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論文
一、學校教育
1.道德教育,循序漸進
第一,通過校規校紀、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行為規范等規章制度對學生進行約束,使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對學生進行行為強化訓練。第二,通過各種形式的班會、報告會、社會實踐活動等活動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培養學生的敬業奉獻精神和創新能力,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遠大的志向。
2.寓道德教育于社會實踐活動中
社會是道德教育的大課堂,通過組織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從身心感知道德的豐富內涵,如通過參加社會公益勞動,學習參觀、社會調查、志愿服務等形式,讓學生到實踐中去體驗對道德的認識,增強辨別善惡、是非的能力和提高道德評價的能力。
3.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學校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育人環境,圍繞提高學生思想道德水平來開展教育工作,表揚好人好事,大力提倡高尚的道德風尚,讓富有時代特色的道德主流占領宣傳陣地,要加強校園人文環境監視和自認環境建設,使道德教育在人性化的前提下,根據學生的特點健康有序地開展。道德教育,非一朝一夕,良好品格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中學生思想道德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常抓不懈,要像長鳴不息的警鐘,時時敲響它,只有如此,才有利于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才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才能使學生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合格人才。
二、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的言談舉止以及日常的行為習慣很容易受到家長的影響,因此家庭教育成為學生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1.以身作則
父母需要以身作則,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務必先要做到,自己日常的良好的行為習慣會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于孩子身上,在孩子身邊要嚴格要求自己不要讓壞的習慣影響到孩子。
2.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父母要和自己的孩子打成一片,給孩子表達意見的機會,一起和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這樣有利于其獨立、良好品格的形成。
三、學校、家庭、社會共同作用
學校、社會、家庭三方面共同作用,互相協調,形成合力。學校教育作為學生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它承擔著對道德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有行為上的規范訓練,還要接納學生的行為評價;社會教育則需要為學生創造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建立校外德育基地,讓學生在有意義的社會實踐中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家庭教育,則重點強調環境的熏陶,父母需要用自身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去影響、教化學生,通過家庭成員良好的言談舉止,互相影響、共同提高,形成好的家風,進而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
【探索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論文】相關文章:
列子與夢的探索論文03-22
學校教育教學評價論文03-13
瑤族民歌學校教育論文05-14
高校感恩教育載體探索論文01-03
中職學校教育特色的構建論文03-13
歌唱教學學校教育論文03-13
籃球俱樂部教學模式探索論文01-21
初中物理分層教學探索論文02-17
循環經濟的探索與實踐論文11-22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