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聞傳播的視角審視文化帝國主義理論
摘要:本文首先論述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內涵以及理論缺陷,然后提出了兩種相對立的觀點。筆者認為,雖然這個理論備受詬病,但依然有很強的生命力。筆者以西方媒體炮制的“中國威脅論”作為論證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有效性的一個例證。
關鍵詞:文化帝國主義 中國威脅論 陰謀論與依附論
文化帝國主義與媒體帝國主義
在傳播學領域,可能沒有哪個理論能像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那樣被冠以如此多的稱號。翻閱一下國際傳播學領域的相關學術文獻,我們可以發現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曾經被稱為“文化同質論”、“電子殖民主義論”、“媒體帝國主義論”、“結構性帝國主義論”等。盡管稱謂不盡相同,但卻涵蓋了文化帝國主義論的要旨。
但Tomlinson的研究發現,大多數與文化帝國主義相關的研究把電視、電影、報紙和廣告等傳播媒體置于研究的中心地位。①于是有學者把文化帝國主義等同于媒體帝國主義。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文化帝國主義與媒體帝國主義是不是同一概念?文化帝國主義的創始人Schiller對文化帝國主義的定義被廣泛地批評缺乏精確性。英國學者Boyd-Barrett把媒體帝國主義定義為“一個國家對其媒體的擁有,控制并且向其他國家傳遞其信息的過程,這一過程是一個單向式的行為”②。這個定義又被廣泛地解讀為內涵過于狹窄,忽略了對文化這一變量的考慮。而非馬克思主義者則認為當前的國際傳播不存在文化控制的問題,他們更愿意從媒體帝國主義的角度來分析問題。③在研究方法上,非馬克思主義學派傾向于運用量化的方法來考察媒體的效果。
美國的大眾傳播學界更傾向于用數量統計的方法研究國際傳播領域信息流動的不平等性,更多的學者否認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存在。新馬克思主義學者在歐洲更具有影響。筆者認為,雖然媒體可以從文化中被萃取出來進行單獨的分析,但媒體本身并不存在于一個真空環境里,媒體的所有權、經營權和媒體產品的內容制作等無一不被打上文化的烙印。盡管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在美國傳播學界遭到批判,但筆者仍然認為這個理論有其合理性。本文擬從新聞傳播的角度來論證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內在的合理性。
文化帝國主義的概念與爭論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是一個具有強烈意識形態色彩的理論,它出現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日益引起世人的關注。當時關注這個理論的學者主要來自拉丁美洲國家。他們認為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非常適合解釋美國對這一地區的文化入侵。文化帝國主義理論還為正在聯合國激辯的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的爭論提供了理論基礎。當時無論是支持還是反對建立世界信息與傳播新秩序的陣營都認為公民對信息的使用與經濟增長成正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布的《多種聲音,一個世界》文件表達了發展中國家希望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傳播秩序的強烈愿望。
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創始人是Herbert Schiller。Schiller在1976年出版的《傳播與文化控制》一書中給文化帝國主義下了一個內涵非常模糊的定義。Schiller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一個社會被卷入現代世界體系,并且這個社會的上層被這個現代世界體系所吸引、或者被壓迫并且有時被賄賂來改變自己的社會體系以便使自己的社會體系符合世界上占主流的世界體系觀念的需要”④。Schiller的定義由于內涵模糊并且廣泛而被學者賦予許多不同的解讀,并受到眾多學者的批判。相比之下,Beltran對文化帝國主義的界定更加簡單與明晰。他認為文化帝國主義是一個國家把自己的價值觀念、行為準則或者生活方式強加給其他國家的一個可以證實的過程。⑤Beltran給文化帝國主義所下的定義對推崇用量化手段研究文化帝國主義論的學者有很大的吸引力。
從新聞傳播的角度看文化帝國主義
“新聞就是一種文化。”⑨二戰后第三世界國家對西方國家文化控制的強烈抨擊也與新聞的流動相關。但把新聞作為一種文化并納入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的研究卻少之又少。Meyer是一位從新聞的流動視角來考察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學者。Meyer采用量化分析的方法考察了若干非洲國家與拉美國家的日報對國際時事的報道。Meyer發現這些非洲與拉美國家依然大量依賴西方的通訊機構提供的新聞信息作為各自媒體主要的信息來源。重要的是,Meyer發現這些非洲與拉美國家因為嚴重依賴西方通訊社提供的新聞信息而開始采用西方的新聞價值觀來對國內事件進行報道。但是Meyer的研究也有問題。Meyer做了一個比較研究發現,這些國家采用的不結盟國家通訊社提供的新聞則是更多地關注第三世界國家的發展。因此,Meyer認為第三世界國家正在大規模地復制但并非完全采用西方的新聞價值觀,而且第三世界國家對西方通訊社的媒體依賴并未導致文化帝國主義現象的出現。⑩
Meyer的研究有兩個方面的缺陷。其一,Meyer的研究并未涉及西方傳媒大國的傳播政策層面,而恰恰是這些建立在政策基礎上的新聞流動政策可以最好地體現文化帝國主義“陰謀論”的實質;其二,Meyer所得出的結論過于簡單,因為他未考察第三世界國家過分依賴西方的新聞信息源而造成的“依附性”的后果,而這也恰恰是量化分析所難以進行實證的問題。本文在以下部分對這兩個問題做一個補充性的探討。
信息自由流動政策——“陰謀論”的體現。國際傳播領域的新聞貿易不可避免地與信息自由流動理論牽扯到一起。信息自由流動主義的鼻祖是現代自由民主理論的創始人米爾頓與密爾。自由民主理論認為對真理的追求只有在輿論市場中充分競爭才可以實現。因此,不受任何人為阻礙的信息流動以及言論自由是每個公民實現對真理的追求不可或缺的前提,而媒體在這一過程中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盡管自由民主理論是米爾頓與密爾針對當時英國國內的現實而提出的一種理論,但它的追隨者執著地認為這個理論可以推廣到國際傳播領域。他們認為,國際間的信息自由流動可以促使許多國家建立民主并且有效地消弭國家間的爭端。而戰后新的通信技術的發展也使這個理論的追隨者認為任何旨在妨礙信息自由流動的努力都是徒勞的。戰后著力推廣這一理論的始作俑者是美國。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推行這一理念的現實原因并非僅限于推廣民主與消除國際爭端,而是為自己的媒體巨頭獲取超額的利潤。時任國務次卿Benton宣稱:“美國國務院將盡其所能,用政治與外交途徑打破其他國家阻止美國的新聞通訊社、雜志、電影以及其他傳播媒體在國際市場上的擴張……促進信息自由是我們外交政策有機的一部分!
然而英美等傳媒大國的媒體與各自政府之間的關系遠非各自彼此獨立的關系。在一戰期間,英國的路透社就與英國當局簽署了某種形式的協議,路透社承諾在戰時提供有利于盟軍的新聞。美聯社與美國政府也保持著密切的關系。Jean-Luc Renaud的研究發現,美國政府與立法機構一直在以各種方式支持美國的媒體產業出口,這些支持包括各種各樣的立法與政府給予的商業與外交政策支持。?輥?輰?訛而美國的廣電媒體也一直與勢力龐大的軍事工業聯合體有密切的關系。這些事實說明,美國政府出于戰略上的考量,對媒體是不會采取一種放任自流的自由主義政策的。Schiller堅稱的“陰謀論”的確有很大的道理。
新聞制造的依附——“中國威脅論”。新聞對社會的影響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國家或者集團擁有的權力與資源的多寡。Altschull把“資源”分為“有形資源”與“無形資源”。信息與進行信息傳播的能力屬于一個國家或者集團的無形資源。Altschull同時認為盡管媒體產品的生產是公開的,但它的控制者卻隱藏在幕后。無論權力是以何種方式存在,政府、政黨或者財團都想掩蓋這種控制性的關系。
“中國威脅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經典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所認定的“陰謀論”。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威脅論”是權力與媒體互動的產物!爸袊{論”的產生不可避免地與美國國會中一個松散的政治聯盟有密切的關系。這些組織松散的成員雖多隱藏在幕后,但卻極力鼓動政府與軍方對華采取嚴厲的政策。而在公開場合,一些在政府中擔任要職的人物極力附和這一論調。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這群勢力的發聲成功地設定了美國主流媒體的議事日程,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世界輿論。這是因為美國的主流媒體主要依賴這些為美國精英集團服務的公關人員提供新聞信息來源。有研究發現,盡管像《華盛頓郵報》與《紐約時報》這樣久負盛名的媒體各自維持著強大的人力資源進行調查性的新聞報道,但它們依然依靠精英集團的公關人員提供50%左右的新聞。?輥?輲?訛這一現實充分證明了文化帝國主義的“陰謀論”的存在。
“中國威脅論”的確產生了文化帝國主義論所宣稱的依附性的效果!爸袊{論”嚴重地挑戰了中國的國家安全并且抹黑了中國的國際形象。而良好的國家形象日益被認為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戰略資產。國家形象有兩個貌似對立的特點:其一,國家形象具有很強的穩定性,一旦形成,則很難改變;其二,良好的國家形象的建立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也極易遭受破壞。為了扭轉這一局面,中國政府不得不付出高昂的代價來進行國際公關。另外,中國政府不得不投入大量的外交資源與經濟資源來游說對中國心存不安的國家以使這些國家理解中國的行為。
結語
本文著重分析了文化帝國主義的內涵,并區分了文化帝國主義與媒體帝國主義兩個容易混淆的概念。本文還提出了與文化帝國主義相對立的兩種論點。筆者認為,雖然經典的文化帝國主義理論存在理論上的缺陷,但依然具有解釋一些當前國際傳播現象的力量。為了更好地論證筆者的觀點,筆者用美國支持信息自由流動的相關政策來印證文化帝國主義“陰謀論”的實質,用美國媒體炮制的“中國威脅論”來證實文化帝國主義對中國造成的依附性的影響。筆者認為,二戰后雖然絕大多數第三世界國家都已經擺脫了西方的殖民統治,但國際傳播新秩序一直沒有建立起來。文化帝國主義理論仍然具有相當效力。
【從新聞傳播的視角審視文化帝國主義理論】相關文章:
“公共新聞”對新聞傳播理論的影響03-29
試論網絡融合新聞對新聞傳播的影響03-27
從傳播學視角看當下的“電視相親”11-29
文學在新聞傳播中的表現12-10
論析學校的文化傳播與文化選擇12-06
試論動漫文化傳播的文化心理基礎12-07
網絡新聞傳播對傳統新聞編輯理念的突破12-10
傳播學視角下全民搶紅包現象分析11-20
課堂文化傳播的動力研究12-06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