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省錢,用“熟手”還是用“新手”?
風暴中,不少企業對于招聘一事,或減或謹慎。畢馬威(中國)仍將新招大學畢業生2000人,這個數據與去年基本持平。外界在質疑,在大衰退期,畢馬威為什么仍要拋出這么一張招聘“大單”?
就目前身處經濟動蕩中的企業來說,莫過于擔心自己的資產貶值,不過對于畢馬威這樣的企業來說,不存在這種情況。說到底,既然畢馬威是一家所,他就不是依靠投資資產來體現價值,而是依靠“智本的密集”來營利的企業。而畢馬威的“智本”的存在方式是什么?就是人和他的知識能力!
那么,在逆市招聘的背后,畢馬威又究竟算了一本什么樣的賬?
新人換舊人?
金融風暴中存在這樣一種爭議,企業用低成本的新人替代老員工,以求節約成本;反對的聲音則指出,新人成本未必比用高薪老員工低。
對于這樣的爭議,畢馬威提出了不同的看法:新人和熟手是兩個不同概念。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謂“熟手”與“新人”是人才成長的不同階段。換句話說,兩者并不具有可比性,也就不存在使用哪一種人才更節約成本的問題。
這一觀點,基于畢馬威獨特的。舉例而言,一個大學畢業生進入畢馬威,從月薪5500元的基層開始做起,從員到助理經理最后到合伙人位置,每年都有升遷機會。而一旦員工在某一個層級止步不前,那意味著其在畢馬威的潛力已耗盡,換言之,畢馬威不再是適合其的地方。
畢馬威有一套成熟的考核體系配合這種企業文化。員工在接手每一個項目的同時都將接受該項目主管的考核。與此同時,該員工還將接受直接上司的定期考核。畢馬威的考核有兩個方面,一是關于任務完成時間、質量、客戶滿意度等硬指標。另一個方面則考量員工完成任務的軟實力,包括溝通能力、責任心等指標。
然而,在不停的考核中,能走上金字塔制高點的畢竟是少數。在這樣一種企業文化氛圍中,畢馬威不斷需要從基層補充人才,好比活水需要新鮮的源頭。即便在金融風暴中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