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論語文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幾個誤區
〔論文關健詞〕新課程標準 課程改革 語文教學
〔論文摘要」隨著墓礎教育語丈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語文教學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但是,在改革過程中也存在認識的誤區和教學操作上的失誤:“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讓學生多說多講,讓學生占用較多的課堂時呵;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就是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大家共同研究問題;鑒賞課文寫作之美只通過反復誦讀就可實現;對課程改革與考試的關系認識定位不準確;新課程要淡化語法、修辭的學習。
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發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內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語文教育應該為造就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一代新人發揮重要作用。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經進行了多年,隨著語文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人們對語文改革的認識更加深入,關于語文課程的思維也變得更加活躍,但也出現了一些認識上的誤區和教學操作上的失誤,出現了矯枉過正的傾向。這些都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誤區一:“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讓學生多說多講,一切交給學生做
《語文課程標準》強調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 “學生是語文學習的主人。語文教學應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習慣,為學生創設良好的自主學習的情景。堅持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是新課程的重要指導思想。
有的教師認為:讓學生自主學習、以學生為主體,就是讓學生多說多講,教師少講或者不講;上課時教師不能占據課堂,要把課堂交給學生,讓學生唱主角。因此,每節語文課教師都把讀書、了解作者、認字、釋詞、分析重點句子、剖析文章脈絡、總結文章主旨、探求文章寫法、賞析語言特色、實施美育,甚至處理作業、批改作文、出考試題、評閱試卷、批改作文等,完全交給學生自己去做:每一節課都要把學生分成小組進行討論,要求大面積發言,把大部分時間交給學生自己去學習。教師不能也不敢多講,否則就是教師包辦學習,就是一言堂,就是壓抑學生的創造能力,就是嚴重違背課程改革的理念。有些地方甚至把“一切交給學生去做”作為教學改革的成績加以渲染。
這是嚴重的認識偏頗,是對課程改革理念的曲解,是矯枉過正、走上極端的錯誤做法。把學習權、參與權交給學生,課堂上讓學生唱主角,這是對的。但是,首先需要弄清“唱主角”的內涵。確立“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整個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主體”,不能簡單地從教學活動的形式或者占用課堂時間的多少去衡量。讓學生“唱主角”,首先是在教育理念上,要確立讓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積極思維的新觀念,改變以往教師主宰課堂、“一言堂”、學生被動接受的教學狀況,讓學生充分調動“想要學”的內因,真正開動思維機器,確保良好的學習效果。教師在備課、施教、作業、訓練等各個環節,都要清楚學生的基礎,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時時想到如何讓學生容易學會,如何使學生學得更好,這就是在理念上確立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傳授知識和訓練能力,要因文章體裁、內容制宜,要因人制宜,靈活掌握,求真務實,以學習效果為根本。至于誰為主體、誰是主角,不能僅僅看外在形式,也不能僅僅看誰在活動或者誰占用課堂時間多。教師或學生占用時間多甚至始終占用課堂時間,這并不等于他就是真正意義上的主體、主角。在這個問題上,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動機和效果。課堂上熱熱鬧鬧,實際所學甚少,就是一種花架子。那種一提到教學改革,就連必要的教師引導和講解也不敢做了以及擔心被指責是“穿新鞋走老路”的顧慮,是完全沒有必要的,也是錯誤的。從另一個角度來說,假如教師不講了,那么教學方法中最基本、最傳統的講授法也就不存在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
誤區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學就是讓學生組成小組進行討論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的基本理念”部分特別指出:語文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
一些教師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存在偏差,他們認為:提倡自主學習,就是讓教師放開約束,讓學生自由自在、毫無壓力地輕松學習,讓學生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合作、探究,就是讓學生分組討論,大家共同研究問題,發揮各自特長,互相交流,集體探討。因此,教師在課堂上對學生的學習不提要求,盡量讓學生放松地學習,消除壓力,并且,每一節課都安排小組討論,即便有的問題無需探究,也要這么做,課堂討論成了每一節課必不可少的固定教學形式。有的教師甚至不看學習內容反復進行沒有必要的討論,似乎不使用這個形式就是陳舊的教學方式,使用了這一方式就是落實了新課程標準。
這里存在著對課堂討論教學形式的使用和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兩方面的誤解。課堂討論這一教學形式有很多優點,但教師在使用時要掌握好時機,不能亂用。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教學的一個重要思想,教師要正確、全面地理解。
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目的是為了改變過去那種陳舊的學習方式。其中的“研究性學習”是針對“接受性學習”而言的。接受性學習即學生在課堂上時時處于被動接受、機械訓練、死記硬背、簡單重復的地位或狀態,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受到壓抑。“自主、合作、探究式”學習方式,就是要激發學生主動學習、閱讀求知、表達交流、探究創造、自我完善的潛能,就是要培養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轉變學生他主性、被動性的學習狀態,促使學生主體性、能動性、獨立性不斷生成、張揚、發展、提升,使學生學習的內在精神獲得解放,把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研究等認識活動凸顯出來,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同時,這一學習方式也十分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意識和懷疑精神,鼓勵學生對書本質疑和對教師的超越,贊賞學生富于獨特性和個性化的理解和表達,積極引導學生從事實驗活動和實踐活動,培養學生樂于動手、勤于實踐的意識和習慣。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不能僅僅表現為外在的學習組織方式上,學習組織方式僅僅是一個必要條件。誠然,介合作”不能是一個人,課堂討論可以體現合作,但缺乏合作本質的課堂討論就會流于形式。課堂討論可以是進行探究的形式,但是,進行課堂討論不等于就是在進行探究。這取決于課堂討論的內容,取決于教師的引導。同時,探究不一定只限在教室里進行,也不一定非在固定課時內進行,或者非得要小組活動,只要學生能從學習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專題,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就實現了探究的目的。
誤區三:鑒賞課文寫作之美只要通過反復誦讀就會達到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提高文化品味和審美情趣,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
課程標準從培養學生的品德、人格需要出發,提出要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這是一個重要的思想。以往我們在這個方面強調得不夠或者不全面,因此,出現有的學生榮辱不清、審美標準不明的問題,甚至在品德和人格上出現問題。所以,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是有積極意義的。
新課程標準頒布之后,廣大語文教師紛紛把加強審美教育作為新課程教學的重要方面。教師們在進行語文教學設計時,注意加強教學內容方面的審美,遇到重點課文,更是牢牢把握這一點,進一步提升了學生的審美情趣。但也不能否認,一些教師對此存在認識上的誤區。一些教師認為:對于意境優美的文章,只要反復誦讀,學生自然就會產生審美情趣。于是,在教學設計中,就出現了采用放錄音、教師范讀、學生單人讀、學生分組讀、集體誦讀和穿插默讀、放聲讀、有感情地誦讀、分角色朗讀等讀書形式。課堂上熱熱鬧鬧,朗朗讀書之聲不絕于耳。有的教師把這種做法冠名為“美讀”。但是,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基本沒有教師引導學生進行審美的活動,教師不進行分析講解,全讓學生自己去熟讀感悟,似乎只要多讀,問題就會全部解決,甚至還以“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來解釋自己的做法。
審美,是一項復雜的思維活動。鑒賞語文的美,需要對語文資料的積累和感悟,需要理論的指引。只能這樣才能深刻、全面地領悟到美的實質。
感悟美,不讀文章不行,但要獲得美感,需要教師的引導、點撥,需要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課文的意境之中,利用自己的文學知識去分析、點評文章的優美之處,帶領學生咀嚼、品味文章的意境、構思、文句,啟發學生聯系自身體驗進行感悟,達到對美的欣賞。
要達到好的審美效果,教師一定要通過引導、分析、講解,以激發學生的聯想和增加學生的間接生活經驗,讓學生在此基礎上多讀、體驗、感悟。
誤區四:課程改革將取消考試與靠考試拉動課改
課程改革強調評價的改革,主張在考查教與學的效果時采用多種方法,不把考試作為唯一手段。于是,一些教師的認識又出現矯枉過正的傾向,認為:落實新的課程標準、進行教學改革,就不能進行考試,要盡快向取消考試的方向發展。于是,主張讓學生輕輕松松地學,在游戲中學,提倡從小學到高中不留課外作業,不再考試,讓學生擺脫作業的壓力,讓學生從考試的栓桔中解放出來。
還有的教師認為:考試依然是教學的指揮棒,考試不改,課程改革就寸步難行,除非創造一套適應新課程的考試方法,讓考試拉動改革,否則,改革就難以深入。
以上的認識都有片面性。課程改革沒有主張取消考試,也沒有回避考試這一敏感的問題。新的課程標準在考試方面提出了明確的主張:新課程注重考查學生的綜合素質,尤其是學生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倡導靈活多樣的、開放的、動態的考試方式,注重給予學生更大的自主選擇空間;在考試結果上,杜絕大排隊現象,以減輕學生的壓力;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地區,小學畢業可以免試就近升學;初中升高中,考試內容應加強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經驗的聯系,重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部分學科可以實行開卷考試:高中畢業生會考應突出水平考試的性質;高考要突出3個“有助于’,加強對學生能力和素質的考查,改革考試內容,探索提供多次機會、雙向選擇、綜合評價的考試選拔方式。
本輪課程改革從來沒有說過要取消所有考試,只是提倡小學生畢業可以免試就近入學。把新課程理解為任何時間都要取消考試,是對新課程的曲解?荚嚭涂疾,是檢測學生學業狀況的有效的方式方法,考試是難以取消的。我國要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小學升初中可以不用考試就能入學。但是,要了解學生的學業或者素質情況,學校還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進行摸底考試的。每一個教師、每一所學校都會這么做,這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荚囍贫群涂荚噧热菀粩嗟丶右酝晟坪透母,但課程改革決不能只寄希望于用考試改革來拉動?荚嚹艽龠M教學,考試能引導教學,“考試怎么考,我們就怎么教”道出了人們看重考試引導的心聲。但是,考試的內容不是課程學習的一切,“考試考什么,我們就教什么”的思想顯然是錯誤的。出題考試比較易于衡量學生的學業成績,但是,學習態度、創新精神、動手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探究精神、健康的審美情趣等是很難用量化的方式和考試的辦法加以考查的。而這些,都是新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因此,應該打破“考試萬能”的神話,尊重教育追求的價值,建立一種新的考試文化?荚嚫母锊⒉荒芙鉀Q課程改革中的所有問題,也不是決定課程改革成敗的決定性因素。
誤區五:新課程要淡化語法、修辭的學習
《語文課程標準》在“實施建議”中指出:在閱讀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隨文學習必要的語法和修辭知識,但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知識教學。
課程標準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要求,是想改變過去的學習方法。過去的中學課本系統地刊載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有關語法、修辭的專門知識,強調知識的系統性,要求教師帶領學生系統地、專題地進行學習。但由于學生沒有足夠的閱讀積累和抽象的概括能力,系統地、專門的學習,就成了空洞、抽象的理論學習。有鑒于此,初中階段應提倡多閱讀、多積累、多從感性認識出發,而不必過早形成系統的理論認知。
一些教師對此存在誤解,認為新課程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思想,就是要淡化語法、修辭的學習。因而,在教學過程中,不再進行有關語法、修辭知識的滲透。在組織學生做練習時,不再出現有關語法、修辭的內容。有關部門組織結業考試、升學考試也不再出現相關知識的考查。在錯誤的思想指導下,有的教師在教材中出現比喻、夸張、比擬、排比、對偶等最基本的修辭方式時,也不敢加以介紹:對一些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句式,不敢進行分析,一些必要的概念更是不敢提出,生怕有人說自己違背新課程理念。目前,這一做法已經導致了嚴重的后果:很多升入高中的學生,口語交際、書面表達都出現了相當多的語法錯誤。有些文科的大學生,對現代漢語和古代漢語學習倍感吃力,欣賞詩文時講不明、道不出,感悟不到詩文的優美;對文學理論和美學原理的理解非常吃力。
認為新的課程標準要求淡化語法、修辭學習,不提倡進行語法、修辭的講解,是對新課程的曲解。新課程標準提出的建議是“不必進行系統、集中的語法、修辭的學習”,而不是“不進行語法、修辭的學習”。新課程標準倡導改變過去的學習方法,以求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不是要求停止對語法、修辭的學習。二者有著本質的不同。新課程標準反對進行超出學生接受范圍的、過于系統的、抽象的語法和修辭知識的學習,目的在于引導教師注意知識的傳授方法和傳授時機,倡導讓學生通過大量的言語實踐進行感性認識,再形成系統理論,這符合教育規律和認識規律,絕不可把它曲解為反對或者淡化語法、修辭知識的學習。
在基礎教育階段,語法、修辭的學習非常重要,切不可忽視。學生沒有較好的語法、修辭知識,寫作水平和口語交際能力就難以得到提高,廣大教師可以大膽進行語法、修辭的教學。但是必須注意教學方法和教學過程要符合學生的認知能力,教學時不要超出學生的接受能力,不要進行脫離言語實際的抽象總結和歸納,不能進行難度過大的引導和分析。
廣大教師要全面、準確地把握新課程標準和課程改革的精神實質,不能畏縮不前,也不能矯枉過正,要著力創建新的教育模式,培養出一代高素質的學生。
【淺論語文課程改革實踐中的幾個誤區】相關文章:
淺論人本管理在壽險營銷中的應用誤區11-17
試析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討12-05
淺論新課程改革下的高中物理教學12-09
淺析語文課程改革中的文學教育研究12-05
試析高職語文課程改革探討論文11-22
試析中學語文課程改革的欣喜與憂思12-05
職業院校大學語文課程改革論文03-07
試論語文課程改革實踐的制約因素論文12-26
試析高職大學語文課程改革探索12-05
-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