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探索
[論文關鍵詞] 高校心理健康 教育課程 教學效果 評價
[論文摘要] 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是高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渠道。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教學進行探索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增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效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論文從教師教法、學生學法、教學效果評價三個方面論述了高校心理教育課程的教學,旨在通過該課程教學的探討,進一步提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進而提高大學生的心理素質。
隨著高校心理事件的激增,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引起人們的普遍重視。根據教育部于2001年頒發的《教育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很多高校紛紛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
3.心理測試法
在課堂教學中老師可以根據講授內容插入心理自測量表,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心理狀況。教師應注意心理測試的指導語和對測試結果的解釋。例如,在講自我意識這一章時,教師可采用自尊量表評定學生對自我價值和自我接納的總體感受。在施測前教師應給學生科學的指導語,說明測試的結果沒有好壞對錯之分,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真實情況作答。在對結果解釋時,教師應向學生說明自尊在心理學上的界定,以免學生受日常生活觀念的影響而誤解了其科學含義,說明測試只是幫助自己進行自我認識和問題評估的工具,學生應結合自己平時的行為表現去思考,而不能根據結果隨意給自己貼標簽。
4.行為訓練法
大學生心理健康課程應以行為訓練為核心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從知到行的轉換。行為訓練是以行為學習理論為指導,通過特定的程序,學習并強化適應的行為、糾正并消除不適應行為的一種心理輔導方法。[4]教師在運用這一教學方法時,應遵循以下原則:(1)從易到難的原則。教師可將行為訓練的總目標分解為多個簡單的子目標行為,并且從較容易訓練的子目標行為開始,遵循循序漸進的方式來吸納復雜的目標行為的學習。(2)示范性原則。為了避免學生在行為訓練時獲得負性經驗,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行為示范,供學生模仿。(3)及時強化的原則。教師對學生表現出的適應性行為給予及時地肯定和認可,以增進行為在實際情景中呈現的可能性。
三、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學生學法的探索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不教。” 因此,教學本身要讓學生不但學會,而且會學。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學生本位的課程,學生如何將課堂習得經驗轉化為日常行為,進而提升自己的心理素質,掌握本門課程正確的學法顯得尤為重要。本門課程的具體學法概括起來有以下幾種:
1. 體驗
體驗性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基本特征。學生只有在情感交流和思維碰撞中產生深刻情緒、情感體驗,才能促進學生心理品質和心理能力的發展。故體驗是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要學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營造安全、無條件接納的心理環境,縮短師生間的心理距離,達到教學心理相容。同時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問題情境,運用語言藝術,促進學生產生內心體驗。
2.團體討論
團體討論是團體心理輔導的一個技術,它是指團體成員圍繞一個共同的話題,發表各自的意見,并聽取他人的意見,及時修正自己原來的看法,互相進行合作、深入的探討。團體討論的目的不在于討論之后的結論,而在于借助討論過程促使成員充分地參與。它可以幫助學生清楚地認知自己的和他人立場的差異點和共同點,培養尊重他人的習慣,促進學生從多個角度理性的思考問題并做出有效選擇,這對于學生良好心理品質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是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必不可少的學法。教師在團體討論中應注意鼓勵學生暢所欲言,對于學生意見不予批評,使學生自始自終保持輕松自由的心態。
3.課外閱讀
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實施要以教材為基礎。通過課堂專題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心理健康的基礎知識和基本原理。但任何教材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對于課堂教學的不足,學生可以通過課外閱讀進行彌補,這是大學生學習心理健康教育這門課程的重要學法。教師可以根據課堂講授內容,為學生提供心理學書籍雜志、心理電影、心理學網站。這些生動活潑的形式,更容易幫助學生體驗、學習、接受課堂學習的知識和理論,進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的探索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以培養學生良好心理素養的最終目的,所以該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不僅僅是檢查學生的知識、技能掌握情況,更多的是關注學生所學的知識能否促進其心理認知的發展、心理品質的提升和心理問題的矯治。課程教學效果的評價對課程的實施起著重要的導向和質量監控的作用。評價的目標體系和評價的方式方法都直接影響著課程培養目標的實現和課程功能的落實。鑒于此,依據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目標及學習內容,我們建立了如下的評價目標:(1)學科基礎知識:掌握心理健康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論。(2)能力方面:掌握人際交往、情緒管理、壓力管理、自信心培養等方面的技能,能夠對自身狀況和問題有所了解,有效應對各種突發性事件及負性情緒,維持自身良好的心理狀態。(3)心理素質方面:掌握基本的心理健康觀點,并能將其與日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緊密聯系,有效地進行自我調節。
該課程的評價方式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過程性評價主要是對學生平時的練習作業進行評定,著重分析學生各章節知識的內化程度。終結性評價指期末測試,通常以案例分析、影評或開放式問卷的形式進行,旨在鼓勵學生超越教材,強化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認真的總結、反思,并結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要求及具體目標的達成情況,尋找差距,分析原因,真正有效地實現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郭名詢.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全書[M].北京:銀聲音像出版社,2004.
[2]程迪.后現代課程范式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建構[J].2005,1:37-39
[3]楊秀清.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初探[J]. 福建師范大學福清分校學報.2005,4:78-80
[4]高艷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初探[J].文教資料,2006,34:29-30
上一頁 [1] [2]
【淺析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的探索】相關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心理健康教育淺析06-04
探析高校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構建探索06-03
淺析數字化教學資源與高校課程整合研究06-11
淺析高校文學教育的問題與思考06-12
試論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探索08-21
高校感恩教育載體探索論文05-24
探索高校市場營銷課程體制革新04-30
淺析高校學生公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論文05-17
高校生存教育實施路徑淺析論文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