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人本取向的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初探的論文
[論文摘要]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主旨和核心,以人為本的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核心。文章首先對學校精神文化和以人為本的學校精神文化進行闡釋,然后從塑造人本精神環境,培養人本意識;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塑造以人為本的學校形象三個方面為構建以人為本的學校精神文化提供了一些建議。
[論文關鍵詞]學校精神文化以人為本
一、學校精神文化的解釋范式
“精神”一詞,內涵豐富,統指人類的一切精神現象。人區別于動物的一個顯著之處,就是人有思維、有思想。因此,精神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實質之所在,制度文化、行為文化、組織文化等實質都在以不同形式體現著精神創造。學校精神文化是學校文化的深層表現形式,是受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意識形態影響而形成的為其全部或部分師生員工所認同和遵循的精神成果與文化觀念。包含三個層面:第一是心理層面,即人的感覺、知覺、思維、想象等心理過程和情緒、情感、氣質、性格、能力等思想意識層面;第二是理念層面,主要體現為學校精神,它是學校師生員工共同表現出來的各具特色的行為方式和作風,是經過長期的積淀而形成一個“文化效應場”,師生員工在這個“場”的作用下,自覺或不自覺地形成一種道德規范、行為準則等;第三個層面是學校形象,學校形象也稱為學校品牌,它是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標志,良好的學校品牌形象可以為學校創造發展契機,以得到社會的支持、家長的信任和師生的認同。它可以優化學校自下而上與發展的空間,形成無形的精神財富。
二、學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內涵
第一次從人的角度討論“精神文化”,如德國文化教育學派的思想家。狄爾泰的生命哲學、斯普蘭格的文化陶冶論,等等。斯普蘭格曾解釋了之所以要以人為起點理解文化的本質,是因為文化對人的精神生命有不可或缺的意義。他認為,學校文化的價值在于“喚醒生命”,而不在于傳遞知識。“教育之根和文化之根的尋求,只能通過人的靈魂的喚醒才能實現!币蚨,學校精神文化的研究,離開了人的存在,任何文化的思考都沒有真正的教育價值,以人為中心的時代呼喚人本精神。人本精神是一種提倡關懷人、尊重人和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其主要內容是重視人的生存環境、人的價值與尊嚴、情感生活、生命體驗和道德理想,F代學校文化建設提倡“以人為本”,就是要堅持學校的發展依托教師的發展,著眼于學生的個性全面發展,將“以人為本”融入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和各項教育管理活動之中。
三、學校精神文化的人本建設路徑
以人為本的學校精神文化建設中,首先,要有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只有在一個良好的精神環境內,全校師生才能形成統一的價值觀念;其次,辦學理念也是非常重要的,在辦學理念上,是否以人為本直接決定著辦學的成敗;第三,學校形象主要是校風、學風、校容、校貌的綜合體現,它是代表學校精神文化是否以人為本的一個重要標志。因此,學校文化建設能否體現以人為本,這三個方面相輔相成,互相促進。
(一)塑造人本精神環境,培養人本意識
1.樹立學!叭吮竟餐w”的價值觀念。學校師生員工共同生活、生長在同一個環境內,這個環境就是一個共同體。這個環境的隱性因素,如辦學理念、環境氛圍等都會潛在的影響學校師生的價值觀念、行為方式。因此,構建一個“以人為本”的學校共同體,是學校師生員工共生的一個精神場域,是全體師生員工所認可和實踐的一種綜合追求,它指導、制約和統率著學校內部各種群體價值和形形色色的個人價值觀。只有樹立了學校的“人本共同體”,才能使學校師生員工樹立起對學校整體發展的信念,在促使學校的發展目標成為師生員工的共同抱負的同時,也促使學校的每個個體都能超越自我思維、進行創造性的實踐活動。
2.培養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何謂道德意識?有學者將意識視為“個體生命活力的象征……是個體在知識、理性、情感、實踐等多個層面上生發,在教育過程和人生歷練中形成的應對社會、自然和人生的一種綜合能力系統……是個體安身立命、直面生活的一種品質、狀態和境界”。道德意識不是以單純的文字符號的邏輯轉換為主的思維活動,而是跨越時空的'、積極自覺的、整體性的、直覺意識的道德實踐與創造活動。當一個人具有較高的道德意識時,就會在面對和處理人與人、人與社會和人與自然的各種利益關系時,尤其是面對艱難的道德抉擇時,穿透迷霧而表現出一種平淡恬靜、從容自如的睿智。當有了道德時,便有了有德和缺德人的分別。當有了較高的道德意識時,也便開始了“高尚”與“庸俗”、“平凡”與“卓越”的差異。
如果校長樹立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就會在管理過程中自覺不自覺地實施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在對待教師和學生上,就能真正設身處地地想教師所想、思學生所思,也才能切實理解教師的疾苦,解決教師的困難,減輕學生的課業負擔。讓教師有了以人為本的道德意識,教師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時,就會站到其他教師的立場上替他人著想。教師在對待學生上,也就不會因為升學的壓力、功課的緊迫性而“無情”地扼殺學生的天分。學生有了人本道德意識,便懂得了互相幫助,避免了惡性學習競爭,就能理解生命的價值,珍愛生命,珍惜體驗,認真對待人生的每一個經歷。即使平日難以馴服,學習一塌糊涂者,也會體會到身邊的親戚、朋友、同學、教師們為他們所付出的努力和辛苦,也便學會了體諒、理解和關心他人,也便不會為自己的個人趣愿而想當然地做一些事。
(二)樹立“以人為本”的辦學理念
辦學理念是指導辦學者如何辦學的一種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它決定了學校的辦學方向和發展進程。它來源于辦學者對教育活動的理性思考!耙匀藶楸尽钡霓k學理念更要以學生為本。一是要以學生的個性為本,二是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學生的知識基礎、興趣愛好、能力水平設計教育目標、選擇教學內容,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使其得到發展。
1.培養學生的主體性。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是被動、消極的,而是以強烈的求知欲,主動積極地探索社會和自然界的規律性。教師指導學生學會求知、學會做人、學會合作,而不是刻意地把學生束縛在一定的軌道上,按照固有的方式、事先預定的規則運行,更多的是運用間接的、不做明確規定的指導方式,圍繞問題的主題引導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思路和出路。
2.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的個性差異有兩層含義:一是承認學生的發展存在差異性,教學就是要找到每個學生發展的起點,使學生在其原有的發展基礎上,達到發展的最優化。二是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學生的智能是多元的,除了智力能力外,還有言語、操作、音樂、身體動覺、交往能力等。因此,教育者應根據學生的不同能力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
3.讓學生經歷生命體驗。“體驗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也是人追求生命意義、實現生命價值、煥發生命活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體驗是生命在活動過程中產生的內在感受、主觀經驗和深刻情感,生命通過體驗感知自我,認知他人,解讀生活;生命通過體驗獲得意義,升華情感,凈化靈魂!比说挠幸庾R的生命存在就是其自身生命的表現、生命活力的釋放和生命體驗的獲得。人的生命怎么表現自己、體驗自己,他就怎么樣生存。生命存在取決于自己的表現、自己的能力,更取決于自己的體驗。因此,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學習的過程,還應是生命體驗的過程,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形成樂觀的精神,體現強烈主體意識的積極心態,是其走向成功的重要基石;失敗的體驗,是其經受磨礪的必然之路,只有經歷過失敗的體驗,才能在成功之后體會到成功的來之不易。
(三)塑造以人為本的學校形象
所謂學校形象,是社會公眾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要求,對一所學校的校容、校貌、校風、教風、學風給予的整體看法或綜合評價,是學校外在和內涵的統一,是學校物質、精神和文化的統一。良好的學校形象是當代學校生存和發展的無形資產,良好的學校形象能夠使一所學校獲得良好的社會效應、較高的社會認同,最終會收到由社會效應轉化而來的“無形”的社會回報。另一方面,良好的學校形象還可以產生強烈的學校向心力。學校的良好形象賦予學校師生員工的是崇高的榮譽感,可以使他們在社會上深切地感受到由于學校形象而給自己帶來的榮耀,進一步增強對學校的凝聚力。在當前“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的背景下,學校的形象設計體現“以人為本”,是學校精神文化建設的必然要求。
在校風的培育方面,校長在領導作風上,要切實關心師生員工,領導角色應從“官本位”向“服務本位”轉變。學校領導只有正確地進行自我角色的服務性定位,才能夠建立正確的權力觀,正確地使用權力。學校領導的行為一方面要為學生的學習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展服務;另一方面,就是要為教師提供良好的工作環境,尤其是良好的心理環境,為教師個人的發展提供保證,為學校的發展服務。學校領導只有這樣認識自己的角色,才能努力為師生創設一個寬松愉快的成長環境,盡量避免師生產生壓抑感和挫折感,以促進教師發展來體現自身的價值。教師在教學作風上要尊重學生的個性,改變以往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切實考慮到每個學生發展的特點,尊重愛護每個學生,因材施教,讓每個學生的特點和智能發揮出來。同時,教師與教師之間也要注重合作與交流,相互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形成良好的教風。學生在學風上要互相學習,相互幫助,相互理解,形成一種良好的學習氛圍。
在校貌的設計上,校園雕塑的設計要注重代表學校形象的、在學校建設的歷史上有重要意義的人物。沒有楷模的學校文化是不完備的文化,是難以傳播和傳遞的文化?J且幻嫫鞄,指引大家前進,如果缺少了這面旗幟,大家就會覺得失落,沒有了目標。多數成功的學校都有自己楷模式人物,即使學校不存在了,學校文化依然存在?J饺宋锸且环N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激勵著師生員工開拓進取,激勵學生不斷爭取更優異的成績。在校園環境的建設上,無論是自然環境的選擇還是物理環境和社會環境的設計,都要體現人性化的內涵。
【試析人本取向的學校精神文化建設初探的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