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半月前參與“經理人擂臺”,今天發現已經從“擂主”位置掉下來了。也切身理解“擂主”的“性格的塑造,往往需要比基礎技能培訓花費更多的費用和更久的時間,這是企業不能承受的。”的觀點。但是,依舊想隨筆個文章,呼吁“老板”重視可以潛移默化塑造員工性格的企業文化!——個人以為,實業是人才成活的最后一道關口。
經常會有人說“但能有點兒本事,誰上班啊”等等,也是有道理的。雖然也有“投身實業報國”等高大上的提法,但“養家糊口”的現實所需才真真正正是——剛性需求。
回想起十年前,十幾位臨時工大哥大姐硬生生的把公司的“產量、質量”提上去了——提上去的還有我的“人人可用”的信心。
總結起來,當時還為成型的企業文化中有濃厚的“持續改進”風氣,甚至已經到了“內行人”無從下手的程度。然而,在這些“外行的、高齡的”臨時工們的眼里,可下手的“改善點”多爾又多,是他們打開了持續改進的新局面!同時為了讓“外行的、高齡的”臨時工們能夠勝任“尖端自動化加工、檢驗”的工作,也推動了“標準化文件”的“接地氣兒”完善方向。十多年后,大哥大姐們有些已經是“企業的中流砥柱”、有些已經“另謀職業”,共同的走向是——告別了曾經的“底層人群”。
互利雙贏,是做生意的準則之一。對人才的應用上,互利雙贏下來,獲利多的是企業的持續生存力!企業有勃勃生機,社會呢?
本人一向反對下屬對“員工”的挑肥揀瘦。多年來,我要求的筆試題目中唯一不變的是“123456789、ABC”,而且還是要求“照著上面的樣子‘寫’”。試問,你能做得到嗎?——會有多少“合格”的員工;請教,你敢用這樣的員工嗎?——我只嘆息,這樣合格的好員工來源越來月少了。
實業,是個大話題。我一直認為“實業”是小于人生事業的。一個人的經歷中,想來也無外乎“家庭、學校、社會、企事業”這些過程、或是可選項。實業所具備的“被約束、必須手腳實踐、必須有一定的時間長度”等特征,對人的成長來說實在是——太好了。站在人才成活的最低目標上來審視“實業”的社會責任,一系列的管理技術、管理方法、作業方法、思維方式……都是“人才”在人生事業中“多多少少有點兒用”的。戒除網癮、改壞毛病……——浪子回頭金不換,“人才”的創造力都在“蘊藏”著。
倡議經理人朋友們,善待人才!有討論“什么人才可用”的功夫,想一想怎么用好“您用與不用,就在這里”的人才!實業,或許不是人才成活的最后一道關口,但一定是人才成活的“互利雙贏”的通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