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感恩教育載體探索論文
【內容摘要】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尤其是互聯網的普及,網絡成為了西方文化滲透的新工具。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感恩認知帶來沖擊,高校感恩教育面臨挑戰。高校感恩教育載體作為感恩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運用和創新直接影響甚至決定著感恩教育開展的效率和效果。本文著重探討了“互聯網+”背景下高校感恩教育載體的發展與創新。
【關鍵詞】互聯網+;感恩教育;教育載體
感恩教育是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展的,有利于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不足。市場經濟的飛速發展促使互聯網的發展,網絡發展衍生的網絡文化已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個地方。QQ、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具有的即時便捷、傳播廣泛、平等互動等特點因而廣受年輕人的歡迎,但同時也沖擊著大學生已有的價值、道德觀念。感恩教育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根基,在網絡文化、西方文化的沖擊下正面臨挑戰!盎ヂ摼W+”就是利用互聯網的平臺,利用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在新的領域創造一種新的生態!盎ヂ摼W+”背景下,提升感恩教育實效性的有效途徑是豐富創新感恩教育載體。
一、感恩教育載體的內涵及現狀
教育的主體問題,是學者于光遠1980年在其論文《教育認知現象中的“三體問題”》首先提出,“三體”指主體、客體以及環體,“三體一要素說”則認為思想政治教育由主體、客體、環體三個獨立的實體和載體組成。糅合兩種觀點,延伸到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則是:教育者、受教育者(雙主體)、教育環境(環體)、媒介要素(載體)。感恩教育載體是指感恩教育者用來影響受教育者的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規范以及把這些思想品德規范傳授給受教育者的各種活動方式和手段。感恩教育載體具有明顯的特性:一是豐富的情感性,通過豐富感人的情景活動對大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可取得有效成果;二是堅定的原則性;三是潛移默化的滲透性。近十年,我國學術界才興起對感恩教育的研究,其也成為道德教育的新途徑。當前我國感恩教育存在內容理想化、教育方式陳舊,實施過程中存在庸俗復古的傾向。教育體系不完整、理論基礎不扎實、傳統顯性灌輸教育方式、與學生的實際脫節等都是感恩教育存在的問題!盎ヂ摼W+”背景下,由于新的教育載體的出現,是提高感恩教育有效性的良好機遇,同時也給高校感恩教育帶來了挑戰。
二、創新高校感恩教育載體的必要性
(一)是新時期人才培養的需要。全球經濟的發展,促使科技發展,科技的發展又進一步促使互聯網的發展。社會的發展需要創新型人才,高校作為社會人才培養的主陣地,在教育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是必須的。在高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培養大學生創新意識、創新人格的重要責任。感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想要保持創新態勢,就應創新感恩教育載體,進而強化大學生的創新意識。
(二)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需求。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部分,而感恩教育又是道德教育的新途徑,當前我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存在側重正面、單一、直接的等問題,是明顯的“顯性教育”模式。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大學生更容易接受新鮮事物,思想開放活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有實效性就要滿足學生追求新事物的需求。只有創新應用感恩教育載體,才能滿足多方面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的需求。
(三)是滿足拓展感恩教育覆蓋面的需求。紛繁復雜的社會思潮、轉換中的社會新舊體制,給正在形成思想道德價值觀的大學生帶來不可輕視的影響。大學生的交往、娛樂和學習方式因新媒體的出現而有所改變,這種改變對大學生思想既有有利影響也有不良影響。感恩教育亟需拓展覆蓋面,以減少不良社會思潮對學生的影響。及時進行感恩教育載體的創新應用,采取大學生普遍能夠接受的方式拓展感恩教育的覆蓋面,實現全面開展大學生感恩教育的目的。
三、拓展感恩教育載體的路徑
(一)積極營造感恩氛圍。僅僅通過思想疏導、理論傳授的感恩教育難以觸動受教育者的個體心靈,應要理論聯系實際,透過具體的教育載體,讓學生得到切身體驗、獲得鍛煉,從而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對每一位剛進入大學的學生建立感恩教育檔案,內容涉及最喜歡的老師、是否獨立到校報到注冊等;接通與家庭之間的橋梁,定期請家長反饋學生的生活學習情況,包括生活費、事物決策情況等;抓住節日、班會、畢業教育等關鍵環節,開展感恩教育活動,如感恩節開展“感恩”主體征文比賽,邀請校友回校開講座,分享在校時期的點滴真情等;挖掘感恩榜樣,開展“感動人物”評選活動,讓學生的感人事跡感染更多人,讓學生善于發現身邊的感動人物、事物。以鮮活的活動為載體,使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感恩意識,既體驗感恩又實踐感恩,從而增強感恩教育實效性。
(二)充分發揮新媒體優勢。信息科學技術的進步,使傳播媒體種類由較早的QQ、MSN等,到近十年出現的博客、微博以及最新的微信。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的誕生,在加快信息傳播速度的同時,又對大學生的生活、學習產生了一定程度的消極影響。當前,幾乎百分百的大學生對網絡有極強的依賴性,且新媒體對大學生而言具有很強的吸引力。當前學生都是“90后”,他們特點就是個性獨特、思想開放,針對這個特點我們在開展感恩教育時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握這個良好機遇!盎ヂ摼W+”時代,為了消除代溝、增強親切感,教育工作者應學會使用最新的網絡交流方式、了解最潮的網絡語言,建立自己的微博、微信,與學生“互粉”、互加好友,以便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F代大學生思想、意識容易受網絡信息影響,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發布或轉發傳遞正面、積極思想的微薄,對學生進行隱性教育。通過微信平臺,發布具有教育意義的信息,同時了解學生的動態。
(三)創新感恩教育方式。感恩教育的主陣地是學校,“生不教,師之過”,因此學校首要嚴抓師德師風建設,教育工作者的言行對學生的健康成長密切相關。老師不但是傳授知識的人而且也是人生道路上的導師。將感恩教育與《思想品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相銜接,深化其內涵、提升其層次。邀請道德模范來校做報告,以其真實的經歷感染學生,樹立感恩榜樣。積極組織志愿者活動、社區服務、社會調研等課外公益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通過多種途徑動員全體大學生參與“三下鄉社會實踐”,鍛煉大學生吃苦耐勞、奉獻社會的感恩精神。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李文鞋譯.存在心理學探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7
。2]張耀燦,鄭永廷等.現代思想政治教育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陶志瓊.關于感恩教育的幾個問題的探討[J].教育科學,2004,1
[4]蒲清平、高微、蘇永玲、徐爽.高校大學生感恩心理現狀及培養對策———以重慶為例[J].青年教育,2011,5
。5]肖慧.基于活動載體的大學生感恩教育創新工作研究[J].經營管理者,2011,8
。6]王婕鵬.關于“90后”高職學生感恩教育的思考[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2,2
。7]劉燕楠.多元文化視域下學校道德教育的文化路向與價值選擇[J].教育研究,2015,9
【高校感恩教育載體探索論文】相關文章:
高校體育環境與學生禮儀教育結合探索的論文03-25
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探索論文02-17
試論加強高校創業教育的探索03-04
關于高校計算機教學探索的論文02-24
探索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論文11-29
幼兒園教育探索論文12-04
高校羽毛球教學改革探索論文12-26
高校新生入學教育論文01-05
關于主題班會為載體道德教育的論文03-24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