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國企業文化的由來及現狀特征
大家知道,企業文化的概念是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美國和日本傳入中國的。文化的定義是指一群人共有的價值觀和規范的體系。受中國歷史文化和社會文化的影響,很多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都或多或少地折射著它們的影子。而中國文化又以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為核心內容,優秀而又腐朽、實用而又局限的矛盾體。文化定義中的兩個要素,在中國企業文化的發展進程中,逐漸走向了以構建共有價值觀為主要內容的文化體系建設,卻忽視了規范體系與共有價值觀體系的高度統一。久而久之,使企業文化由戰略段位的管理體系,淪落到只有包裝作用的花瓶地位?杀!可嘆!
在閉關鎖國和計劃經濟時期,這種文化尚可支撐產業的發展和企業的生存,但面對宏觀環境的變化,這種文化將面臨什么?
2、國際環境的變化對中國的影響
進入二十世紀后半葉以來,全球化思潮席卷而來,市場和生產的全球化,伴隨著以市場經濟為核心的文化、資本和人員的自由流動向我們迎面撲來。作為企業,你愿意也好,拒絕也罷,都在主動或被動地參與到全球化的進程中來。人們的輕財重義、吃苦誠實的精神少了;拜金重利、懶惰奸詐的行為多了;以德報德換成了以怨報德;冰冷的契約替代了以誠相待;面對國際資本的誘惑和冷漠,在東方文化中,玩了幾千年以仁、義、禮、智、信為基礎,已交織成網絡的人際關系體系外,生生的沖出了一種契約關系,往往還是很有誘惑的對賭協議,其執行結果卻是以被對方攻城割地而告終。
面對這種玩不明白的結果,大家不禁要問:“我們怎么了?”。
時代變了、環境變了、文化當然也要變。嚴重缺少西方文化中的契約概念和制定規則的能力,是中國文化中的硬傷,是文化軟實力無法適應全球化商業行為的重要原因。
3、西方文化的特點
西方的文化是建立在契約基礎上的,什么感情、誠信、仁義都是以契約為準繩的。在商業運營中,西方人是以使命為依據構建商業文化,其目標明確并高遠。為了使命的實現,他們能夠忍受眼前的重大損失;他們擅長打立體組合拳,各領域在時間和空間上的配合天衣無縫,全方位控制著預期結果的最終實現。預期結果實現后,契約分配機制啟動,保證了多方合作的可持續性。
其顯著特點是:使命性、系統性、立體性和合作性。歷史是八國聯軍對中國的瓜分和現在資本集團的“剪羊毛”,是一脈相承的。
4、對中國企業建立文化體系的建議
面對虎視眈眈的境外資本和不可避免的跨國競爭,中國企業在建立文化體系方面該怎么辦?
首先,提高對企業文化體系高度的認識。在管理領域,只有戰略管理和文化管理是最高段位的管理內容,它們的宏觀適應性和微觀指導性,將決定企業的成敗。
其次,找到提煉企業文化體系的合適依據。過去我們常說建立基于戰略的企業文化體系,今天我們要說基于使命的企業文化體系;其區別在于:使命是企業存在的終極目的,是不會輕易改變的;而戰略是企業的奮斗目標,從體系上說有長期、中期、短期之分,從形成方法上來說有邁克爾·波特的計劃學派和亨利·明茨伯格的學習學派之別,無論哪種角度看,都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戰略都是變化的。依據一個變化的前提來建立企業文化體系,貌似適應了變化,但是大家知道,企業文化體系不是做出來給人看的,是要灌輸到全體員工心里,指揮其行為的,是不可以頻繁變化的。而企業使命是相對長遠的,又是形成戰略的依據,所以依據使命提煉企業文化體系才是合適的選擇。
其三,加強契約概念,防范契約風險。要適應全球化的環境,就要在我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加強契約概念,加強風險意識,提高風險的預測能力,在理念上避免被對方攻城割地的局面不斷發生。
實力上的失敗是中華民族集聚不夠,可假以時日;而理念上的失敗卻是對我中華民族智商的侮辱。
其四,建立多樣性的重業績文化。世界上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作為企業整體而言,主文化體系是必須的。但由于各職能單元的性質不同,次文化元素也是有其存在的空間,在主、次文化元素之外,還要尊重和引導員工的個性文化。就行業整體而言,企業的使命設計、公司治理、戰略方向、經理人經歷都會影響到企業文化的定位與提煉,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文化體系提煉完全可以避免千篇一律、千企一面的現狀。
企業文化是通過影響個人和團隊的價值觀,從而影響人的態度和行為,來影響企業業績的,所以說一個適合的企業文化體系會創造出蓬勃向上的企業氛圍,員工們會在愉快的環境中創造出非凡的業績。
以上觀點是筆者在長期理論和實踐中的一點體會,謹供各位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