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濟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企業擁有跨國籍跨地域的工作團隊已不足為奇。企業多元化管理面臨的最大挑戰在于來自不同背景的員工在文化、溝通和教育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多元性。企業如何克服這些文化障礙,善用多元文化團隊合作帶來的優勢提高企業績效?
INSEAD策略學訪問教授布蘭年( Mary Yoko Brannen )指出,企業應善用擁有雙文化或多文化背景的人才。相較于來自單一文化背景的人才,那些經雙文化或多文化熏陶并將之溶入自己血液中的人擁有更完善的跨文化技能。不過,布蘭年指出,就目前來看,企業并沒有善用這些人才。她說:“這些人才的適應能力好,他們善于觀察,善于了解他人并協同不同文化差別。” 可以說,他們架起了“文化的橋梁”。
比如說,一個受中美兩國文化熏陶的華裔美國人,對這兩種文化下的社會和組織的形態和期望有更準確的掌握,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將因應身處的文化環境而靈活改變。而且,這種靈活思維并不局限于本國文化環境。擁有雙文化或多文化背景的人,也善于把靈活應變的能力帶到其它的文化環境。布蘭年的研究顯示,種族或語言能力并不是衡量一個人文化認知的關鍵尺度。因為,文化不在于膚色上,而語言也只是一種表達工具,一個人只要經過深造,不難作出靈巧的運用。
識別雙文化人才
布蘭年說,善用擁有雙文化和多文化人才資源的企業更具競爭優勢。在全球化的環境下,企業組織架構日益復雜、虛擬團隊無處不在、知識和人才全球移動,因此,能夠協同組織內和組織外人事關系的人才更形重要?鐕镜臋C構文化應具多元性,包括本土文化和經營地文化,以便在跟地方政府打好交道的同時緊貼產業全球化的趨勢。布蘭年說:“我們需要搭橋之人,我們需要善于適應環境而靈活應變的人;我們需要主動性高,并且具有很強自我調控能力的人。”然而,目前一般企業對人才的招聘甄選標準主要是以企業既定的文化和語言框架為基礎。布蘭年在研究中發現,擁有多文化背景的群體,具不同的多文化形態。在此,她揭示了四種主要的雙文化類型。
“兩者兼備”指的對雙重文化有較高認知并將之融為一體的人。這一類人精通兩種語言,對兩種文化有較為完整的認知結構。在企業里,這一類人能有效地彌合兩種文化的差異。
“兩者全無”指的是那些在雙重文化背景中長大卻無法被任何一種文化所認同的人。這一類人急于融入,但對兩種文化缺乏完整的認知。因此,他們對周圍的環境特別敏感。布蘭年解釋道:“如果一個人只能當旁觀者,自然他的觀察能力會很強。這就是所謂的‘感性敏銳’, 這種能力很寶貴。”
“左右逢源”指的是那些靈活駕馭于兩種文化之間的人。布蘭年說,這一類人往往對兩種文化都有最高的認知,因而可以在不同文化之間根據情境的不同進行文化框架的轉換。
最后一類是“單一文化認同”。比如第三代的韓裔美國人,他們不會說韓語,也從來沒有去過韓國,他們只認同一種文化(在此情況下是美國文化)。但這一類人對文化上的差異較為敏感。
布蘭年說,很多雙文化人經歷了所謂的“身份困惑”階段,即對于自己究竟歸屬哪種文化產生心理糾結。無疑,文化歸屬問題對多文化群體來說是個重大課題。然而,經歷過文化歸屬困惑的群體的認知能力明顯高人一籌。因此,這些人在跨國公司中面對多元文化差異更能駕輕就熟,他們能更有效察覺和化解多元文化之復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