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談香文化的繁盛及普及
香文化的繁盛及普及
宋代,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都進入了一個高峰時期,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現了《洪氏香譜》等一批關于香的專著,步入了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宋代的航海技術發達,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比唐代更為繁榮。巨大的商船把南亞和歐洲的乳香、龍腦、沉香、蘇合香等多種香料運抵泉州等東南沿海港口,再轉往內地,同時將麝香等中國盛產的香料運往南亞和歐洲。(沿“海上絲綢之路”運往中國的物品中,香料占有很大的比重,常被稱為“香料之路”。)
宋朝政府還在泉州設立了市舶司(類似于現在的海關),專門負責管理進出口貿易。當時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征收的稅收甚至成為國家的一大筆財政收入。宋朝政府甚至還規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足見當時香料貿易的繁盛與香料用量之大。
宋代之后,不僅佛家、道家、儒家都提倡用香,而且香更成為普通百姓日常生活的一個部分。在居室廳堂里有熏香,各式宴會慶典場和也要焚香助興,而且還有專人負責焚香的事務;不僅有熏燒的香,還有各式各樣精美的香囊香袋可以掛佩,制作點心、茶湯、墨錠等物品時也會調入香料;集市上有專門供香的店鋪,人們不僅可以買香,還可以請人上門作香;富貴之家的婦人出行,常有丫鬟持香薰球陪伴左右;文人雅士不僅用香,還親手制香,并呼朋喚友,鑒賞品評……
從宋代的史書到明清小說的描述都可看到,宋之后的香與人們生活的關系已十分密切。
這一時期,合香的配方種類不斷增加,制作工藝更加精良,而且在香品造型上也更加豐富多彩。除了香餅、香丸、線香等,還已廣泛使用“印香”(也稱“篆香”,用模具把調配好的香粉壓成回環往復的圖案或文字),既便于用香,又增添了很多情趣。在很多地方,印香還被用作計時的工具。
與“焚”香不同的“隔火熏香”的方法也較為流行:不直接點燃香品,而是先點燃一塊木炭(或合制的炭團),把它大半埋入香灰中,再在炭上隔上一層傳熱的薄片(如云母片),最后在薄片上面放上香品(單一的香料或調制的香丸),如此慢慢“熏”烤,既可消除煙氣,又能使香味散發更加舒緩。
到明朝時,線香已有廣泛使用,并且形成了成熟的制作技術。
各類典籍都有很多關于香的記載,周嘉胄所撰《香乘》尤為豐富。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也有很多關于薰香與香料的內容,例如:香附子,“煎湯浴風疹,可治風寒風濕”;“乳香、安息香、樟木并燒煙薰之,可治卒厥”;“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并燒之可辟瘟疫”。
《本草綱目》還記載了制作線香的技術(擠壓成條):用白芷、甘松、獨活、丁香、藿香、角茴香、大黃、黃芩、柏木等為香末,加入榆皮面作糊和劑,可以做香“成條如線”。
香具方面,宋代最值得關注的自然是瓷器。宋代燒瓷技術高超,瓷窯遍及各地,瓷香具(主要是香爐)的產量甚大。在造型上或是模仿已有的銅器,或是另有創新。由于瓷爐比銅爐價格底,所以很適宜民間使用。宋代最著名的官、哥、定、汝、柴五大官窯都制作過大量的香爐。瓷爐雖然不能象銅爐那樣精雕細琢,但宋代瓷爐卻自成樸實簡潔的風格,具有很高的美學價值。
在元明清時期,開始流行香爐、香盒、香瓶、燭臺等搭配在一起的組合香具。
到明朝宣德年間,宣宗皇帝曾親自督辦,差遣技藝高超的工匠,利用真臘(今柬埔寨)進貢的幾萬斤黃銅,另加入國庫的大量金銀珠寶一并精工冶煉,制造了一批蓋世絕倫的銅制香爐,這就是成為后世傳奇的“宣德爐”。“宣德爐”所具有的種種奇美特質,即使以現在的冶煉技術也難以復現。
對宋元明清的文人來說,香已成為生活中的一個必不可少的部分。從蘇軾出神入化的詠嘆,到《紅樓夢》豐富細致的描述,這一時期文藝作品對香的描寫可謂俯仰皆是。
而且從蘇軾、曾鞏、黃庭堅、陳去非、邵康節、朱熹、丁渭等人寫香的詩文中可以看出,香不僅滲入了文人的生活,而且已有相當高的品位。即使在日常生活中,香也不單單是芳香之物,而已成為怡情的,審美的,啟迪性靈的妙物。如蘇軾的《和魯直韻》、朱熹的《香界》:
《和魯直二首》
四句燒香偈子,隨風遍滿東南;
不是聞思所及,且令鼻觀先參。
萬卷明窗小字,眼花只有斕斑;
一炷煙消火冷,半生身老心閑。
《香界》
幽興年來莫與同,滋蘭聊欲泛光風;
真成佛國香云界,不數淮山桂樹叢。
花氣無邊熏欲醉,靈芬一點靜還通;
何須楚客紉秋佩,坐臥經行向此中。
【淺談香文化的繁盛及普及】相關文章:
淺談文化與文化教育的關系06-02
淺談京劇里的文化11-15
淺談關于德國的文化04-25
何謂文化讀后淺談06-13
淺談日本茶道文化04-20
淺談中國酒文化07-21
淺談中華道德的文化價值11-17
淺談中國酒文化與世界酒文化論文04-12
淺談中美籃球文化的差異論文04-27
淺談奧林匹克文化論文0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