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

      1. 文化生態學下新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論文

        時間:2024-08-03 22:13:33 文化畢業論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文化生態學下新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論文

          摘要:新疆民族音樂文化資源豐富,但隨著社會進步,文化生態的改變,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呈現出失去文化空間,傳承人后繼無人等狀況。對此,要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認識分析,接受民族音樂文化隨社會變遷而變遷的規律,尊重傳統,允許改變,包容創新,才是民族音樂傳承發展的正確態度和做法。

        文化生態學下新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論文

          關鍵詞:新疆民族音樂;傳承;發展;文化生態學

          文化生態學起源于20世紀50年代,“由美國人類學家J.H.斯圖爾德提出,是研究文化與環境之間相互關系的科學,是文化學和生態學的一門交叉學科,是就一個社會適應其環境的過程進行研究,它的主要問題是要確定這些適應是否引起內部的社會變遷或進化變革。但是,它還結合變革的其他過程來分析這些適應。文化生態學理論普遍認為,文化并不是受某一因素的直接影響而產生的,而是在多種復雜的變量的交叉影響下出現的。”[1]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經濟加速發展,而農業文明被工業文明的取代則導致了農耕文化的日益破壞,原本與農耕文化相適應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也隨之發生急劇變化,致使我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少數民族音樂文化的生存,受到極大威脅。隨著西部大開發、經濟大發展的進程,新疆民族傳統音樂文化生態也發生著巨變,很多音樂形式因不能適應環境的變化而正在消失。從文化生態學角度來看,文化是人與自然協調的產物,特定的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文化必定呈現出特定的民族、地域、歷史等風貌,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一定范圍內創造的具有生態適應性特征、各種元素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的一種文化方式和文化狀態。

          一、新疆民族音樂現狀

          生產勞動是人類賴以生存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賴以生存的固有生產勞動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導致生活習俗也發生了根本性改變。而原生態民歌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那些以特定的生產勞動為依托的一些民族特有的傳統音樂體裁,由于生產方式的改變而失去了其繼續生存的根基,如新疆庫車地區,人們在生產勞動、日常生活中即興編創的歌曲,如《犁地歌》《割麥歌》《麥場歌》《趕車歌》等多為散板,篇幅短小、節奏自由、氣息悠長。據當地人反映,這些勞動歌曲和生活習俗歌曲在20世紀90年代以前還比較盛行,但隨著生產方式和生活習俗的改變,特別是90年代以來傳統的耕作方式為現代化耕作技術所取代,如今能夠演唱生產勞動歌曲和生活習俗歌曲者已鳳毛麟角,只有少數60歲以上的老人能夠演唱兩三首犁地歌、割麥、趕車歌,中年人能夠演唱一至兩首歌已實屬不易,年輕人基本不會唱,生產勞動歌曲已瀕臨滅絕。作為無形遺產的傳統音樂,載負于有形的人而存在。傳承人老齡化卻后繼無人的現狀,是目前新疆少數民族音樂保護與傳承工作中所面臨的最嚴峻問題之一。特別是70歲以上的傳承人,他們昔日所經歷體驗的音樂記憶以及所持有的精絕技藝,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塵封,永久鎖定在他們的腦海里。而40歲以下的年輕人,受現代生活環境的影響,以及價值觀的改變、母語的缺失,使得他們不能承襲祖輩留下來的音樂遺產。新疆傳統民族音樂不能為當地的年輕人帶來豐厚的經濟收入,另有現代傳媒技術的發展和傳播,年輕人更愿意接受外來的流行音樂。審美觀念的不同和變化,本民族傳統音樂已經無法吸引年輕人,因此傳承面臨后繼無人的危險境地。

          二、新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

          從文化生態學的角度認識新疆民族音樂現狀,民族音樂文化的變遷是隨著其賴以生存的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生態環境的改變而改變,一味地保護、傳承民族音樂的原生性,實則是有違社會發展規律,有違文化與環境相互適應關系規律的。少數民族音樂原本以自然傳承的方式生存于民間,現代社會原有的傳承方式和生存機制逐漸被邊緣化,一少部分少數民族音樂在轉型過程中逐漸適應了現代社會,能夠將文化資源直接轉化為經濟效益,憑借市場完成自身的延續傳承和發展。但更多的民族音樂資源雖然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但是卻難以與市場結合,在民間傳承中優勝劣汰。因此與時俱進、不斷發展應被認為是保護遺產的正確方式,發展可以不斷出新,保護則應當盡量追求其原真性,音樂功能可以轉型,但音樂形態本身不應發生太多改變。民間的自然傳承也應當尊重傳統,努力把握民族音樂文化中的精華,同時也容許在傳承過程中有部分的改變,如傳統音樂與西方流行音樂結合的新興的民族音樂種類,也逐漸走進民間生活,而這恰恰是適應環境的表現,因此需要對其以包容的態度。這樣,一方面增強民族音樂適應現代社會環境,激發其自身的創新能力,另一方面盡量保持原有的音樂樣態,跟隨文化生態環境而逐漸變遷。舊的傳統不會被原樣重復,新的環境又會使新模式不斷加入進來,所以文化只能是一個開放、流動和與時俱進的體系。過去,我們孤立的看待傳統文化,我們認為傳統與現代是對立的,實際上,在當今世界里,往往是現代里包容著傳統,傳統里也融入了現代!皞鹘y是一條河流”,在文化與社會環境相適應的過程中,傳統也在日漸更替,因此對于新疆民族傳統音樂的傳承發展,適應社會發展,適應文化生態環境才是可尋規律。

          [參考文獻]

          [1]崔明昆.文化生態學的理論與方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05.

          [2]周明甫,金星華.中國少數民族文化簡論[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文化生態學下新疆民族音樂的傳承發展論文】相關文章:

        淺談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論文10-22

        談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06-09

        關于音樂教育與民族音樂文化傳承研究08-26

        藝術文化民族音樂論文參考07-30

        淺談中國民族音樂發展及發展新方向論文07-04

        淺談贛南采茶舞蹈的傳承與發展的論文08-05

        古曲音樂風格的傳承與發展論文10-04

        高職院校發展民族音樂教育的策略論文09-24

        體育教育生態學發展路徑探究論文10-01

        淺談文化自覺視域下的大學文化傳承與創新06-01

        国产高潮无套免费视频_久久九九兔免费精品6_99精品热6080YY久久_国产91久久久久久无码

        1. <tt id="5hhch"><source id="5hhch"></source></tt>
          1. <xmp id="5hhch"></xmp>

        2. <xmp id="5hhch"><rt id="5hhch"></rt></xmp>

          <rp id="5hhch"></rp>
              <dfn id="5hhch"></df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