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問題研究
作為一名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的健康之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接關系到孩子們的未來。
摘要:針對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教學方法缺乏多元性、課程考核單一性等問題,文章從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內容實用性、教學方法多元化、課程考核方式多元化等方面分析了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關鍵詞: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改革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作為當代大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其開設的目的是為了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培養大學生的健康人格,以應對未來職業生涯中的種種挑戰。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的設置理應從大學生的心理需求出發,教學模式也應從大學生的實際心理需求、心理特點出發,使大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從根本上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然而近年來,現今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并不理想。為了提升該課程的教學質量,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本文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思考,對該課程教學的相關問題進行了探索,并對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改革路徑作進一步探討。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
1.1教學目標不明確,課程設置單一
化課程設置單一化,即指不少高校只在大一新生班級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而在其他年級如大二、大三、大四等則未設置、開設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從而導致整個大學的心理健康知識在大一已經全部講授完。然而,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卻存在一定的差異性。
有相關調查研究顯示,大一新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完成的首要任務是尋找自我和調節心態;大二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目標更多的是“健全人格”和“適應社會”,大三學生教學目標更多的是職業生涯規劃、求職心理、就業壓力等,然而現今大部分高校僅在大一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目標的設立沒有考慮到學生的年級特點、學生的`實際需要,目標設置不具體、不明確。[1]在具體教學實踐中,不能針對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分別設立針對性、具體化的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課程內容,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泛”而“空”,不具體不明確。
1.2教學內容缺乏實用性
教材內容缺乏實用性、針對性。據一項研究調查顯示,大學生學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他們認為最想解決的問題是“克服自卑心理”、“控制不良情緒”、“提高人際交往能力”、“優化自我人格”、“提高心理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問題,調查結果進一步明確了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課程的首要目的是為了解決他們現存的心理不健康問題。目前,現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在教材編排上側重于心理發展規律及理論知識方面的學習,與高校大學生平時學習生活明顯脫節,與大學生實際心理需求產生錯位。教學內容與學生的實際需求往往存在“脫鉤”,教學內容實用性不強、內容陳舊等問題。
1.3教學方法缺乏多樣性
作者結合自身多年的心理健康教學經驗,不難發現,現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而講授法受學生的歡迎程度卻比較低,因此常常出現學生厭學、逃學、“隱性逃課”等問題,導致教學效果極不理想。從目前的課堂情況來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授課形式主要是老師在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教學方法過于單一,方式過于傳統,為提升教學效果,提高學生的聽課注意力,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顯得尤為緊迫。
1.4課程考核單一化
以長沙航空職業技術學院為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方面,其中開卷考試、撰寫主題論文是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采納的主要方法,雖然有平時成績如作業提交、考勤、到課率、曠課率等方面的考核,但是很多流于形式,對全方位、全角度、全維度地評估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瓶頸。
2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
2.1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
對課程設置的改革,學校領導和心理健康教師應高度重視,根據學生的年級特點和不同心理需求,“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設置,實施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大學生的一門公共必修課,在針對大一新生開設的基礎上,還應針對不同年級的心理需求作為公共選修課“對癥下藥、量身定制”開設一些心理健康課程,采取“公共必修課+公共選修課”的課程設置模式。
公共必修課應涉及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基本教學目標和基本心理需求,公共選修課則針對大二、大三、大四學生開設不同主題或不同類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施分年級、分主題進行,設置系列化的課程,如學習心理學、戀愛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工作心理學、異常心理學、團體心理輔導等,為大二、大三、大四的學生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修。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針對每個年級的需求不同“對癥下藥”、“量身定制”課程,針對性、具體性解決大學生每個年級階段的心理問題,推動課程設置多元化、教學目標具體化,避免一次課堂教學目標“泛”而“空”,這樣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注意力,提升了課堂教學效果。同時,為方便大學生第二課堂學習,也可開發心理健康教育網絡課程,與第一課堂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相得益彰。
2.2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
在選擇教學內容時,高校與心理健康教師團隊應實地調研,在遵循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目標的基礎上進行實地學情分析,通過問卷、調研、訪談等形式進一步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通過調研、問卷與實地訪談與調查,了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學目標以及大學生現存的問題,喜歡老師“講什么、怎么講、如何講、什么方式講”等問題,然后根據學生的需求“量身定制”、“對癥下藥”設計教學內容與教學計劃,強調教學內容的時效性與實用性的統一。
有調查研究顯示,60.5%的大學生不喜歡老師講復雜難懂、理論性高的教學內容,這進一步表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內容的組織、傳授、選擇應避免復雜難懂,應考慮到學生的知識背景和實際接受的程度,應遵循“量體裁衣、對癥下藥”的法則,教學內容強調實用性,能解決孩子們的實際問題。
2.3教學方法多元化
學習心理學理論提出:成人學習80%是由于自身體驗而獲得成長的。因此,對于教學方法單一、方式過于傳統、教學效果不理想等問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應突破傳統教學模式,通過改變傳統的教學方法,通過體驗活動、小組討論、行為訓練等形式來進一步提高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課堂參與度、體驗度,引導同學們進行積極的師生互動。在教學實施過程中,由傳統的“我講你聽”的教學方法改為“你做我聽”,引入互動體驗式教學,教與學形成一種積極的互動,通過互動使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教學中來,從而推動教學目標的實現和統一。“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不是一門填鴨式的灌輸課,而是一門體驗性、參與性、實踐性很強的綜合性體驗課程。在課堂上,教師應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并重視大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的體驗與感受,增強課堂授課形式的靈活性,強化授課方式的多樣性,提高學生的課堂注意力,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和教學目的。
2.4課程考核方式多元化
為全方位公平、公正地考核、評估大學生的課程教學效果和大學生的課程學習情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考核方式在設有撰寫課程主題論文、開卷考試、問題解答的基礎上,應采取活動展現、案例討論、比賽答疑等多種考核方式,對全面、綜合性地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奠定基礎。
2.5注重優秀師資隊伍的培養與選拔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是高校心理健康教學工作的主體,要建設一支以專職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為骨干,專兼結合、相對穩定、素質較高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師資隊伍,應堅持少量、精干的原則,在按比例配備一定數量的專職從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師基礎上,高校還應鼓勵、積極推薦高水平的、有豐富實戰經驗和心理學理論背景的教師參與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去。另外,學校應注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師隊伍的培養,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課程教學方法討論,參加心理健康學術講座、學術研討以及教育教學培訓等活動,全方位提升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水平,為保證高質量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教學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為一名大學生,心理健康是大學生的健康之本,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直接關系到孩子們的未來。各大高校應高度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工作采取切實可行的一系列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不斷加大心理健康教育教學質量的監管力度,逐步推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管理的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滿足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等不同年級的大學生對心理健康多元化知識的需求與滿足,讓在校大學生提升心理健康教育的自我管理能力,全面提高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歐賢才,楊曉玲.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多重偏差與匡正[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5).
[2]馬前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設現狀及對策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2013(19).
[3]孫麗艷.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4(3).
[4]劉海燕,寧淑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需求的調查與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9).
[5]肖體慧,劉衍玲,信忠義.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求的調查研究[J].高教論壇,2011(6).
[6]甘映堂.“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探討[J].高教論壇,2009(2):93-94.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問題研究】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