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企業文化,必須引起業界共同關注之
21世紀的中國,不再是內陸國家,而是面對海洋,走向國際的文化大國,如果為了國際化、現代化而迷失自己,喪失了自己的文化,不但得不償失,而且是人類的巨大損失。企業文化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已不再有人懷疑。隨著中國經濟的迅猛發展,跨國公司在中國的大量涌入,如何發展中國企業的企業文化,這個問題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傳統文化與當前企業文化現狀
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點何在呢?我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特點是: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上重視人與自然的統一,在人與人的關系上人與人的和諧。中國哲學向來不認為與自然是敵對的關系,而認為人與自然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人與人之間更應互助合作。強調群體犧牲精神,強調以義生利,勤勞敬業。義利觀構成了儒家經濟論理在生產行為方面的價值取向。與以義生利相襯托的是人們的工作態度,早在源點時代一勤勞敬業精神就是令人贊賞的美德,并衍生化為社會共識,所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儒學文化在處理個人與社會的關系中,提倡莊重自制,重視教育感化,追求技能,提倡社會責任感,勤奮工作,很少強調私利,這就形成了追求群體的和詣和有效率的發展,表現出比個人主義文化的更大優勢。
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一旦與外來文化的各級因素相結合,特別是同體現著現代市場經濟發展要求的西方觀念相結合,就可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精神動力。這方面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經濟的高速發展為證,這些國家和地區者處于中華文化輻射圈內,都與中國文化有不解之緣。
現狀之一:普遍缺乏對企業文化的理解與認識
企業文化包括環境文化,組織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但其核心還是精神文化。有些企業-講到文化,往往在外包形式上下功夫。什么以人為本\.關愛員工\標語四處可見,這本無可非議。但它是否在員工中產生共鳴,能否真正起到強烈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恐怕連企業的決策者本身都說不明道不白。談到CIS,很多人的印象就只是產品包裝,員工的統一服裝等,其實,這些只是CIS的最外圍部分。整個企業員工都奉行的基本信念和共同價值觀,即企業文化的深層—精神層才是企業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企業文化中有沒有精神層是衡量一個企業是否文化的主要標志和標準。
現狀之二:沒有認識到企業文化與企業改革深入進行之間的關系
認為企業文化是企業在改革深入進行過程中自然形成的。這就犯了一個認識上的大錯誤,事實上,企業文化和管理體制改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是一對矛盾的統一體。一方面,企業文化可以是管理體制改革的必要鋪墊,可以先行于管理體制改革,一個優秀的企業文化可以使管理體制改革進行地更容易、更徹底、更深入。另一方面,管理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也可以促使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與發展,使整一個企業勇于開拓,積極向上。正因為在當前的改革進程中存在上述的認為錯誤,在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過程中往往沒有同時進行企業文化方面的配套建設,導致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引進常常不夠深入,效果不夠理想。許多組織結構的優化設置因為缺乏實質性內容,形同虛設,不能發揮正常功能。
創建現代企業文化,應該說,中國企業有天然的文化上的優勢,中國傳統文化“中庸之道”,“和為貴”,“義以建利”,“民生在勤”,“強本節用”等思想都與現代管理思想不謀而合,這些思想深深植根于普通中國人的頭腦中,如果能恰當地運用于企業文化的建設,將會大大增加企業的競爭優勢,成為企業快速增長的強大動力。
21世紀,對于我們中國企業來說,是千載難逢,是繼舊開新,也是機遇和挑戰并存如何弘揚中華民族文化,如何從固有的傳統文化中,走出一條嶄新的光明大道。如何在新的世界舞臺上與狼共舞。這是中國企業能否生存與壯大的關鍵。在21世紀的世界競爭舞臺上,中國企業獲勝之道在于形成適合中國特色的管理模式,也就是結合中華民族文化形成中國式的管理模式。中國企業能夠勝出,并不是僅僅去模仿國外所謂的“先進”的管理模式,而在于能否創新出屬于中國式的管理模式,這種中國式的管理模式,需要社會各界與企業共同探索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