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的人才戰略
日漸蔓延的金融危機加劇了美國的人才流失。同時,美國的競爭對手澳大利亞、加拿大已建立起類似美國的人才戰略,德國、英國、法國進入21世紀后都改革了移民簽證制度。中國、印度、韓國、巴西、墨西哥、越南等新興國家都開始重視那些流失在海外的杰出人才,建立各類人才回歸計劃,除了中國只是出臺綠卡制度之外,其他新興國家甚至都開始明確承認雙重國籍,以減少海外人才回流的顧慮。
一位美國學者就憂慮說:“即使每個國家只帶走2%的人才,對于美國的影響也將是巨大”。
印度的《印度時報》也評論說:“一直到最近,損失頂尖人才的主要還是印度和中國。但一項最新研究顯示,美國正面臨‘逆向人才流失’。美國‘不合時宜’的政策,阻礙了高技能移民成為美國的永久居民。這種人才流動的受益者是過去的輸家,比如中國和印度:這些國家繁榮的經濟,開始吸引那些到海外發展的人回國工作!盵2]
金融危機已經讓中國、印度直接到美國去“人才抄底”。中國中央部門中組部就迅速出臺了引起海內外關注。2008年,中國上海市政府也牽頭組織了金融人才招聘團奔赴英美。后來在一次接觸當中,上海市人事局局長就向我表示:盡管過去5年,上海市政府多次在海外招募,但如此搶手還是第一次,上海市政府甚至從歐美運回來的簡歷都重達300多斤,僅在紐約的招聘會,一百多個崗位就來了一千多個應聘者,許多人甚至打著“飛的”(把飛機當出租車使用)來趕時間。
當然,不僅僅是上海,江蘇的無錫、遼寧的大連等中國新興城市都在看準這個大好時機。我與無錫人事局的領導有過溝通和交流,這些“開全國風氣之先”去海外人才抄底、甚至引起國外關注的政府官員都很有開拓精神,非常務實,局長都是親自率隊前往歐美招聘優秀的留學人才,無錫在支持海歸創業這方面也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包括培育出無錫尚德這樣的高科技海歸企業。用他們話說,上海、無錫等地都建有借鑒西方經驗的科技園,也有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雄心,而配套以“鳳巢”,卻不去海外引進“鳳凰”——高科技人才,無疑是本末倒置。
進行“人才抄底”的不僅僅是政府,也包括有雄心跨出國門的企業。重慶金山科技集團董事長王金山在2009年1月跟隨溫家寶總理訪問了德國、西班牙和英國,參加了這次著名的“采購之旅游”。金山科技正謀劃在美國上市,因此,在歐美具有實踐操作經驗的國際性金融人才不可或缺。在過去,盡管開出高薪,但英美金融人才大多數還是不愿來華工作。而此次王金山在英國相約面談的倫敦金融街人士曾高達上百人,他還“抄底”了一個英國21人的一流醫藥研發團隊,此前這個團隊要求支付高昂的轉會費,如今將其招入旗下卻不花一分錢。
“這不是人才打了對折嗎?”王金山接受媒體采訪說:“看到這種情況,我當面向總理建言,應該把海外抄底人才和技術上升為國家戰略!
事實上,缺乏具備國際競爭力的人才,正是中國企業“走出去”多以失敗告終的根本原因。中國企業需要“走出去”不應有任何質疑。只有跨國公司在中國的投資、并購,而沒有中國企業在海外的發展與擴張,這肯定不是正常的“開放”。并且,中國也不應該在全球產業鏈當中一直扮演“工人”角色,肯定需要成為全球智力產業的主要競爭者。
但是,這些西方產業有多大的“泡沫”?中國是否能夠“救活”?中國有沒有能對西方的產業進行準確評估的人才?即使是優質資產,中國是否擁有在西方當地經營與競爭的人才?許多本土人才雖然熟悉國內的市場、法律、游戲規則,其國內競爭力已經得到證明,但他們是否熟悉國外情況?是否具備國際上的優秀競爭力?是否有在西方當地多年具體操作、運營的實踐經驗與業績?國家和企業是否值得用上百億美元的財富去讓這些“新手”去國外“賭博”和“交學費”?
海外投資、并購、擴張的成功還取決于是否具有國際化的人才。這些問題正是被長期忽略,因此導致中國海外擴張失敗居多。我們不能把國際經驗照搬進中國的國情土壤之上,可是也要習慣不能把中國的經驗照搬到西方以及國際上使用。如果沒有熟悉西方市場、能在西方當地經營、以及能與當地西方頂尖人才展開競爭的國際化人才,自身培養不了又不愿引進,引進了又無法妥善使用,自然,“摸著石頭過河”的跨海出征,結果難免是錢“打了水漂”。經濟學家郎咸平就指出:“在國際市場上競爭要有充足的資本和人才。我們現在不缺資本,缺的是人才。”
并不是說中國人不善于在西方經商,或者在海外遭到歧視無用武之地。在東南亞股票市場,華人上市公司大約占到70%。在美國硅谷,2005年度根據營業額評選出的150大上市公司名單當中,有18家華裔企業。然而,這些華裔要么是當地土生土長,或從小移民過去,或是當地留學并工作多年,不但熟悉以及完全融入當地,并且從基層一路奮斗到高層,其在西方的實戰能力和經驗已經為事實上的業績所證明。因此,與其使用遠在中國只能“隔海觀花”的本土人才去經營一切,為什么不能在海外收購資產、商品、技術的同時,也去收購這些能在當地經營的人才呢?
在2006年,百度因為在中國的成功已經難以撼動,開始進軍海外。有人就揶揄說:“他們聽華爾街的聲音太多了,可能覺得這樣能更快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