的孩子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學,學中做”,這樣才能有興趣,才能學得好。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才會主動的學習。陶先生的理論充分體現了“因材施教”、“寓教于樂”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異,孩子的音樂基礎也有差異,所以我們老師要根據孩子的差異性,采取不同的教學方法。這就要求我們老師在平時要做到對每個幼兒的音樂基礎有所了解,以便在活動中能有的放矢地進行音樂的差異教學。因此,在音樂活動中,教師要能隨機應變,讓不同層次的幼兒都有“成功”的機會。但在以往的音樂活動中,總有一部分幼兒老當演員,一部分幼兒老當觀眾。那些天賦好的幼兒經常有機會表現,而那些條件較差的幼兒卻因自卑而不敢表現。如果我們任其自然,這部分幼兒不僅失卻了學習音樂知識技能的機會,還可能導致一定的心理缺損。我們應將音樂活動作為手段,讓每個幼兒都能積極、主動、自信地參與到活動之中,滿足幼兒自我表現的需要。基于這一思考,我設計了小步遞進的“階梯”,提出合適的要求,盡可能使教育個別化,使每個幼兒都能按各自的步調發展。如我設計了起步較低、由易到難的系列節奏游戲:聽著小鈴和拍拍手(即模仿小鈴節奏拍手)。大鼓和小鈴(即以跺腳方式模仿大鼓節奏,以拍手方式模仿小鈴節奏)。機器人(即聽辨鋼琴的低音區和高音區,并分別用跺腳和拍手表示)。小手小腳(即根據圖譜上的小手、小腳標志,隨音樂用小手、小腳表現相應的節奏)。這組游戲的技能要求并不高,目的是讓幼兒輕松自然地走進音樂活動,在難度不高的藝術表現中體驗成功。這樣,不僅讓層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參與的機會,而且增加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一旦興趣被調動了起來,就能使孩子通過自己的實踐順利掌握學習的基本要求,同時,基礎好的孩子又得到了較高要求的鍛煉。因材施教,差異教育,使不同層次的幼兒的音樂素養都得到了提高。
三、“教學做合一”三者不能分割,也不能并重
“教學做合一”應以“做”為中心,這是陶行知先生這個理論的重中之重,也就是說教與學都要以“做”為中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都要“以兒童為行動的主體,唯有如此,才能培養出手腦并用,富有創造性的人才”。在歌唱時,我就讓幼兒用身體的各個部位來表現,如拍手,跺腳,身體晃動等,并隨之教給幼兒認識二拍子,四拍子,三拍子,在聽音樂中告訴幼兒這是幾拍的,讓幼兒一邊拍手一邊聽或者一邊拍手一邊唱,這些都是幼兒在有音樂伴奏或無音樂伴奏的情況下,把自己對節奏的感受和理解用優美的動作表現出來,這種表現自如、靈活、不用老師教,老師只不過加以引導。小馬跑、烏龜爬、刮風、下雨、開火車、飛機飛、騎自行車、劃船等都讓幼兒用手拍,用腳跺,用身體表現。讓幼兒認識二拍子時,可以讓他聽《進行曲》,威武雄壯,整齊有力;認知四拍子時,就讓他們聽一些較舒緩的曲子,如《小小鳥》、《小燕子》等,認知三拍子時,就放一些圓舞曲讓幼兒來表現。除了用身體表現,我還讓幼兒充分地利用打擊樂器,先讓他們了解各種樂器的聲音,是清脆、是渾厚、是 長音、是短音,這樣敲就特別好聽,然后讓幼兒自己給小樂曲配上伴奏,練習合奏。以上這些內容孩子們都熟練到一定程度后,我又讓幼兒自己在試著創編節奏。除了這些教育培養外,我還把對幼兒的音樂素質練習穿插在一日生活中,如早上體檢時欣賞優美的樂曲,不僅陶冶了情操,還使幼兒盡快醒來,有一個愉快的心情迎接新的一天到來。早上喝完水和課間休息時,放一段輕松活潑的童謠,讓幼兒隨之做優美的律動,增強了幼兒對音樂的興趣,發展了動作。這樣久而久之,孩子們無論是在對音樂的喜愛上,對音樂的感受力上,還是在音樂節奏方面都有了很大的提高。
通過教學實踐活動,我感覺到音樂教學活動中滲透“教學做合一”的思想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僅受到幼兒的歡迎,還能使我在教學中花時少,工效高,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淺談在行知理論下展開音樂的翅膀】相關文章:
淺談IT環境下審計理論基礎的重新認定04-01
淺談工業4.0下的設備管理論文12-03
淺談中國傳統音樂的基本樂理論文06-13
淺談建構主義在音樂理論教學中的運用03-21
淺談中藥法象理論03-20
淺談高師音樂理論課堂中的語言藝術03-05
淺談中職學校學前教育音樂理論課教學03-27
淺談關于黨校圖書館和知知管理的思考03-18
淺談言語行為理論綜述03-01
淺談當代藝術理論論文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