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循證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搶救效果及對滿意度的影響論文
創傷性休克發病機制比較復雜,當患者機體遭受暴力作用后,導致重要臟器損傷、嚴重出血等,有效循環血量銳減、微循環灌注不足; 創傷后的劇烈疼痛、恐懼等使患者機體處于強烈的應激狀態,身體機能紊亂,多種因素綜合促成休克的發生。創傷性休克病情變化快,死亡率高,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來,循證醫學不斷發展及成熟,并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研究制定創傷性休克院前搶救循證護理流程,變被動為主動,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0 月,經醫院醫學理論委員會批準,選擇在我院急診科救治的創傷性休克患者 61 例,按照接診的先后順序分為觀察組31 例和對照組 30 例。觀察組: 男 21 例、女 10 例,年齡18~57 歲,平均( 37.25±8.90) 歲; 受傷到就診時間15 ~ 50min,平均( 27.91±5.84) min; 致傷原因: 高空墜落傷16 例、交通事故傷 12 例、重物擠壓傷 3 例; 受傷部位:多發傷12 例、胸部傷10 例、腹部傷7 例、骨盆及四肢傷2 例; 損傷嚴重度評分 20~43 分,平均( 23.77±7.26) 分; 按休克指數分類: 輕度休克 18 例、中度休克9 例、重度休克 4 例。對照組: 男 19 例、女 11 例,年齡20 歲 ~59 歲,平均( 37.895±8.47) 歲; 受傷到就診時間18 ~ 47min,平均( 27.79±5.76) min; 致傷原因: 高空墜落傷15 例、交通事故傷 13 例、重物擠壓傷 2 例; 受傷部位:多發傷11 例、胸部傷10 例、腹部傷7 例、骨盆及四肢傷2 例。損傷嚴重度評分 20~42 分,平均( 23.73±7.22) 分; 按休克指數分類: 輕度休克 17 例、中度休克11 例、重度休克 2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匹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 ,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傳統的護理就診流程。觀察組患者實施創傷性休克院前搶救循證護理流程。①循證問題:如何通過有效的護理措施,配合臨床醫生,為患者爭取搶救的最佳時機,提高創傷性休克的搶救成功率。②循證支持: 通過檢索中國知網中國知識資源總庫、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國循證醫學/Cochrane 中心數據庫、中國臨床路徑網等,尋找創傷性休克患者的臨床護理路徑及新進展,篩選出與其關系密切的文獻,獲取最佳的研究證據,制定創傷性休克院前搶救循證護理流程: 到達現場后評估環境→體位安置及病情快速評估→快速建立中心靜脈通路、開放氣道→啟動生命綠色通路→限制性液體復蘇,謹慎實施低血壓措施→監測生命體征及病情→預見性心肺腦腎保護,預防應激性潰瘍→術前準備處理→急救護理質量評價。③循證實踐: 根據創傷性休克院前搶救循證護理流程的特點,對搶救治療小組的護理進行明確分工,合理分配,確保各環節責任到人,保證患者在接診后第一時間內得到及時、有效的救治。
1.3 評價指標: ①時間: 休克緩解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休克緩解判定標準參照相關文獻,術前準備時間為入院后到進行手術的時間。②效果:入院前死亡、入院后搶救無效死亡及搶救成功。③并發癥: 搶救過程中發生的急性腎損傷( AKI) 、彌漫性血管內凝血( DIC) 、急性呼吸窘迫綜合征( ARDS) 、多器官功能障礙綜合征( MODS) 及應激性潰瘍等。④滿意度: 對護理服務態度、護理基礎操作及綜合護理效果進行綜合評價,分為非常滿意、一般滿意和不滿意三個等級。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 SPSS13.0 統計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比較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比較采用 χ2檢驗,等級資料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 果
2.1 兩組患者休克緩解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比較: 觀察組患者休克緩解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2 兩組患者搶救成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搶救成功率90.32%,高于對照組的 76.6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2。
2.3 兩組患者搶救過程中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搶救過程中發生 DIC、ARDS、MODS 各 1 例,應激性潰瘍及 AKI 各 2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 22.58%; 對照組發生 DIC1 例,AKI 及應激性潰瘍各 2 例,ARDS及 MODS 各 3 例,并發癥發生率為 36.67%;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2.4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對護理服務態度、護理基礎操作及綜合護理效果綜合評價為非常滿意27 例( 87.10%) 、一般滿意2 例( 6.45%) 和不滿意 2例( 6.45%) ; 對照組評價結果為非常滿意 24 例( 80.00%) 、一般滿意 4 例 ( 13. 33%) 和不滿意 2 例 ( 6.67%) ;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 。
3 討 論
創傷性休克是急救中常見的嚴重威脅患者生命的急危重癥之一,相比單純失血性休克更為嚴重,必須盡快實施有效救治措施。創傷性休克傳統的急診搶救護理過程中,護士均以醫生醫囑為中心實施護理操作,操作雖然具有目的性,但是缺乏計劃性與主動性,時間安排缺乏合理性,不能主動應用學科知識判斷病情,或停留在經驗主義上,沒有與學科前沿接軌。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在計劃其護理活動過程中,審慎、明確、明智地應用最佳科學證據,并使之與臨床知識和經驗相結合,在某一特定領域或作出符合患者需求的護理決策過程。循證護理不同于傳統護理,其著重強調任何護理操作及決策應建立在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基礎上。本研究通過分析創傷性休克臨床急救中存在的突出問題,查閱相關文獻,尋找最佳科學研究證據,從而制定循證護理流程,結果顯示患者休克緩解時間及術前準備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而且搶救成功率高于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優于對照組。結果表明,根據循證護理制定循證護理流程,可以充分利用創傷性休克的“黃金時間”,快速穩定患者的生命體征,為手術爭取最佳時機,提高搶救成功率,具有重要的臨床應用價值。
循證護理流程應用于創傷性休克的急救具有以下優勢: 科學性。循證護理流程的制定是參照最新研究成果及指南,在觀念和方法學上更為科學。如傳統搶救創傷性休克以大量、快速補液,保證機體臟器的灌注為主,但是最新創傷性休克治療指南中指出,創傷性休克未徹底止血時應行限制性液體復蘇救治,否則可造成血液稀釋,不利于創傷局部血凝塊的形成,并加重機體組織缺氧。程序性。循證護理流程將各護理操作環環相扣,并且參與搶救的護理有嚴格的分工,任務分配合理,有效避免了無價值操作、重復操作、遺漏操作等,加快搶救速度,為患者救治贏得時間。主動性。循證護理流程具有計劃性,搶救步驟、操作要領均已規范,在救治過程中護士無需被動等待醫囑,可主動實施急救。④預見性。通過查閱最新的研究文獻,充分了解的創傷性休克可能出現的問題、判定方法及預防措施,護理在搶救過程中可主動采取有預見性的護理措施。
【循證護理在創傷性休克患者院前搶救效果及對滿意度的影響論文】相關文章:
探試在神經外科出院患者的護理效果12-07
腫瘤護理帶教循證醫學理論運用論文03-16
護理干預對哮喘患者治療遵醫行為的影響分析03-27
舞臺演出音響效果影響因素與調試技術論文03-28
戰略執行力對執行效果的影響研究論文提綱03-28
護理監測及護理對策系統在腹部創傷中的應用03-28
老年患者的心理護理03-28
宮外孕患者的治療及護理03-10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