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中醫學論文范文
從小學、初中、高中到大學乃至工作,大家都跟論文打過交道吧,論文寫作的過程是人們獲得直接經驗的過程。那么問題來了,到底應如何寫一篇優秀的論文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有關中醫學論文范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醫學論文 篇1
摘要:三聯碼密碼不是隨機排列的,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是有序分布的,標準氨基酸也是有序分布的。三聯碼密碼說明了標準氨基酸的結構與功能特性。中醫基本理論包括陰、五行和易經是可以來解譯基因組的。
關鍵詞:三聯碼密碼;標準氨基酸;場;陰;易經
生物的遺傳物質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RNA/DNA)由核苷酸組成。不同的核苷酸按所含堿基的不同分為4種,這些堿基為腺嘌呤(adenine,A)、鳥嘌呤(guanine,G)、胞嘧啶(cytosine,C)和胸腺嘧啶(thymine,T,為DNA特有)或尿嘧啶(uracil,U,為RNA特有)。張洪鈞、彭莉等按照AGCT化學特性依據中國陰理論進行陰分類――嘌呤(AC.)屬陰,嘧啶(CT)屬;而二者又可以分別再分陰,即A為陰中之陰,G為陰中之,C為中之,T為中之陰”。實際上,4x4x4=64種三聯碼說蘊含的生命含義也是可以根據標準氨基酸的分子特性繼續演化其整體含義的。
1、基因組本質是精的集中體現
基因組是人體精氣的凝聚態,是人體的微觀信息調控中心,體現了人體的整體性,含有生命的全部信息。功能的整體必然由有序的結構所完成。三聯碼密碼不是隨機排列的,是在結構有序的情況下完成的整體排列,是根據遺傳物質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RNA/DNA)以及標準氨基酸分子的結構功能整體特性(陰)進行分類的。
生命是整體的,是生命的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結構的有序性是功能統一的基礎;生命是從原始的化學振蕩不斷進化發展過來的,正是由于生物大分子的有序運動。才最后形成了生命整體,生物大分子的有序運動是構成生命整體的基礎條件。
2、密碼子的整體含義
2.1密碼子與陰4×4×4=64種聯碼是由陰演化而來的,64密碼子與易經的64卦遙相呼應,反映了整體的演化規律,蘊含著最基本的陰,密碼子不是隨機也不是偶然的,而是在陰的相互組合中完成了生命的有形顯示和相互聯系。生命的發展進化是在與大自然和諧統一的過程中逐步發展過來的,其內在的生命密碼予必然與自然界的根本規律相一致。核糖核酸/脫氧核糖核酸是有序分布的,標準氨基酸也是有序分布的。
64密碼子是陰轉化的,代表了陰在64卦中的演化規律。根據中醫學取象比類所方法,c為中之,那么CCC在64卦中就屬于乾;A為陰中之陰,aaa就代表了坤,其余類推。各三聯碼密碼子代表了整體的陰屬性,它的卦象代表了它在64卦中的陰整體屬性。整體是關鍵的,即使在不同的星球進化,生命的物質和分子構成可能不同,但是整體還是一樣的;整體是形成分子運動整體性的主導,而分子的運動則體現了整體。
2.2 三聯碼密碼子各脫氧核糖核酸的含義,第一個脫氧核糖核酸代表了這種標準氨基酸的空間結構特性,結構的剛與柔等,空間的占位等。
例如:CCC代表了脯氨酸(β-吡咯烷基-α-羧酸,見圖1),與一般的α-氨基不同,是一種亞氨基酸,側鏈取代了自身氨基上的一個氫原子而形成雜環結構。這種雜環結構在空間上變現為剛性,不易折疊,阻礙了其他分子的接近。卦象就表示為乾。
aaa代表了賴氨酸(α,ε-二氨基己酸,見圖2),側鏈是含4個C原子的直鏈烷胺,側鏈的胺基帶有正電性,可以折疊與羧基(帶有負電性)相互接近,形成一個較為穩定的環,表現出較大的柔韌性。卦象就表示為坤。
其他氨基酸依此類推。
第二個脫氧核糖核酸則與這種標準氨基酸的等電點很有關系,郭同新認為:“標準氨基酸按等電點去排列.可顯示出氨基酸化學性質的周期性,與遺傳密碼方陣結合,得出氨基酸密碼編輯的內在聯系。”此處不再贅述。
第三個脫氧核糖核酸則表示了代表這種標準氨基酸的密碼子在64密碼子整體中的變動性和擺動性。ATGC相互間有截然不同特點的氫健和色散兩種作用形式,氫鍵作用動力具有高度的方向性,而色散作用動力不具有方向性,只是有強烈的加和性。人類基因組中起主要作用的'富含c+G遺傳基因就是由高度方向性的氫鍵動力能作為四個堿基聚合成主導DNA的先導條件。而起著啟動、終止、轉錄等副旋律作用的富含T+A遺傳基因則由色散作用動力能作為四個堿基聚合成副旋律DNA的先導條件。這就是人類基因組的根本特點,而其他生物種就沒有這種特征。因為它們是就一開始用氫鍵動力和色散動力同時混在一起的方式來起作用的,只是兩者的比例不同而已。當然生物體越高級,氫鍵作用動力占越大的比例。這種作用形式也體現了生命的進化性和主動性。生命的“”具有這種主動性的特點。
2.3、基因數目的推測,整體是微觀基因組整體的指導,在整體的作用下,形成了具體的基因組。而按照中醫基礎理論,人體由生克制化相互作用的五臟組成,五臟互含即每臟也由生克制化的五臟相互作用構成。由此組成了整體。按照整體一致性原則,基因組整體也由五臟基因組模塊組成,每臟基因組模塊也由相應的五臟基因組亞模塊組成。那么總的基因數目如下:55×(60/5)=37500。
解釋:人整體有五臟,每臟又有五臟,所以共有5×5×5×5×5×5種變化。而三聯體密碼共64個,減去1個起始子與3個終止子,共60個,60個密碼子分配在5個亞模塊臟中,每個亞模塊12個密碼子,那么基因的數目是37500個。平均每基因含核酸數目55個。
這只是推測。基因的數目和位置以及大小在基因組中還有個優化過程。基因組作為人體整體的信息系統,和自然界也是和諧統一的,自然界的信息在基因組中得到了統一集中體現。
3、非基因部分與基因的關系
人類的元整體是在精子與卵子在相合的瞬間形成的,精卵結合后各自的親和力等特性消失了,而受精卵的特性則在此基礎上建立起來了。精卵結合的瞬間(精卵特性消失的瞬間和受精卵形成之前)首先形成了人類的最初整體――元整體,元整體自此開始演化,從無形逐漸演化有形,從太極——陰——五行以至最后演化成有形的基因組。
基因與非基因的關系也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基因是基因組整體的有形整體,而非基因部分則是基因的場;這個場是生命的場,具有能動性,可以調控基因,保持基因的相對穩定,而且可以相互聯系,促使基因的優化、基因的相互調控與基因組整體的形成。基因的均一化作用也說明了這一點。
4、結論
基因組是整體的,是人整體的信息的集中體現,是與人體平衡存在的自然界的信息的集中體現。生命是有序的,有序的生命必然由有序的生命大分子的有序運動組成。取類比象應該建立在脫氧核苷酸與其他生命大分子的結構與功能的基礎上。中醫基本理論包括陰、五行和易經是可以來解譯基因組的。整體是一切生命運動的根本。
寒冷天氣有利流感病毒存活
美國科學家日前證實,流感病毒在寒冷、干燥的氣候環境里存活時間更長,主要原因在于寒冷天氣中人體內的黏液分泌遲鈍。無法將病毒清除。
據英國《新科學家》網站報道,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研究小組在彼得帕萊塞帶領下進行實驗,讓數百只豚鼠在不同的溫度和濕度下接觸同一種人類的流感病毒。他們把豚鼠放在籠子里,使空氣從生病的豚鼠流向健康的豚鼠。
研究小組發現,在室溫下,流感的傳播在濕度相對較低(20%~35%)時達到高峰,濕度為65%時會再次達到峰值。流感在濕度為50%左右時不那么容易傳播,在濕度超過80%時根本不傳播。
研究還發現,溫度是一個比濕度更為重要的因素。在濕度一定的條件下,溫度為5攝氏度時動物會患上流感,而溫度較高時流感病毒則無法侵入。研究人員表示,這可能是因為在溫度較低的條件下,患病動物的鼻子攜帶病毒的時間要長兩天。
人體中的黏液通常通過呼吸道向上流動,將污染物清除。帕萊塞說:“當冷空氣侵襲我們的上呼吸道時,黏液會變得比較黏稠,所以我們就無法像通常那樣輕易地清除病毒。”
中醫學論文 篇2
淺析中醫臨床醫學面臨的挑戰及策略
【摘要】中醫臨床基礎醫學成立至今,盡管在學科建立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目前的現狀并不容樂觀,尤其在學科性質、學科定位、課程設置等方面存在明顯問題。因此,面對現狀,應當有策略、有計劃的積極應對在現有基礎上,強化經典以彌補不足,并盡可能發揮學科原有的優勢,大膽進行改革,努力推陳出新,以促進學科的迅速發展。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對中醫學科專業目錄進行了調整,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傳統經典課程合并組建為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此后,各中醫院校以此為模式,紛紛進行了學科的改革,以新的中醫臨床基礎學科來開展各項工作。盡管臨床基礎學科從組建開始就有各種不同的看法,但教學、科研、臨床等工作依然按此方式在進行著。回顧新學科成立后近8年的時間,其在各方面均取得了新的進步,尤其學科的整體面貌有燦然一新之感。但若從各方面的具體情況而言,其現狀不容樂觀。
【關鍵詞】中醫臨床醫學;現狀;對策
1、學科現狀的客觀評價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至今,從學科發展的總體狀況來看,應該說是利弊共存、喜憂參半。對此作一客觀的評價和分析,是目前學科發展中不可回避的重要工作。
1.1學科面臨的困境
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后雖然對中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一些有利的影響,但也明顯地存在著嚴重的問題。歸納起來說,主要面臨三方面的困境。其一,《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合并是行政劃分的結果,合并之前應該進行過科學的論證。但到目前為止,在實際工作中,仍然是“三家”分而行之,基本與合并之前無太大變化。因此,遠遠沒有達到產生“合力”的效果。
其二,由于歷史的原因,各校原來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專業的發展是不平衡的,有的傷寒專業實力雄厚,有的可能在金匱、溫病專業方面研究水平較高。而簡單地合并之后,就沖淡了三門課程的原有優勢。也許初衷是以優促建,以好帶動全體共同前進。但結果卻是相互牽扯制約,干擾了學科的發展進程。
其三,沒有新的統一的教材,教學還是保持著原貌,因而完全不能表現出“臨床基礎”的特色或獨特之處。三門課程的合并,結果就象是“拼盤”一樣,只有形式,沒有貫穿整體的核心內容。
1.2學科長處面面觀
任何新生事物均有生機勃勃的一面,因此,臨床基礎學科以新學科的形式出現,也具有一定的優勢。以理推之,其優勢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其一,拓寬了專業范圍。由于臨床基礎學科涵蓋了《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的豐富內容,所以其研究的范圍較之原有學科明顯擴大,在研究的內容方面則可更為靈活。《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均有獨特的理論體系和治療學內容,但在外感熱病及內傷雜病的診治方法上,又有著一定的相通之處。因此,打破原有的學科框框,可以對這些交叉內容進行深人的研究,改變以往此類研究較少的現象。
其二,更新了原有的學術思維模式。以前三門課程單獨而立時,在學術思維方面也大多是各不相干的。比如,雖然溫病學理論的形成與《傷寒論》有密切關系,但在具體的研究思維方面,卻很少聯系到《傷寒論》來展開思考。再如,《傷寒論》與《金匱要略》同為張仲景所作,盡管各自涉及的重點不同,但學術思想是完全一致的。然而從這一方面進行學術研究的學者卻并不多見。所以,三門課程合并之后,對學術的發展可以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尤其對仲景學說的深人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其三,為該領域研究生整體能力的提高提供廣闊的空間。溫病學是研究外感熱病的專門學科,《傷寒論》中亦有許多有關外感熱病的理論和方法,前者主要探討感受溫熱病邪引起的溫病,后者則主要研究感受寒邪引起的外感熱病。二者在這一點上既有共同之處,又各有所長,分而研究均不全面。在原有學科之中,研究生在選題時,理論、實驗及臨床研究必然會受到學科研究領域的限制,因而對其整體學術水平和能力的培養都是不利的。而學科合并之后,突破了這個“瓶頸”,研究生在論文的撰寫過程中,將站在一個新的高度,導師也將從外感熱病辨治的角度進行培養,從而使研究生實際診治疾病的能力和科研能力均得以提高。
2、學科困境的原因探析
要想從根本上改變臨床基礎學科目前存在的問題,找出其關鍵環節至關重要。筆者認為,當前臨床基礎學科不良現狀的主要原因是學科性質模糊、學科定位不準、課程設置僵化。
但大多專家認為既不是基礎學科,也不宜劃在臨床基礎學科的范圍內。但如此一來,就帶來一些不良的后果。因為學科性質的含糊不清,導致學科在發展方向上失去了明確的目標,從而影響了學科發展的速度。
2.1學科性質模糊致使發展方向不確定
一般來說,學科性質取決于學科所涉及領域的主要特點和研究的根本內容,而其性質如何又對該學科的發展方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臨床基礎學科所包括的《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的學科性質,長期以來被認為與《內經》相同,屬于古典醫籍范疇,因而被合稱為四大經典。從其內容來看,實際包括了從基本理論到臨床診治各種疾病的方法,內容極為豐富。臨床基礎學科成立后,有學者對學科性質的表述是:既有基礎學科的特點,又有臨床學科的屬性。單純從這一定義來看,應當說是抓住了原來三門學科的基本特點,并沒有任何的錯誤。但是,由于學科在定名時已經強調是“臨床基礎”,這就表明,該學科應是基礎與臨床的橋梁。該學科是一門聯絡基礎與臨床的橋梁學科。說明它既不同于純基礎的生理、生化、解剖、中醫基礎理論等學科,又不同于內、外、婦、兒等純粹的'臨床學科。而完全屬于臨床基礎的學科大致有中藥、方劑、中醫診斷學等。對于臨床基礎學科的性質究竟如何確定,一直以來尚未有定論。
2.2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學重心不明確
正是由于學科性質模糊帶來的學科定位不準,導致教師在教學中對教學重心的把握難以確定。以往三門課程屬經典時,主要的教學重心是放在培養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能力方面,各教學環節均圍繞這一主題加以強化,比如多講一些名家的臨證經驗、穿插臨床診治的典型醫案,有些課程還安排學生去醫院見習等等。不少中醫院校還把這三門課劃入臨床,有自己的專門病房,以方便學生在學習中實習。這些,都是為了提高學生臨床處理疾病的整體能力而做的具體工作。現在,將臨床基礎學科定位為橋梁課,那么過于偏重臨床就違背了“橋梁”的特點,從而造成教師教學中的困惑,最終將對教學質量產生不良影響。
2.3課程設置僵化造成學科知識不系統
任何學科的存在,均應具有相對獨立的理論體系這樣一個重要條件。臨床基礎學科所涵蓋的三門課程,雖均可包括在中醫學辨證施治的理論體系之中,但具體而言又各自具有一定的特點。比如,《傷寒論》主要是探討六經辨證,并以這一理論體系貫穿始終;溫病學則主要探討衛氣營血辨證和三焦辨證,并將其作為外感溫熱性疾病臨床診治的基本綱要。因此,彼此之間在理論體系方面就存在著一定的差距。況且,形成臨床基礎學科這一新學科之后,在學術發展方面,未能將這些各具特色的理論體系加以梳理而使其融會貫通為一體。所以,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未出現新的改變,目前的現狀是仍然保持以前的課程原貌,給人以“穿新鞋、走老路”的感覺。按邏輯推論,伴隨新學科成立的應當是相應的較完整、統一的理論體系,在課程設置上也應有相應的變化,但目前學科在這一點上明顯滯后,這也是學科不能很好發展的重要原因。
2.4研究范圍太廣致使力量分散無特色
事物的發展都是一分為二的,臨床基礎學科研究范圍的擴大,盡管給學者們開辟了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但研究范圍太廣太雜,也必然帶來一些弊端。主要表現在研究力量分散(學科人員本身就不多),并會因此而造成研究內容在深人程度上受到影響,最終的結果就是學科在研究內容上缺乏特色。而一個學科沒有自己的研究特色,在整個中醫學研究領域中就會逐漸地失去競爭力和應有的地位。
2.5經典著作淡化導致教學質量下降
由于三門經典課程合并形成臨床基礎,對原有的經典著作的重視程度逐漸降低,因此學生在掌握中醫基礎知識方面出現明顯的不扎實現象,換而言之,就是中醫的基本功受到明顯影響。在中醫學之中,許多非常重要的理論均來自于經典著作。其實,《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學包括的原著內容,還只是中醫典籍中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說是最為重要的一部分。如果連這些都不強調要牢固掌握,那么,中醫的精華要如何來保留和傳授給學生呢?當然,教學質量的問題還涉及到后期的臨床實習等復雜環節,但在校期間對經典著作淡化而產生的不利影響,也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
3、學科工作的應對策略
面對當前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我們應當采取怎樣的策略和措施呢?鑒于近期內學科的構建不可能有較大變動,必須在現有的條件下揚長避短、積極努力,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科的發展。
3.1大膽嘗試,推陳出新
為了促進學科學術體系的發展,在課程設置和教材的編寫方面必須大膽進行嘗試。近年來,不少專家和學者對此已經做了許多探討,比如,有專家提出可以將三門課程以及其他學科中有關中醫辨證論治體系的內容提取出來編成辨證理論的教材、將《傷寒論》和溫病學有關外感病的內容編寫成《外感熱病學》、或直接將三門課壓縮編成《中醫臨床基礎》等等,有些院校已經開始做了初步的工作川。這些設想和構思均有積極意義,但有的肯定存在缺陷或問題,可以組織專家有針對性地進行深人論證和研討,在取得一定共識之后,委托某一院校牽頭編寫,先在小范圍內試用,成功后再普及。希望能在中醫臨床基礎學科改革的過程中達到推陳出新的目的,并由此促進中醫學理論和中醫教育事業的進步。
3.2擺脫束縛,發揮優勢
臨床基礎學科將《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組合在一起,但學科的發展不應受到所謂“臨床基礎”一個學科的束縛。各校可根據自己原來三門課程的不同優勢選擇其側重點,可以《傷寒論》為重點,也可以金匱或溫病學為重點。 總之,盡可能發揮原有的優勢,拋棄門戶之見。三門課程之間可以互相支持,凡是有利于其優勢保持和擴大的工作,均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去努力進行。比如,在研究內容方面,可以根據以前的優勢項目制定幾個主要的研究方向繼續深人研究,并合理的將學科人員分組結合,按照個自的長處配合工作。一旦目標明確,人員分工妥當,各項工作就會有序地進行,而學科也應當會因此而不斷發展。
3.3保持特色,強化經典
多年來的中醫教育實踐證明,經典著作中的許多辨治理論是中醫學的精華所在,切不可輕易地將其丟棄。《傷寒論》、《金匱要略》均為古典醫籍,堪稱是中醫理論發展的根基之一;溫病學雖然是現代教材,但其內容卻來源于古代溫病學家的原著,如《溫熱論》、《溫病條辨》、《溫熱經緯》、《濕熱病篇》等,均是溫病名家的經典之作,)其中包涵了豐富的臨證經驗和非常重要的辨治思路。因此,對于這些經典原著的內容,應予以保留,并作為深人研究中醫理論的必要課程。加強原著的學習,不僅對提高學生處理疾病的實際水平很有幫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并能夠使其在診治疾病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中醫的特色。
3.4適應現狀,彌補不足
首先,應當逐漸的適應目前的現狀,盡管大家對該學科有諸多的不同看法和意見,但為了將其不利影響降低到最小,必須停止爭論,將目光轉向如何彌補其不足方面。比如,不要過多地糾纏其學科是否為橋梁課,可以按照以往的習慣仍將其定位在偏重臨床,保持原有的特色和臨床技能培養的重點。這樣可以避免因教學重心不明確可能導致的學生學完三門課程后什么都不扎實的缺點。其次,為了改變學科合并后人員減少而產生的不利狀況,除了要求全體教師加強學習,提高自身的學術水平,尤其是拓寬知識面之外,還可以考慮嘗試讓青年教師學習教授二門課的做法。既可以逐漸培養一專多能的師資力量,還能為將來的學術理論的整合奠定人才基礎。同時,鼓勵大家多做《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學三門課程之間的交叉研究,力爭從中找到一些較好的契合點,甚至提出新的觀點、創立新的理論。
綜上所述,中醫臨床基礎學科的現狀有喜有憂。面對現狀,我們應當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積極的態度,有策略、計劃的努力做好各項工作。
參考文獻
[1]中醫世家.中醫基礎理論2009.12.14
[2]中國中醫基礎醫學1998.12
【中醫學論文】相關文章:
中醫學碩士論文提綱03-29
中醫學論文范文精選11-29
關于中醫學的古代哲學基礎論文06-12
木曰曲直與中醫學對肝膽的認識論文02-20
淺議中原中醫學文化03-16
對中醫學重視地理環境的探究12-07
談數據挖掘在中醫學術流派研究中的應用03-19
從中醫學的五大優勢談中醫科研03-03
中醫學專業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研究與實踐03-19