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互聯網的狂飚突進,給傳統的平面媒體經營帶來極大的挑戰。所以,是否能挑選并培養出適應時代變化的復合型人才,成為下一輪媒體競爭的焦點。我從事媒體的管理工作已超過十年,回顧之前走過的路,總結分享在媒體人才培養方面的一些經驗和教訓,也供其他媒體管理者參考。
首先,我們需要了解最近十年來媒體的管理結構和對人才需求的變化。
在1990-1999這十年中,中國的媒體已經發生了許多變化,尤其是處在改革開放前沿的廣州和深圳,成為媒體變革的先鋒。最突出的有《深圳特區報》、《南方都市報》、《南方周末》、《新周刊》幾家媒體。他們最先讓報紙雜志化,新聞周刊化。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媒體對人才的需求變化首先體現在采編人員,不再是單一的文字記者、攝影記者、文字編輯、圖片編輯和英文編輯,他們需求更具復合能力的人才,比如說能寫好文字報道同時會攝影,文字編輯的英文也很強,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1999年,一個本科英語專業,沒有讀過新聞的我,憑著《新周刊》上發表了一篇連續10P圖文報道和會攝影、能寫專題報道,還能英文直接采訪外國政要的能力,進入當時熾手可熱的新聞行業,成為深圳特區報業集團下屬的《深圳周刊》的一名記者兼編輯。并在第二年憑借《深圳首例角膜捐獻》圖文報道榮獲2000年“中國新聞獎”。
雖然后期我的工作內容逐漸從一線轉到管理崗位,直到今天,記者和編輯的業務我依然沒丟,這些是基本功,也是我感悟和記錄社會進程一種方式。
說到招聘難題,首先要談中國高等教育的各種問題。在我面試過的上千應聘者中,許多985、211院校的新聞專業畢業生居然連基本的通訊稿都寫不好,真不知道四年是怎么讀下來的,專業課程是如何過關的。
其次也得談一談國內媒體的管理水平。中國的報業集團已經有上百家,可懂媒體經營的人力資源總監沒幾個。大部分媒體的人力資源部也就負責在招聘網站或自己的平臺上發布職位空缺,收集簡歷,他們大都沒有從事過一線采編工作,并不理解崗位的軟技能要求,只能對學歷,工作經歷等硬指標進行篩選,所以,大多數軟技能很強、硬指標不過關的人才,在人力資源部這一關就無法通過。
一般招聘的人員分為兩種,一種是初級崗位,就是一線的記者和編輯。有些媒體是采編分離,有些媒體是采編合一,更有利弊。報紙的工作量大,尤其是日報,一般會采用采編分離,雜志中周刊采寫量大,也采用采編分離之法。而月刊季刊采編合一的比較多。
當時我在一家周刊擔任副總編時分管人力資源,主要招聘一線的記者和編輯。我會親自看每一份投來的簡歷,分析此人的成就動機和自我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