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員工,提起來就讓主管們心中如倒了五味瓶,個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在一個崗位上時間久了,無論是成文的還是不成文的規則,都是非常的熟悉。給他們布置任務,經理們需要的話語少得多,能達到的質量或者效率卻象用尺子量過一樣穩定。這就是老員工的好處,因此企業就省下了培訓新員工和團隊磨合需要的成本。不過這只是其一,不少老員工常常自稱“老油條”,公司的規章制度,哪些是實打實要遵守的,哪些是墻上的畫,掛著看的,也都清清楚楚。於是缺少進取心,沒有冒險精神,甚至不把領導當回事,也是老員工容易犯的毛玻
如何與下屬中的老員工相處?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清楚,我們為什么這么重視企業中的老員工。
培養新員工是為了讓他們早日成長,總有一天他們也會被稱為“老員工”;放走離職員工也是無奈的選擇,謹慎地與技術專家相處,為的是什么?正如一次交流中王玉榮所言:“企業不需要很多優秀員工,而是需要長期穩定的優秀員工。”因此,挖掘老員工的潛能,培養其才能,提高其忠誠度,使之成為企業的“長期穩定的優秀員工”,是擺在主管面前最重要的人員管理任務。
接下來,我們分析一下老員工們關心的是什么?
“你最希望從工作中得到什么?”對這個問題的廣泛調查結果,并不象有些人想象的那樣,薪水列為第一位。“自我實現和被社會認可”,才是多數人的首眩除了這兩者,我們的工作必須有助於,而不是妨礙我們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水平,因此環境的適宜程度也必須考慮。所以,我個人列為考察工作適用度的衡量標準依次為:
a自我發展和實現的機會;
c工作環境的適宜程度;
按照這個標準,我們分析一下,為什么身處流動率很高的IT行業,還是有很多老員工選擇留下?留下的當然是目前認為自己的機會和發展還過得去,而全新的環境如果機會也不確定,不如留下;而老員工的薪資水平相對穩定,比起新員工,由於對工作的熟悉,付出的辛苦勞動也較少,所以其“性價比”也還可以接受;工作環境由於熟悉了周圍的人、事、物,所以會比在陌生的環境輕松許多。
然而這些都是相對的,山外有山,是不是還有更好的機會?老員工也會不斷放眼四顧。如何留住這些老員工?企業必須在自身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同時滿足員工的需求,兩者才能保持在奮斗目標上的一致性,才能談到行動上的一致性。
隨著企業的發展,員工的薪水也需要水漲船高;而工作的環境,包括員工的福利也需要不斷改善。關於這兩個方面,員工的要求似乎是無極限的,而企業也有自己的規章制度和發展需要,最終的結果必然是雙方妥協的結果,在此不做贅述。
這我們著重談一下,如何滿足員工自我發展和實現的需要。
不同的員工個性不同,對於自己的發展各有見解,主管要經常而主動的溝通,來了解自己的下屬。我記得聯想的原總裁柳傳志將員工分為三種類型:
1能夠主動在新領域開拓,并且勇於實踐其理想的,是進取心強烈的員工,適合獨立做事,事業心強烈,具備企業家的潛力;
──這類似於企業中的跟隨型,是相當多的員工屬性。主管們需要經過一段時期的溝通後,主動協助他們制定與組織一致的發展目標,并協助其走上正規。一般情況下,對於這種類型的員工,制定階段性可達和可測量的目標,并且努力創造其成長環境,是主管們需要做的最重要的事情。
3還有的員工,自己就定位是“打工的”,經濟利益和個人發展是主要關心目標,如果企業能夠在一定范圍內與其目標一致,則工作的積極性和進取心都是不足慮的,否則,要么對工作不積極,要么另擇他業。
──這是忠誠度最低的員工,與主管的目標不一致,導致其分化幾率比較大。區分出這樣的員工,并不十分困難,但是與之溝通會比較困難。感覺象在打太極拳,不能深入討論問題;或者對方乾脆先攤牌,就說自己沒有什么遠大目標,就想掙點錢而已,一下子將主管拒之千里。我的建議是主管要平心靜氣,如果不愿意制定長期個人發展目標,還有個底線,就是按照專案要求,完成專案工作,所以可以制定短期目標。如果專案和團隊的積極氛圍能夠形成凝聚力,能夠使其漸漸溶入這個團隊,是最好不過的;如果不能夠,也不必勉強,道不同不相與謀嘛。
一臺機器總是由不同部件組成,需要彼此配合才能生産出合格的産品。如果不停地更換新部件,機器總是處於磨合期,就不能達到最高的生産性能;如果不同部件的性能不同,工作效率不同,彼此的步伐無法協調一致,那么整臺機器的效率恐怕就等同於效率最低的部件。機器的良好構架、監控調整和定期保養,才能使各個部件保持高性能的穩定工作。
員工與主管只是工作分工不同而已,員工就是機器上的各個部件;而為企業培養長期穩定的優秀員工,從而更好地創造效益,就是主管的主要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