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培訓的推廣主要由于企業的人才需求,進而推動了企業的人才隊伍,加快了企業人力資源管理的發展。人力資源管理是現代企業管理當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涉及招聘、薪酬、績效等幾個部分。這個理論的完善充分顯示了企業已經把“人力”看作一種“資源”,但是人力本身似乎尚未從根本上扭轉為“資源”的自我認知。
尤其在經濟不景氣時期,裁員成為企業縮減成本通用的手段之一。
假設企業裁員30%,那么哪些人屬于這30%之內的呢?一般企業采用“末位淘汰”制,也就是說,裁掉的一定是對于企業來說價值不太大的那部分。用資源的概念來解釋,就是說這部分人對于企業來說,已經不能稱之為有效的資源。如果員工可以認真的思考資源的含義,那么無論在崗的還是被裁掉的都可以變得心平氣和了。
要成為資源,首先得體現自身的價值,并且是能為企業所利用的。
因為企業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通過薪資與員工工作的交換來實現組織的成效。一旦員工的工作不能夠達到預期的成效,就無法讓企業獲得價值,員工自身的價值體現不出來,自然無法與薪資相匹配,企業裁掉這部分員工當然是縮減成本的主要手段之一。
成為資源的第二個必要條件是所處位置要正確。
在自然界也是如此,身處正確位置的我們稱之為資源,有用卻不在正確位置的我們稱之為垃圾,沒錯,垃圾正是放錯位置的資源。被裁掉的員工可以按照這個思路的探尋自己的去向,因為被裁掉也許并不意味著自己沒有用,而是沒有放對地方,經濟再怎么危機,依然還是存在勞動力市場的,調整好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人力資源是可再生資源,是可以通過教育和培訓使其發展的。
企業不肯花時間精力在培訓上的話,陽光正東認為想成為資源的員工還必須做到第三點:將自己的工作做到不可替代。在自然界,稀缺資源永遠是昂貴的,正是因為它們的效用是其他資源無法取代的。在職員工可以通過學習,不斷充電,使自己對于本職工作的掌握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這樣一來,你不但擁有去留的主動權,而且即使真的有一天企業找到了可以替代的資源,你也可以灑脫地離開,因為你知道自己可以很快的找到下一個雇主。其實外人不關注你付出的過程,只看重你工作的結果,所以花再多的時間描述你的付出都是徒勞,不如省下這份精力,去辛勤的耕耘屬于你的土地。
人最終是要適應環境的,企業已經把人作為資源來使用,在這個背景下,員工也必須把自己當作資源來對待,努力實現自我價值和企業價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